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辩证思维观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一书,短短五千言,里面却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直接反映了当时激烈多变、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春秋时期,由于所有制发生变革,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都出现了许多变化。“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子通过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反思、考察,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辩证法命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其辩证法思想是对当时重大社会变革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同时也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首先,老子通过对大量社会、自然、人生现象的观察、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静躁、白黑、朴直、雌雄、母子、美丑、善恶、强弱、利害、祸福、是非、真伪、贫富、治乱等,涉及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道德、审美等领域。在论述这些概念时,老子的着眼点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或祸之所伏”;[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行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3]等,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基础。在老子提出的一系列矛盾范畴中,“有无”是最高的一对范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辨证思维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

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史伯第一次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用“和”、“同”两个对立的哲学范畴,概括了事物对立同一现象。伯阳父首次开辟了我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的理论先河。史墨提出了“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老子集前人的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次提出“道”的学说,把“道”作为实体范畴,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把前人的一些理论成果纳入自己的体系,成为表述“道生万物”的辩证过程的理论环节。因此,其“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天才的辩证法思想。“道”是“有无”的统一。“道”与天地万物不同,万物可谓“有”,而“道”非事物,只能为“无”。无言其体,有言其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无”,是对于具体事物而言的,非“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4]因此,“道”既是“无”,又是“有”。“只有就‘有’作为纯粹无规定性来说,‘有’才是‘无’---一个不可言说之物,它与‘无’无区别,只是一个单纯的指谓上的区别”。[5](p193)黑格尔的这句话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老子“道”的理解。

其次,老子提出了对立面相互转化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对立面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7],“三十幅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8]“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9]福与祸、有与无、益与损等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第三,通过对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辩证法概念、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老子都有所涉及,尽管其论述是零星、不系统、非科学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但其中的思想火花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内容。对此,老子有较深刻的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这里包含着几个重要的概念,即,一、二、三、阴阳、和气。一即有,有生于无,无即道,然后一生二,二即阴阳,而三即阴阳的对立统一,和气。此处的“一”已经不是具体的数字一,认识

论上包含了概括追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思想,是一普遍性,已接触到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总体和个体的矛盾关系问题。从一到二就出现了对立,阴阳这个概念就是从无数个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而对立概念的产生,在辩证法形成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普遍性只有与对立发生联系才具有本质性。换句话说,具有特殊性的普遍性,才是本质性。”[11](P114)因此,对立的揭示关系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三即和气,即阴阳对立统一,也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西欧哲学发展史上,“三”曾是一万能、神圣的数,三是事物成形的一个必要的量,就事物发展整个过程而言,总有起点、中点和终点,这样才能完美地显示出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因此,三是表述事物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三包含二,即是包含对立,是对立的扬弃,是复归于统一。因此,老子在这里揭示了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在于自身,无须借助外物,即黑格尔的“自己运动”。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亡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2]“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13]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低到高、由难到易、由简到繁、由柔弱到刚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处理事情要在它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它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从幼小的树苗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起于筐土,千里之行必须一步步地走。这些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准则,就是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论断。

在《老子》一书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体现在其道和万物的关系上。“搏气至柔,能如婴儿乎?”[14]“吾不知其名,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含德之厚者,比之赤子。”[16]“道”生万物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自然过程,对自己本身、对无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具体事物的肯定。器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事物,这一生成过程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是一重复性和前进性和统一,同时万物还要返回“道”自身。这一过程是一自我否定的过程,其复归于道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否定。是通过否定自身取消自身质的规定性,得到实现的,道----万物----道。因此,这一过程就包含着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常用婴儿比喻“含德之厚者”,老子的婴儿绝非初生的婴儿,而是一个有着透彻人生体验的智者。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巧若诎。因为“世界的本质在本质上就是这种自身回复者回复到自身的运动”。[17](p221)

为此,钱钟书在解释“反者道之动”时,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辩证法虽“数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也”。[18](p446)

对于辩证法的其它命题,老子也有所涉及。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9]就涉及到本质和现象的思想;“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20]涉及依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民之,从事,忙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21]涉及到过程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22]含有条件思想;“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23]含有事物都是联系的思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老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4](p19)中国哲学一向以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为主。从早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到现代的冯友兰、梁漱冥、孙中山、毛泽东等,其哲学思想都是和观察生活紧密相连的,始终贯穿着一种“为天地立器,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主旨。这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名也”。[25](p9)老子哲学尤其如此。其通篇渗透着老子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其落脚点归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其道不仅是万物运动的根源,是万物产生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生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