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的栽培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简述
三、花椒的栽培历史
花椒是我区特有的乡土树种,武都种植花椒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艺文类聚》中有“蜀椒出武都,赤者善;秦椒出天水,细者善”之述。

早在氏族时,椒、桑、麻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元和郡县志》记载:“武都花椒在盛唐时期作为贡品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多种经营被“以粮为纲”取代,花椒的种植处于零星的集体经营,供销社负责统购统销,加之受交通阻塞,外部市场制约,人们生活水平较差等因素,致使花椒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兴起,武都种植花椒达到空前规模。

二、武都花椒发展现状
武都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为花椒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国花椒主产区之一,占据着“花椒面积、产量、品质、人均收入占比”四个第一,早有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属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史书证实,武都很早就是花椒著名的主产区,1963年被武都花椒就被国家外贸部评为优质出口产品奖;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艺术节荣获金奖;1994年9月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新
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1997年,武都大红袍花椒荣获首届甘肃土特产展示会金奖;2000年,武都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2006年、2007年在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连续两届荣获“后稽奖”;2011年“武都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2012年3月,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武都花椒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武都大红袍花椒、武都花椒获甘肃省认定品种。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起,县委、政府审时度势,集全民之力发展花椒产业,起初大力倡导四旁、地埂广栽植,曾提出“花椒锁地边,四旁无空闲”的种植号召,花椒经济效益日益突显。

随着全党全民观念的不断转变,对花椒经济在农村产业经济中的占比潜在优势有了新的认识,县委、政府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压粮扩椒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栽植花椒,规模面积迅速扩大,到2008年底适生区实现全覆盖,达到90余万亩,到2012年面积达到96.82万亩,产量2.25万吨,产值15亿元。

三、武都花椒分布
1、依据地理条件和发展时段划分:
全区花椒产业发展经历了“四旁种植、地埂模式、
荒山开发、规模连片”四个阶段,在椒农收获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彻底改变了“武都土地雨来就挂椽,肥土冲刷完”的水土流失状况,由此可见花椒在水土保持中的巨大作用。

2、按区域发展划分:
洛塘片整区域发展起步较早,近年来虽因自然淘汰,核桃面积增加,但保存面积仍在2.07万亩。

石门、角弓产区,20年代占据全县产量30%,是统购和商贩花椒收购的主要区域。

福津河流域的三河、郭河、玉皇及白龙江两岸的龙凤、桔柑、外纳、磨坝等区域,90年代发展迅速,至今仍是全区花椒主产区域。

北域河流域的汉林、马街、柏林、安化和西汉水流域的甘泉、佛崖,虽起步晚,但原瘠薄发之势,占据全区 % 面积和 %产量。

3、其余发展优势较差的区域,也都充分利用阳坡地、沟道背风地最大限度的发展花椒产业。

止因如此,花椒产业占据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2%,占人均纯收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