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的蔓延以及与之相伴的企业结构重组、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关注,组织已无法单靠经济性契约和制度性契约来激励员工以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因此应运而生。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作为连接组织和个体的情感桥梁,为组织中的员工激励提供了新的思路,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正顺应了这种要求。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因此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二)文献综述
从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激励进行研究,是现代企业柔性管理的新要求。相对于纸质经济契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言,企业心理契约的建立往往能带给企业员工更好的激励效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日渐柔性化。基于这种考虑,国内外学者基于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管理作出了一系列诠释。
1、国外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最初是从国外引入的,是基于组织和员工双向承诺的新视角的考虑,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员工的激励机制,能让员工同组织达成目标上的共识和
思想上的共鸣,能让员工形成资源为组织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的激励机制能够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能够持久地发挥组织优势。从这个层面考虑,外国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并对其违背后果等进行了剖析。
(1)关于心理契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心理契约的研究源于国外的理论,在历经半个世纪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诸多流派的学者提出了从心理契约构建到心理契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系列理论体系,为现代组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埋下了伏笔。
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Argyris,1960);心理契约是双方(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一般地,可以把心理契约定义为组织中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间权益和责任的一种主观心理的无形约定,(Levinson 、Schein、Kotter,1973);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景中,员工个体对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强调了员工对于组织责任和自己责任的认知(Rousseau DM.,1983) 。
从20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心理契约的研究进入到实证研究阶段,关注的焦点则集中在新的全球竞争和组织大变革的情况下—心理契约内容的巨大变化以及心理契约展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2)关于构建心理契约的过程研究
心理契约作为组织和员工利益统一的桥梁,同经济契约一样,只有被建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构建心理契约不是几个简单固定的“模式”所能实现的,构建心理契约的过程需要借助多个步骤来实现,这一过程被称为EAR循环。
心理契约的EAR循环是指其建立(ESTABLISHING)、调整(ADJUSTING)和实现(REALIZATION)的过程。当一个EAR过程结束之后,在既有期望实现的基础上,员工又会对企业产生新的期望,这样又建立了一个心理契约,既而在实现心理契约的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契约做出调整,直到其再次实现。这样的过程不断地重复,形成了心理契约EAR循环(Rousseau DM.,1985)。
心理契约这一循环过程是心理契约构建的基础,只有根基打得深,“建筑物”才会经久牢固,心理契约的构建也遵从这样的道理,所以组织应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从构建心理契约出发,稳扎实打,有效地连接组织和员工的共同桥梁。
(3)关于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内容的研究
员工是组织的核心力量,组织应时刻关注员工的需要,员工认为组织的义务主要归结为七个方面: 内容丰富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成长和晋升的机会、充分的工具和资源、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有吸引力的福利。
员工认为他们的义务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 对组织忠诚、加班工作、自愿做份外工作、接受工作调动、拒绝支持竞争对手、为组织保密、离职前提前告知以及至少在组织工作2年(Robinson、Kraatz 、Rousseau ,1994);根据绩效和时间结构两个维度,心理契约可化分为四种类型: 交易型、关系型、变动型和平衡型。其中变动型心理契约经常出现在组织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如在组织兼并重组时, 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低、忠诚度差, 员工的流动率高; 而平衡型心理契约则实际介于传统的交易型关系型心理契约之间(Rousseau ,1994);在团队奖励案例中,团队成员并不一定得到同等的回报。如果奖励的形式是通过一个不平等的奖金来分配的,它可以是基于团队每个成员的相对贡献的成果来实现的;另外,奖励分配比例同每个团队成员的薪水是相互关联的。双赢模式是一个有趣的货币奖励机制,这是一个全面结合了目标导向和利润分享模式的团队激励机制(Alpar Osoncz,2002)。
员工对于组织的期望及信任程度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动率。新的经济环境下,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体制,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员工,进而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对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关于心理契约违背—“反激励”及其后果的研究
当心理契约建立后,若不能及时地维护心里契约角度的员工激励,就可能出现心理契约的违背—一种反向激励。组织要加强对员工后续行为的再观察,及时消除心理契约的违背及这一现象引致的“反向激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人员配置风险,从而有效地防范了人员流失的机会成本。
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是指个体对组织没有履行心理契约中包含的应尽义务的感知和与之相伴随的强烈情绪和情感体验。提出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发展模型,认为雇员心理契约违经历三个阶段:感知到承诺未履行、感知到契约破裂、感知到契约违背(Morrison ,Robinson,1997);相反地,如果组织给员工提供了一个低承诺导向的人力资源系统,对工作的定义比较狭窄,培训受限,相对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