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探究

合集下载

论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

论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

论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摘要: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线性的,在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

因此,应该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层面积极应对,帮助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逾越职业高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成因与对策一、高原期与教师职业高原“高原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逾越”高原期”之后又继续上升。

国外对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及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1977年,Ferenee、Stoner和Warren基于对组织现实的观察,提出了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的概念:职业高原指职业中的某个点,在达到这一点时,员工被提拔到更高层级的可能性很小。

此后,Veiga从职业流动的角度对职业高原的含义进行了扩充,认为职业高原不仅包括垂直方向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还包括在水平方向流动的停滞。

Fddman和Weitz则从责任角度赋予职业高原概念新的内涵:职业高原是指个人能够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小。

我国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张继安发表《教师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一文,首次将职业高原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

2006年,寇冬泉和张大均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职业高原,是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与挑战有关的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的缺失所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高原的定义,更多关注的是职业高原的表现及其对个人专业成长及组织效率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找到职业高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更有实践意义。

因此,笔者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状态。

教师成长“高原现象”成因及应对探析

教师成长“高原现象”成因及应对探析

研修yɑn xiu当前,教师专业成长普遍存在“高原现象”,其特征表现为教师在专业成长进程中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倒退。

处于“高原期”甚至是“荒原期”中的教师,往往寻找不到前进方向,甚至失去前行的动力,事业发展进入低谷。

一、教师成长“高原现象”的成因探析首先,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是“高原现象”突现的温床。

当前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知识的积累、更新呈几何级数滚滚向前。

时代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素养。

对身处繁忙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师而言,知识、理念、教学艺术的转变甚至是蜕变并不易,学习跟不上,“高原期”就可能随之而来。

而且,人的认知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把新知、新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教学能力需要时间,知易行难也会造成“高原期”。

其次,日趋上升的各方压力是“高原现象”山顶的“稻草”。

教育是社会民生的焦点,处于全社会关注的风口浪尖。

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求教师要有优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成为压在教师肩膀上的一座沉重大山,让教师时刻绷紧了弦;另一方面,来自各方的监督,又要求教师管理走向科学人文,告别粗暴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得轻越雷池,而新时代越来越富个性、难管的孩子又逼得教师在管理上绞尽脑汁,加之,班级生员的爆满、日益繁重的工作量、职称评定……身处质量、管理、成长的夹缝中,在特定时候,这些不断放大的压力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教师对工作产生怀疑,对教学产生厌倦。

再次,性格缺陷的个体因素是“高原现象”爆发的内因。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教师的性格存在很大差异,有偏执者,有内向者,有狂放者……例如,有些偏执的教师很难突破瓶颈,他们常常会固守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新理念、新观点产生深深的隔阂,最终导致成长障碍,个体的“高原期”也就“应性格”而生。

所以,每一位教师“高原现象”的突现,既有时代的、社会的、环境的外因,也有不可忽视的必然内因。

教师高原现象的特点

教师高原现象的特点

教师高原现象的特点教师高原现象指的是一种现象,即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因为某些原因,出现了心理或者行为上的困境,表现为工作压力加大、工作热情下降、职业满意度降低等现象,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任何城市、任何教育系统都有发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种现象。

1.心理崩溃率较高教师高原现象往往是因为长期工作压力、职业压力等原因逐步积累的结果。

这种压力逐渐耗损了教师的体力和精神,导致教师的心理崩溃率较高。

其中一些教师出现焦虑、抑郁、情感倾向和荣誉哲学等心理问题。

2.职业满意度低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工作量较大的教师来说,会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辛苦而感到不满和疲倦。

长期面对这种状态,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会不断降低,这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抵触情绪和负面行为增加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和职业不满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和负面行为。

一些教师会出现工作中的情绪不稳定、情感倾向和身体疲劳等情况,甚至出现对教学任务的强烈抵触或对现实失去信心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4.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受损教师长期面对工作压力和职业不满的情况,会对其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导致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受损。

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情感控制能力,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师高原现象的特点表现为教师的心理崩溃率较高、职业满意度低、抵触情绪和负面行为增加、心理承受力受损等方面。

为了保证教师的职业健康和教育工作的质量,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教师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教师的工作负荷,增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

教师高原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工作本身存在种种困难和挑战,例如课程负载沉重、教学资源不足、考核评估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

教师在家庭、社交、健康等方面也可能面临种种问题,例如家庭矛盾、社交障碍、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也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抉择产生负面影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教师是职业高原的高发人群,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今天,探讨辅导员队伍职业高原的成因,研究克服的对策,是高校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辅导员队伍所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职业高原辅导员对策一、职业高原的概念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是由Ference于1977年最早提出的,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职业高原通常被看作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终止,是个体职业上的一种“停滞期”。

近30年来,职业高原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职业高原的概念也得以不断完善,一般分为结构高原、内容高原以及个人主观高原三种类型。

(1)结构高原,指发生在组织水平的,因组织结构原因使员工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2)工作内容高原,是员工个人原因,由于员工掌握了工作相关的技能和信息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热情。

(3)个人主观高原,指员工满足于现状,在工作上缺乏新的目标,同时在生活上也相对静止。

个体所能够获得的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不仅包括职级的向上发展(晋升)受到限制,同时也包括在横向水平上的岗位变动已经不大可能。

Aaron B.Rochlen等学者发现,处于职业高原期的员工远比一般员工提供的岗位绩效要低得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的影响当辅导员处于职业高原期时,在心态、工作、生活上都很受影响。

(1)在心态上,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感到迷茫失措,看不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消极地面对现实。

(2)在工作中表现为对现任的工作很冷漠,没有激情,消极怠工。

(3)在生活上,状态消极,觉得生活平淡无奇,进而对人生不抱太多希望。

而对学院来说,长期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也往往是较大的隐患。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比较普遍,这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进行概述,并从个人原因和岗位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了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最后就应对职业高原现象给出建议——辅导员应重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从而顺利跨越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促进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地发展。

标签:辅导员;职业高原;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职业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这一现象既影响了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也影响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长足发展。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于一体的。

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辅导员成长过程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规划,忽视了职业生涯设计工作,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职业归属感,甚至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感等心理感受,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职业高原理论引入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概述职业高原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

Feldmannand Weitz进一步分析,职业高原意味着个体进一步接受工作上的增加责任和挑战的机会很小。

有学者认为,职业高原被看做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终止,是个体职业上的一种“停滞期”[2]。

职业高原的出现代表个体缺少职业上的变动,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动密切相关,容易导致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同危机。

如今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较为普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显现出的晋升、岗位变动等有关职业上升的暂时停顿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状态。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以及该职业中存在的晋升困难和职业发展瓶颈。

接着分析了造成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最后探讨了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人才流失和职业士气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加强专业发展培训和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最后展望了辅导员职业的未来发展,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这一群体的成长。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工作内容、职责、晋升困难、职业发展瓶颈、原因分析、影响、建议、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高校辅导员职业概述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专业人员。

他们扮演着学生生活中导师和朋友的双重角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广泛,包括情感问题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作为高校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他们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关怀,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为学校提供重要的学生情况反馈和建议,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的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他们的努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并不被广泛认可,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介绍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中存在着晋升困难和职业发展瓶颈的现象。

虽然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重要的职业,他们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在职业发展方面却经常面临着困难。

在现实中,许多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的晋升道路上遇到了瓶颈,很难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 精选文档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 精选文档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论教师高原现象一、引言“高原”现象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即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往往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进度下降。

在曲线上,它表明它保持了一定的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1] “高原期”是一个相对停滞的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教师实现专业跨越的酝酿期和积累期。

突破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将走向成熟和超越。

但是当“原始期”到来时,许多教师对“高原期”感兴趣根本没有理解。

一般来说,他们的发展是及时的,这可能最终会停止他们的职业生涯。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高原现象,分析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2、教师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教师的高原现象并不是某一个时刻或者是对某一种特定事物产生的反应,是在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和环境约束的双重碰撞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

1.个人因素。

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他们在教育教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方面都是优秀的。

一些教师因其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此期间,随着教学水平和外部评价的提高,一些教师逐渐提高了专业期望,导致自我提高的动机水平有所下降,影响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还有一些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较大的优势。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成果,个人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中的矛盾之间,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2.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投入程度和教师教育职业的忠诚度。

学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特点有很多的限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完成每学期国家颁布的教学任务、课堂的教学要求、作业的批改等等,还要完成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

这在无形中也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教师还面临着年复一年的升学压力,使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对目前的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心力交瘁之感,从而直接导致工作绩效的直线下降,进而产生高原现象。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第一篇: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工作中,教师们会出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作近十多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一些成绩,本身还有继续发展的愿望,可是却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现状,为此很是苦恼。

也常有领导会说:“某某学校有很多教师原来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这些教师现在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后退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这就是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许多经受着“高原期” 现象的困扰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克服高原现象,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教育专家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适应阶段。

从教的1—2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二,成长阶段。

从教3—8年之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称职阶段或熟手型教师,又称为高原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一般是35岁以后。

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能驾驭班级、课堂。

业务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评价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缓慢下来,一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停滞,定型为教书匠。

第四,成熟阶段(也称专家型教师)。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从幸福感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及对策研究。

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特点,指出幸福感对他们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幸福感对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的影响,以及导致高原现象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并探讨了实施及效果评估的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总结研究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帮助,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职业高原、对策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职业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原因分析、针对性对策、实施评估、研究结论、研究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指对于研究问题所处的背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描述,说明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高原问题日益突出,教师职业幸福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也不断增加。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还要承担教育科研任务、管理服务等多重工作,而且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

深入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高原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幸福感视角下高校教师职业高原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校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力量,其幸福感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研究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在职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有效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建议,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工作质量和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

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

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一中文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个新旧过渡的时期。

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职业高原。

职业高原是指高校教师在某一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学科门类、学历、学术成就等),他们的工作岗位、职务、职称等无法继续晋升,进而产生职业发展停滞的现象。

这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幸福感视角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高原问题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职业状况的一种感受。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结果的满意度、成就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等感受。

当高校教师由于职业高原问题影响其职业发展时,个体的职业幸福感会受到影响,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没有了明确的方向,难以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与价值,从而降低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二、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学习与提高,积累不同类型工作经验,最终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当高校教师由于职业高原问题无法继续晋升时,他们的职业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因为没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将会变小,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对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造成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如何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高原问题,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呢?以下是一些对策:高校教师应该重视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的特点、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未来数年或数十年。

并且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晋升机制高校教师职业高原问题的出现,与大学职称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存在不足有关。

因此,学校应着重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晋升机制,比如建立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晋升机会与空间,使教师的职业路径更加清晰和连贯。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要从业人员,其幸福感对于教学质量、学术研究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逐渐凸显。

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职业发展停滞、工作压力加大、工作内容重复、工作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找到有效对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导致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帮助高校教师重新找到工作动力和幸福感。

对高校教师幸福感视角下的“职业高原”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讨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当前“职业高原”现状以及应对对策,可以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幸福感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是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角色。

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更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研究高校教师幸福感在“职业高原”下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关系到其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

如果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较低,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前途。

通过研究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及其“职业高原”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只有教师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潜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研究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对于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剖析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状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提升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及其超越的叙事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及其超越的叙事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 要基础,关注高原现象有助于推动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 事业的整体质量,关注高原现象有 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叙事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的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超越 策略,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 提升。
师个人、学校组织和教育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进步。
04
CATALOGUE
超越高原现象:策略与方法
教师个人发展策略
01
持续学习
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精进自己的专
业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进修课程等
方式实现。
02
自我反思
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优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 高原现象及其超 越的叙事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描述 • 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 超越高原现象:策略与方法 • 叙事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高原现象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步速度明显减缓的 现象。
•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学校或教育机构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外部推动和支持。 • 不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学校或教育机构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发展
机会,限制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成因既有教师个人因素,也有组织环境因素。要超越这一现象,需要从教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研究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团队的重要组成群体,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普遍出现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对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及其本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对策略是:高校为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个人要更加努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职业高原目前,在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状态和绩效,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于一体的。

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辅导员将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忽视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这就可能导致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中缺乏职业归属感,甚至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感等心理感受,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职业高原理论引入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概述1.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的含义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弗伦斯提出的。

他将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巴德威克更加详细的阐明,职业生涯高原被看作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个体职业上的一种“停滞期”。

一旦进入“职业高原”期,个体容易对职业生涯发展出现认同危机。

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就是指辅导员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产生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感受与行为状态。

这种现象将会直接导致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不但影响了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将会影响学校及学生未来的发展。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高校教师是职业高原现象的易发人群之一,专职辅导员表现尤为突出。

分析了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产生根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自我应对措施。

标签: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自我应对1 职业生涯高原的含义“高原现象”原本属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菲伦斯等将“高原现象”引入职业生涯领域,提出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用以描述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

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后来,西方研究者主要从职位晋升、岗位流动以及责任增大等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概念进行界定并丰富其内涵。

1981年费戈认为职业生涯高原不仅包括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垂直流动)的停滞,还包括水平流动(横向运动)的停滞,他对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由于长期处于某一职位,从而使得个体未来的职业流动变得不太可能。

1988 年费尔德曼和威茨从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大小的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阐述为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很小。

2 高校專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的负面影响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

在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从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无论从质量上或者是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高原现象”的现象,即在职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停滞不前的现象。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进行分析。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将概述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解释高原现象,分析高原现象的原因,探讨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在将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境,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涯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背景介绍,研究意义,高原现象解释,高原现象原因分析,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影响,高原现象应对措施,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挑战,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辅导员是一支重要的教育队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高原现象”的现象,即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责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导师,还承担着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

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加。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如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晋升困难、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高原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感到困惑和迷茫。

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对于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其职业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高原现象”的特殊现象,即一些优秀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遭遇瓶颈,无法进一步晋升或发展。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教师出现高原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原现象,一个学校的发展出现高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更多的是一把手)自身出现了高原现象,或是因为学校过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一个地区无人能敌,自我满足;或是限于自身水平,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看不到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学校的发展原地踏足踏,难有更大的超越。

这样学校教师就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因此克服教师的高原现象首先要从学校自身改革做起。

一、学校要善于用高远的目标,引领教师发展一个登山者登上一座山峰,如果没有确定下一个更高的山峰去攀登,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停留在原有高度四处观望,一是沿着下山道路往回走。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高远的志向,努力进取,不断超越。

学校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要适时制订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并且要把这种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师个体,让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否则学校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教师个体发展也会变得迷茫。

要让教师认识到在学校更高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大有作为,要让教师看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存在的不足,为达成学校奋斗目标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这样教师就会产生进取的动力。

二、学校要主动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发展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

人一旦不学习,就会变得心胸狭隘;越学习越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

好学才会避免僵化的教,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向“高原现象”挑战,才能使教师在提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一个个顶峰跨跃,冲破一个个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

学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各种校本培训来帮助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

幸福感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高原”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教师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科学研究等重要使命,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很多人会遇到所谓的“职业高原”,即工作中的一种瓶颈状态,感觉工作不再有新意和挑战,幸福感下降。

本文将探讨从幸福感角度出发,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1. 工作压力过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繁重性,他们需要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学术交流任务等多重任务,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长期以来,教师们由于自身职业特点和工作需求,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导致工作压力过大,长期下来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2. 人际关系紧张高校教师的工作需要与同事、学生、家长等多方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人际关系问题。

有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矛盾,导致情绪波动,伤害到自身的幸福感。

3. 缺乏职业发展和成长空间有些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的挑战和成长空间,导致职业上的满足感不足,幸福感降低。

4. 缺乏认可和支持在教育系统中,教师的工作往往会被评价和评定。

如果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和支持,他们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被忽视,幸福感下降。

1.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针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和肯定。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人际关系培训,教育教师们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人际问题。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多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空间,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探究摘要:处于“职业高原期”的高校辅导员,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职业认同淡化、职业角色模糊、职业情感萎缩等不良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进步机会缺失、职业压力的持续作用、职业声望未达预期等。

要突破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期,辅导员个体和学校均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应对策略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状态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表现形式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因为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需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而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高校辅导员一旦产生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将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如下心理和行为特征:1.职业认同淡化不可否认,大多数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度较高。

他们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而处于“职业高原”期的辅导员个体,则容易对职业生涯出现认同危机,体验不到辅导员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受不到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更多地满足于活动到位、时间到位和人员到位等过程形式,满足于学生不捅娄子、不添乱子和不出事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被极大地降低;工作缺乏动力,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急于通过考取研究生或转到教师队伍等方式调离辅导员岗位。

2.职业角色模糊对于辅导员而言,在学生工作中既要充当管理者角色又要扮演服务者角色、既要行使管理权力又要履行服务义务。

他们在管理时要做到果断严格,在服务时又要做到热情贴心。

诸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正常情况下,高校辅导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时空下的角色定位,准确把握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进而履行自身的角色义务,做好职业服务,使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清晰、到位。

但处于“职业高原”期的辅导员,其职业角色模糊,表现为对辅导员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识,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

同时,当职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发生角色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无原则地使自己的职业角色让位,从而使辅导员职业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3.职业情感萎缩辅导员职业情感是指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能否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处于“职业高原”期的辅导员的职业情感不断萎缩,主要表现为:个人工作状态较差,对现任的工作很冷漠,甚至厌倦工作,不愿主动进行工作创新,工作主要靠惯性向前推,得过且过;对学生缺乏耐心,没有工作热情。

对学生出现的学业、生活、工作等各种问题不闻不问,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时常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满腹牢骚,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感到不满,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由此滋生失意、灰心等心理状态,对自己工作的能力、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丧失了自信心,以至于意志消沉,甚至变得不求上进。

更为重要的是,职业高原还可能引发抑郁、倦怠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种心理的压抑怨愤和对生活的不满情绪反过来又导致对工作的抱怨和消极应对,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还可能对个体的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形成原因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发展机会缺失现阶段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步通常表现为:高一级职位的获得或高一级职称的评定与聘任。

高一级职务的获得意味着辅导员要在行政岗位获得提升。

然而,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心下移,组织倾向于矩阵化、扁平化,高阶层的行政岗位愈来愈少,辅导员个体得以晋升的机会事实上并不多。

高一级职称的评定对于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辅导员来说,也有力不从心之感。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事务性工作居多,通常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

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亦大多为经验总结性质或跟风的应景之作,不能找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以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

导致辅导员的学术成果数量不多、水平不高,难以达到高一级学术职称的要求。

当辅导员认识到这一现象时,就会产生已经没有必要再奋斗的想法,因此只想着维持现状,工作得过且过,从而导致“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产生。

2.职业压力的持续作用教育部明确规定各个高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原因是没有严格执行的,辅导员配备比例严重不足。

再加上许多虽非职责范围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加身,导致辅导员角色身份不明、职责不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了“通信员”、“保管员”、“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

这样~来,辅导员不但感到无所适从和忙碌不堪,而且还感到工作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和热情。

而且,学生工作本身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呈现连续不断扩张的特点,具有“无边界性和不可测性”的特征,因而随时可能都有事情发生。

工作时间超长、负责学生过多、承担事务过繁,很容易给辅导员带来压力,进而形成职业倦怠。

3.职业声望未达预期在普遍存在职业分工的情况下,职业差别导致了不同职业声望的悬殊。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复杂原因,辅导员在教师队伍中仍处于“讲时重要,干时次要,平时不要”的尴尬地位,社会认同感偏低。

不少人对辅导员工作缺乏一定的了解,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无非就是管管学生,只有那些没本事、学问做不好的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

这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没有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

由于专业地位不落实,导致专业权限与专业职责不清。

现实中,辅导员工作范围几乎涵盖从政治思想教育、日常教育管理、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到择业就业指导等方面。

相对而言,其经济地位、职称評聘、业务进修等却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

有的辅导员因此时常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工作缺乏激情,自我认同感较低。

三、突破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对高校辅导员来说,突破职业高原现象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着手。

1.个体的应对策略由于辅导员“职业高原”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辅导员个体主观上对晋升和发展机会的认知,因此个人的调整与努力是应对职业高原的最根本手段。

(1)调整认知,理性分析,正确面对“职业高原”现象作为个体的高校辅导员,当意识到自己“职业高原”来临时,要排除消极、急躁甚至恐慌的情绪,要认识到“职业高原”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只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停顿,而非事业的终止;是一个创造性发展的间歇,是职业生涯新的飞跃的起点。

唯有如此,才能自觉追求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崇尚职业荣誉感,勇担职业重任,并在从业过程中领略到从业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甚至以苦为乐、以失为得,产生愉悦感、成功感等职业情感。

(2)转变观念,修正目标,逐步克服“职业高原”现象之所以有一部分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并不长的辅导员,也产生了“职业高原”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自己预期能获得晋升的时间内并未得到晋升,导致他们的晋升愿望破灭,从而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对辅导员个体来说,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深刻认识到晋升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工作的价值在于工作过程本身,在于一个人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不能单一地用是否得到晋升这一标准来衡量,应把提升个人能力素质而不是获得晋升当做工作的目的,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结果以外的事情上,要了解除了晋升以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关注,过分專注于目前的状态有时只会徒增烦恼。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已有研究表明:进入职业高原期也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人们在职业中能体会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日趋下降。

因此,当职业生涯进入高原期时,作为个体的辅导员,必须树立自我智力投资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培训、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开发自我潜能,注重培养自己的各种技能,广泛学习有关领域的文化科技知识,促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而赢取职业发展的主动性,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职业生涯的新突破。

从这一角度来看,“职业高原”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次良机。

2.组织的应对策略虽然个人的调整与努力是应对职业高原的最根本手段,但组织的调适和管理举措同样也是应对职业高原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方面。

(1)重塑组织文化,强化职业认同感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整合,充分挖掘激励手段,由传统的“官本位”和“物质本位”的价值取向延伸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倡成功标准的多样化,让辅导员认识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晋升和金钱,还有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工作经历的多样性以及不断的自我完善等,让更多的辅导员认同自我价值,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增强职业认同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辅导员在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出现职业高原现象。

(2)完善培训体系,增强职业弹性辅导员工作的广泛性和动态性,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按照专业化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专家学者辅导、外出学习考察、举办优秀辅导员事迹报告会和内部讨论交流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国内时事政策、法制安全知识、心理知识、管理能力、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专题的培训,不断帮助辅导员队伍坚定政治信念、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3)构建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效能感为了确保辅导员尽快步入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让更多的辅导员能够怀着一颗干事业的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还必须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保辅导员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使辅导员也有机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授”级的专家。

其次,必须在待遇方面对辅导员做出一定的倾斜。

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刚出校门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自食其力和成家立业是年轻辅导员身上最大的压力,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经常是“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工作量非常大,在物质待遇方面给予保障和适当倾斜有利于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辅导员提拔和晋升机制。

高校辅导员应该作为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应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学校的各级领导岗位,让辅导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