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陆海燕
教学内容:第56~61页两道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你知道吗” 目标预设: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幅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想欣赏一下吗?(多媒体显示图画)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啊?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这些建筑物是多么的奇妙美丽,在建筑上都采用了对称的构造方法,因此它们具有一种美------对称美(板书:对称)
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事物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举例)
师: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对称的事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媒体演示)
师: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又有何特征呢?(出示平面图)大家想研究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请各小组取出1号信封中的材料,自由开展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探索,老师巡视。)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的?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图形对折后,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大小、形状一样,叫完全重合(板书),中间的折线是一根轴,有谁知道它们的名称?
生:叫轴对称图形。
师:真棒,和数学家想的一模一样。
(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以前已学过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师:(出示9个平面图形的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谁是轴对称图形?
师:想个办法验证你的想法,好吗?
(学生活动)
师:大家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真聪明。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了清楚的认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生活中再去寻找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这里有六个方面的图形1、国旗图案2、英文字母3、汉字4、阿拉伯数字5、交通标志你想研究哪一方面呢?先考虑一下?请大家按自己的兴趣到临时小组里去研究吧,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作好记录,并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分组活动)
交流反馈;媒体演示。
三、动手动脑,创作收获
师:老师想为大家露一手,请同学们看仔细了,猜猜看,老师剪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怎么知道的?有道理吧?你们怎么想?
师:那么你想自己来创作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吗?
师:让我们进入创作室,考虑:做什么、怎么做,该用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把作品展示出来,谁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啊,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作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四、总结谈话,欣赏延伸。
1、谈谈收获
2、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媒体演示)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陆海燕
著名哲学家赵鑫珊曾讲过:“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提出数理学科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美的因素,就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数形结合,动态展示,学生感知“外在”美。
所谓“外在美”就是通过学生的眼睛丰富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的美、形的美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美。在这节课上,一开始,教师就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浮现出一幅幅雄伟、漂亮的世界建筑图:艾菲尔铁塔、南京中山陵、天安门城楼等,让学生在绚丽的色彩中、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些建筑的构造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感知美,老师又出示了几张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能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的图片:如飞机、风筝、蝴蝶等图形,同时引导学生看课桌、看衣服、看脸孔,呀,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用具、人的面容、衣着也存在着数学中的对称问题,包含着说不尽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学生发现“内在”美。
数学是思维的王国,数学美还体现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去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抽象概括,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取知识的内在美。本课时在学生感知对称的基础上,分小组拿出信封内的实物图形,“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又有何特征呢?动手研究一下。”学生们打开信封,有的动手折一折,有的动手画一画发现图形的左右或上下的形状、大小等完全一样,即完全重合这一概念。在明确了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老师又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物体:1、国旗图案2、英文字母3、汉字4、阿拉伯数字5、交通标志6、京剧脸谱,进行小组间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新知,体验到了数学学习中那种内在的美感。
三、积极思维,动手操作,师生共创“对称”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创作环节。老师的“露一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老师能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我也行。于是,有的学生用画一半的方法进行,有的学生用上了美术中的印染法,也有的学生在格子纸上画,有的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忙的不亦乐乎。在作品展示
时,让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大红喜字,绿色松树、粉色花朵、兰色唐装、黑色轿车……真的是精彩纷呈,好一个“对称”美的世界。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麒麟中心小学张陆萍
[案例]:
师:(出示教材第34页第5题的情景图)学校准备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周老师带了1000元钱,想买24个篮球,三种篮球的价格分别是:28元、38元、48元。她带的钱够买哪一种篮球呢?
师:(当学生跃跃欲试时)尽管大家急着想说,但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忠告:有时我们刚刚所讲的估算方法在这一题中并不一定适用,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可小组合作讨论,寻找出适合这一题的估算方法,好吗?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拿定注意。那好,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组认为周老师带1000元能买到24个48元的篮球。24≈20,48 ≈50,20×50=1000 所以周老师带1000元够了。
生2:我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
生3、张老师,我计算了一下,发现24×48得1152,所以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生4:我认为周老师买24个28元的篮球合适,因为把24看成30,28看成30,30×30=900,所以周老师买28元的篮球合适。
生5:周老师买28元的篮球也太便宜了,质量也不够好,我猜周老师买的是38元的篮球。
师:你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那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猜测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计算!”
师:那好,我们一起用计算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在下面嘀咕着: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这样估算比较合适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间讨论)
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24看成20,少了4个,把48看成50,多看了2元,可实际上4个需要200元左右,因此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