浅谈汉字之繁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字之繁体

作者:刘彪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期

摘要:汉字,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世界上最具美感的文字,古文字中唯一保存下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简化的历史,繁体字的价值来探讨汉字的魅力,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繁体字简化字价值

一、汉字的繁简由来

根据汉字发展情况,汉字可划为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两大阶段,秦隶是二者的分水岭。汉字形体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总的趋势由繁到简。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何为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在1956年汉字简化之后,大陆使用简化规范汉字,港澳台地区统称为简体字、简化字,主要由经过简化、整理并颁布的规范化汉字组成,港澳台没有进行汉字的简化,一直沿用繁体字,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除了有中国港澳台地区,还包括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二、汉字简化史

汉字简化的重点是形体简化。中国现代的汉字简化先后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前后的简体字运动。这次运动是由钱玄同等学者自发组织,继而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1935年8月,经教育部长王世杰签发,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但不到半年,因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认为“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化了中国文化。”,简体字因教育部“奉行政院令应暂缓推行”而夭折。第二次汉字简化高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运动。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领导汉字简化工作。1956年1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在全国分批推行。1964年5月,又公布《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发布了经过个别调整的《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最新的是2013年6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2546个简化字)并附有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

三、繁简之争

繁简之争,由来已久。汉字简化后一直受到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质疑。1957年,我国开展"反右斗争",很多知识分子因为曾对汉字简化及汉字拼音化方案提出异议而被打成“右派”遭到迫害,中国大陆上对汉字简化的质疑自此被窒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繁简字之间重新出现争论。1989年,袁晓园提出“识繁写简”,主张“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此主张得到了部分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人的支持,但也遭到了反对者的批评和质疑。反对者认为,“识繁写简”将会在全国造成巨大的心理困惑和阅读障碍,使大批群众重新进入半文盲的行列;使文字规范失去准绳,引起用字场合出现字形大混乱的情况;同时也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后争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双方反复的论辩,1992年袁晓园对“识繁写简”作了新的解释,提出“各行其便,各得其所”,对于这种新的解释和要求,反对者认为“从规范化、标准化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发展,而是倒退”,“我们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有统一的文字政策。对外宣传也应该使用法定的简化字,不能另搞一套。”

关于恢复繁体字,近年来有一定的呼声。2008年郁钧剑、关牧村等二十一位文艺界政协委员向两会联名递交《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2009年,政协委员潘庆林递交了《关于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提案》,建议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期、分批地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2015年3月4日,冯小刚、张国立两位政协委员呼吁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即选择100个具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入中小学课本。让其回归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繁体字感受中国文化。汉字的繁简之争存在已久,但冯小刚和张国立从娃娃抓起,将繁体字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建议,再次引发了舆论热议,繁简之争又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繁体字的地位和价值

事实上,繁体字在学术和艺术领域一直是长期存在的,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中有明确规定:“有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等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繁体字存在的可行性,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对繁体字存在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为保存和整理古籍,出版了大量繁体字版本的文献资料。从1956年之后汉字简化之后,简化字成了我们大陆通用规范汉字,通过法律形式确立其正统地位,而繁体字成为学习和交流的一种辅助工具,其居于次要地位。繁体字的使用主要是方便古籍阅读、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繁体字从汉代隶变之后一直是汉族人书面交流的工具,记录了汉魏六朝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形象显示。比如“龍”,可以直接从字形上看出是有鳞,有肉的动物,一定程度上刻画出了汉民族的图腾。历经上千年的繁体字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人們的生活场景。比如“鬥”是两个人搏斗的场景。再如“獸”,有猎犬,有打猎工具,是狩猎的场景。繁体字在文化的

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说,还是有必要学习繁体字,因为只学规范汉字就很难理解汉字的意义。

五、恢复繁体字的建议

虽然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至简,但到简化到一定程度,汉字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我们还是要保留汉字之前的形体——繁体。汉字简化最大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文字应该接近群众。”,汉字简化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大多数的民众没有接受过教育,学习起来非常困难,繁体字笔画复杂多变书写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国家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进行了汉字简化。如今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接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学习繁体字已经不成任何问题。而且繁体字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因此国家有必要恢复繁体字,可以采用循循渐进的手段,进行学校试点工作,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学习书法等方式慢慢熏陶他们,这样全面恢复繁体字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周健. 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袁晓园.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J」汉字文化,1989,(1).

[3] 袁晓园. 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J]汉字文化,1992,(2).

作者简介:刘彪(1992.12-),男,汉族,安徽临泉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