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
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
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
⑤太学⑥传统文化
[巧学妙用]
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
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 D
『方法突破』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考法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题2】(2017·四川绵阳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B
『方法突破』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儒学从批判时政到维护现实统治的转变,B正确。
『史论链接』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而儒学主张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2)秦朝受到压制:儒生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3)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增添了“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内容,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考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读史用史』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的文化阶层的崛起。
根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
争鸣局面的形成。
根据史料,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提示①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②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突破』第(1)问根据史料一“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可归纳社会阶层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归纳。
第(2)问的特点可根据史料二中的三个标点符号“;”进行判断推知;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可参考百家争鸣的影响进行作答。
『史论链接』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出私田,私田上的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
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
尽管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
(3)从社会史观看“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
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考法4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
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读史用史』
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发展历程。
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
提示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
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
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方法突破』史料的第一句属于主旨句,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而争论的结果是汉代儒法合流,据此可概括出史料所要阐述的观点。
论证观点主要从两方面
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分析出现儒法合流的原因。
『史论链接』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
答案 C
2.(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答案 C
3.(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
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日益加强,D项正确。
A项中“养子亲子权利”、B项“血缘亲情淡化”、C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