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2017届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近代史模块检测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模块检测卷
时间: 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此次谈判耆英等“拱手受盟,一词莫赞”,有要价无还价。关于鸦片问题,自琦善以来,已置之脑后,道光的谕旨中不提,条约中一字不见。“此次谈判”的背景是( A )
A.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2.“当时人们觉得外国人在广州一处通商已不易防范,现在更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广州地方官商也觉得以前一处通商有发大财的机会,现在意外财源禁绝……且上海日盛一日,广州日形衰落。所以《南京条约》后,他们与外国人的感情最坏、冲突最多。”据此可知,导致当时广州人与外国人感情最坏、冲突最多的条款是( B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五口通商
C.赔款2 100万元 D.协定关税
3.小明读中国近代史时看到:在苏州有一家由日本开设的纺织工厂,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B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4.下表反映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之一是( C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扩张了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张之洞说:“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张之洞认为防止“中国之财溢于外洋”的关键是( B )
A.禁止进口货物 B.创办近代企业
C.购买洋布、洋纱 D.断绝中外贸易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D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7.安静波指出:“近代史上两次帝制复辟之所以是短暂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历史的主体人民大众不答应!”这里的“历史潮流”指的是( C )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社会主义
8.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B )
,海国图志,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A.敢为人先,主张政治变革 B.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危难
C.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D.抵御外侮,倡导民主法治
9.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央民族乐团将于2014年9月29日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大型民族音乐会《艰难辉煌》,届时我们从中不能了解到( C )
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江西瑞金,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红军战士强渡乌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D.1936年,红一方面、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0.“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给中国带来这一危机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D )
选项史实推论
A 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 1938年,台儿庄战役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2.1948年8月,朱德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决战”是( C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3.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由于原料昂贵和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产”。以上材料表明近代民族资本主发展艰难的原因是( D ) A.技术十分落后 B.封建主义阻挠
C.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D.帝国主义阻碍
二、非选择题(共21分)
14.读图,回答问题。(4分)
,图一京师同文馆,图二京师大学堂
(1)图一、图二中的学校创办的背景分别是什么?(2分)
(2)两所学校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答:(1)图一:洋务运动的开展;图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2)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12月14日,北平各大学校长蒋梦麟、梅贻琦、李蒸等致电张学良,强调“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要求“悬崖勒马,卫护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可自赎于国人”,如果“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正为敌人所深快”,“将永为国家民族之罪人”。15日,清华大学教授会致电国民政府请求迅予讨伐,“以肃纲纪,而固邦本”。
——《北平教育界纷电张学良(劝以民族危机为念)》
材料二12月15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全国各地100多家报馆通讯社一致联署,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共同宣言》,对时局发表意见,列举了三项主张:第一,在此内忧外患时期,亟应绝对拥护国民政府,拥护政府一切对内对外方针与政策。第二,张学良应立即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并安全护送返京,继续领导救亡复兴的工作。第三,全国民众应为政府的后盾,讨平叛乱。
——《全国新闻界发表对时局共同宣言》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群体对西安事变的态度?(2分)
(2)根据材料分析,这些言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发表相关言论的相同背景。(2分)
答:(1)教育界、新闻界。(2)都反对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行为;都要求张学良释放并护送蒋介石返京;都要求迅速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等。(3)西安事变爆发。
16.探究问题。(6分)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甚至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
材料二从七十年代起,李鸿章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材料三“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1)材料一、二反映了李鸿章在哪些领域的历史活动?(3分)
(2)结合三则材料,多角度评价李鸿章。(3分)
答:(1)政治、外交、军事。(2)李鸿章生活在近代中国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所创办的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所主持的创建海军以及军事工业的活动,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这些都体现了李鸿章的卓越才能和超前的意识。但李鸿章的思想认识并未摆脱自身阶级和所处时代的束缚,其创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其避战自保的思想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不平等条约签订过程中,李鸿章的妥协退让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主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