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全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B ↑UCB ↑ ↑溶血性黄疸 STB ↑CB ↑ ↑胆汁淤积性黄疸 STB ↑UCB ↑ CB ↑ 肝细胞性黄疸
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STBμmol/L)
隐性黄疸 轻度黄疸 中度黄疸 重度黄疸
17.1-34.2 34.2-171 172-342 >342
① ③ 胆红素
临床意义
②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STBμmol/L)
血清总蛋白(TP)为血清蛋白质的总和,是多种蛋白的 混合液,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GLB)。 两者的增减必然伴随TP的变化,所以临床一般同时测定 TP、ALB,用TP浓度减去ALB浓度既为GLB的浓度。
血清TP浓度增高见于:
①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则可 超过100g/L。
总蛋白(TP)
参考值:60-80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45g/L低于此值往往与水肿有关 :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 2. 60g/L此为参考范围下限, 应查明原因,并进一步检查 3. 80g/L ,高于此值应查明原因.
白蛋白(Alb)
参考值:35-55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g/L低于此值,一般在肝病病人提示严重预后不良;还应测 定尿蛋白,以查明有无过多的蛋白丢失 2. 35g/L此亦为参考值下降 ,应查明白蛋白降低的原因 3. 57g/L在此值以上的,应考虑脱水的可能性
血清前白蛋白
血清前白蛋(PA)被视为蛋白质的营养状况与肝功能障 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PA在肝脏合成,各类肝炎、肝硬化致肝功能损害时,由 于合成减少,血清PA水平降低。蛋白消耗性疾病或肾病时, 以及妊娠或高雌激素血症时,PA浓度也下降。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作为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征。 由于它们的半衰期短,对蛋白摄入的改变是敏感的,一旦患 者营养不良,PA既迅速下降。
其他营养素的状况也会影响PA浓度,如缺锌时PA降低, 短期补锌后,其值升高。临床评价营养不良的指标: PA200~800mg/L 为 正 常 , 100~150mg/L 为 轻 度 缺 乏 , 50mg/L~100mg/L,为中度缺乏,<50mg/L,为严重缺乏。
另外,血清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和 恶性疾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手术创伤后24h既可见血清 PA水平下降,2~3天时达高峰,其下降可持续1周。
强阳性 减少或缺如 阴性 明显增加 阳性 正常或轻度增加
TIBL评价肝功受损不敏感,但明显升高——严重
病毒性肝炎
胆红素愈高,肝细胞损害往往愈严重,病程亦愈长。 特殊情况:爆发肝炎时,TBIL仅中度升高, 少数亚急性肝炎病则无黄疸出现。
急性酒精性肝炎
TBIL>85.5uml/L,提示预后不良。胆汁淤积性肝炎 虽肝细胞损害较轻,TBIL水平却可甚高。
溶血溶黄性血疸黄性疸
肝细胞 性黄疸
不完全梗 完全性梗 阻性黄疸 阻性黄疸
<85.5
17.1-171
171-265
>20%
根据CB/STB比值 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
>50%
20%~50% 胆汁淤积性黄疸
CB
有助于某些肝胆 疾病的早期诊断 ,如肝炎的黄疸 前期、无黄疸型 肝炎、失代偿期 肝硬化和肝癌等
血清TP浓度降低:
①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 ②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
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 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 蛋白的浓度降低。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脏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 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较为显著。但半寿期长,急性时不明显。 ④蛋白质丢失。严重烫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 丢失;肾病综合症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以从 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酒精性肝损害。
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增高 轻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炎、酒精性脂肪肝、
肝硬化、肉芽肿、肿瘤等; 中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慢性活动肝炎、肝外胆道梗塞、心肌梗死等; 重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
毒性肝炎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血清PA浓度增高,可见于霍奇金病。
总胆汁酸TBA
TBA测定特别适用于可疑有肝病但其它生化检查指标尚 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诊断。
TBA测定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ALT和AST测定 相同。
TBA持续较高水平的患者往往慢性归转。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TBA增高幅度较大,慢性肝炎患者 如TBA>20 umol/L应考虑活动的存在。
肾功能
肾脏功能
用途
肾小球:滤过 远曲小管:浓缩,稀释
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近曲小管:排泄
预测预后、确定疗效
180L肾小球滤液
近曲小管
HCO3-,NaCl优先重 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完全重吸收
1/3原液(≈60L)
髓袢
水,钠重吸收
18L(10%)
远曲小管
浓缩,稀释
集合管(1L)
血清肌酐测定(Cr)(2)
参考值:5-40U/L(37℃)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U/L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LT增高 有关的疾病 2. 高于60U/L,对可引起ALT增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并应进 行其他检查以求确诊
3.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值:8-40U/L(37℃)
肝功能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 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 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 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BIL
STB、CB、UCB、 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测结果
CB UCB CB/STB (μmol/L)
0~6.8 1.7~10.2 0.2~0.4
正常人
↑↑↑ ↑ >0.5
↑ ↑ ↑↑ <0.2
↑↑
↑↑ >0.2,<0.5
梗阻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红素 尿胆原(μmol/L) 阴性 0.84~4.2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 过功能减退,如肾衰
肾衰代偿期:Cr<178μmol/L 肾衰失代偿期:Cr>178μmol/L 肾衰竭期:Cr>445μmol/L
AST在肝脏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别意义,此外AST仍然被用来监测心肌 梗死的进程。
AST活性水平和它的评价与ALT联系可用AST/ALT比率形式,在一 般情况下,正常人AST/ALT比率为1.27左右。
肝脏损害时,急性期AST/ALT比率<1.0. >2表明主要是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这种比值经常出现在
婴幼儿黄疸
超过342 umol/L通常伴有脑损害(脑性核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时检测胆红素有助于了解疾病严重程度,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氨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是一组促使a-酮酸通过移换氨基转变成氨基酸 而发生可逆反应的酶。与诊断最有关联的氨基转移酶是血 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细胞损伤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②血清中水分减少 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摄入时,均可 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 等)变化更为显著 , 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高达 100 ~ 150g/L。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 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 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血浆 的浓缩使TP相应增高。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U/L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 有关的疾病 2. 高于60U/L,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测定ALT、 ALP、Bili、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
3.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
蛋白代谢测定项目
血清总蛋白(TP)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患者状态 患者饮食 药物的影响
原则:平静、休息状态。
控制饮食因素影响的较好办法: 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h左右)。
对反应系统影响;对机体组织器 官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检验结果;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化全套
1.肝功全套 2.肾功全套 3. 空腹血糖 4. 血脂全套 5. 电解质 6.乙肝检测
血清TP浓度也会因生理原因而产生波动,如健康成人静卧时比直立 走动低3~5g/L;新生儿可以比成年人低5~8g/L;而60岁以上老年人比 成年人低2g/L.
血清ALB在肝脏合成。血清ALB浓度增高常由于严重失水,血浆浓 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 高的疾病。
血清ALB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 但有时总蛋白的浓度接近正常,而ALB的浓度降低,同时 伴有球蛋白浓度的增高。 急性ALB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烫伤时 血浆大量丢失。 慢性ALB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ALB功能障碍,腹水 形成时ALB丢失和肾病时ALB丢失。严重时,ALB浓度可低 于10g/L。ALB浓度低于20g/L时,由于胶体渗透压的下降, 常可见到水肿等现象。
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体内对蛋白 质的需求量增加,同时又伴有血浆容量增高,血清ALB可 明显下降,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
血清GLB浓度增高,临床上常以γ-球蛋白增高 为主。GLB增高的原因,除水分丢失的间接原因外,主要 有下列因素: ①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风 病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 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③多发性骨髓瘤,此时γ-球蛋白增高至20~50g/L。
血清GLB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 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内,由于肝脏和免疫系统尚未 发育完全,GLB浓度较低,属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 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 的作用,会导致GLB的合成减少。 低γ-球蛋白血症或无γ-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 γ-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如,先天性者,仅见于男性 婴儿。而后天获得性者,可见于男、女两性。此类患者 缺乏体液免疫功能,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
血清ALB与GLB比值(A/G)(1.5~2.5:1)
血清ALB与GLB比值(A/G)反映了ALB与GLB浓度变化的关系, 临床上用它来衡量慢性肝脏疾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1时, 称为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影响因素
1激烈运动,激烈运动后TP可增加12% 2体位:卧位比直立位低3-5g/L。 3溶血:标本中每存在1g/L可引起TP增加3% 4乳糜:测定浊度增加,结果偏高 5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超3min,TP可增高10%
肾功全套
1.尿素氮
2.肌酐 3.尿酸
葡萄糖
葡萄糖
果糖胺
血脂全套
1.总胆固醇 2.甘油三酯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脂蛋白A1 6.脂蛋白B
电解质
1.钾测定 2.钠测定 3.氯测定 4.钙测定
乙肝测定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两对半定性 乙肝两对半定量
肝功全套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 T-BIL) 2. 直接胆红素( DBIL) 3. 间接胆红素(IBIL) 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6.谷草比谷丙
肝功全套
7.总蛋白 8.白蛋白 9.球蛋白 10.白球比 11.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12.碱性磷酸酶 13.总胆汁酸 14.前白蛋白
肝细胞坏死
ALT是肝脏特异性酶,是反映肝脏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
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脏灌注急性紊乱和急性中 毒性肝坏死(如扑热息痛、四氯化碳等药物所致)
特别应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细胞广泛而严重地 坏死,肝细胞浆内的ALT已释放殆尽,血中ALT活性逐渐下 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二者不在保持平行关系,既 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STBμmol/L)
隐性黄疸 轻度黄疸 中度黄疸 重度黄疸
17.1-34.2 34.2-171 172-342 >342
① ③ 胆红素
临床意义
②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STBμmol/L)
血清总蛋白(TP)为血清蛋白质的总和,是多种蛋白的 混合液,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GLB)。 两者的增减必然伴随TP的变化,所以临床一般同时测定 TP、ALB,用TP浓度减去ALB浓度既为GLB的浓度。
血清TP浓度增高见于:
①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则可 超过100g/L。
总蛋白(TP)
参考值:60-80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45g/L低于此值往往与水肿有关 :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 2. 60g/L此为参考范围下限, 应查明原因,并进一步检查 3. 80g/L ,高于此值应查明原因.
白蛋白(Alb)
参考值:35-55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g/L低于此值,一般在肝病病人提示严重预后不良;还应测 定尿蛋白,以查明有无过多的蛋白丢失 2. 35g/L此亦为参考值下降 ,应查明白蛋白降低的原因 3. 57g/L在此值以上的,应考虑脱水的可能性
血清前白蛋白
血清前白蛋(PA)被视为蛋白质的营养状况与肝功能障 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PA在肝脏合成,各类肝炎、肝硬化致肝功能损害时,由 于合成减少,血清PA水平降低。蛋白消耗性疾病或肾病时, 以及妊娠或高雌激素血症时,PA浓度也下降。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作为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征。 由于它们的半衰期短,对蛋白摄入的改变是敏感的,一旦患 者营养不良,PA既迅速下降。
其他营养素的状况也会影响PA浓度,如缺锌时PA降低, 短期补锌后,其值升高。临床评价营养不良的指标: PA200~800mg/L 为 正 常 , 100~150mg/L 为 轻 度 缺 乏 , 50mg/L~100mg/L,为中度缺乏,<50mg/L,为严重缺乏。
另外,血清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和 恶性疾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手术创伤后24h既可见血清 PA水平下降,2~3天时达高峰,其下降可持续1周。
强阳性 减少或缺如 阴性 明显增加 阳性 正常或轻度增加
TIBL评价肝功受损不敏感,但明显升高——严重
病毒性肝炎
胆红素愈高,肝细胞损害往往愈严重,病程亦愈长。 特殊情况:爆发肝炎时,TBIL仅中度升高, 少数亚急性肝炎病则无黄疸出现。
急性酒精性肝炎
TBIL>85.5uml/L,提示预后不良。胆汁淤积性肝炎 虽肝细胞损害较轻,TBIL水平却可甚高。
溶血溶黄性血疸黄性疸
肝细胞 性黄疸
不完全梗 完全性梗 阻性黄疸 阻性黄疸
<85.5
17.1-171
171-265
>20%
根据CB/STB比值 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
>50%
20%~50% 胆汁淤积性黄疸
CB
有助于某些肝胆 疾病的早期诊断 ,如肝炎的黄疸 前期、无黄疸型 肝炎、失代偿期 肝硬化和肝癌等
血清TP浓度降低:
①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 ②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
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 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 蛋白的浓度降低。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脏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 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较为显著。但半寿期长,急性时不明显。 ④蛋白质丢失。严重烫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 丢失;肾病综合症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以从 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酒精性肝损害。
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增高 轻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炎、酒精性脂肪肝、
肝硬化、肉芽肿、肿瘤等; 中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慢性活动肝炎、肝外胆道梗塞、心肌梗死等; 重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
毒性肝炎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血清PA浓度增高,可见于霍奇金病。
总胆汁酸TBA
TBA测定特别适用于可疑有肝病但其它生化检查指标尚 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诊断。
TBA测定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ALT和AST测定 相同。
TBA持续较高水平的患者往往慢性归转。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TBA增高幅度较大,慢性肝炎患者 如TBA>20 umol/L应考虑活动的存在。
肾功能
肾脏功能
用途
肾小球:滤过 远曲小管:浓缩,稀释
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近曲小管:排泄
预测预后、确定疗效
180L肾小球滤液
近曲小管
HCO3-,NaCl优先重 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完全重吸收
1/3原液(≈60L)
髓袢
水,钠重吸收
18L(10%)
远曲小管
浓缩,稀释
集合管(1L)
血清肌酐测定(Cr)(2)
参考值:5-40U/L(37℃)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U/L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LT增高 有关的疾病 2. 高于60U/L,对可引起ALT增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并应进 行其他检查以求确诊
3.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值:8-40U/L(37℃)
肝功能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 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 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 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BIL
STB、CB、UCB、 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测结果
CB UCB CB/STB (μmol/L)
0~6.8 1.7~10.2 0.2~0.4
正常人
↑↑↑ ↑ >0.5
↑ ↑ ↑↑ <0.2
↑↑
↑↑ >0.2,<0.5
梗阻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红素 尿胆原(μmol/L) 阴性 0.84~4.2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 过功能减退,如肾衰
肾衰代偿期:Cr<178μmol/L 肾衰失代偿期:Cr>178μmol/L 肾衰竭期:Cr>445μmol/L
AST在肝脏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别意义,此外AST仍然被用来监测心肌 梗死的进程。
AST活性水平和它的评价与ALT联系可用AST/ALT比率形式,在一 般情况下,正常人AST/ALT比率为1.27左右。
肝脏损害时,急性期AST/ALT比率<1.0. >2表明主要是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这种比值经常出现在
婴幼儿黄疸
超过342 umol/L通常伴有脑损害(脑性核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时检测胆红素有助于了解疾病严重程度,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氨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是一组促使a-酮酸通过移换氨基转变成氨基酸 而发生可逆反应的酶。与诊断最有关联的氨基转移酶是血 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细胞损伤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②血清中水分减少 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摄入时,均可 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 等)变化更为显著 , 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高达 100 ~ 150g/L。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 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 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血浆 的浓缩使TP相应增高。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 20U/L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 有关的疾病 2. 高于60U/L,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测定ALT、 ALP、Bili、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
3.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
蛋白代谢测定项目
血清总蛋白(TP)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患者状态 患者饮食 药物的影响
原则:平静、休息状态。
控制饮食因素影响的较好办法: 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h左右)。
对反应系统影响;对机体组织器 官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检验结果;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化全套
1.肝功全套 2.肾功全套 3. 空腹血糖 4. 血脂全套 5. 电解质 6.乙肝检测
血清TP浓度也会因生理原因而产生波动,如健康成人静卧时比直立 走动低3~5g/L;新生儿可以比成年人低5~8g/L;而60岁以上老年人比 成年人低2g/L.
血清ALB在肝脏合成。血清ALB浓度增高常由于严重失水,血浆浓 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 高的疾病。
血清ALB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 但有时总蛋白的浓度接近正常,而ALB的浓度降低,同时 伴有球蛋白浓度的增高。 急性ALB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烫伤时 血浆大量丢失。 慢性ALB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ALB功能障碍,腹水 形成时ALB丢失和肾病时ALB丢失。严重时,ALB浓度可低 于10g/L。ALB浓度低于20g/L时,由于胶体渗透压的下降, 常可见到水肿等现象。
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体内对蛋白 质的需求量增加,同时又伴有血浆容量增高,血清ALB可 明显下降,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
血清GLB浓度增高,临床上常以γ-球蛋白增高 为主。GLB增高的原因,除水分丢失的间接原因外,主要 有下列因素: ①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风 病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 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③多发性骨髓瘤,此时γ-球蛋白增高至20~50g/L。
血清GLB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 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内,由于肝脏和免疫系统尚未 发育完全,GLB浓度较低,属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 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 的作用,会导致GLB的合成减少。 低γ-球蛋白血症或无γ-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 γ-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如,先天性者,仅见于男性 婴儿。而后天获得性者,可见于男、女两性。此类患者 缺乏体液免疫功能,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
血清ALB与GLB比值(A/G)(1.5~2.5:1)
血清ALB与GLB比值(A/G)反映了ALB与GLB浓度变化的关系, 临床上用它来衡量慢性肝脏疾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1时, 称为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影响因素
1激烈运动,激烈运动后TP可增加12% 2体位:卧位比直立位低3-5g/L。 3溶血:标本中每存在1g/L可引起TP增加3% 4乳糜:测定浊度增加,结果偏高 5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超3min,TP可增高10%
肾功全套
1.尿素氮
2.肌酐 3.尿酸
葡萄糖
葡萄糖
果糖胺
血脂全套
1.总胆固醇 2.甘油三酯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脂蛋白A1 6.脂蛋白B
电解质
1.钾测定 2.钠测定 3.氯测定 4.钙测定
乙肝测定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两对半定性 乙肝两对半定量
肝功全套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 T-BIL) 2. 直接胆红素( DBIL) 3. 间接胆红素(IBIL) 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6.谷草比谷丙
肝功全套
7.总蛋白 8.白蛋白 9.球蛋白 10.白球比 11.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12.碱性磷酸酶 13.总胆汁酸 14.前白蛋白
肝细胞坏死
ALT是肝脏特异性酶,是反映肝脏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
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脏灌注急性紊乱和急性中 毒性肝坏死(如扑热息痛、四氯化碳等药物所致)
特别应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细胞广泛而严重地 坏死,肝细胞浆内的ALT已释放殆尽,血中ALT活性逐渐下 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二者不在保持平行关系,既 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