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润湿作用

表面活性剂润湿作用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的价键力是未饱和的,与内部原子或分子比较有多余的能量。

所以,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时,其表面能往往会减小。

通常,暴露在空气中的固体表面积总是吸附气体的,当它与液体接触时,气体如被推斥而离开表面,则固体与液体直接接触,这种现象称为润湿。

一、润湿过程在清洁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水在玻璃表面上立即铺展开来;而在石蜡上滴一滴水,水则不能铺展而保持滴状,如图1所示。

从水面与固体面的接触点沿水面引切线,切线与固体面之间的夹角θ称为接触角。

水与玻璃的接触角接近于零,而与石蜡的接触角约为1100。

接触角小的固体易为液体润湿,反之,接触角大的固体则不易被液体润湿。

因此,接触角的大小可作为润湿的直观尺度。

又如,在玻璃板上滴一滴酒精,酒精滴也会在玻璃板上铺展开来,其接触角为零,铺展情形与水的情况没有什么差异。

当固体物质不是玻璃时,其润湿情况有显著不同。

因此,在研究润湿时,接触角是一个重要判据。

为对润湿尺度给以更严格的规定,下面讨论润湿过程。

图1.接触角润湿即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为液体所取代的现象,这就是说发生润湿时,固一气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液界面。

在这种过程中能量(自由能)必发生变化,自由能变量的大小可作为润湿作用的尺度。

固一气界面消失,新的固-液界面产生有多种方式,所以润湿的类型也相应有多种。

图2为三种类型润湿。

图2(a)为铺展润湿,水、酒精等在玻璃表面上铺展即为这种铺展润湿。

发生这种润湿时能量变化由式一决定:(式一)式中y s——固体的表面张力;Y L——液体的表面张力;Y SL——固体和液体的界面张力;W S——铺展功,亦称做铺展系数。

W S的物理意义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固体表面上铺展的液体膜,在逆过程中减少单位面积所需的能量。

经过这种过程后,固体产生lcm2的新表面,同时消失1cm2液体表面和lcm2固-液界面,所以从式一由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立即算出W s。

在发生这种润湿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和W s相等,W s≥0时发生润湿。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4)分散作用:灰尘和污粒等固体粒子比较容易聚集在一齐,在水中容易发生沉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能使固体粒子聚群众分割成细小的微粒,使其分散悬浮在溶液中,起到促使固体粒子均匀分散的作用。
(5)泡沫作用:泡沫的构成主要是活性剂的定向吸附作用,是气液两相间的表面张力降低所致。一般低分子活性剂容易发泡,高分子活性剂泡沫少,豆蔻酸黄发泡性最高,硬脂酸钠发泡性最差,阴离子活性剂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比非离子型好,如烷基苯磺酸钠发泡性很强。通常使用的泡沫稳定剂有脂肪醇酰胺、羧基甲基纤维素等,泡沫抑制剂有脂肪酸、脂肪酸酯、聚醚等及其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问题:Βιβλιοθήκη 答案:有:(1)乳化作用;
(2)润湿作用;
(3)增溶作用;
(4)分散作用;
(5)泡沫作用。
【相关阅读】
有哪些?
(1)乳化作用:由于油脂在水中表面张力大,当水中滴入油脂后,用力搅拌,油脂被粉碎成细珠状,互相混合成乳浊液,但搅拌停止又重新分层。如果加入表面活性剂,用力搅拌,停止后很长时间内却不易分层,这就是乳化作用。其原因是油脂的疏水性被活性剂的亲水基团所包围,构成定向的吸引力,降低了油在水中分散所需要的功,使油脂得到很好的乳化。
(2)润湿作用:零件表面上往往粘附有一层蜡、油脂或鳞片状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疏水性的。由于这些物质的污染,零件表面不易被水润湿,当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零件上的水珠就很容易分散开来,使零件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到达润湿目的。
(3)增溶作用:油类物质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才能“溶解”,但是这种溶解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到达胶体的临界浓度时才能发生,溶解度的大小根据增溶对象和性质来决定。就增溶作用而言,长的疏水基因烃链要比短烃链强,饱和烃链比不饱和烃链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一般比较显著。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

因此,在溶液浓度较稀时,-SO4—基在链端的 比在链中间的化合物其表血张力较低;而在浓 度较高时,-SO4—基在链中间的化合物(15-8) 降低表面张力的有效值则较强,显示出较好的 润湿性能。
(2)非离子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的EO数:
R一般以C7-C12的润湿性最好,C12以上润湿性 下降。以C8及C9为例,EO数变化时,润湿性 不断变化、EO=10~12时,润湿性最好;EO >12时,润湿性急剧下降;EO数较低时,润 湿性也差。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主要是壬基苯酚和辛基 苯酚的环氧乙烯加成物和低碳脂肪醇和低聚氧 乙烯加成物如渗透剂JFC。
6.2强碱性溶液的润湿剂 强碱性溶液的润湿剂
丝光与煮练要求碱液能均匀而且很快地润湿织物, 有些润湿剂是不溶解的。
煮练
棉纤维生长时,有天然杂质(果胶质、蜡状物质、 含氮物质等)一起伴生。棉织物经退浆后,大部分 浆料及部分天然杂质已被去除,但还有少量的浆料 以及大部分天然杂质还残留在织物上。这些杂质的 存在,使绵织布的布面较黄,渗透性差。同时,由 于有棉籽壳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棉布的外观质量。 故需要将织物在高温的浓碱液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煮 练,以去除残留杂质。煮练是利用烧碱和其他煮练 助剂与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发生 化学降解反应或乳化作用、膨化作用等,经水洗后 使杂质从织物上退除。
6.润湿剂的选用 润湿剂的选用
在印染加工过程中,要迅速得到润湿效果,润 湿剂必须能迅速的吸附到界面上去。实际上, 具有最大表(界)面活性的物质,并不都是最好 的润湿剂。 而能促使最快吸附到界面而润湿的表面活性剂 才是最好的润湿剂。
6.1弱酸和弱碱性溶液的润湿剂 弱酸和弱碱性溶液的润湿剂
润试剂在弱酸性和弱碱性以及中性溶液的应用 最为普遍,在染整工业中如退浆、漂白、染色、 树脂整理、织布行业的上浆、上油等。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可作为润湿剂和渗透剂用 的如渗透剂T(琥珀酸双异辛酯磺酸钠)、十二 烷基硫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 磺酸钠(Nakal BX)、太古油(磺化油AH油酸丁 酯硫酸酯钠盐)等,其中以渗透剂T为最佳。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
(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1 适用范围
对润湿力(渗透力)有要求的制革用表面活性剂。

2 试验材料
21支3股×21支4股纯棉帆布,直径35mm,每块重量在0.38g~0.39 g之间。

3 试验仪器
3.1秒表:精确度0.01秒;
3.2带手柄的铁丝圈(直径30mm)。

4 测定步骤
4.1配制所需浓度的助剂(根据需要一般为1g/L或2g/L)150mL于200mL烧杯中,搅拌均匀,调节温度为(25±1)℃。

4.2将棉帆布片放在洗净的铁丝圈上,小心移置于烧杯液面上,同时开启秒表计时,至帆布圈完成润湿时记录时间,继续至帆布圈刚刚持续沉降时,记下时间。

4.3每种浓度的试液平行测定3次,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在20%以内。

5 结果表示
以各次所测润湿时间和沉降时间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时间越短,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力越好。

表面活性剂吸附改变亲油岩石润湿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表面活性剂吸附改变亲油岩石润湿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表面活性剂吸附改变亲油岩石润湿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表面活性剂可以在水和油两个不相溶的相中形成胶束,将水分
子与油分子结合在一起。

在油藏中,薄层水和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于油的迁移和提取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改变水油界面的润
湿性,可以提高油的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现象是影响亲油岩石润湿性的主要机理之一。

当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水中时,它们会在水油界面上聚集,形成一个
吸附层。

通过吸附层的形成,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水油界面的能量,从而影响润湿性。

如果表面活性剂吸附在亲油岩石表面上,它们可
以减少水在岩石表面的接触角,提高油滴在岩石表面的黏附性,从
而增加油滴在岩石中的渗透性和提取率。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表面活性剂的
分子结构、岩石的矿物成分和表面电荷等。

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
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行为,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改变亲油岩石润湿
性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乙氧基化乙炔基 润湿剂

乙氧基化乙炔基 润湿剂

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和较低的刺激性,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皮革、造纸等领域。

以下是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的特点:
1.润湿性能: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能够
降低表面张力,提高液体的渗透性和润湿性,使其更容易在固体表面扩散和铺展。

2.刺激性低:相对于其他表面活性剂,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的
刺激性较低,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较小,因此更加安全和温和。

3.稳定性好: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的化学稳定性较好,不易与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也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性。

4.配伍性好: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染料、
油墨等物质的配伍性好,能够形成稳定的溶液或乳液。

5.生物降解性好:乙氧基化乙炔基润湿剂容易生物降解,不会对
环境造成长期污染。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一、润湿功能例子:水润湿玻璃,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容易;水滴在石蜡上,石蜡几乎不被润湿,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石蜡就容易被润湿了;较厚的毛毡或棉絮放入水中,很难渗透,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就容易浸透了。

表面活性剂具有渗透作用或润湿作用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1.润湿过程润湿作用是一个过程。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铺展。

产生的条件不同。

其能否进行和进行的程度可根据此过程热力学函数变化判断。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方便使用润湿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表征。

(1)沾湿主要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消失的固-气界面的大小与其后形成的固-液界面的大小是相等的。

如喷洒农药,农药附着于植物的枝叶上。

沾湿附着发生条件:△G A=γSL-γSG-γLG<0W A=γSG-γSL+γLG≥0 (沾湿)式中:γSG、γSL和γLG分别为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2)浸湿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原有的固气界面空气被固液取代。

如洗衣时衣物泡在水中;织物染色前先用水浸泡过程浸湿发生条件:△G i=γSL-γSG≤0W i=γSG-γSL≥0 (W i:浸湿功)(3)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取代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

铺展发生条件为:△G S=γSL+γLG-γSG≤0S=γSG-γSL-γLG≥0 (S:铺展功)一般,若液体能够在固体表面铺展,则沾湿和浸湿现象必然能够发生。

从润湿方程可以看出:固体自由能γSG越大,液体表面张力γLG越低,对润湿越γLG COS θ γSG θ S γSL 有利。

2. 接触角和润湿方程(杨氏方程)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处的夹角。

接触角与固-液,固-气和液-气表面张力的关系可表示为: γSG -γSL =γLG COS θ 杨氏方程 COS θ=(γSG -γSL )/γLG加入表面活性剂,γLG ↓ γSL ↓ COS θ↑ θ↓θ>90°不润湿 θ<90°润湿 θ越小润湿越好 θ=0°或不存在→铺展将杨氏方程代入W A W i SW A =γLG (1+ COS θ)≥0 θ≤180° W i =γLG COS θ ≥0 θ≤90° S =γLG ( COS θ-1) ≥0 θ≤0° 纤维特性2r γSG =γSL +γLG COS θ θ前进接触角由于液体表面曲率,液体在毛细管中提升力大小 L 为2πr γLG COS θ。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作者:xhh指导教师:作者单位:学科专业:2010年11月摘要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溶剂中加入很少量即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可以产生润湿或反润湿,乳化或破乳,分散或凝集,起泡或消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

素有"工业味精"之美称,广泛应用于洗涤剂、纺织、皮革、造纸、塑料、橡胶、农药、冶金、矿业、医药、建筑、化妆品等工业。

它是精细化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体系的表面或表面张力,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在溶液内部形成胶束,从而产生日常生活中的多种作用,其中破乳与乳化作用就是其各种重要作用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十分迅速,其应用领域很广,如食品、制药、纺织、金属加工、石油、建筑等行业。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润湿功能、作用原理、影响因素、应用实例目录前言 (4)一、润湿过程 (4)二、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 (5)1.在固体表面发生定向吸附 (5)2.提高液体的润湿能力 (5)三、润湿剂 (6)四、表面活性剂在润湿方面的应用 (6)1.矿物的泡沫浮选 (6)(1)定义 (6)(2)浮选法原理 (6)(3)浮选过程 (7)2.金属的防锈与缓蚀 (8)3.织物的防水防油处理 (8)(1)防水处理 (8)(2)防油处理 (8)参考文献: (10)前言润湿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最为普通的润湿是固体表面的气体被液体所取代,或是固-液界面上的一种液体被另一种液体取代。

例如:洗涤.印染.润滑.农药喷洒等;还有一些场合往往不希望润湿发生,例如:防水.防油.防锈等。

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即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润湿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常见的润湿过程是固体表面的气体被液体取代,或是固-液界面上的一种液体被另一种液体所取代。

例如洗涤、印染、润滑、原油开采等润湿是前提。

但有些场合又要防止润湿,如防水、防油等。

表面活性剂HLB值、溶解性、润湿等知识详解

表面活性剂HLB值、溶解性、润湿等知识详解

表面活性剂HLB值、溶解性、润湿等知识详解1.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应用关系表面活性剂分子是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的两亲分子,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亲油基是不同的,其亲水亲油性便不同。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可以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 and lipophile balance ,values,HLB)来衡量,HLB值是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大小的相对数值,HLB值越大,则亲水性越强;HLB值越小,则亲水性越弱,亲油性越强。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直接影响到它的性质和应用。

在应用时,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应用对象选择具有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

例如,在乳化和去污方面,按照油或污的极性、温度的不同选择合适HLB值的表面活性剂。

表1-2列出了具有不同HLB值表面活性剂的适用场合。

表1-2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应用关系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HLB值可能不同,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得到不同HLB值的产品。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亲油基碳数的增减或亲水基的种类的变化来调节HLB 值;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可以采取一定亲油基上连接的环氧乙烷链长或经基数目的增减来细微地调节HLB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以由计算得到,也可以测定得出。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以从有关手册或著作中查得。

2.表面活性剂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低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较小。

如果增加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饱和状态,表面活性剂便会从水中析出。

但是,如果加热水溶液,溶解度将会增大,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会突然增大。

这个使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突然增大的温度点叫克拉夫特点(Krafft point),也称为临界溶解温度。

这个温度相当于水和固体表面活性剂的溶点,故临界溶解温度为各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常数,并随烃链的增长而增加。

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别是聚乙二醇型)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好相反,在低温时易与水混溶,将其溶液加热,达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会析出、分层,透明的溶液会突然变浑浊,这一析出、分层并发生浑浊的温度点叫该表面活性剂的浊点(cloud point)。

第四章_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功能

第四章_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功能

(3)铺展:以固液界面取代固气界面同时,液体表面 扩展的过程。
铺展系数S = γsg -(γlg + γsl) = -∆G ≥ 0 时液体可以在固体表 面上自动展开,连续地从固体表面上取代气体。
又可写成:S = Wi-γlg ,则: 若要铺展系数大于0,则Wi必须大于γlg。
γlg是液体表面张力,表征液体收缩表面的能力。与之 相应,Wi则体现了固体与液体间粘附的能力。因此,又称 之为黏附张力。用符号A表示。
(1)沾湿:液体与固体由不接触到接触,变液气界面和固 气界面为固液界面的过程
Wa = γlg +γsg – γsl = -∆G Wa: 粘附功 > 0 自发
(2)浸湿: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洗衣时泡衣服)固气 界面为固液界面替代, 液体表面并无变化。
-∆G = γsg - γsl = Wi
Wi: 浸润功 >0 是浸湿过程能否自动进行的依据
(2)对比三者发生的条件
沾湿: Wa = γlg +γsg - γsl≥ 0 浸湿: γsg - γsl ≥ 0 铺展: S = γsg -(γlg + γsl) ≥ 0 (3)固气和固液界面能对体系的三种润湿作用的贡献是一致的。
2 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将液体滴于固体表面 上,液体或铺展或覆 盖于表面,或形成一 液滴停于其上,此时 在三相交界处,自固 液界面经液体内部到 气液界面的夹角就叫 做接触角。
因此当表面层的基团相同时不管基体是否相同其高能表面的自憎现象虽然许多液体可在高能表面上铺展如煤油等碳氢化合物可在干净的玻璃钢上铺展但也有一些低表面张力的液体不能在高能表面上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有机液体的分子在高能表面上吸附并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膜被吸附的两亲分子以极性基朝向固体表面而非极性基朝外排列从而使高能表面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

表面活性剂溶液润湿性质的实验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溶液润湿性质的实验研究进展
系 的界 面 状 态 影 响 其 润 湿 、铺 展 及 黏 附 等 过 程 , 活性剂溶 液浓 度 的变 化 ,即表 面张 力随 表 面活性 使之产 生 润 湿 、乳化 、起 泡 、增 溶 及分 散 等 一 系 剂 浓度增 加 而 急 剧 下 降 , 以后 则 大 体 保 持 不 变 ; 列作用 ,从而 达到 实 际应 用 的要 求 。表 面 活性 剂 若再 提高 浓度 ,则溶 液 中 的表 面 活性 剂 分子 就 各 之所 以具 有 降低溶 液 表面 张 力 的能 力 ,与 其 分子 自以几 十 、几百 地 聚集 在 一 起 ,排列 成憎 水 基 向
在 水 中发 生 电离 以及 电离 出的 离子 类 型 ,分 为 阳 离 子型 、阴离子型 、非 离子 型 和 两性 表 面活性 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 四大类 。 活性 剂溶液 的表 面 张力 在 很大 程度 上 取决 于 著 降低溶 液表 ( ) 面 张力 的物 质 ,通 过 改 变物 界
Re i ws o x e i e t lr s a c n we tn fs r a t n o u i n v e n e p rm n a e e r h o ti g o u f ca ts l to s
YE Xu — i e m n,W ANG a Hu n, MA h o d n S a — o g,L u — i I Ch n x
结 构 的特 点密 不 可 分 ,其 分 子 结 构 的共 同特征 为 里 、亲水基 向外 的胶束 ;当活 性 剂 浓度 大 于 临界 C ) 两 亲性 :分子 一端 为亲 油性 基 团 ( 又称 疏 水基 团 胶束 浓 度 ( MC ,胶 束 虽 然 增 加 ,但 溶 液表 面
p e e t inf a t i e e tc a a trs c n df r n y tms h c o s me e tn ,l t g t e s o e o p l a r s n g i c n l df r n h rc e t s i i e e t s s i y f i i f s e ,w ih t o xe t i i h c p fa pi — midMeh n a E g er g N a hn l tcPw r nvri , adn 70 3 C ia Sho o eg Pw r n cai l ni e n , o hC i Ee r o e U i sy B oig 10 , hn ) E y c n i a ci e t 0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的测定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的测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的测定
测定润湿力的方法通常有帆布沉降法[GB ll9831989浸没法,GB 55581985丝光浴法,GB 55571985鱼钩法、纱带沉降法、沙带沉降法和接触法等。

这里介绍浸没法、丝光浴法和接触角法。

【方法一】浸没法
本方法参照标准GB ll9831989。

在许多纺织应用中,诸如处理或洗涤纺织品以及冲洗或净洗这些硬表面,
所有过程都是以液相(水或有机溶剂)取代空气、油或污垢相。

因此,了解
所用润湿剂的润湿力以及达到完全润湿所需的时间都是有用而且重要的。

润湿力(浸没法):棉布浸没于表面活性剂溶液时,溶液取代棉布中包藏的
空气的能力。

测定原棉布圆片浸没于被测表面活性剂溶液,或已知浓度的标准润湿剂
溶液中的润湿时间,对相应的浓度绘制润湿时间.浓度曲线可评价表面活
性剂的润湿力。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用原棉布圆片浸没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润湿力的方
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浴中用作纺织润湿剂的所有表面
活性剂(不管其离子特性如何).不适用于丝光助剂(强碱性浴)或碳化助剂
(强酸性浴)。

(一)方法概述
将已知特性的棉布圆片夹在浸没夹内,浸没于已知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
液中。

由于棉布中包藏空气。

棉布圆片趋向于浮到液面,可借助特制的浸
没夹,使棉布圆片保持完全浸没于溶液中。

空气被取代,溶液渗透迸棉布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 (织物毛细管效应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  (织物毛细管效应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
(织物毛细管效应法)
1 方法来源
《织物毛细管效应的测定方法》。

2适用范围
对润湿力(渗透力)有要求的制革用表面活性剂。

3 测试原理
将织物悬挂于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据溶液在一定时间在织物上的上升高度或溶液在织物上上升到一定高度所需的时间来评价表面活性剂润湿力的好坏。

4 试验仪器
LFY-45织物毛细管效应仪或其它等效的仪器。

5测试步骤
5.1 配制所需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2L。

5.2试验材料的准备
试验材料应在标准环境下[相对湿度为(65±2)%,温度为(20±1)℃]放置2h,测定时也在该条件下进行。

沿试验材料经向剪取长25~30cm,纬向宽3cm(或5cm)的布样共3条,在布条的一端距边缘约1.0cm处划一横线,挂一个重量为3g的夹子,纬向布条如法剪取。

5.3测定
将配制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注入毛效仪的盛液槽中[溶液温度应为(27±2)℃],将已准备好的试验材料条悬挂到液槽上,使划线处与溶液平齐。

开始计时,并定时测量溶液在布条上的上升高度。

注:可根据具体情况,仅测经向或纬向的毛细管效应。

6结果表示
6.1 5min、15min、30min时溶液上升的高度单位cm。

6.2溶液上升2cm所需的时间(Sec)。

注:①上述数据为3条布样的算术平均值;
②如果溶液上升高度参差不齐,宜读取最低值。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表面活性剂润湿力(渗透力)的测定方法
(纯棉帆布片润湿沉降法)
1 适用范围
对润湿力(渗透力)有要求的制革用表面活性剂。

2 试验材料
21支3股×21支4股纯棉帆布,直径35mm,每块重量在0.38g~0.39 g之间。

3 试验仪器
3.1秒表:精确度0.01秒;
3.2带手柄的铁丝圈(直径30mm)。

4 测定步骤
4.1配制所需浓度的助剂(根据需要一般为1g/L或2g/L)150mL于200mL烧杯中,搅拌均匀,调节温度为(25±1)℃。

4.2将棉帆布片放在洗净的铁丝圈上,小心移置于烧杯液面上,同时开启秒表计时,至帆布圈完成润湿时记录时间,继续至帆布圈刚刚持续沉降时,记下时间。

4.3每种浓度的试液平行测定3次,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在20%以内。

5 结果表示
以各次所测润湿时间和沉降时间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时间越短,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力越好。

表面活性剂对煤岩润湿性的影响实验研究

表面活性剂对煤岩润湿性的影响实验研究
响 ,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后 ,煤岩表 面亲水性增强 ,加入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 ,煤岩表面亲水性 减弱。该研 究揭示了表面活性剂对煤岩润湿性的影响规律 ,为钻井液体 系优选 与钻井液性能调配提供 了技术指导 ,有助 于 保护储层并提高煤层气产能。
关 键 词 :表 面 活 性 剂 ;润 湿 高 度 ;亲 水 性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4 6 0( 2 0 1 7)1 1 - 2 2 7 0 — 0 3 中图 分 类 号 :T E 3 1 1
LI U Li a n g— h ua , LI S o n g
( J i d o n g Oi l i f e l d B r a n c h C o mp a n y O n s h o r e O i l i f e l d O p e r a t i o n A r e a , C NP C , He b e i T a n g h a i 0 6 3 2 9 9 , C h i n a )
表 面 活性 剂 对 煤 岩 润湿 性 的影 响 实验 研 究
刘 良华 ,李 松
( 中石油冀 东 油 田公 司陆上 油 田作业 区 ,河北 唐 海 0 6 3 2 9 9 )

要 :在煤层气储层钻 井过 程中 ,钻井液浸泡并一定程度地侵入煤岩 ,钻 井液 中的各种 添加 剂 与煤岩 表
面接触 ,容易使煤岩表面性质发生变化 ,影 响煤层气 的解 析和渗流 ,从而影 响煤层气产能 。因此 ,开展 表面活 性剂对煤 岩润湿性 的影 响研 究具有重要 的实际意义 。通过实验研究 了不 同表面活性剂 种类对煤岩润湿 性的影
c o a l r o c k , a n d a f f e c t s t h e s e e p a g e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 f CBM . T h e r e f o r e , i t i s i mp o ta r n t t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i n lu f e n c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一、润湿功能
例子:水润湿玻璃,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容易;水滴在石蜡上,石蜡几乎不被润湿,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石蜡就容易被润湿了;较厚的毛毡或棉絮放入水中,很难渗透,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就容易浸透了。

表面活性剂具有渗透作用或润湿作用
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1.润湿过程润湿作用是一个过程。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铺展。

产生的
条件不同。

其能否进行和进行的程度可根据此过程热力学函数变化判断。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方便使用润湿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表征。

(1)沾湿主要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消失的固-气界面的大小与其后形成的固-液界面的大小是相等的。

如喷洒农药,农药附着于植物的枝叶上。

沾湿附着发生条件:△G A=γSL-γSG-γLG<0
W A=γSG-γSL+γLG≥0 (沾湿)
式中:γSG、γSL和γLG分别为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
(2)浸湿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原有的固气界面空气被固液取代。

如洗衣时衣物泡在水中;织物染色前先用水浸泡过程
浸湿发生条件:△G i=γSL-γSG≤0
W i=γSG-γSL≥0 (W i:浸湿功)
(3)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取代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

铺展发生条件为:△G S=γSL+γLG-γSG≤0
S=γSG-γSL-γLG≥0 (S:铺展功)
一般,若液体能够在固体表面铺展,则沾湿和浸湿现象必然能够发生。

从润湿方程可以看出:固体自由能γSG越大,液体表面张力γLG越低,对润湿越有利。

2.接触角和润湿方程(杨氏方程)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处的夹角。

接触角与固-液,固-气和液-气表面张力的关系可表示为:
γSG-γSL=γLG COSθ杨氏方程
COSθ=(γSG-γSL)/γLG
加入表面活性剂,γLG↓γSL↓COSθ↑θ↓
θ>90°不润湿θ<90°润湿θ越小润湿越好
θ=0°或不存在→铺展
将杨氏方程代入W A W i S
W A =γLG (1+ COS θ)≥0 θ≤180°
W i =γLG COS θ ≥0 θ≤90°
S =γLG ( COS θ-1) ≥0 θ≤0°
纤维特性
γSL +γLG COS θ θ前进接触角
由于液体表面曲率,液体在毛细管中提升力大小
为2πr γLG COS θ。

其值等于液柱重力πr 2△P (压强)
液体进入毛细管产生压强为: △ P=2πr γLG COS θ/πr 2=2γLG COS θ/r=2(γSG -γSL ) /r
90°,△P 才能为正值,液体润湿毛细管。

加入表面活性剂γSG ↓→COS θ↑;θ>0°,△P 取决于γSG -γSL ,γSG 不变,γSL ↓ △P ↑有利于毛细管润湿。

3. 表面活性剂润湿作用
表面活性剂具有双亲分子结构,纯移在界面发生定向吸附,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导致润湿作用
(1) 在固体表面发生定向吸附
硅酸盐矿物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吸附状态是影响表面 特性的重要因素。

(2)提高液体的润湿能力
水不能在低能固体铺展,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水表面张力 γLG ,使其润湿固体的
表面。

4. 影响润湿作用的因素
(1) 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润湿性能↑。

高温下短链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不如长链表面
活性剂。

(原因:温度↑长链表面活性剂溶解度↑);低温下短链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好于长链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接近浊点,润湿性能最佳
0.1% OP-15: 25℃ 润湿性能50s
70℃ 润湿性能17s
(2) 表面活性剂浓度
c <cmc 润湿时间对数与㏑c 呈线性关系。

㏑c ↑润湿性能↑
原因:c <cmc 表面活性剂未达到饱和吸附,增加润湿性能浓度需要大些
c >cmc 不再呈线形 。

浓度对固/液界面吸附影响不大,故一般浓度略高于cmc 即可
(3) 分子结构
a. 疏水基:直链烷烃亲水基在链末端,直链碳原子数为C 12-C 18润湿性能最佳;相同亲
水基团,随C ↑ HLB ↓ HLB :7-15润湿性能最佳,例如烷基硫酸酯R-OSO 3Na R 为C 12-C 14润湿性能最佳;直链烷基苯磺酸钠以C 10润湿性能最佳;支链烷基苯磺酸钠润湿性能较直链好,其中以2-丁基辛基最有效;磷酸酯盐以烷基为双亲基的润湿性能最好。

b. 亲水基:亲水基在分子中间者的润湿性能比末端的好,如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结构、
渗透剂OT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R :C 7-C 10润湿能力最佳,
EO 不同润湿性能也有变化
C 8-C 9 EO=10-12润湿能力最佳
EO >12润湿能力急剧变差
EO 较低润湿性能也差
聚丙二醇环氧乙烷加成物,EO 使用分数为40-50%为好
当聚丙二醇相对质量约为1600最好
5. 润湿剂
分子结构要求:①碳氢链应具有分支结构
②亲水基应位于长链碳的中部
目前,润湿剂主要有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阴离子型润湿剂
烷基苯磺酸盐3Na
a-烯烃磺酸盐 a-烯烃经磺化制得
① 磺酸盐型 琥珀酸酯磺酸盐 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 C 17332CH 2SO 3Na
烷基萘磺酸盐
② 硫酸盐型 R-OSO 3Na
③ 羧酸盐型 R-COOH 如:硬脂酸钠 ④ 磷酸酯 以磷酸单酯为主C 9H 19-O (CH 2 (2) 非离子型润湿剂
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CH 2H
②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R-O (CH 2)H ③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单硬脂酸酯
④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H (OCH 22)OH
6. 纤维加工渗透剂要求
强碱性 丝光用的渗透剂
弱碱性 一般煮练用的渗透剂
pH 接近于中性 树脂加工、退浆及抗菌整理加工用渗透剂 弱酸性 次氯酸漂白用渗透剂
强酸性 碳化(carbonization )用渗透剂
强碱性渗透剂不能带酯基(COOR )。

如渗透剂OT (原因是化学反应)
强酸性渗透剂不能用硫酸酯基型表面活性剂。

如C 12H 25OSO 3Na 在强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为十二醇与硫酸
中性——酸性用非离子渗透剂较好
(1阴离子型: 渗透剂OT C 492OOCCH 2
C 2OOCCHSO 3Na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 3Na
十二烷基硫酸钠C 12H 25OSO 3Na
拉开粉
油酸丁酯硫酸钠CH 3(CH 2)72)7COOC 4H 9
非离子型:OP-7,OP-10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TX-7辛基酚聚氧乙烯醚
酶退浆:一般用非离子,OP 类较多,因阴、阳离子对酶有影响
树脂整理、次氯酸钠漂白:一般用非离子型,TX-10类较多
(2)适用于强酸性液的渗透剂:以非离子型为主
(3)适用于强碱性液的渗透剂:5-10个碳原子低烷基磺酸盐或硫酸酯盐;阴离子渗透剂;
另外,目前开发的磷酸酯类。

渗透力测定:沙袋沉降法和帆布沉降法
① 润湿时间
② 沉降时间(润湿后,开始沉降至沉降到底部的时间)
(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4)
(5)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