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配音艺术》讲义

《影视配音艺术》讲义
《影视配音艺术》讲义

第一部分影视配音艺术概说及创作准备

1、专业是我们生存及一切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点和倚靠,因此,要有敬畏之心,要把练声当成一种仪式,“戏大于天”,把练功(广义)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夯实基本功。

2、影视配音艺术的定义及分类:

⑴广义定义: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叫做配音,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台词的录制,最后的合成等。

⑵狭义定义: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以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

我们所探讨的影视配音艺术是指狭义上的配音艺术。

⑶影视配音艺术的分类:类型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影视专题、栏目配音,影视广告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等。

3、影视配音艺术的创作特征:

⑴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规定制约性----“带着镣铐跳舞”。

影视配音艺术是多度创作的艺术,创作的度数越多,规定制约性就越强。

创作依据(原片和文稿的风格、基调等)和创作对象(原片人物的“视觉形象”)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原片、文稿和人物整体基调的把握,规定着我们内心情感的状态和心理节奏的调整,规定着我们吐字力度、语气语调、停连顿挫、点送重音、贴合口型等外部技巧的运用。

⑵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整体适应性。

①影视配音创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往往体现在影视作品中----

国外:歌舞片的绚烂----西部片的强悍----古典主义的复苏

国内:英雄主义的讴歌----“高大全”----“三突出”的创作模式----平民化的视角----多样化的形态

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国内):从“不喊不革命”“调高情亦高”到“自如声区”的降调,从“类型化”的创作到“个性化”的呈现,不同的时代在词汇、语法、话语样态、表达方式甚至是创作者的气息状态、吐字力度等方面,对影视配音创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我们绝不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

②影视配音作品与影视作品各要素之间的整体相适应。

影视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使用“符号”数量最多的艺术。

表现在配音上,就是无论旁白、解说还是人物的对白、独白,只有与画面、音乐、音响、同期声、字幕等所有要素整合于一体,才能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③影视配音创作者在创作中的整体适应性----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原上译厂厂长陈叙一先生)。

在影视剧人物配音中,要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哪怕是一声叹息,一个咳嗽,一声笑都不能有丝毫的疏漏,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自己。

实际录音中,不是一气呵成的,面对中断或“跳场”,要注意保持情绪的一致,用声的统一与节奏的衔接。

在影视专题、栏目、影视广告等配音中,要用心、迅速、深刻地领悟原片的色彩、基调、节奏、画面的转换、音乐的节拍等,准确、生动、传神的完成解说旁白的任务。

要通过经验积累或与录音师的沟通,了解、掌握和适应不同话筒、不同录音条件对声音的影响和对用声的要求,更好的完成配音工作。

⑶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技术依赖性。

影视配音创作的不断发展与改进,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录音工艺的提高。因此,一个优秀的配音艺术创作者要了解不同的话筒的类型与特点,要了解不同话筒的指向性,要找到话筒的最佳拾音方位(距离、角度)。

影视配音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具体的录音设备、声学环境以及录音师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一个优秀的录音师对影视艺术创作至关重要。

4、内心情感的积极主动与专业语感的用心磨练。

“言为心声”,一个生活中麻木不仁、消极冷淡的人,在创作中是不可能全心投入,激情澎湃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生活情感,主动地内心体验,是有声语言创作“深刻理解----具体感受”的源头活水。要学会打开我们的心灵,张开所有的触角,去感受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自己“审美的眼睛”、“辩音律的耳朵”以及“健康而湿润的心灵”,创作者生活中内心情感的积极主动,是包括影视配音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的前提。

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是语言传播者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能力。

专业语感:是建立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语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比

较透彻的熟知某种、某类语言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才能迅速敏锐地感受这种语言,并把握它,驾驭它。

用心磨练影视配音专业语感,要求我们在平时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有目的的听、看、想、练,有意识、有比较地去感受影视配音创作中不同节目、不同语境中的语言的样式样态,区分不同的感觉,体会不同的内心情感状态和心理节奏,品味不同的吐字力度、语气语调、停连顿挫、点送重音等外部技巧的运用。这是影视配音创作的准备中平时最重要的积累,应该成为每一个创作者生活中的习惯。

要把平时学习的广泛积累与创作实践的坚持不懈相结合。只有平常学习的“厚积”,才有创作时的“薄发”。影视配音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想”和“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做”,是实践。

5、表演之于影视配音的重要性及影视配音应掌握的基础表演理论。

⑴表演之于影视配音的重要性。

表演是影视配音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影视配音语言创作的最终呈现结果是“然”,那么表演理论则是解释“所以然”的很好的依据之一。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影视配音创作者,必须补上表演这一课。

要养成用影视剧人物配音语言的思维来进行专题解说、广告、栏目解说、小说演播、广播剧、散文、诗歌朗诵等语言艺术的创作思考的习惯。

非有声语言跟有声语言是形影不离的。非有声语言跟人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和情绪等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有声语言创作来说,往往非有声语言找对了,有声语言也就准确了。眼睛里没有,语言里不可能有。从表演上说,有声语言是听内容,非有声语言是看关系。

影视剧人物配音弱化形体表演部分,大大强化台词部分。完全靠声音来塑造人物,演绎戏剧矛盾冲突。

⑵影视配音艺术需要掌握的基础表演理论。

这里面主要指我们的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需要了解的表演理论。概括来说,在影视剧人物配音实际工作中,我们每次在进行具体场次的具体人物配音时,需要知道:

②本场戏我们所配人物的性格、年龄、职业等相关个人特征信息,以及这个人物在整部片

子当中的脉络,如果是历史人物的配音,则要知道这个人物在历史横向、纵向的相关信息,从而确定在本场戏里的人物语言态度和语言分寸。

④本场戏里面都有哪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我们所配的人物与本场戏里所有人

物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确定我们的语态和分寸。

⑥了解本场戏的所有矛盾冲突,从而确定本场戏的整体气氛。我们的语言、台词、气息等

都要服从于这个整体的气氛。

⑧以上三点分析明确以后,辅以相应的、合理的生理状态,包括情绪,呼吸,以及表情、

肢体等非有声语言,力求达到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6、关于声音化妆。

声音化妆的目的是什么跟平时我们所说的化妆一样,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形象。只不过,这里完全是靠声音的控制来塑造我们所想要达到的人物形象。

通过声音化妆,可以改变人物的性格、年龄、胖瘦甚至美丑。当然,这都是指听觉上的。比如很简单的一句话:

“少爷,人都到齐了,您看,咱们什么时候过去啊”

比较忠厚,长相周正的年轻小伙子、

比较愚钝,憨厚的胖下人、

势力、谄媚的管家

忠心的老下人

奸佞、刁钻的老下人

通过声音化妆,同样的一句话,让人感觉出很多人物形象。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声音化妆绝不是技巧的炫耀,技巧只是辅助我们表达的工具,人物塑造的内心依据及情感才是我们语言表达的源动力,我们的语言“有戏”才有“灵魂”。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学习声音化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用呢也就是:

⑴为什么要进行声音化妆。

从艺术创作上,声音化妆是人物塑造的需要:

②不同性格、身份、年龄段的人,声音的气质和造型是不同的。

④另外,同一个人物角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心理阶段的声音也是有差别的。

如:《贞观长歌》里,唐国强演的角色年龄跨度近50年,那么在不同年龄段,声音的处理上肯定是不一样的,年轻气盛时和晚年老成时声音如果没有差别和变化的话,除非是这人成精了。

从市场角度说,声音化妆是生存的需要:

①不同的广告,根据产品及市场定位,需要不同的声音造型来适应,我们的声音造型能

力越强,那么,适应性就越强,换言之,你的活儿就会越多。

②还有,一部片子里,一个配音演员只配一个人物的情况是很少的。现在的情况是,剧

组及配音导演为了节约经费,会让一个配音演员一个人兼配几个甚至十几个角色,有时候一场戏里面得几个角色都是一个配音演员配的。那么,就要求配音演员有很强的声音化妆和造型能力。所以,无论是从对艺术的追求上来说,还是配音演员的生存需要上来说,都要求配音演员熟练掌握声音化妆这个技巧。

⑵声音化妆的生理基础及方法。

音色的千差万别,除了个体声带长短薄厚不同之外,主要是每个人的共鸣腔有不同

的形状和特性,从而产生一定类型的共鸣作用,形成一个人的声音个性。

共鸣腔则主要是由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颅腔)构成。

进行人物声音上的造型(声音化妆)时,关键在于使用和调节共鸣腔。另外,还有

靠控制声带的松紧程度、震动位置,以及口腔控制。口腔控制是我们的第二付声带,可见口腔控制对声音造型的重要性。

在运用声音化妆技巧时,一定要掌握方法,切不可超越自己的天赋条件,主观、盲目的追求某种音色,否则,会引起声带的病变。

声音化妆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上的,我们的基本功越好,控制的越好,声音化妆会越自如。因此,我们平时每天枯燥的练声,是我们未来所有工作的基础之基础,希望同学们能持之以恒,每天,为自己的未来都添一块砖,加一块瓦,明天属于自己事业的高楼大厦是靠你们双手建造的,未来自己不成功,你怨不得任何人,所以,我希望从今天开始,同学们能认真对待你们的专业和练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录音状态及用声的松与紧的矛盾。

影视配音创作,无论是影视剧人物的配音,还是专题、栏目解说、广告配音等,都要求语言及状态松弛、自然、流畅,但同时又需要用声及状态积极,或“情绪饱满”,或“内劲十足”,这就构成影视配音创作中录音状态及用声松与紧的矛盾,这个矛盾对每个从业者来

说都是永远伴随的,大师亦然!而我们业务的提高,也正是在矛盾的协调中得以实现的!诀窍是“内紧外松”。

8、广播剧及小品练习。

第二部分影视剧人物配音

1、影视剧人物配音定义及类型。

⑴定义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指在影视剧作品中,由配音演员或演员本人面对画面,遵照原片所提供和限定的一切依据,以有声语言为表现手段,专为片中人物或角色的语言所进行的后期配制录音的艺术创作活动。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内心独白、旁白、以及群杂等内容。

⑵类型

②译制片:包括普通话译制片、外语译制片以及地方语和民族语译制片。语言修饰感较强。③

④国产片。相比同期,后期配音可缩短拍摄周期,大大削减制作成本,同时,好的后期配

音可弥补演员台词不足,为影片增色。对口型要求更严格。语言要求自然,接近生活。

古装片语言则相对夸张一点。

⑥动画片。动画片中人物的语言只能依靠后期配音完成,语言较为夸张,声音变化幅度相

对较大,对配音演员声音表现力和塑造力要求较高,也是最能体现配音演员价值的一种配音类型。

2、影视剧人物配音的创作特征。

⑴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再现性。

影视剧人物配音艺术作为多度创作的艺术,受到其反应的客观对象----原片的多重制约和规定,对这个客观对象只能进行具体的模仿和还原,但绝不是单纯的模仿与刻板的还原,而是蕴含着独具特色的“还魂”的创造。

⑵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假定性。

影视剧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但是却带有强烈的假定性----它的故事是剧作家编写的,它的人物是演员扮演的,它的时间、空间,以及呈现给观众的所有生活画面,都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艺术的假定。

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假定性,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②所配角色构成情境的假定性。原片演员要以假当真的表演,配音演员要以假当真的用声

音去再现这个表演(为演员配音),所以,广告、专题片、栏目等的配音者往往被称为配音员,只有影视剧人物的配音者被称为配音演员。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影视配音要懂得表演的原因所在。

④创作过程和方式的假定性。影视剧中演员表演的逼真性和生动性是在极大的假定性条件

下完成的,如演员面对摄像机做无对手的表演,影片顺利颠倒拍摄,季节颠倒拍摄等。

同样,配音演员的创作也是在极大的假定性条件下完成的,并且更有限定性。如面对话筒狭小空间内的无对手表演(只有话筒,连服装、道具、美工都没有),跳场次的录音等。

⑶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多向性。

一般情况下,专题片、广告、栏目等其他影视配音艺术形式,在创作中都是单向的。

即配音者与原片构成单一的对应关系。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多向的,至少包括:配音演员甲与片中角色甲之间,片中角色甲

与片中角色乙之间,片中角色乙与配音演员乙之间,配音演员甲与配音演员乙之间,还有配音演员与前期导演或后期配音导演之间的多向的交流。

在为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配音时,配音演员往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调动一切

感知觉,关照到方方面面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内部技巧----抓特征幻化人物。

塑造人物,是影视剧配音创作的核心。人们经常爱用“贴”或“不贴”来评价一部影视作品人物配音的好坏。也就是说,要想塑造好人物,不仅要“传”好人物的“神”,还要“还”好人物的“魂”。

⑴抓特点,贴合演员----认同原片演员的表演。

影视剧人物配音首先面对的是原片的演员,进而才是由这个演员扮演的角色,因此,要想还好角色的魂,首先就必须先还好演员的魂。

演员对这个角色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决定了演员的表演,作为配音演员,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和尊重演员前期表演对我们的规定性的前提下,迅速找到这个演员的表演特点,并努力贴近它,以此为根据调整我们的内心依据,找到内心支点,并配合适当的外部表现手段。

⑵找依据,幻化人物----进入规定情境中的角色。

幻化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奇异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认为是创作者积极调动一切感知手段,与角色融为一体的努力,是从理性分析的“我就在”到感同身受的“我就是”的转变,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物我两忘,如同“一个忘我而清醒的舞者,

在神似与形似之间任意遨游”。

表现在配音上,忘我幻化角色就是在深刻理解原片和用心体会人物的基础上,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和固定模式,完全进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以角色的思维去思维,以角色的情感去感受,以角色的方式去表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

具体来说,就是在配音时要抓住几个特征:

②抓住人物语言的性格特征。

个性定义: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精神面貌

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重要的标志。

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们情绪反应的强度、快慢起伏的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

各种情感的分寸态度和表露方式。

戏剧人物没有性格就没有色彩。因此配音时,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不能只

抓共性,千人一腔。而抓住一个人物的特征,首先要给这个人物定下一个基调。如:同为草莽英雄,鲁智深粗中有细,李逵莽撞率真。

要在前几度创作的基础上,用心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剥出人物的“核”,也就是

要高度概括出“这一个”人物所特有的内心环境、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倾向。

我们要与原片人物角色的性格气质相融合,融进角色的性格中,主动改变自己所习

惯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与角色融为一体,去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人生,并且使这种

不同在人物语言上得到直接而鲜明的体现。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在整体个性特征和情感基调统一的

前提下,其性格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甚至是非常矛盾是复杂的,并且是在构

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着和不断发展着的,人物的态度倾向和情感在不同的情节

场景中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创作中,我们要用心体会人物在具体情节中的不同

状态,找到由此折射出的人物性格中的不同层面。

④抓住人物语言的行为特征。

本应是外部技巧之一,这里提及的原因,是要探讨我们在进行配音创作时,要理

解和体会人物有声语言之外所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等非语言行为特征

的内心依据,以此找到我们配音时的内心依据,继而使我们的语言“由内而外”

地与原片中人物角色的行为特征同步,贴合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

态和表情变化,贴合人物形体动作的走、跑、跳、卧、打等不同运动状态,贴合

人物的摇头、耸肩、扬眉、摊手等细小动作。

体态语是人类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有声语言起到补足、替代、重复、

强调等重要作用,并且体现着语言传播中双方关系的实质。在表演艺术中,体态

语的作用尤为突出。

体态语的应用,跟人的心理及精神状态紧密连接。有声语言是听内容,体态语(非

有声语言)是看关系。如,我们常说的,播稿子时,眼睛里有了,嘴里就有了。

因此,我们在体会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剥出“这一个”人物的“核”的基础上,

还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场景里的行为、语言中去探

求他具体的心理状态,找到人物体态语的心理依据,以调整我们的吐字力度、语

气语调、停连顿挫、点送重音等外部技巧的运用,贴合人物行为的特征。

⑥抓住人物语言的生理特征。

影视剧作品中人物的生理特征,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下,影视作品中的角色

人物在接受到某种刺激后而做出的相关反应在生理反应上的表现或变化。这是演

员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揭示人物性格,展现矛盾冲突,甚至是推动情节

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影视剧人物配音时,我们决不能只盯着台词和口型,还需要贴合原片特定的环

境和情境下人物具体的生理反应,比如劳累时的气喘吁吁,寒冷时的浑身颤抖,

恐怖时的心惊胆战等,并且要在声音、气息、口腔控制及吐字状态上有所表现。

只有这样,配出来的语言才更真实生动,才更有生活气息,才有戏。

要用全身的每一个感官去吸取原片人物所赋予的营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

感同身受的与角色融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在生理上尽量还原人物当时的

所有状态,配出来的人物才鲜活,才真实。

⑧抓住人物语言的时代特征、民族地域特征和职业特征。

影视剧的时代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状况

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对于演员来说,只有了解生活在那个时期、那个地

方的各阶层人物的时代特征,掌握它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以及穿

着打扮、生活方式等等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创作,塑造具有鲜

明时代特点的人物。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视作品,如日韩剧与英美剧,其剧中角色在形体动作习

惯与语言腔调、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也都在人物的

语言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律师的思辨,军人的果敢,工

农的粗犷等。

以上这些,都要在配音的时候,从我们的语言上体现出来。另外,我们的配音作品主要还是给我们当下的中国观众看的,因此,还要注意把握现代观众对语言的审美习惯,把以上的所有因素与现代语言的审美结合起来,纳入我们的审美体系,才能被

观众所接受。

4、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外部技巧----抓节奏贴合画面。

当我们理解了原片演员的表演特点,抓住了片中角色的各种特征,让自己与角色靠拢,并努力幻化成角色之后,接下来,就要靠我们准确娴熟的外部表达技巧把我们内心丰富细腻的运动与感受外化成片中人物的有声语言,去“还”角色人物的“魂”了。

⑴把握角色的语言节奏,贴合人物的口型。

贴合人物口型技巧,是进入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殿堂的“敲门砖”,是影视剧人物配音最基本、最具特点的技巧,它是初学者最大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成为话筒前紧张、失控的主要诱因,也是导致初学者心理负担重,无法完全进入角色的关键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重重视。

②贴合人物口型的长短。

A、

B、贴合口型的长短,首先就是把握有声语言节奏的问题。

贴合口型的长短,不是仅仅记着原片人物什么时候张嘴开始说,什么时候闭嘴结束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把握人物性格和具体场景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语言的节奏,调整自己的心理节奏的快慢松紧与之相合。接下来在初对原片时,再根据人物的口型动作、起始位置,对剧本台词进行调整,打破书面的标点符号,把台词语言重新抱团归堆,以适合原片人物口型的长短。

C、

D、贴合人物口型的长短,还有一个台词剧本的编辑整理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译制片的配音中比较典型。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表达相同的语意时,音节

长短并不一样,如英文“when”只有一个口型动作,而翻译成汉语“什么时候”

则是四个口型动作。在诸如上译这样的专业机构里,有“口型员”专门负责台词与

口型的校对,但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没有口型员的存在了。即便有,他们的理解

和语言节奏也未必与配音演员本人相一致,所以更多的情况还是要靠配音演员自己

在初对口型的时候,快速完成这项工作。

国产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导演需要改动演员现场所说的台词,或者,

演员现场有口误,吃“螺丝”等情况,都要求我们在原片演员已经既定的口型基础

上,“填”上合适的台词,并用我们的语气弥补后期改动带来的不足。

优秀的配音演员在配音时,会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不伤害台词原意的基

础上,有意识,有能力,有水平的快速完成自己斟酌增减、加工润色台词,使之“天

衣无缝”配合口型的工作。

④贴合人物口型的开合与口型的松紧。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定不是面无表情的说台词(情境规定的除外),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在表演,他{她}是生动的,丰富的,表现在语言上,是变化的,多样的,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口型也一定会随着面部表情的不同,表现出松紧强弱,开合大小的控制与变化。而这些细小的变化,也正是演员“有戏”的地方,“传神”的地方,外部表现与内心情感相和谐的地方,当然,也应该是配音演员要抓住“贴上”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贴合口型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与角色人物口型的开合、松紧相贴合。

口型的开合,很容易理解。所谓口型的“松紧”,是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不同思想感情时,对于吐字和气息不同的强弱控制而在相关部位产生的不同的筋肉感觉。

言为心声,人们在表达不同的内容与情感时,“情、声、气、字”不尽相同,口腔开合、筋肉感觉生动各异。当人们愤怒斥责时,往往是气粗声重,其吐字一般都是着力的,嘴部肌肉的筋肉感是紧张的,口型的开合与力度都是很大的;当人们深情表白时,往往是气徐声柔,其吐字也要微微着力,而嘴部肌肉的筋肉感却舒缓轻柔;当人们懒散敷衍时,往往是气少声平,吐字含混松软,嘴部肌肉的筋肉感是松懈无力的……

因此,我们在配音实践中,首先要感受人物在具体的情绪状态下,面部肌肉具体的松紧状态,并努力化为自己具体的筋肉感觉。其次还要善于抓住原片演员表演特点中吐字发声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在口型上开合等方面的表现。一句话“想要贴的上,嘴要长得像”。

⑵把握角色的心理节奏,贴合人物的行动。

在影视剧人物配音中,要想活灵活现,十分贴切地表现人物,一定还要注意贴合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态与表情变化,贴合人物形体动作的走、跑、跳、卧等不同运动状态,贴合人物的摇头、耸肩、扬眉、摊手等细小动作。在外部表达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强弱、气息松紧、吐字力度,把这种行动表现出来。

②贴合人物的气息状态

气动则声发,气息是有声语言表达的生理动力,也是细腻准确显露人物内在情感状

态的重要手段,在影视剧人物配音实践中,配音演员的气息状态要绝对服从、贴合

于原片人物的气息状态,要想与原片人物“共命运”,首先要与之“同呼吸”。

气息状态首先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节奏。

如果我们配音时,只是对着口型把台词装上,而没有贴上人物的心理节奏,不考虑气息的状态,那配出来的人物一定是“没戏”的,一定给人感觉是声画“两张皮”。比如,当人物经过思考,下定决心,长出一口气说:“好吧,就这样吧!”

贴合气息状态是引领我们贴合口型的捷径。

人物有声语言的表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脱离情境而毫无征兆。在人物张嘴前,我们要先跟着人物的气息走,调整我们的心理节奏和气息节奏以便与原片人物同步,人物一说话,我们也正要开口说话,这样起始的口型才是准确的。如果我们只是盯着人物的

嘴,见到人物嘴动之后我们再起动,无论怎样敏捷的反应,我们的声音总是要滞后于画面的。在大段的、连续的独白和对白中,人物语言往往伴随着偷气、就气、补气的动作,绝非完全“一气呵成”,我们只有抓住这些转换的关节点,贴合这些气息的运动过程,才能快速的、准确地把握较长的口型。

影视剧作品中人物的鲜活也表现在气息状态的多样上。

“……人们思考时,每每伴随着轻微的气息声可透出一些思考的信息;表现突发情况,人物的话刚说了一半,气息便憋住断在那里……”人物的鲜活和真实,其实都表现在这些气息的变化多样上,如果我们找不到贴不准这些人物的细腻的气息过程,只是在人物说话时才有气息的使用,那配出来的人物将是呆板的,没有生命的。如盗版碟的盗版配音。

④贴合人物的行为动作。

行为动作,本身就是演员塑造剧中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配音演员还魂这个人物,

当然少不了在把握人物心理节奏的基础上对人物行为动作的贴合。如果一个演员不

懂人物行为和表演,那就不是一个好演员,配音演员亦然。

有声语言贴合人物的行为动作,可以使人物的语言目的更鲜明准确。

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目的和具体语言表达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应统一的,尤其是较大幅度的形体动作,更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状态,鲜明突出的语言目的,因此我们在配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贴合好。

有声语言贴合人物的行为动作,可以使声音画面更和谐统一。

影视剧人物配音的规定制约性,使我们的配音要完全遵从和服务于画面的设定,唯有如此才声画和谐。但,完全按照台词剧本配音,也许可以对上口型,但是,未必能与动作细节完全一致,这样就容易造成声画的错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时,

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剧本中的行为动词,并与原片画面上的具体动作相一致,努力达到声画整体的和谐。

有声语言贴合人物的行为动作,可以使人物情感更加真实细腻。

原片中人物的行为动作还包括很多细小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如抽鼻子、打哈欠、咀嚼、吞咽、张嘴、颤抖等等,这些细小之处,对增强台词的生活真实感,提高表现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情感表达更细腻传神。

很多粗糙的配音作品,往往忽视了这些小“零碎”,听起来异常干净。而这些极细微的零碎,如张嘴时嘴唇的声音等,往往包含着极其细腻、复杂的感情,放过了,就大大削弱了人物语言的真实性,削弱了表达情感的细腻性,影响了内容的传神。优秀的配音演员都非常重视这些台词之外的表现手段,配出来的人物一颦一笑都充满了性格,一举一动都有戏,这样才是真正的精微贴切。

与原片人物角色的行为动作要同步,抓住人物的行为特征,并不是让我们配音时

在话筒前真正按照实际原样再去“表演”一番,而是一种模拟,尤其是较大的动

作。配音时,我们以相近或幅度较小的动作来代替原片演员真正的表演行动,在

配音时伴有一些相应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以便更好的让我们的语言表现出

相应的行动性,让我们的配音更有戏。如:配音时,拍大腿的戏,不能真拍,会

出杂音。吱嘎作响的凳子,也不能用来给配音演员坐。

⑶把握作品的整体节奏,贴合画面的情境。

影视艺术本身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如画面的剪辑,音乐与效果的运用,故事情节的铺陈方式,矛盾的冲突发展,旁白,其他人物的台词等等,最终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配人物台词要有整体观。绝不是对上人物口型,说好一个人物的台词就可以了,还要把握好作品的整体节奏,贴合好作品中所有与人物情节有关的表现手段与情境,处理好与对手的交流与相互刺激反应,才能全面、立体、丰满地配好这个人物。

无论对白、旁白,人物身份都要准确。

给人物配音,比较好理解,前面也讲得很细,这里不多说,着重讲旁白配音。很多人在处理旁白画外音时,缺乏作品和人物的整体感觉,容易处理的像客观介绍,身份感不明确。给人声画“两层皮”的感觉。

这里有两种情况:

A、

B、以特定人物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进行的真情告白。这种情况下,配音者就

要以规定的人物身份,以回忆的感觉讲故事,语言带有特定人物的性格特

点。

如:影片《一声叹息》中张国立扮演的男主人公的独白:“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驻在我的心理……”

这就是以男主人公梁亚洲的身份在独自回忆,慨然而叹!

C、

D、配音者没有特定的人物身份,只是以第三人称进行转述旁白,此时配音者

的身份可以是了解事情原委的知情者,向观众介绍剧中的人物,并且可以

代表创作集体发表评论。

如:毕克先生在译制片《悲惨世界》中的旁白:“1802年,在法国南部,带着镣铐的囚犯正走向土伦的苦役场。法律对穷人是残酷无情的,这些人因贫困而绝望,由绝望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失夜晚来临一样。”配音者的身份也可以就是他自己,领着观众看戏,(如泰坦尼克号里女主角的旁白),以旁观介绍的感觉讲故事,但此时的旁观绝不是无动于衷的。

无论画里画外,语言感觉都要贯穿。

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很多时候,人物语言并不都完全对应在人物面部的画面上,

越是较长的、大段的语言越是如此。人物语言往往是几句话在人物口型上,另外几句话却在他人的画面上或者自然景物中,说几句又跳回到人物自己的画面中来,这种人物语言画内画外、跳进跳出,丰富了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吸引人,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变化给配音者带来了麻烦。

很多人,在配有自己所配人物的镜头画面和口型时,配音还从容、贴合,一旦跳出人物画面时,就不对了,有的似旁白,脱离了人物感觉;有的为了接上跳回的人物口型而语速不当,或赶了,或抻了,缺乏有机的、合理的、自如的衔接。

要想处理好画里画外的问题,需要保持人物感觉的贯穿,尤其是语言节奏和心理节奏的统一和贯穿。在技术上,初对时要画好气口的位置,标明画外的内容,记住人物语言的开口位置。遵循表演的创作原则,只要在场上,就要有人物的感觉,始终表现出相应、合理的反应,不能偷懒,不能只注意口型而缺乏人物的整体驾驭。

5、配音片段训练。

第三部分电视专题片及电视栏目解说配音

1、解说配音出现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栏目包括画面和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有声语言解说)两个部分。而电视画面总有许多难以表达、难以充分表达和深入表达的遗憾之处,同时,画面很多时候具有多种解释、多种指向的可能,剪接不同,其含义也截然不同。于是,人们利用文字和音乐音响及有声语言来弥补画面的不足。

作用: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了解节目内容,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用,解说配音承担起了画面不能完成的任务。解说配音不仅能够表达感觉世界中的一切现实存在,表达那些隐蔽起来的事实,甚至可以表达那些无法感觉的无形观念。起到了介绍信息,解释细节,衔接画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