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全套课件138P)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哲学
第一讲
现代西方哲学 概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
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 主义 ⑵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 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 2. 从“认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 turn )到“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
2. 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 现。
3.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
4. 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 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 志的直接同一性。 5. 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 休止的挣扎和欲求。
第三讲 叔本华(二)
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
二、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史) 的目的和意义 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基 本线索 四、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
五、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家的对话
第二讲 叔本华(一)
一、思想来源:柏拉图、康德、 奥义书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1. 理念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 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念”或“型”,这些“理念”或 “型”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 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 “理念”或“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 2.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 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 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 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 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
3.从“现代主义”(modernism)到“后现代主义” ( postmodernism ):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 念进行解构。
4.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人首先不是进 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 5.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对“无意识”、“身 体”、“本能”的关注。
3.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说, 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 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 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 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 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 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
(三)印度奥义书哲学
(一)在《奥义书》中,“大梵”或“自我”是宇宙的最 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
(二)“大梵”或“自我”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 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大梵” 或“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大梵” 或“自我”。 (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不能认出隐 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大梵”或“自我”,从而与之 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和“差异”,于是,处处被 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 (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 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 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 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大梵”。
(二)“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式
1.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 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 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 同被重新肯定。 2.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意志” 视为唯一真实的“意志”,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 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 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 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
4.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 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
⑴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
⑵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概念
⑶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数学对象 ⑷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自我
三、世界作为意志(The World as Will)
1. 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 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
二、世界作为表象(The World as Representation)
1.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2. 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 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 3. 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 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 “表象之表象”
(二)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
1.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是科学 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
2. “物自身”或“本体”:(1)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 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 但不源自文库知。 (2)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 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
二、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
1. 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 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唯实论 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 的继续。 2.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 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 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
3.两大潮流的汇合
三、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
一、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 点
(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
1. 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 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 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 的先天性。 2. 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 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 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 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 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
第一讲
现代西方哲学 概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
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 主义 ⑵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 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 2. 从“认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 turn )到“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
2. 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 现。
3.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
4. 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 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 志的直接同一性。 5. 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 休止的挣扎和欲求。
第三讲 叔本华(二)
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
二、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史) 的目的和意义 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基 本线索 四、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
五、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家的对话
第二讲 叔本华(一)
一、思想来源:柏拉图、康德、 奥义书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1. 理念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 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念”或“型”,这些“理念”或 “型”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 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 “理念”或“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 2.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 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 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 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 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
3.从“现代主义”(modernism)到“后现代主义” ( postmodernism ):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 念进行解构。
4.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人首先不是进 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 5.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对“无意识”、“身 体”、“本能”的关注。
3.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说, 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 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 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 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 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 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
(三)印度奥义书哲学
(一)在《奥义书》中,“大梵”或“自我”是宇宙的最 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
(二)“大梵”或“自我”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 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大梵” 或“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大梵” 或“自我”。 (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不能认出隐 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大梵”或“自我”,从而与之 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和“差异”,于是,处处被 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 (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 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 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 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大梵”。
(二)“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式
1.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 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 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 同被重新肯定。 2.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意志” 视为唯一真实的“意志”,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 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 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 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
4.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 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
⑴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
⑵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概念
⑶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数学对象 ⑷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自我
三、世界作为意志(The World as Will)
1. 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 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
二、世界作为表象(The World as Representation)
1.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2. 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 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 3. 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 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 “表象之表象”
(二)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
1.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是科学 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
2. “物自身”或“本体”:(1)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 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 但不源自文库知。 (2)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 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
二、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
1. 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 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唯实论 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 的继续。 2.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 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 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
3.两大潮流的汇合
三、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
一、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 点
(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
1. 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 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 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 的先天性。 2. 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 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 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 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 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