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松鼠精品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松鼠|人教(部编版)

17 松鼠 (精读课文 )

【教学目标】

1. 认识“驯、矫”等8 个生字,会写“鼠、秀”等 11 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 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 形象、 细致的描写, 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 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 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尾巴大得像扇子,窜来窜去采果子。夏天树上来乘凉,到了冬天

洞里藏。(打一动物)(学生交流,教师评议,出示谜底:松鼠)

展示图片:你喜欢松鼠吗?你知道松鼠的哪些知识?

2.了解松鼠:

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 种,我国有26 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②读一读:我的裤子裂开了一道缝(fèng),经过妈妈的缝(féng )合简直

像新的一样。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精巧细致。

矫健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玲珑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

可食用。

蛰伏强壮有力。

苔藓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警觉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

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 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 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 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停顿。

5.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在课文中起什么 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

方法指导: 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 绕中心句来写的。

(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

句子。

(3)作用:

① 在文章开头:总领下文。

② 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③ 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4)运用: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 爱,是文章的中

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

三、品读释疑

(一)探究说明方法: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 出来。(板书:

漂亮)

(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 ji ǎo )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 (y īng )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 qi ào )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

7)

8)

9)

出来。

12-14

15)

16)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准确说明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二)探究说明顺序:

1.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试读。)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2)用词准确: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出示本段,学生交流,突出显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③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17-18 )

19)

(22-23 )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

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使小松

鼠更加活泼可爱。

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把小松鼠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并且边做动作边读书,感受松鼠的可爱。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语文课堂应是听、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