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湘军集团老总曾国藩的成功管理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为吾人之师资——蒋介石

话说1840年的鸦片贸易之战,导致大清集团公司开始走向衰落,本国市场的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外跨国公司开始大肆进攻,争夺市场和人力物力资源;国内由于劳工待遇低下,多次爆发大规模罢工斗争。公元1851年,广西金田村的一帮拜上帝教教徒揭竿而起,宣布成立太平天国公司,欲与大清集团公司分庭抗礼,争夺国内市场。太平天国公司创立初期,由于推行股份制,承诺将来给每个员工分配相同的股份,即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竞争力不同凡响。大清集团连忙调集属下的国有企业绿林军公司前去镇压,无奈绿林公司制度落后,管理者昏庸,员工缺乏培训,素质低下,毫无斗志可言,所以太平公司一路北伐,势如破竹。

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候,在湖南省湘乡市荷叶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他就是曾国藩。早年的曾国藩勤奋好学,才思过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后,在大清集团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吏部侍郎)。由于太平公司的猖獗,经过很多企业界著名人士如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推荐,大清集团总裁咸丰帝决定任命曾国藩为团练总监,建立一个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与太平公司对抗。当时曾国藩因老母逝世回家奔丧,临危受命,接管了罗泽南的民营团练公司,亲自任总经理,罗泽南任副总经理,与太平集团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后来民营团练公司正式挂牌为湘军集团公司,开始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市场斗争——

一、高举孔孟之道的大旗,以优秀企业文化鼓舞员工

太平公司当时被视为邪教组织,以西方拜上帝教为企业文化,总裁洪秀全与副总裁杨秀清装神弄鬼,愚弄员工,暂时骗取了部分员工的信任,同时招聘了很多被大清集团残酷剥削而走投无路的员工,对他们许下“人人入股”等无法兑现的承诺,于是企业规模空前壮大。但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思想,社会精英们都推崇孔孟之道。太平公司以邪教为企业文化,宣称要打倒儒家,颠覆纲常名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所以得不到知识界的认同,当时科学院、工程院以及各所高等学府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反对这个企业文化。于是太平公司实际上处于孤立状态,只能得到下层较低文化水平的员工的拥护。

而湘军公司就不一样。曾国藩高举孔孟之道的大旗,大力建设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企业文化,于是得到天下大多数人尤其是知识份子的拥护。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明末清初湖湘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船山)的经世致用之学,被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胡林翼、彭玉麟等高层领导奉为圭臬;《王船山遗书》也被曾国藩指定为湘军公司企业文化读本,即使在市场斗争最繁忙的时候,也要将其校勘出版,有力地鼓舞了全体员工的斗志。得人心者得天下,曾国藩凭借优秀企业文化为号召,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同德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卓越雇主品牌,尽揽天下英才

企业品牌可以分为对员工和对顾客两个方面,对员工的品牌就是雇主品牌,决定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对顾客的品牌就是服务品牌或者产品品牌,决定了企业对顾客的亲和力。

湘军集团公司建立伊始,由于曾国藩担任大清公司

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的身份,以及爱才如命、知人善任的美誉,因此树立了良好雇主品牌。天下英才,纷纷投奔到曾国藩帐下,摩拳擦掌准备干一场大事业。一时间,曾国藩的顾问机构高朋满座,人才济济,号称“神州第一顾问团”。有人考证说,中国近代史上有3个最大的智囊机构,第一位是曾国藩的湘军顾问团;第二位是左宗棠的楚军顾问团;第三位是李鸿章的淮军顾问团。当然,后面两大顾问团的影响与势力远远不及曾国藩顾问团。

据薛福成在《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中记载,曾国藩属下的高级专家多达到83人。但另据统计,曾国藩的顾问团人才实际在400人以上。出自曾国藩专家顾问团的人才,到曾国藩出世时,担任事业部副总裁以上官职者达22人,同时,担任各地分公司总裁以上职务者也达到20多人,大清集团当时全国设立8大市场总监,有5人出自曾国藩的顾问团。

三、任人唯贤,科学激励,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曾国藩的顾问团人才众多,但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个个都是真才实学。

首先,曾国藩顾问团的准入门槛非常高。虽然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曾国藩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但都要经过严格面试才能录用。曾国藩那高超的相人术也被人传为神话,他从来没有看走眼过。

其次,在量才录用的基础上,曾国藩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深知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统率全局之才,便向朝廷推荐担任大清集团下属分公司的总经理;他深知彭玉麟、杨岳斌等足智多谋,能够独当一面,就奏举其担任水军部总经理;他深知丁日昌、容闳等熟知国际情况,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就让其负责操办对外贸易事务;他深知李瀚章、郭嵩焘等有理财之能,乃著名注册会计师,便任命他们担任财物部长,负责筹集工资粮饷之责;他深知赵烈文、薛福成等才思敏捷,乃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就把他们长期留在幕中担任秘书工作;他深知李善兰、华蘅芳等熟悉工程技术,乃海龟派人士,就聘任他们负责产品研发。

第三,曾国藩注意人才的培训工作,在很多培训班上,曾国藩都亲自讲课,言传身教,讲业务,讲精神,讲情操,努力让下属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第四,赏罚分明,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犯错误的员工,马上会按章处罚,绝对不留情面;而在市场斗争中有功劳者,马上就向大清集团高层举荐,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和职位提升。

由是,科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使湘军集团在人才战略上取得巨大成功。

四、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清集团属下的绿林公司采用世袭制,员工职位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工资都由大清集团统一发放。这种国企大锅饭的弊端到了后期已经暴露无遗,竞争力大大降低了。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员工由世袭制改为招聘制,工资也不由大清集团发放,而是企业自主操作。这样,就完全摆脱了对大清集团在产权和人事上的依赖,真正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在与太平天国公司的市场争夺中,湘军公司的业绩远远胜于绿林公司,这就是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五、斡旋官场,纵横捭阖,推行超级公关战略

大清集团的法制不很健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于是商场与官场总是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面对内部倾轧严重的现状,湘军集团公司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大靠山撑腰。曾国藩运气不错,在那个对汉人防范甚严的大清时代,居然有满清高级管理层的翁同??对曾国藩赏识有加;后来实际的最高总裁慈禧太后也对曾国藩颇为信任,这就为湘军集团的成功扫清了障碍。

当然,由于利益和观念上的冲突,加上曾国藩对传统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来自大清公司内部的阻碍自然难免。这样,在大清各级部门之间上斡旋逶迤,推行超级公关战略就势在必行。湘军集团副总裁胡林翼就是这方面的高手。胡林翼担任大清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期间,对上峰派来监视他的保守派大员官文大灌迷魂汤,用糖衣炮弹将其意志摧毁。同时,胡林翼在武汉建立“国中之国”,与大清集团分权,独掌湖北财权、行政权,这样就保证了将湖南、湖北两个分公司的物力财力源源不断支持前线湘军公司的斗争,为了湘军公司的节节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千古文章传天下,争夺舆论阵地,彻底打赢广告战

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咱卖的是猫尿。市场竞争,广告尤为重要。这一点无论太平公司还是湘军公司都清醒地认识到了。所以,公司每开拓一块地盘,就要大力做广告宣传,各种讨伐檄文、安民慰问告示铺天盖地,贴满大街小巷。如前面所言,太平公司得不到知识精英的支持,所以也写不出高明的宣传稿子出来,在广告策划与创意上也要输一筹;而湘军集团人才济济,高手如云,那些堪称千古大作的广告语在民间大量流传,比脑白金还脍炙人口,再加上湘军集团掌握了主流媒体,因此更能得到消费者的共鸣。

早在湘军集团创办之前,湘军集团副总左宗棠就被炒作了一把,名扬天下。那是左宗棠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大清高层管理人员,此人向大清总裁咸丰帝进告状,咸丰帝欲将左宗棠解雇。而曾国藩、胡林翼等一帮朋友则联合起来,向总裁上书保左。上书中这样一句话流芳千古:“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是实话,也是广告词。总裁咸丰帝被这句广告语所打动,不但没有给左宗棠降罪,还将他连升三级。

此外,湘军公司还是户外广告的鼻祖,在湘军集团控制下的长江流域,所有的船只都挂上了湘军集团的旗帜和标语,斗大的“曾”字随处可见,虽然这些广告需要花费不少成本,但有力地传播了湘军集团的品牌与企业文化,大长自家志气,大灭长毛威风。可以说,在广告战上,在争夺舆论阵地上,湘军集团取得完全胜利。

七、热血铸就湘军品牌,市场竞争所向披靡

在湘军集团内部,大小管理者个个都是“上马击狂胡,解鞍搞策划”的儒商。这样一个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市场业绩自然非同凡响。然而,湘军集团的品牌的树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曲折而惨烈的市场斗争,正是热血与牺牲铸就了湘军集团的威名。

在早期初涉市场之时,由于湘军集团的管理者大多是刚刚从岳麓书院等高等学府毕业的大学生,书生气有余,经验值不够,于是在跟长毛公司的竞争中常常失败,很多优秀人才甚至操劳过度,以身殉职。但是,曾国藩不愧为大企业家,他和他的下属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在给大清集团总裁的年中总结报告中写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表达了跟长毛集团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湘军集团的那些高才生都很快成长起来,在市场斗争中逐渐显示了他们的实力。尤其是水军部总经理彭玉麟受到曾国藩的重点培养,成长速度最快,他和杨载福领导的长江水师公司,纵横商场,威震敌胆,一步一步打出了湘军集团的品牌。尤其在与长毛集团争夺湘潭市场的过程中,长江水师公司十战十捷,从此占据了主动,湘军集团公司本年度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接下来,长江水师公司沿长江疯狂扩张,矛头直指长毛集团公司总部南京。以后经过了田家镇、小姑山等几次大规模的市场争夺战,总经理彭玉麟差点过劳死,长江水师公司终于名震天下,为湘军集团品牌的树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湘军水军业务板块与陆军业务板块相互配合,一路东下,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1862年占领了长毛集团总部南京的全部市场,长毛集团宣布彻底破产。

八、目标远大,面向世界,朝着跨国集团方向迈进

打败太平公司之后,彭玉麟与曾国藩总结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立足于未来水师公司的发展和抵御国外公司竞争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发展跨国集团的远大目标,经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创立了《长江水师公司章程》,类似于《华为基本法》,意义空前。它是中国近代海军公司的先声,后来李鸿章等人经过艰苦的努力创立的近代化的中国海军公司,就按照《长江水师公司章程》的基本蓝图而加以完善起来的。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 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满清朝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 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 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 “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它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系别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2010级 姓名袁飞 学号 10410301052 指导教师王佳翠 2014年 4月 6日

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

主辩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 答辩情况记录表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袁飞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曾国藩湘军的诞生奠定了契机。湘军的创建,曾国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国藩则通过这支靠宗族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之谊、姻亲关系建立起来地主武装,使自己的个人威望以及势力扶摇直上,从而到达其政治顶峰。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与湘军对整个晚清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特点;影响 湘军,建立于晚清太平天国兴起之际,有的人也称之为湘勇。是曾国藩在“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1]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武装。湘军因其自身独特的渊源、特点,对晚清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湘军的起源 185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太平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这时,清政府派出了当年他们引以为豪的八旗以及绿营去对付太平军。 满人在入关以前,迫于生计和生存的压力,都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满人能够得以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一本领。尤其是八旗军,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更是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入关成为统治阶级,拥有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特权,已经告别了以前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了。也就无需再发扬所谓的艰苦奋斗精神了。应及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现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仗势欺人、贪污成性、贿赂成风、赌博、遛狗、斗鸡、骄奢淫逸之徒。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绿营和八旗的情况也不相上下,且制度严重老化,已经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试想,用这样的军队前去与太平军交火,结果显而易见,无需多言。 鉴于八旗和绿营的无能,清朝统治者深感要靠他们剿灭太平军已无望。于是鼓励各省操办团练,并希望借此来剿灭太平军。1853年,曾国藩因其母亲去世,丁忧在家。[2]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鉴于旧军队的各种恶习难改以及战斗力低下等情况。曾国藩认为办团练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湘军的序幕由此拉开。 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在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立体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那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永远正确”的“圣人”。但从细节去剖析他——曾国藩,就会发现,在“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等光环笼罩下的曾国藩,其实亦是一个庸人,一个被岁月的沉沙湮没的传奇人物。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嘉庆16年)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官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外貌:土头土脑,枯燥乏味 生活1.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 习惯 2.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 3.写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 4.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自古以来,“有志者事竟成”。“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道光12年,21岁的曾国藩参加秀才考试。或许他的天资确实钝拙,或许是他的父亲教导无方,曾国藩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这一年,他考前用功准备,考后自觉发挥不错。可是,事违人愿。发榜之日,湖南省学台竟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这对于曾国藩来说,真真奇耻大辱。于是,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我历来十分佩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即使是曾国藩这样一位学了十六年、考了七次时才考中秀才的“天资不足”者。这是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辱,却可谓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从此飞黄腾达。之所以佩服他,不止是他考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进士,翰林。一般来说,获得佾生资格已经不错了。但是,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知耻而后勇,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血气方刚的骨气。曾国藩三十岁以前确是一个不出众的庸人。因为骨子中酝酿并唯我独尊的充斥了这种精神,他成功了。这种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十余年未学懂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他以悬梁刺股的精神,寒窗苦读,并敢于创新,打破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他的这种精神,亦延续到了这个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里。众多优秀的高材生,正是从一个平庸的学生起地,知耻而后勇,刻苦读书,从而成为了像曾国藩那样的成功人士。

《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四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四 第四章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时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羽翼未丰时不可乱动【曾国藩做人语录】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太平军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次年春,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清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会加重一分。他不愿清朝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前去支援。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安徽、湖北、黄州纷纷告急,曾国藩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但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

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 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联看!”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曾国藩的军队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他认为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他在书信中也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在提高军队素质的同时,组建水军和炮队。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国藩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头质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坚固,做工还得精细。洋炮虽价格不菲,但杀伤力强,质量好,炮队必须要用洋炮来装备。曾国藩明白,如果军队素质和装备没有达到要求,绝对不宜出兵。但曾国藩从大局考虑的同时,心中也难免有些悲伤和内疚。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他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太平军打到湖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 世间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用人者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不能因为有一点朽烂的地方,就把几人合抱之粗的大木给丢弃了;不能因为仅仅撒了几网就灰心丧气,以至于错过了逮到大鱼的机会。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 曾国藩很反对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人任用人。他曾讲过这样的例子:汉代大将军卫青在年轻时曾给人当过奴隶,后来却拜相封侯,娶了高贵的公主为妻。因此,怎么能用平常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人才呢?世界上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去搜罗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 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 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 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 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 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 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 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 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

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

继续教育课程: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课后测试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曾国藩齐家格言之一是不要沾染上什么陋习√ A 吸食鸦片 B 赌博 C 官宦人家的习气 D 恣欲无度 正确答案: C 2. 曾国藩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什么√ A 远大志向 B 倔强之气 C 能吃苦 D 胸怀大度 正确答案: B 3. 曾国藩与同僚的相处之道是√ A 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B 互相倾轧,互相排挤 C 表面修好,笑里藏刀 D 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正确答案: A 4. 下列哪项不是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策略√ A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B 试以艰危,责以实效 C 待属员不可太谦 D 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正确答案: D 5. 曾国藩所认为的用人应具备三大素养,不包括下列哪项× A 要有用人的诚意 B 要有善于指出缺点的能力 C 要有知人的智慧 D 要有容人的度量 正确答案: B 6. 曾国藩所认为的用人者应把握好的三大手段,不包括√ A 严厉治理属下 B 注重与人才情感的交流 C 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D 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正确答案: A 7. 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所谓的三不朽√ A 立财 B 立德 C 立功 D 立言 正确答案: A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曾国藩应对挫折的方略√ A 把挫折看成是磨练自己个性的机会 B 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C 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D 一定要发泄 正确答案: D 9. 曾国藩告诫家人√

A 多干预地方公事 B 仗势欺人 C 多多存钱 D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正确答案: D 10.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出的人才四个标准的内容√ A 有治民之才 B 名利不要太强 C 能吃苦,不怕死 D 头脑清晰,做事冷静 正确答案: D 11. 在军事上,事业尚未成功时的曾国藩在军事上的准备是√ A 加入官军 B 收编太平军 C 打造湘军 D 纠集流氓 正确答案: C 12.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到的应对挫折的三个方略√ A 把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个性的机会 B 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C 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D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正确答案: D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曾国藩最初的关系网√ A 老师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 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 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

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所谓的“立功”,就是 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近代史上著名的洋枪队队长、英国人戈登,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的作者张宏杰总结为,“眼中乏精干之气,面上无果决之容。”这个人资质平平,用的都是拙笨的功夫,也做了不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但,在晚清的时代大变局之中,为什么他能够脱颖而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曾国藩长的一生,完成了一个儒生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近乎完美的贯彻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高潮时做事,低潮时读书。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但命运也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张宏杰粉丝对偶像的笔触,详细的剖析了曾从一个见识浅薄、倨傲自大、夸夸其谈的愤青到一个“完人”的蜕变和修炼过程,让我们得以见识榜样的力量。我理解张宏杰写这本书,就是让大家知道,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尔虞我诈官场潜规则的时代里,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又拯国家于危难,为后世垂范千古。 一个人出生在这世上,到了二,三十岁,资质与性格几本已经成型。同时,这个阶段的人的自我认识也开始深入,发现自己的局限,然后进行二次成长。难度相当之大,秉性已成,需要超强的自制力。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延续着他从小被环境塑成的性格而没有改变。曾国藩的自我修炼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给自己总结的缺点有三: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体现在喜爱交际,看热闹,给自己定下的日课总以种种理由推脱而不执行。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曾在家为父守孝期间反省了自己在官场处处碰壁的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不光对同僚如此,对皇帝都是如此,才有那道差点引来杀身之祸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三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1、活到老学到老。曾国藩戎马生涯不忘看书习字! 2、视钱财如粪土。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能具有这样一种气魄,会让人洒脱很多。 2、做事不可莽撞,多思考,多包容。 一佩服他而立之年,始发宏愿,立下“学作圣人”之志,并终其一生,做到了“勤”与“恒” 二佩服他大起大落,终耐住了困顿与烦恼,从青年愤青般刚烈走向智者的刚柔并济,“去忿欲而存倔强”。 三佩服他凭一中人之资,穷时不堕于不黑不白的平庸“诸老”之间,向理学信徒学习,志作圣人;达且能自承“愚拙”,不自傲,重实践;直至晚年,世事不尽如人意,仍坚持认为人想要有所建树,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尽人事,余下的,且听天命。 如同作者张宏杰所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立志自拔于流俗,即使个性偏执,也可以达到王阳明所说的“变换气质”,扩展心胸,纯净气质,不矜不伐。钱穆说,“其气象之宏大,包蕴之宏丰”,“平正通达,宽宏博识,”非时人所及。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湘军有专门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野史记载,关于湘军,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但曾国藩的一纸手令,他的部属能够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家军队的性质。当时,从武汉到南京,千里长江江面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飘扬的差不多上写着斗大“曾”字的帅字旗,给人一种“东南已是曾氏天下”的感受。曾国藩内心所以明白如此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如此,另一方面他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阻碍。他是如何样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来确保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呢?他要紧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领。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当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是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步。满人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汉民族,靠的确实是军队,他自己夺得天下靠的也是军队,因此军队是不能轻易授予汉人的。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翰林专门清晰。 因此他要给朝廷造成那个印象:这支军队不是我的,这支军队是朝廷的,是爱新觉罗氏的工具。因此他在创立湘军时,就赶忙擢升一个满人塔齐布做那个湘军的第一号人物。那个人本来是一个专门小的官,大致类似现在军分区的参谋长,一下子擢升成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后来,他又把官文抬出来。曾国藩事实上最不喜爱官文,但因为官文是满人,就把他抬出来。打下南京的捷报上,第一个就挂官文的名字,让朝廷觉得攻打南京的第一号功劳是满人所立。 曾国藩如此做,有必要吗?朝廷难道确实对曾国藩如此不信任,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对曾国藩是专门不公平的。 第一,曾国藩创办湘军,咸丰四年(1854)七月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专门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这是专门可笑的情况。曾国藩那时差不多是二品官,创立一支军队,打下岳州府,立了专门大的功劳,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这专门惊奇!所以有个理由讲,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他差不多没有官职,在家守制,是个老百姓,三品也不低。但从感情上来讲,一个二品大员给三品衔的酬劳,这无异于羞辱。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史与诗的交融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 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 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 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 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 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 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 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 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 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试析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原因 摘要:同治三年(1864)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地奏请裁撤湘军,由此,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以往的学者只侧重于经济、军事或政治等某一方面。文章在分析湘军的兴起和特点的基础上,力图集各家之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入手,给此问题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 关键词:曾国藩;裁撤;湘军;原因 在湘军为清朝剪除内患的大功告成之际,湘军首领曾国藩主动奏请裁撤湘军,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为何选择裁撤湘军之路呢?笔者以为曾国藩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曾国藩之所以裁撤湘军是害怕“功高震主”,故以裁撤湘军向朝廷表明他的忠心。清政府启用曾国藩,并不想他造就一支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国家制兵——八旗与绿营的常规部队,而是想沿用乾嘉时期的办法,建立以靖卫地方为主的地主武装——团练,故当曾国藩“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1另立湘军之后,清政府对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即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并且贯穿于湘军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当初曾国藩刚从衡州出师时 ,咸丰皇帝就心存戒备:“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黄州还,赴其水营,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2。这是明显的提防与猜疑。1854年10月,湘军攻占武昌后,咸丰帝一时兴起,给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加恩赏戴花翎。就在咸丰帝授职曾国藩之后,一军机大臣便提醒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3咸丰听后 ,“默然变色者久之”4 ,于是又改变了他的即兴之作。咸丰帝的这一改变,令曾国藩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立不少战功,却办事多受牵制,极为不顺,特别是在江西筹措湘军粮饷,接连碰壁,令曾国藩心灰意冷,最后借父死丁忧回籍去了。曾国藩当时曾说:“余前在江西,所以郁郁不得意者:第一不能干预民事,有剥民之权,无泽民之位,满腹诚心无处施展;第二不能接见官员,凡省中文武官僚晋接有稽,语言有察;第三不能联络 1《曾文正公全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86页 2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3页 3薛福成:《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下卷,第8页 4薛福成:《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下卷,第9页

每日忏悔自新是曾国藩的成功法宝

每日忏悔自新是曾国藩的成功法宝 湘湖文化代表性精英人物曾国藩(1811-1872),以一介书生统兵打仗,最后封土裂疆,功成名就,实现了人生的最高成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因此,他备受后人仰慕和效法。尤其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曾国藩和胡林翼推崇备至,视二者为人生导师。 纵观古今,人活着,无非都在追求幸福。虽然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都在追求所期望的幸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语境相似,对幸福的定义也会出现一些相似。因此,人们会探究历史人物的成败案列以寻找成功的智慧。这种历史人物,离古不能太远,距今不能太近,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案列。像唐朝的杜如晦、明代的张居正,似乎远了一点,不十分接今气。曾国藩具有典型性还在于他出身类似今日所谓“屌丝”,没什么背景关系,通过个人奋斗走向了成功的巅峰,辉煌灿烂。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从稚嫩的愤青到游刃有余的里手,其成功的经验足以供人借鉴。总之,曾国藩为当今时代的个人奋斗树立了的榜样,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大。 一、曾国藩真正忏悔自新的因缘 读《曾国藩全集》,发现曾国藩走向成功的奥秘只有四个字——“忏悔自新”。当然,这是指方法论而言。至于曾国藩的根本思想,无非是儒家的“诚”。诚就是真实不欺,发而为恭敬、仁爱。这是走向老熟状态下的曾国藩的境界。 曾国藩的出身环境、天资以及教育、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早年的庸俗不堪,十分普通平常,可以说是一个庸才。他没有什么雅致,言谈举止粗俗,受制于动物本能和社会习性:贪婪、好色、空虚、寂寞、好胜、自私、好玩、粗痞、爱慕虚荣、好动、易怒、好骂、狂傲,等等。凡是一般世俗之人身上有的习性,他都有。早年的曾国藩,真的只是一个中人之资的混混而已,道德修养极差,除了精通科举考试外,没什么值得傲人的本钱。

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

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书报告 一、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二、作者简介 张宏杰,作家,学者。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三、本书目录 自序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第一编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第一章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第二章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一、“笨鸟”与天才 二、第一次断交 三、“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 四、“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五、最后的交集 第三章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三十岁前是庸人

二、“脱胎换骨” 第二编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四章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一、一中进士,身价百倍 二、翰林曾国藩的“窘”生活 第五章“不要钱”的“大帅” 一、最清廉的统帅 二、曾国荃到底赚了多少钱 第六章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一、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 二、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 三、曾国藩的遗产 第三编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第七章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一、从信风水到信天命 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三、曾国藩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第八章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一、智商不过中等 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四、精彩论点摘抄1、中国历史流传最广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比如:儒家学说就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很不喜欢某些总写心灵鸡汤类句子的,总是空口安慰或愚惑人们要看淡放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之类。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而已,并无理性逻辑。人生挫折、爱情烦恼等等并非看淡放下即可消亡或解决,还是得去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前行,而不是看淡或放下 2、胡适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 。来他 去美国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 多大啊,水至柔,柔可以克万物。 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理性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 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3、郭嵩焘在日记中说,有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4、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 这两点真实平实近于迂。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话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

转型时代的军事尝试 ——以湘军兵制为例 谢之玉2014111236 摘要:湘军是清政府被太平天国运动摧撼,行将就木之时由曾国藩一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一个私人军事集团。作为一支军队,湘军从1852年成立到1864年消灭太平天国再到1868年全部解散的16年的生命中,它的兵制是维持这支队伍在无数战斗无数胜败中走下去的唯一保障,也是作为地方军队的湘军在战斗力和组织力等方面超越同时期的国家正规军旗营、绿营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从湘军兵制中基础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湘军兵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劣。本文认为,湘军的兵制是晚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军事上的一次尝试,它试图通过对旧式的军事思想加以生发,形成新的军事组织来替代腐朽的旗营、绿营抵御内患。湘军的营制能够使部队成为一个相对有效使用的整体,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作战能力;而湘军的募兵将制使湘军摆脱了旗营绿营的腐败习气,并通过“人情关系”维系部队;湘军战略战术是因势制宜,结合敌我双方的情况而得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了湘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胜利。 关键词:湘军、兵制、军事改革 一、湘军产生的背景 太平天国战争是湘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自1852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在1年的时间里,面对清政府的重重围剿,从起义时的数万乌合之众发展到号称百万之师,坐拥当时中国半壁江山。这是与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的节节失败有着紧密联系的。19世纪50年代,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尚未建立,战斗力较强的士绅团练部队还只是维持一方安定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的时候,清朝所仰仗的主力部队即八旗和绿营是完全不可靠的。康雍乾盛世的长时间和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朝廷整体上文恬武嬉、闭目塞听、落后自大、得过且过,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军队的懈怠无力、贪污腐化盛行;缺乏正规的军事教育系统,从军官到士卒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训练,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技术和意识更无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