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
(1)普通针刺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2)温针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
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1.5cm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3)头皮针
指用毫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头皮施术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皮层性视力障碍、小脑性平衡障碍、遗尿、帕金森病、舞蹈病等。此外,对某些非脑源性疾患也有作用,如腰腿痛、神经痛、哮喘、呃逆、洱源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胃脘痛、子宫脱垂等。
(4)梅花针
也称皮肤针法,指用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击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叩
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5)耳针
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总结主要有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功能紊乱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6)电针
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其中连续波用于治疗疼痛,如颈、肩、腰、腿痛;断续波用于治疗胃肠病,如胃下垂、腹胀等。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
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一般5~7次为1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每10天或10次为1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以治愈为准,每天可电针治疗2次。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注意事项:①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②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③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④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⑤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⑥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7)火针
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
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但要注意: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8)灸法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