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和浩特介绍(属于什么样的城市,未来发展情况)
(百度百科)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 。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

市域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辖4区、4县、1旗,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308.9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0万人。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2] 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3]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同时也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六。

(位置分析)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经110°46′--112°10′,北纬
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16-17]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除天津、石家庄外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

(交通分析)
公路
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现为京藏高速公路一段;于2008年12月建成呼和浩特绕城高速(三环路),并且可以直达周边各市,以及银川、兰州等地,驾车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5个小时左右。

全市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每日有数十班长途客运汽车开往附近各个城镇。

还开辟了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内蒙古省级大通道贯穿自治区全境。

铁路
呼和浩特铁路局所在地,京包铁路、集包第二双线途经呼和浩特市,有始发北京、成都、兰州、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赤峰、锡林浩特、二连浩特、西安、大同、临汾的列车,还有通往天津、哈尔滨、沈阳北、杭州、武昌、广州、石家庄、西安、银川、青岛、南昌等的列车,管内始发乌海西、二连浩特、东胜的列车,基本覆盖全国城市。

呼和浩特铁路局每周三、四有发往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

从呼和浩特乘坐火车最远能够抵达德国法兰克福。

有两大客运站,呼和浩特站成立于1954年;呼和浩特东站2010年12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

呼和浩特火车东站自2006年9月开工以来,经过4年建设,形成一座现代化大型客运站。

计划建设的呼张高铁为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设计正线全长286公里,其中河北省境内76公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210公里。

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50公里/小时。

由铁道部与内蒙古、河北省共同筹资建设,2014年开工,预计2017年建成。

该客运专线东起河北省张家口市,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西至呼和浩特市,除张家口南站外,设有怀安站、兴和北站、乌兰察布站、卓资东站、呼和浩特东站等5个车站。

呼张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东西向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

航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内蒙古第一大航空枢纽,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处,航线基本覆盖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及中小城市;区内形成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为中心辐射全区鄂尔多斯、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乌海、乌兰浩特、海拉尔、满洲里等区内除包头外所有城市航线。

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有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跑道,原有跑道被延长改为平行滑行道,5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可以满足高峰时刻900人次/小时,2013年旅客吞吐量为615万人次。

截至2013年,白塔机场经营航线132条,其中,国内航线125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达7条,通航城市63个。

计划建设4F级新机场——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可降落空客A380等特大型飞机,选址工作已经完成,2017年后投入使用。

2014年4月28日,台湾远东航空公司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台湾远东航空公司执机的“台中—呼和浩特”航线将于2014年5月28日开通。

这将是呼和浩特至台中开通的首条航线。

市内交通
公交
以市区为中心辟有90多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

有五千余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

呼和浩特开通了青城1号、青城2号两条免费公交车和K1、K2、环1、环2快速公交车。

2013年呼和浩特市又开设了公共自行车网点,极大满足了市民的出行要求。

轨道交通
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5条通线路,5条通线路东西方向贯通机场到金川,南至石化工业区,北到大学园区,基本覆盖了城区的人流密集区,并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1号线一期工程自金海工业园区至白塔站,线路长23. 2公里,设站19座,投资155.8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年~2019年。

2号线一期工程自新店东至茂盛营站,线路长28.2 公里,设站24座,投资182.9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年~2020年。

[24]
2015年0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

2015年08月20日,地铁1号线、2号线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通车。

城市简介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4.5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下辖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呼和浩特北依大青山、南濒黄河水,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平缓,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

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8℃,年平均降水量337—418毫米,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区内有众多历史遗存,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内蒙古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黄教寺庙大召寺。

有清王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74位将军戍边居住的将军衙署;有现存我国和世界唯一的蒙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钢座舍利宝塔(五塔寺);有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纸币“中统元宝交钞”的辽代万部华严经(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的公主府;有树立蒙、藏、汉、满四种文字雕刻的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纪功碑,号称“召城瑰宝”的席力图召。

境内还有哈达门高原牧场、黄河老牛湾长城文化旅游区、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塞外西湖”哈素海、伊利和蒙牛两大工业园区的工业旅游、正在倾力打造的300万亩国家级大青山生态保护区,以及乡村、民俗、红色旅游等精品特色旅游项目。

同时,呼和浩特也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
(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①新城区:②回民区:③玉泉区:④赛罕区:
【人口组成】
2011年5月23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了《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呼和浩特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如下:
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长17.59%。

年平均增长率为1.63%。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50652户,家庭户人口为257360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5人减少0.3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62277人,占51.01%;女性人口为1404338人,占48.99%。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1下降为104.13。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98716人,占13.91%;15—64岁人口为2248977人,占78.4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922人,占7.6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5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8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4433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6709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民族组成】
根据《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98647人,占87.16%;蒙古族人口为285969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1999人,占2.8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长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长37.7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长12.95%。

呼和浩特城市排名情况
/o/2017-08-11/doc-ifyixcaw4132444.shtml
(呼和浩特概况)
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
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十二五”末可突破三千亿元,人均GDP
达一万六千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被列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专家组验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3%。

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三次产业比例将演进为3:28:69,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制定并实施了云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十二个新型服务业发展规划,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兴起,全市16个服务业集聚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

绿色食品、电力、光伏、现代化工等产业集群在发展壮大中转型升级,“五大基地”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发展,首府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型。

城乡发展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城乡规划更趋合理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60平方公里。

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首府城市建设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二环快速路全线贯通,全长44公里环城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引黄入呼”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出城口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地铁和机场搬迁等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对市区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城市管理日趋科学,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有效进展。

按照“大呼和浩特”理念调整完善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以建设现代化呼和浩特为目标,改造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打造北部生态观光带,建设南部现代产业园,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围绕历史文化区、商业中心区、文化体育中心区、行政金融会展中心区的功能布局,体现现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加大配套建设力度,着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

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绿化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建设东部新区,围绕正在建设的“一街五区”部分和机场迁建之后释放出的发展空间,打造一个“交通便捷、空气清新、疏密有度、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低碳新城。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路网布局上遵循TOD紧凑布局模式,减少出行距离,增加路网密度,坚持公交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等大容量交通模式,使低碳出行成为常态。

在功能布局上不搞CBD模式,把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等按照人口密度有机组合在一起,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

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与小区建设相得益彰、尺度适宜、均衡分布,实现市民“3分钟见绿、5分钟见园”的美好愿望。

打造北部生态观光带,对现在主城区以北的大青山前坡约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形成集召庙文化、农家乐、动物园、休闲采摘、万亩草原风情园、蒙古部落、赛马场、马术俱乐部、登山步道、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冬季滑雪场、自行车道、十万亩森林公园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生态观光带,加快实施大青山后坡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打造首府“后花园”。

建设南部现代产业园,形成托清重化工业园区、盛乐食品工业园区、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沙尔沁工业园区、新机场周边空港物流园、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托清重化工业园区发挥水煤组合、电价等优势,建设电力、现代化工、冶金、生物制药产业基地,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盛乐绿色食品园区重点是发展乳业、肉制品加工、饮品等绿色食品产业,建设高端乳品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云计算产业,打造形成立足内蒙古、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沙尔沁工业园区发展生物科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新机场周边空港物流园发展保税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临港加工业。

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与市区有效隔离的前提下,集中打造石化和光伏产业基地。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打造服务全区、辐射西北、对接京津冀、面向俄蒙、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力以赴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呼和浩特。

全面完成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建设,通过地铁运营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全面建成呼和浩特新机场,完成机场搬迁,打造新机场周边空港物流园区。

全面推进京呼高速铁路建设,实现呼和浩特市民三小时进京的美好愿望。

加快推进呼包鄂城际快速铁路建设,打造呼包鄂一小时经济圈。

积极推动建设呼和浩特—银川、呼和浩特—太原、呼和浩特—西安高速铁路,强化呼和浩特交通枢纽地位。

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成老旧管网改造,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全面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将绕城高速路内所有村全部纳入城区,使村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

完善以热电联产供热、区域集中供热为主的城市供热体系,提高城市供热能力。

围绕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加快推进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市规划展览馆、儿童探索博物馆、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