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西工大附中四模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指辞别。

B.? 纂叙:撰写。

C.? 蹈海:D.? 胄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江,常吹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年少时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

维桢因此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

C.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辞谢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D.元末诗风奇谲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首诗,按要求回答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你同意此说法吗? 为什么? (5分) 9.(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了三条建议,严明赏罚宫府?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解析版】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

【解析版】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等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为了认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

如果从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到达什么领域,得到什么结果,预先所知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

以明确的目的去限定科学就是预先设定了结果。

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称一部科学史“……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可斗争的历史”。

科学被捆绑的结果是,不仅科学,而且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探求。

科学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提供共同的平台。

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这一点,难以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相反被不同技术的个性、初始和边界条件所限定。

技术若无理论指引,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

同时,还要付出一再试错的成本或所谓“学费”,有些后果不可逆转。

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

没有达到原理层的“推己及人”,完全可能因缺乏共同的平台而不能适用甚至招致失败。

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

只有科学对技术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提炼并上升到一般的高度,技术方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在当前,技术在各方面的负面效应逐步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的观念和知识,以强化技术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显然,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以及由种种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在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选择,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以得到能满足“本土”、“地方”及个人的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试卷说明: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

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

是年,楚庄王初即位。

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墙。

从台上弹人,不雅其避丸也。

宰夫?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

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

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

随会先谏,不听。

灵公患之,使??刺赵盾。

盾闺门开,居处节,??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

”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

饿人,示眯明也。

盾与之食,食其半。

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

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

”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

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

明为盾搏杀狗。

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

”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

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

”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

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

赵盾素贵,得民和。

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盾复位。

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视于朝。

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

”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出疆乃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

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

壬申,朝于武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夫熊蹯不熟?B.初,盾常首山C.君赐臣,三行可以罢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使??刺赵盾盾义之,益与之饭肉晋灵公饮赵盾酒盾遂奔,未出晋境得民和盾复位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靖。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师范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师范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师范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经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

(4)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A.反问反问拟人拟人B.设问借代比喻拟人C.反问比喻拟人比喻D.反问借代比喻拟人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B.为了让舰载战斗机上舰,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多少科学家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C.那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小学”,非常简陋,除了两排瓦房教室,便一无所有。

D.带上你的相机,在雪后如仙境般的庐山浮光掠影....,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自单独两孩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在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同比增长率有所上升,预计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80后和90后生育两孩的占比较大,部分70后也将受益。

B.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艾山街道办事处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了街道文化站“一室一校一场一中心”的改造提升。

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和基地组织有关系。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所谓“互文”就是在一篇文本中交叉借用了其他文本的表述。

这种表述方式是这样形成的:“文学的写就伴随着对它自己现今和以往的回忆。

它摸索并表达这些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这种工作造就了互文。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

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

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

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迷惘的分工岑嵘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

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

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

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

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

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

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

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

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

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

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

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

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doc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doc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2024届陕西省西安工业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西安工业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西安工业大附属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和协..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

B.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一样明媚的笑靥..。

C.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失..,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D.好像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从来没有一本书的内容这样振撼..我的心灵。

2.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A.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冰心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它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C.善于说故事,善于塑造人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三大成功之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莅.临(lì)分歧.(qí)狭隘.(ài)B.潜.逃(qiǎn)字帖.(tiè)悄.然(qiǎo)C.辟.邪(pì)雕镂.(lóu)瞭.望(liào)D.冠.冕(guān)挟.持(jié)渲.染(xuān)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平凡的世界》是路瑶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全景式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B.《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

《讲故事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作家莫言的一篇演讲词,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C.《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

《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君臣言论为主。

《国语》与《战国策》同属国别体史书。

D.《卖炭翁》、《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聪颖.(yǐn)记载.(zǎi)脑畔.(pàn)不省.人事(xǐng)B.挑.逗(tiǎo)拮.据(jié)炽.痛(zhì)味同嚼.蜡(jiáo)C.孕.育(yùn)愧赧.(nǎn)掺.杂(chān)间.不容发(jiān)D.顷.刻(qǐng)拘泥.(ní)筵.席(yán)惟妙惟肖.(xiào)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球衣被人剥了下来,又有人替我穿上了另一件——上面印着1000的号码。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电子货币”流行,使“全民抢红包”热潮掀起。

B.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降低失业保险率,这一措施每年将减少企业和员工很多负担。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蛮拼的”和“点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出现在的新年贺词中,成为最热的舆论。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9年暑假,东莞市“智慧教育·名师在线”平台开始授课。

(在“平台”后加“讲师”)B.由于去年倒春寒的天气,使老兰州八景之一的皋兰什川“梨苑花光”胜景不再。

(删去“由于”或“使”)C.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

(调整为“程度深、进展快”)D.“巨婴”一词被评为201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一个成年人是否算“巨婴”,关键看他心理水平滞留在婴儿阶段。

(在“心理水平”后加“是否”)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朦胧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西工大附中考试试卷语文

西工大附中考试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沧桑(cāng cāng)踉跄(liàng qiàng)拂拭(fú shì)B.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C.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震天动地(zhèn tiān dòng dì)铿锵有力(kēng qiāng yǒu lì)D. 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长时间的培训,他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 他的成绩虽然提高了,但仍然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

D. 通过这次比赛,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也增强了团队精神。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过很多书,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C. 他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仿佛一个小歌手。

D. “你能告诉我明天有什么活动吗?”他问道。

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逐渐崭露头角,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教育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与传统教育相比,人工智能教育具有以下优势:1. 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中考语文四模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计17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清明春光明媚,草长yīng()飞之景象,顺应了大自然的律动。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雾霭.()渐渐消散。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追念先烈,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主题。

闻一多先生的遗物中有一枚小小印章“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透露出他一生的重要jué()择。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李公朴同志追悼会上,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痛斥反动派的卑鄙行为和拙.()劣表演。

1.请给加点字注音。

(2分)雾霭.()拙.()劣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草长yīng()jué()择3.经典诗文默写。

[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6分)(1),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3)水击三千里,。

(《北冥有鱼》)(4),教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5)求之不得,。

(《关雎》)(6)祗辱于奴录人之手,。

(韩愈《马说》)(7),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贺敬之《回延安》)(9)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贺敬之《回延安》)(10),再回延安看母亲!(贺敬之《回延安》)4.名著阅读(3分)(1)选出下列关于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1分)A.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谢廖沙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B.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C.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伤寒和大叶性肺炎最终夺取了保尔的战斗力。

D.“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2024届西工大附中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西工大附中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西工大附中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别薛华①王勃明月沉珠浦②,秋风濯锦川③。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④成千里,栖遑⑤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注释)①这首诗为咸享元年(670)王勃在蜀中与薛华再次分别时所作。

其时,诗人因戏为《斗鸡檄》文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②浦:江岸。

③濯(zhuó)锦川: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

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④旅泊:飘泊。

⑤栖遑(huáng):奔波不定,神情不安。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诗人在长安送朋友去蜀州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赴任的友人的鼓励和劝勉。

B.《重别薛华》写于诗人落魄失意之际,面对挚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余,更显出两人的分别之难。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颔联突出了此次送别的感伤之情;《重别薛华》的尾联亦写出分别之际,唯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象壮阔,开朗豁达;《重别薛华》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

2.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② 各种机遇从文明眼前滑过③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④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水是生命之源。

西工大附中2024学年高考语文试题仿真卷:语文试题试卷(1)含解析

西工大附中2024学年高考语文试题仿真卷:语文试题试卷(1)含解析

西工大附中2024学年高考语文试题仿真卷:语文试题试卷(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期末)语文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期末)语文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期末)语文试卷说明: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A.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不变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不变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B.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记。

C.笔墨可以抒写心灵。

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表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D.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表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

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3.按照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必然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陕西省初中毕业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1分)1、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濒(bīn)临悄(qiǎo)然舵(tuï)手锐不可当(dāng)B:提(dī)防角(jiào)色教诲(huì)高屋建瓴(líng)C:泥泞(nìng)狩(shîu)猎惩罚(chéng)咄咄逼人(duï)D:栈(zhàn)桥犷(guǎng)野暂(zàn)时浑身解(xiè)数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2分)A:躁动不安甘霖相儒以沫阴霾迫不及待B:与日俱增婉转问心无愧馈赠提心掉胆C:粗制滥造锤炼迥然不同遐想不醒人事D:欢度节日伫立实事求是装潢谈笑风生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_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生活”。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____________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

”那些恶行累累最终被绳子以法的官员们的人生经历,充分_______了老百姓的那句老话。

A:反应调整验证 B:反应调控印证C:反映调整印证 D:反映调控验证4、根据下面短文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C:在生命中痛苦和快乐总是相伴的D:在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总是相伴的5、下列语句括号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难道我们不去?还不能让他们去吗?(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教育整治活动,我们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C: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吧。

(应当把“关于”删掉)D:家长对孩子们的关心真是处心积虑、无微不至。

(句中成语的使用是错误的)6、下列表述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于“柳”和“留”“丝”和“思”谐音,古代有折柳丝送别以示不舍的风俗。

离别诗中,树多言柳,或烘托环境气氛,如“渭城朝雨渭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或表达思念,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B:“改革开放”是动宾短语:“刻苦学习”是偏正短语;“红得发紫”是后补短语。

C:“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开卷诗。

D:《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7、经典诗文默写(7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雁门太守行》《李贺》(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个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孟子》(4)、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5)、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陆游》(6)、__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文天祥》(7)、他们的房屋,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里静默着。

《春》《朱自清》8、名著导读:依例概括文章主旨。

(2分)《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父亲的病》:揭露了当时所谓的名医的平庸无能和冷漠贪财。

《二十四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猖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感受书法魅力。

(7分)(楷书)(行书)(草书)9、(1)用楷书或行书写“字如其人”这四个字,注意大小合适,结构匀称美观。

(1分)(2)给下面画线处填上恰当词语。

(1分)楷书、行书、草书是最常见的书法字体,他们给人别样的审美感受。

打个比方,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那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______(填作者名)所写的________(填作品名)。

作品中有一个字重复出现二十多次,但情态悉无雷同,写时如有神助,此字是:________(3分)(4)你喜欢上面那幅作品?请用生动的语态(至少一种修辞手法)猫叔一下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注,不能抄写上面题(2)中的原话。

)(2分)三、现代文阅读(26分)(一)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14分)李汉荣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

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

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望远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

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

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

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

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坐着故乡。

10、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孔子、庄子释迦摩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在此处用上“似乎”一词?(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文章中“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人类生存的夜晚。

”这句话中的“夜晚”一语双关,作者还用它暗指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提醒我们应该拥有“精神的天空”,这是针对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什么生活而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说说文章划线句的修辞与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举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与文中的哪句话形成照应?(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咏柳(12分)梁衡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