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从曾国藩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从曾国藩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从曾国藩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2014年12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从信仰、人格、利益、制度、胸怀五维视角,解读曾国藩在打造湘军中展现的领导力,为新成立的国发院湖南校友会的校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是什么让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在学习太平军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死党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的曾国藩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要素之一。”宫玉振教授说。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除了共同的信仰,宫玉振教授指出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反观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宫玉振教授指出。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而“艰苦奋斗”核心文化的落实也要归功于制度设计。华为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从招聘、待遇、晋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奋斗”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着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有责任心和有才能的人会不断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华为由此被打造成一个奋斗者的平台,奋斗由此也就变成了员工自觉、自发的行为,从而推动着公司的迅速发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湘军和华为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宫玉振教授在谈到曾国藩为何能吸引众多贤士时,用李鸿章的一段奏折反映曾国藩高尚的品德:“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一个做上司的,有了好处总是让给自己的下属,有了责任总是自己担起来。这样的领导,时间长了,做下属的

怎么会不感动呢?曾国藩的时代,已经是所谓的“末世”,争功诿过、投机取巧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但曾国藩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从影响周边的人开始,一步步地转移了这种习气。这就是曾国藩能够吸引一大批人为他所用并最终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原因。

曾国藩在谈到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地追随自己时,曾说过八个字:“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不要马上一个人独占,有了过错不要马上推诿给别人。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还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对于领导者来说,成就了下属,就是成就了组织;成就了事业,最终也就是成就了自己。

在分析曾国藩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上,宫玉振教授强调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是怎样感动别人,真正让下属对你的行动不但表示赞同,而且形成一种心甘情愿的追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曾国藩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足以打动人心的影响力。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格局,也正是曾国藩身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用共享的利益激励人

在利益方面,曾国藩在钱、权、名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其对将士的激励作用。湘军的高军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加入湘军的热情,在利益方面对将士们的满足又极大地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在个人发展方面,在传统的科举考试之外,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更为无法走通科举之路的人们打开了另一条晋升之路。只要你有能力,能打仗,能做事,在湘军就可以迅速得到晋升,湘军由此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湘军也由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对于很多湘军成员来说,可以共享湘军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是最大的激励因素。

在名声方面,在给鲍超的信中曾国藩也曾说:“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凡涉及到利益,一定要注意与人共分。凡涉及到名声,一定要注意与人共享。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胸怀是很重要的。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的成功大半得益于胸襟的广阔。曾国藩常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胸次,就是胸怀,是胸襟,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什么想不开的,那一定是他学习、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没有学到家,没有深刻体会,摆脱不了世俗的偏见,耿耿于怀。

曾国藩特别注重胸怀宽广,强调领导者要有君子胸怀。他认为:“君子……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屣;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领导者心胸宽广,装得下整个天下,也放得下整个天下。

开阔的胸怀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湘军中,曾国藩也特别注重士兵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支持和信任最重要。”

伟大的领导力,一定是以清晰的理念为核心、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一定是大中至正、可昭日月的。曾国藩就是如此。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信仰、制度、人格、利益、胸怀,宫玉振教授从五个方面全面解读了曾国藩的领导力,曾国藩身上表现出的品质和实践恰恰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式领导。(来源: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 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满清朝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 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 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 “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它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考试答案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94分 ? ? 1.“浑”不是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浑”一定要建立在()的基础之上。(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重 o B.明 o C.耐 o D.慎 ? 2.“强”多包含的含义是刚强和()。(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倔强 o B.强壮 o C.强迫 o D.悍强 ? 3.():品德的修为、修养。(单选题5分)得分:5分 o A.立德 o B.立言 o C.立功 o D.立行 ? 4.曾国藩讲“做官”以()为第一要务。(单选题5分)得分:5分o A.清贫 o B.升迁

o C.耐烦 o D.隐忍 ? 5.曾国藩认为办事以()为第一要义。(单选题5分)得分:5分o A.重 o B.明 o C.慎 o D.强 ? 6.曾国藩认为“明”有()和()两种。(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高明 o B.精明 o C.严明 o D.英明 ?7.曾国藩说“重”,包括的含义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稳重 o B.厚重 o C.庄重 o D.负重 ?8.在西方文化里,作为一个领导人,讲究的形象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个性 o B.平等

o C.自由 o D.活力 ?9.曾国藩曾经给李鸿章写信,说要带好淮军,有两条准则,分别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忍辱耐烦 o B.打理关系 o C.贵得人和 o D.天时地利 ?10.中国人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立德 o B.立言 o C.立功 o D.立行 ?11.“耐”所包含的内容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耐得住烦躁 o B.控制住情绪 o C.守得住清贫 o D.调整好心态 ?12.曾国藩论“重”,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多选题3分)得分:0分 o A.阅历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系别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2010级 姓名袁飞 学号 10410301052 指导教师王佳翠 2014年 4月 6日

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

主辩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 答辩情况记录表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袁飞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曾国藩湘军的诞生奠定了契机。湘军的创建,曾国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国藩则通过这支靠宗族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之谊、姻亲关系建立起来地主武装,使自己的个人威望以及势力扶摇直上,从而到达其政治顶峰。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与湘军对整个晚清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特点;影响 湘军,建立于晚清太平天国兴起之际,有的人也称之为湘勇。是曾国藩在“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1]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武装。湘军因其自身独特的渊源、特点,对晚清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湘军的起源 185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太平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这时,清政府派出了当年他们引以为豪的八旗以及绿营去对付太平军。 满人在入关以前,迫于生计和生存的压力,都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满人能够得以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一本领。尤其是八旗军,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更是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入关成为统治阶级,拥有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特权,已经告别了以前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了。也就无需再发扬所谓的艰苦奋斗精神了。应及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现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仗势欺人、贪污成性、贿赂成风、赌博、遛狗、斗鸡、骄奢淫逸之徒。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绿营和八旗的情况也不相上下,且制度严重老化,已经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试想,用这样的军队前去与太平军交火,结果显而易见,无需多言。 鉴于八旗和绿营的无能,清朝统治者深感要靠他们剿灭太平军已无望。于是鼓励各省操办团练,并希望借此来剿灭太平军。1853年,曾国藩因其母亲去世,丁忧在家。[2]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鉴于旧军队的各种恶习难改以及战斗力低下等情况。曾国藩认为办团练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湘军的序幕由此拉开。 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在

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立体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那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永远正确”的“圣人”。但从细节去剖析他——曾国藩,就会发现,在“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等光环笼罩下的曾国藩,其实亦是一个庸人,一个被岁月的沉沙湮没的传奇人物。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嘉庆16年)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官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外貌:土头土脑,枯燥乏味 生活1.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 习惯 2.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 3.写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 4.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自古以来,“有志者事竟成”。“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道光12年,21岁的曾国藩参加秀才考试。或许他的天资确实钝拙,或许是他的父亲教导无方,曾国藩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这一年,他考前用功准备,考后自觉发挥不错。可是,事违人愿。发榜之日,湖南省学台竟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这对于曾国藩来说,真真奇耻大辱。于是,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我历来十分佩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即使是曾国藩这样一位学了十六年、考了七次时才考中秀才的“天资不足”者。这是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辱,却可谓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从此飞黄腾达。之所以佩服他,不止是他考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进士,翰林。一般来说,获得佾生资格已经不错了。但是,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知耻而后勇,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血气方刚的骨气。曾国藩三十岁以前确是一个不出众的庸人。因为骨子中酝酿并唯我独尊的充斥了这种精神,他成功了。这种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十余年未学懂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他以悬梁刺股的精神,寒窗苦读,并敢于创新,打破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他的这种精神,亦延续到了这个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里。众多优秀的高材生,正是从一个平庸的学生起地,知耻而后勇,刻苦读书,从而成为了像曾国藩那样的成功人士。

《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四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四 第四章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时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羽翼未丰时不可乱动【曾国藩做人语录】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太平军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次年春,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清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会加重一分。他不愿清朝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前去支援。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安徽、湖北、黄州纷纷告急,曾国藩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但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

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 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联看!”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曾国藩的军队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他认为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他在书信中也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在提高军队素质的同时,组建水军和炮队。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国藩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头质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坚固,做工还得精细。洋炮虽价格不菲,但杀伤力强,质量好,炮队必须要用洋炮来装备。曾国藩明白,如果军队素质和装备没有达到要求,绝对不宜出兵。但曾国藩从大局考虑的同时,心中也难免有些悲伤和内疚。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他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太平军打到湖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 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 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

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所谓的“立功”,就是 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 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 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 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 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 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 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 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 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

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

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的家风 所谓家风,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中沿袭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家庭传统。全民谈家风,是件大好事,于是想起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作为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他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曾国藩秉承的家风很值得今人借鉴。 最能体现曾国藩家风的,当然是收录一千五百封信札的《曾国藩家书》了。该“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三十年从政、领军生涯中的家教心得,涉猎内容涵盖教子、持家、治学、交友、修身、理财、用人、处世、治军、从政等方方面面。“一滴水可见阳光”,曾氏行文从容镇定,运笔挥洒自如,于平平无奇“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难怪它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歷年来笔者多次拜读该书,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歷久弥香。 我们读《曾国藩家书》,最看重的还是其家庭教育,这些全表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及诸弟的家书中。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曾国藩受此薰陶并发扬光大。无论在教子读书、研究学问、勤俭持家、自尊自立、修身养性、做官从政等各个方面,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学养造诣和道德操守呼之欲出。所以民间素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巖”之说,近代曾国藩更被奉为“官场楷模”。研读家书,曾国藩确实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出身农家,他终其一生与俭朴相伴。笔者探访过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思云馆”。 导游介绍,曾国藩不讲究膳食,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因此博得“一品宰相”美誉。三十岁时曾国藩做过一件缎马褂,却每年只在喜庆日穿一下,珍藏三十年而不换新的。在京城上朝,他坚决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蓝呢轿子。他小女儿少时随母到两江总督府,穿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曾国藩觉得太奢华,命她立即换一条没花边的裤子……有这等严父,曾家老少自然始终传承俭朴家风,谁也不敢越轨半步。 在家书中,曾国藩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他要求妻儿和媳妇每日纺纱、做鞋,新媳妇进门无论出身如何均须下厨和做家务;他要求家人不得借侯府之家摆阔气,“后辈子侄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曾国藩终其一生明道京师经世、宁静致远,君子为学、厚德载物。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简养俭、以廉明志,他以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赢得后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他的《家书》堪称中国近代家教范本、中华优秀家风的结晶。正是靠这种优良严谨的家风,使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大为成功,其子女后代一个个牢记父训,勤奋好学、廉洁处世,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优秀家风加之家学渊源、严格要求,曾国藩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乃至门生故旧深受影响,曾氏后裔人才辈出,构成一个名声远播的名门望族。 据统计,曾国藩兄弟五房中出过成功人士约二百四十多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学者、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其中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曾昭权、曾昭亿、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考古学家兼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源,画家曾厚熙,导演曾宪涤等等。 曾国藩曾是一位有争议的歷史人物,数十年来国人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力挺他的人抑或憎恨他的人,对他的家书无不追捧备至拍案叫好。毛泽东曾夸曾国藩是“办事(干事业)兼传教(传播思想学说)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曾氏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何止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当今社会,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国家民族的栋樑之才?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定会大有裨益。曾家何以能颠覆“富不过三”的潜规则,从这本家书也不难看出箇中奥秘!顺便说一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曾国藩家书》是绝不可能面世的,今天能读到此书,实乃国之幸、民之福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近代史上著名的洋枪队队长、英国人戈登,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的作者张宏杰总结为,“眼中乏精干之气,面上无果决之容。”这个人资质平平,用的都是拙笨的功夫,也做了不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但,在晚清的时代大变局之中,为什么他能够脱颖而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曾国藩长的一生,完成了一个儒生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近乎完美的贯彻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高潮时做事,低潮时读书。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但命运也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张宏杰粉丝对偶像的笔触,详细的剖析了曾从一个见识浅薄、倨傲自大、夸夸其谈的愤青到一个“完人”的蜕变和修炼过程,让我们得以见识榜样的力量。我理解张宏杰写这本书,就是让大家知道,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尔虞我诈官场潜规则的时代里,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又拯国家于危难,为后世垂范千古。 一个人出生在这世上,到了二,三十岁,资质与性格几本已经成型。同时,这个阶段的人的自我认识也开始深入,发现自己的局限,然后进行二次成长。难度相当之大,秉性已成,需要超强的自制力。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延续着他从小被环境塑成的性格而没有改变。曾国藩的自我修炼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给自己总结的缺点有三: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体现在喜爱交际,看热闹,给自己定下的日课总以种种理由推脱而不执行。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曾在家为父守孝期间反省了自己在官场处处碰壁的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不光对同僚如此,对皇帝都是如此,才有那道差点引来杀身之祸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三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1、活到老学到老。曾国藩戎马生涯不忘看书习字! 2、视钱财如粪土。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能具有这样一种气魄,会让人洒脱很多。 2、做事不可莽撞,多思考,多包容。 一佩服他而立之年,始发宏愿,立下“学作圣人”之志,并终其一生,做到了“勤”与“恒” 二佩服他大起大落,终耐住了困顿与烦恼,从青年愤青般刚烈走向智者的刚柔并济,“去忿欲而存倔强”。 三佩服他凭一中人之资,穷时不堕于不黑不白的平庸“诸老”之间,向理学信徒学习,志作圣人;达且能自承“愚拙”,不自傲,重实践;直至晚年,世事不尽如人意,仍坚持认为人想要有所建树,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尽人事,余下的,且听天命。 如同作者张宏杰所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立志自拔于流俗,即使个性偏执,也可以达到王阳明所说的“变换气质”,扩展心胸,纯净气质,不矜不伐。钱穆说,“其气象之宏大,包蕴之宏丰”,“平正通达,宽宏博识,”非时人所及。

曾国藩湘军精神纽带

曾国藩湘军精神纽带:有效的制度设计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曾国藩当时并没有先探究“湘军如何能打”,而是先分析了“绿营为何不能打”。要知道,绿营是经制之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他们的对手太平军是一批揭竿而起的农民,根本没受过什么军事然而在太平军面前,绿营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转眼之间就送给了太平天国。 绿营为何不能打仗?曾国藩在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绿营存在巨大的制度缺陷。 绿营采取的是“世兵制”,即士兵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各地都有绿营。一旦发生战事,就采取抽调的制度,东抽一百,西拨五十,组成一支部队,然后派将领带兵出征。这样的结果是: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用曾国藩的话说,这就像砍树枝一样,东砍一条,西砍一根,然后捆到一起,形不成一个整体。既然大家互不熟悉,没有交情,那么大家都明白,遇到危险,就甭指望别人会来救自己。既然别人不会来救自己,那么打起仗来就谁也不肯冲锋在前,独履危地。相反,生死之际,所有人的本能反应都是自己先逃命。这就是绿营作战的特点,也就是曾国藩说的“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在他看来,这样的军队,即使“诸葛复起”,也是打不了胜仗的。所以,湘军要想镇压太平天国,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改变。 所以,曾国潘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与绿营的世兵制不同,湘军采取的是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具体来说,就是大帅招募自己手下的统领,统领招募自己手下的营官,营官招募自己手下的哨官,哨官招募自己手下的什长,什长招募自己手下的士兵。 湘军的待遇很高,所以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样一来,士兵势必感激自己的什长,什长势必感激自己的哨官,哨官势必感激自己的营官,营官势必感激自己的统领,而统领势必感激自己的大帅。如此,从大帅到士兵,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跟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于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由此,在湘军内部,人和人的关系也就跟绿营不一样了,不再是捆在一起的树枝,而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湘军有专门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野史记载,关于湘军,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但曾国藩的一纸手令,他的部属能够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家军队的性质。当时,从武汉到南京,千里长江江面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飘扬的差不多上写着斗大“曾”字的帅字旗,给人一种“东南已是曾氏天下”的感受。曾国藩内心所以明白如此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如此,另一方面他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阻碍。他是如何样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来确保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呢?他要紧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领。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当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是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步。满人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汉民族,靠的确实是军队,他自己夺得天下靠的也是军队,因此军队是不能轻易授予汉人的。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翰林专门清晰。 因此他要给朝廷造成那个印象:这支军队不是我的,这支军队是朝廷的,是爱新觉罗氏的工具。因此他在创立湘军时,就赶忙擢升一个满人塔齐布做那个湘军的第一号人物。那个人本来是一个专门小的官,大致类似现在军分区的参谋长,一下子擢升成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后来,他又把官文抬出来。曾国藩事实上最不喜爱官文,但因为官文是满人,就把他抬出来。打下南京的捷报上,第一个就挂官文的名字,让朝廷觉得攻打南京的第一号功劳是满人所立。 曾国藩如此做,有必要吗?朝廷难道确实对曾国藩如此不信任,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对曾国藩是专门不公平的。 第一,曾国藩创办湘军,咸丰四年(1854)七月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专门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这是专门可笑的情况。曾国藩那时差不多是二品官,创立一支军队,打下岳州府,立了专门大的功劳,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这专门惊奇!所以有个理由讲,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他差不多没有官职,在家守制,是个老百姓,三品也不低。但从感情上来讲,一个二品大员给三品衔的酬劳,这无异于羞辱。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大纲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有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摘要:同治三年(1864)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地奏请裁撤湘军,由此,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以往的学者只侧重于经济、军事或政治等某一方面。文章在分析湘军的兴起和特点的基础上,力图集各家之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入手,给此问题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 关键词:曾国藩;裁撤;湘军;原因 在湘军为清朝剪除内患的大功告成之际,湘军首领曾国藩主动奏请裁撤湘军,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为何选择裁撤湘军之路呢?笔者以为曾国藩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曾国藩之所以裁撤湘军是害怕“功高震主”,故以裁撤湘军向朝廷表明他的忠心。清政府启用曾国藩,并不想他造就一支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国家制兵——八旗与绿营的常规部队,而是想沿用乾嘉时期的办法,建立以靖卫地方为主的地主武装——团练,故当曾国藩“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1另立湘军之后,清政府对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即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并且贯穿于湘军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当初曾国藩刚从衡州出师时 ,咸丰皇帝就心存戒备:“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黄州还,赴其水营,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2。这是明显的提防与猜疑。1854年10月,湘军攻占武昌后,咸丰帝一时兴起,给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加恩赏戴花翎。就在咸丰帝授职曾国藩之后,一军机大臣便提醒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3咸丰听后 ,“默然变色者久之”4 ,于是又改变了他的即兴之作。咸丰帝的这一改变,令曾国藩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立不少战功,却办事多受牵制,极为不顺,特别是在江西筹措湘军粮饷,接连碰壁,令曾国藩心灰意冷,最后借父死丁忧回籍去了。曾国藩当时曾说:“余前在江西,所以郁郁不得意者:第一不能干预民事,有剥民之权,无泽民之位,满腹诚心无处施展;第二不能接见官员,凡省中文武官僚晋接有稽,语言有察;第三不能联络 1《曾文正公全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86页 2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3页 3薛福成:《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下卷,第8页 4薛福成:《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下卷,第9页

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书报告 一、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二、作者简介 张宏杰,作家,学者。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三、本书目录 自序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第一编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第一章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第二章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一、“笨鸟”与天才 二、第一次断交 三、“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 四、“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五、最后的交集 第三章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三十岁前是庸人

二、“脱胎换骨” 第二编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四章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一、一中进士,身价百倍 二、翰林曾国藩的“窘”生活 第五章“不要钱”的“大帅” 一、最清廉的统帅 二、曾国荃到底赚了多少钱 第六章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一、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 二、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 三、曾国藩的遗产 第三编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第七章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一、从信风水到信天命 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三、曾国藩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第八章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一、智商不过中等 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四、精彩论点摘抄1、中国历史流传最广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比如:儒家学说就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很不喜欢某些总写心灵鸡汤类句子的,总是空口安慰或愚惑人们要看淡放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之类。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而已,并无理性逻辑。人生挫折、爱情烦恼等等并非看淡放下即可消亡或解决,还是得去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前行,而不是看淡或放下 2、胡适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 。来他 去美国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 多大啊,水至柔,柔可以克万物。 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理性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 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3、郭嵩焘在日记中说,有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4、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 这两点真实平实近于迂。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话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2018答案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83 分)
1.():品德的修为、修养。(单选题 5 分) A.立德 B.立言 C.立功 D.立行 得分:5 分 得分:5 分
2.曾国藩认为办事以( )为第一要义。(单选题 5 分) A.重 B.明 C.慎 D.强
3.“浑”不是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浑”一定要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单选题 5 分) 得分:5 分 A.重 B.明 C.耐 D.慎 得分:5 分
4.曾国藩讲“做官”以( )为第一要务。(单选题 5 分) A.清贫 B.升迁 C.耐烦 D.隐忍
5.“强”多包含的含义是刚强和( )。(单选题 5 分) A.倔强 B.强壮 C.强迫 D.悍强
得分:0 分
6.曾国藩曾经给李鸿章写信,说要带好淮军,有两条准则,分别是( )。(多选题 3 分) 分:3 分 A.忍辱耐烦 B.打理关系 C.贵得人和 D.天时地利 得分:0 分

7.中国人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 )。(多选题 3 分) A.立德 B.立言 C.立功 D.立行
8.曾国藩论“重”,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多选题 3 分) A.阅历 B.修养 C.用人 D.领导 得分:3 分
得分:0 分
9.曾国藩一生有三畏,分别是( )。(多选题 3 分) A.畏天命 B.畏人言 C.畏官僚
D.畏君父

10.在西方文化里,作为一个领导人,讲究的形象是( )。(多选题 3 分) A.个性 B.平等 C.自由 D.活力 得分:3 分 D.调整好心态
得分:3 分
11.“耐”所包含的内容有( )。(多选题 3 分) A.耐得住烦躁 B.控制住情绪
C.守得住清贫
12.曾国藩讲,想要做到“明”要做到两点,即( )和( )。(多选题 3 分) A.出局 B.出世 C.入世 D.入局 得分:0 分
得分:0 分
13.以下属于“慎”的含义的有( )。(多选题 3 分) A.谨慎 B.小心 C.节制 D.谦卑
14.曾国藩说“重”,包括的含义有( )。(多选题 3 分) A.稳重 B.厚重 C.庄重 D.负重
得分:3 分
15.曾国藩认为“明”有( )和( )两种。(多选题 3 分) A.高明 B.精明 C.严明 D.英明
得分:3 分
16.曾国藩“三畏”的核心是畏天命。(判断题 5 分) 正确 错误
得分:5 分
17.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真想做成大视野,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判断题 5 分) 得分:5 分 正确 错误 得分:5 分
18.慎是一种自控的意识、自我约束的能力。(判断题 5 分) 正确 错误
19.陈云对曾国藩的评价:“这是古今第一完人。”(判断题 5 分) 正确 错误
得分:5 分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

转型时代的军事尝试 ——以湘军兵制为例 谢之玉2014111236 摘要:湘军是清政府被太平天国运动摧撼,行将就木之时由曾国藩一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一个私人军事集团。作为一支军队,湘军从1852年成立到1864年消灭太平天国再到1868年全部解散的16年的生命中,它的兵制是维持这支队伍在无数战斗无数胜败中走下去的唯一保障,也是作为地方军队的湘军在战斗力和组织力等方面超越同时期的国家正规军旗营、绿营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从湘军兵制中基础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湘军兵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劣。本文认为,湘军的兵制是晚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军事上的一次尝试,它试图通过对旧式的军事思想加以生发,形成新的军事组织来替代腐朽的旗营、绿营抵御内患。湘军的营制能够使部队成为一个相对有效使用的整体,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作战能力;而湘军的募兵将制使湘军摆脱了旗营绿营的腐败习气,并通过“人情关系”维系部队;湘军战略战术是因势制宜,结合敌我双方的情况而得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了湘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胜利。 关键词:湘军、兵制、军事改革 一、湘军产生的背景 太平天国战争是湘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自1852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在1年的时间里,面对清政府的重重围剿,从起义时的数万乌合之众发展到号称百万之师,坐拥当时中国半壁江山。这是与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的节节失败有着紧密联系的。19世纪50年代,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尚未建立,战斗力较强的士绅团练部队还只是维持一方安定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的时候,清朝所仰仗的主力部队即八旗和绿营是完全不可靠的。康雍乾盛世的长时间和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朝廷整体上文恬武嬉、闭目塞听、落后自大、得过且过,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军队的懈怠无力、贪污腐化盛行;缺乏正规的军事教育系统,从军官到士卒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训练,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技术和意识更无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