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一、引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权力制约、公平公正的现代治理体系而努力。
在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了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重要主题,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特征、难点以及我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概念与特征1.1 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化的观念和方法,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应该具有民主、权利、法治、公平、公正、透明、效能等特征,应该注重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1.2 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能力。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等目标。
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应该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适应性等特征。
三、现代治理体系的难点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面临着一些困难,包括:3.1 适应复杂性社会的治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治理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如何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是现代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海量信息的处理问题信息化时代,社会产生的信息迅猛增长,例如舆情、事件、警情、监控信息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分析、管理和处理,以便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作用,加强信息管理是现代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公共参与的问题现代治理体系要求政府与公众之间实现互动、协作、共治,保障公众权利和利益,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建立民主参与和公众监督制度等,是现代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浅析通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
来自基层>> GRASS ROOTS VIEWS41浅析通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 文/杨 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治理中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借鉴“枫桥经验”,制定和实施新学习和发展模式,以提高通辽在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治理水平。
向“南有枫桥、北有通辽”目标奋力迈进,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总目标,制定出台了《通辽市打造“南有枫桥、北有通辽”治理品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1]。
随着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在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客观制度环境也造成了一些在地市(区)一级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治理碎片化、组织化程度低、城乡治理二元化。
因此,国家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治理基本结构:市域是最早避免风险的最有力的治理层级,是解决地方冲突和分歧的最重要一方,也是推进基层治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
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阐释市域社会治理中市域的概念是一个区域性的空间系统,由农村和城市地区组成,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治理中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通辽市出台了《通辽市打造“南有枫桥、北有通辽”治理品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困境,包括需要提高党组织指导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克服地方层面的碎片化治理困境,需要加强政府各单位的能力,需要加强共同参与的能力,需要优化治理的智慧和优势。
本文也针对所发现的困境提出了对策,要强化党委、政府引领力、夯实网格化治理,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基石、加强治理主体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
社会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及措施
03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措施
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科 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法治保障
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 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确保社会治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序推进。
总结词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高效应急、安全可靠
详细描述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强调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建立高效应急机制,实现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包 括加强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等。
案例三: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
总结词
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
VS
目的和意义
目的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 的需求。
意义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群 众的福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2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01
02
03
完善法律法规
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 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 系,确保社会治理的合法 性和规范性。
激发社会活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 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 作用,提高社会自我管理 能力。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覆盖面,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 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 需求。
新时代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
社会治理南方论刊·2021年第8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在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变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蓝图、新目标和新要求。
作为目前我国体制下的最基层政权,乡镇政府是我们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我国共有乡镇31800多个,户籍人口超过8亿,常住人口近6亿人。
[1]乡镇政府数量庞大,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处于政府治理体系的最末端,是党的各项政策落实的最终执行者,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
改革开放40年来,乡镇政府伴随着国家建设进程完成了许多历史使命,作出了应有贡献。
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乡镇政府经过几次改革,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政府的权威,影响着政府公信力。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如何提升乡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他持续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动力,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问题、收入分化、安全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等,民众已经开始从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开始转向对国家与政府有效治理的渴求,人民生活的改善,让人民不仅讲究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更加注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而这些目标的落实实现,需要我们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壁垒,通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让美好生活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然而,治理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治理现代化是指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从管理手段、管理观念、运行机制、能力素质、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现代化的治理,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要求。
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在保障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运用更的制度化方法和管理理念,致力于实现全面、全方位、可持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文化多元化、环保生态化、能源化、城市化等一系列发展趋势呈现出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
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突发性及矛盾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所能应对的范畴。
为应对这样的挑战,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治理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而且长期的过程。
三、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1.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但由于其不灵活、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渐渐步入发展瓶颈。
经济改革之后,我国逐渐采取4个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是计划成分较小的市场导向型经济、以市场规律为主、政府跟进型经济、市场与政府一体化协作型经济、以及政府规划主导型经济。
这些经济模式的转变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而在各类市场中,政府拥有重大的管理权力。
这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
2. 建立中心决策制定、城乡居民自治、基层治理等制度。
新形势下,社会治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地迅速变革,以顺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得到提高,治理机制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让民生问题更得到重视,实现治理和维权一体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探析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Experience Exchange经验交流DCW219数字通信世界2019.12国家富强稳定与地方政府的治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但就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相关治理水平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治理理念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治理结构单一,这些问题都限制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共建共享的理念发展,同时降低了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效率。
1 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1.1 一些政府人员理念不到位,认知水平较低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是根本,要求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这样一来就需要人民群众更多的参与权,从而保障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有些地方的政府却没能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例如: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信奉权力,目中无人,甚至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党员干部懒政现象依然存在,不愿意走基层,深入一线亲身体验群众的疾苦,帮助解决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一些机关乡镇干部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态度冷漠生硬,对群众咨询的问题不耐心细致解答,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低下;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诉求简单答复,有的甚至采取“绕、拖、哄、赌”的办法,导致问题激化、矛盾上交。
这样会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大人民冲突,严重阻碍了政府的现代化治理水平。
1.2 地方政府的现代化信息水平发展缓慢,甚至脱节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上级政府不断强调加强政府政务与互联网相结合,提高政府事务的信息化水平和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下,为搭建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但是仍面临不少难题,如人员转隶方面存在体质机制障碍,软件运作还不够成熟(在现场调度、大数据分析、舆情监控、“新闻+问政”等方面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稀缺及资金不足等,与中央、省、市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也影响到了电子政务的普及,最关键的是阻碍了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渠道,从而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治理的多元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权威性。
新时代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优势和问题研究
新时代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优势和问题研究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阐述在新时代如何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研究。
关键词:统一战线;发展;优势;问题一、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显著优势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统一战线形成了在制度、思维方式、民主传统、资源聚集、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体现了“柔性统战”的特征,这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征、需求高度契合,为统一战线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大格局,并形成共融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可能。
(一)制度基础优势。
统一战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它与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和国家的监督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蕴含的丰富制度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只有深入挖掘和积极运用统一战线制度资源,才能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提供可靠的工作依据。
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制度基础优势是推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二)民主传统优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统一战线培育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协商合作机制和方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协商合作的民主能力和技术。
把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丰富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方式,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式和环境仍比较复杂,迫切需要社会各领域进一步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而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协商传统正好具备了推动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独特优势,有利于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1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变革的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需要,以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为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推进,才能保障治理社会主义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归纳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目标,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时代主题,意味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了日程。
党的十九大科学分析世界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后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也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关键保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选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 强化制度建设的突出挑战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制度挑战。
首先,我国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
其次,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之间存在不协调和冲突,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够明显。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度执行和落实上存在偏差和失误,需要加强监督和督察。
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是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改革。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对制度建设的广泛征求意见和民主参与。
其次,要加强对制度的全面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2. 推动全方位的治理创新的具体难题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难题。
首先,我国的治理体系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需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
其次,一些新领域和新问题的出现,给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规划和研究。
再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是加强全方位的治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其次,要加强对新领域和新问题的研究和规划,建立相关机制和专门团队。
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治理中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提高治理效能和公众参与度。
3. 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挑战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但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
新时代下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新时代下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我国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新时代的治理要求,迫使政府各个层级加强自身的自我调整和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与制度建设,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二章: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与重要性2.1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定义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制度和决策管理的总体目标与结构,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权威与稳定发展。
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在传统政府治理体系基础上,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深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的协同作用,打造能够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平等性趋势的国家治理新体系。
2.2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性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加强国家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增长动能;二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三是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重要性3.1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义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口岸的现代化,提高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能力,从而实现现代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一种途径。
3.2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决策,并快速响应社会热点问题;二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政府部门间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第四章:新时代下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特征4.1立足全局,强化协调机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国家治理结构协调,强化政府各部委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机制,取得社会和谐发展的节奏。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刘勇陆宏博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近三年来最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受到政治学、法学和公共管理学以及文化、信息化和民主政治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的不少学者关注。
现有的研究不仅使学术界的理论成果更加全面,同时也推进了改革实践。
本文主要选择梳理近三年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其现有的理论成果,挖振其研究空间,并对以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15BKS109)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构建及当代启示研究”(20BDJ024)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20-12-15作者简介:刘勇,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陆宏博,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江苏徐州,221116)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1)01-0022-08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内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近三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解释和扩充。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内涵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学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讨论视角:第一个是从“制度论”的角度去阐释“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第二个是从係统论”的角度去解释其概念。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就与问题,进而在深化认识、完善制度、提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在实践上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良好开端,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提出的过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和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发表讲话时,强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治理重在基层,要实现重心下移。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总体部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其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宋贵伦张汉梁家祺*【摘要】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实际成效仍然比较少。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思想、理论和学科三个方面,深化认识,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梁家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项目“关于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编号Wa2021014)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魏艳;朱方彬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社会自主性不强、法治不完善、民主意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国家治理立足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德法并用的治理方式、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并存的治理形态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有效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的有益经验,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方略,才能保障治理价值的实现.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魏艳;朱方彬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74;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3
【相关文献】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兼评学术界的几种观点 [J], 袁达毅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安全问题研究进展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的补充解释 [J],
胡洪彬
3.在公共疫情防控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疫情防控下的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J], 吕燕丽;张亭;白志国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征文启事 [J],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征文启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短板。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发挥制度优势,突出硬实力,调动人的因素提升软实力,做好闭环管理强化执行力,强调机制创新聚焦创造力。
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二)治理结构性仍不平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存在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共商共享意识较强的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愈发完备,政府职能有效向“放管服”转变。
而有些区域,综合治理思维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现象,提供基础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共商共享共建意识缺失,部分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众参与不足。
(三)治理成效性仍需提升。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国家治理的成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重点强化。
现有国家治理在体系、制度、职能、思维、手段、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向持续乡村振兴转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践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生活,这些需要构建服务性政府、法治型政府,更需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治理成效的持续提升。
(四)治理创造性仍待加强。
目前中国改革发展已迈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攻坚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推动力、新的活力,这就需要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指引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国家治理发挥重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治理创新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新的治理体系应该是系统治理,应该建立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模式;还应包括治理方式的创新,应突出依法治理、道德治理、社会治理、群众自治的综合治理方式。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图1系统功能结构图1.3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采用多层式运行架构,如图2所示,各层逻辑上互相独立,具有较高的复用性。
此外还拥有高度的跨平台性、良好的开放性及严密的安全管理性等优势。
①基础层:主要包括数据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路由设备、安全设备等硬件设施和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等软件支持。
②数据层:包括基础的地图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多模式精细化格点预报数据、水文数据、地理数据、水文数据。
③应用层:也称逻辑应用层,是数据与用户请求的中间件,负责数据逻辑的处理,包括地图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面雨量预报数据的模式运算、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分析和WebService数据接口的开发。
④表现层:系统的展示部分包括图表展示、图层展示和文稿展示等界面展示以及地图浏览、图层切换等用户交互。
主界图2系统架构设计图图3数据处理系统结构系统将自动站降水数据、历史降水格点数据实时处理成Leaflet API所支持的点、线、面集合,将各类气象格点数据文件统一处理成便于读取的MICAPS4类或2类文件;将雷达数据进行反射率因子的提取,为反演降水做数据准备;将水文数据处理为SWAT模型需要的数据格式,并进行参数的率定等数据处理;将服务文稿数据进行文件同步和格式规范等处理。
2.3产品生成系统产品生成系统主要分为短临面雨量预报、中短期多模式集成预报降水、SWAT水文模型模拟水位径流预警3个子系统。
短临面雨量预报主要基于雷达的短临降水雷达估测和预报降水序列产品,集合多种预报技术应用到不同时效的预报产品。
中短期0~14天的客观降水预报产品,通过应用多模式集成技术生成客观产品,通过分析各家数值模式预报与实况之间的误图4系统主界面图5系统评估模块图7主界面Pad展示效果图8主界面手机展示效果3.2使用效果评价水库气象服务平台现已应用于多家水库,并在多次强降水过程中取得不错的反响。
在产品使用和响应速度上,产品各模块间响应迅速、平台使用流畅、交互友好,这也得益于Leaflet自身的轻量级以及强大的功能支持以及Ajax数据请求的快速响应,响应时间基本控制在毫秒级。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社区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社区面临着诸多治理难题和挑战。
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一方面是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谐。
对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效能亟待提高,社区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有必要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进步和发展。
本研究将针对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城市社区治理是促进城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日益显现,如社区管理混乱、群众参与度低等,亟待解决。
深入研究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对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如智慧社区建设、在线政务服务等,这些创新举措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市社区治理在履职层面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提高社区治理效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研究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探索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在中国新时代城市社区中,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主体或者实体。
具体包括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主体。
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
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府治理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的转变。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对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政府治理的创新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进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府组织体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等多个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政府组织体系的现代化: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和优化,实现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最大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2.治理理念的现代化:秉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政府治理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转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加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4.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推动政府决策和管理更加开放、民主、透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决策和管理,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政府组织体系的现代化:我国政府组织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实现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立了以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政府管理体系。
2.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我国政府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政府在管理能力、科学决策和协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效果。
新时代下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的变革背景下,必须对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反思。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是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繁荣发展的重大议题。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存在一些优势。
首先,中国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的运作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中国实现了中央–地方两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可以将国家决策落地并实施到位。
并且,中国实行的中央领导制度,能让国家政策和决策更加稳定和有序。
其次,中国对于国家治理系统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度有着良好的态度。
政府对于重要决策的信息发布,也在积极进行。
信息公开制度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国家政策和决策的方向,也可以增强人民对国家治理的信任和支持。
除此之外,中国在治理能力方面也有着很强的优势。
中国实行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其系统治理的一部分,这种治党思路进一步提高了治理能力。
同时,中国的现代科技是其治理能力的助手,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都能够为国家决策给出科学的建议和提供支撑。
然而,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的治理结构和机制的优化问题。
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仍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限制了制度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地设计和建立机制,以应对各种治理情况。
其次,中国的治理过程还需要在一些方面进一步优化。
例如,在涉外事务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在决策和导向上做得更好,使得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确定和稳定。
同时,中国还需要在推进“一国两制”、建设人民法治国家等领域取得更多进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拥有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中国需深入推进行业和细致的改革,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中前进,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需要始终保持对国家治理的高度重视。
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对于国家治理的探讨和研究,才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取得更多的进展。
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吉林市法治实践研究
EXPERIENCE区域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吉林市法治实践研究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马玉摘要:多年实践经验表明,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自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后,法治成了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那么地方的治理也同样与法治同步进行。
本文从吉林市的法治实践进行分析,探寻经验和不足,在探索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供法治经验与启示,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是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实现治理法法治化就是提升法治实践,如法治人才、历史传统文化、法治自身建设等。
关键词:法治;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实践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036-0002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中央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专题会议提出十一个坚持,其中一项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什么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紧接着召开如此重要的会议,其中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保障。
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治理国家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是一体的,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化、制度化、科学化,使国家治理体系发挥更好的作用。
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各种重大领域的风险都需要法治做后盾,以法治为重要依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法治的推进是重大的标志工程,我国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多年经验得出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依法治国纵深铺开,更加表明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和恒心。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紧接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会议,就是在告诉我们,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需要法治护航。
(二)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第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否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代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