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变迁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1e17e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4.png)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报告: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背景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聚集区的位置、规模和范围发生变化,而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任意改变。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产业等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间各个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加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发生。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日本国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转移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部在欧美、日本的国际公司同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逐渐加速,形成了强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市场环境特点1. 日本市场已发展成熟、竞争激烈,制造成本高。
2. 工人成本相对较高,制造门槛较高,形成了工艺、管理、品牌等优势。
3. 先进技术需求大,面临巨大的技术更新压力。
(三)日本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1. 转向市场更加活跃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日本企业也开始搭建跨国生产基地。
3. 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也愈加紧密,许多小型企业通过工业集群形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三、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启示(一)我国应鼓励制造业转移,并制定准确的产业政策1. 抓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内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2. 利用自身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
3. 着力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加强制造业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二)我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制造业合作1. 加大与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利用中日韩自贸协定,加强与日本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c9768f65ef7ba0d4a733b18.png)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6c5302bcd126fff6050b06.png)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bea286d852458fb770b5664.png)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 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 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 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 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 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 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 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 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 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 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 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 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这一阶段,日本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政策重心从经济恢复转向来经济振兴;二是政策手段从直接控制
转向间接控制。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 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 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 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 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 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 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 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 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7969edd4dd3383c4bb4cd283.png)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1.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0年):经济恢复重建时期。
这个时期是以农业为中心,重建产业结构,整个经济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以轻工业—农业为主导的轻型经济结构,工业生产水平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高水平。
并且从5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产业合理化,使日本经济的内部充实,逐步使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农业主导型向重化学工业主导型转化,发展出口贸易,大力推进资本积累。
同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为50年代中期后开始的重化工业化时期做准备。
在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抓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他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和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95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26%、31.8%和42.2%。
第二阶段(1951~1970年):日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重化工业化阶段。
从50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方向发展。
1951年后陆续制定了“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煤炭合理化三年计划”、“化肥合理化五年计划”、“造船合理化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等等。
到70年代初,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过程。
197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5.6%、39.4%和57.1%。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的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1971年,日本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向:一是研究开发工业,如电子计算机、飞机、电气机车、产业机器手、原子能、精密化学、海洋开发等;二是高级装配工业,如数控机床、防止公害机器、工业生产住宅、自动仓库、高级成套设备等;三是时行性工业,如高级服装、高级家具、电器音响等;四是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系统工程、咨询服务等。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288029f7ec4afe05a1df57.png)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b1ccf86bec0975f565e264.png)
一、引言战后,日本经历了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1973年)、经济低速增长期(1974-1990年)和经济全球化时期(1991年至今)四个经济发展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以筱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动态比较费用论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并发展了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即倾斜生产方式)和产业合理化政策,到1955年底,日本经济已经全面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随即制定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大量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电力、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不仅实现了主导产业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内累积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为标志,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神话破灭,转而进入经济低速增长期。
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再一次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将主导产业由重化学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重点发展汽车、家用电器等产业,并制定了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通过技术驱动、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等路径,克服资源约束。
本文考察了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下行为低速增长过程中,在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政策措施,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镜鉴。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一)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日本确立的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上世纪6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
1955年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为44.6%,到196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6.4%,并于1970年进一步提升到62.1%。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3ac612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5.png)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f414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5.png)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c50c8b804d2b160a4ec0c7.png)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
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
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
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
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https://img.taocdn.com/s3/m/579406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c.png)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文章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估这种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关注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这包括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到工业化时期的重化工业,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我们将分析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这些产业结构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这种贡献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我们还将探讨日本在面临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来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从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过渡。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460322d0f705cc1754270904.png)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前言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
日本政府发表的《70年代展望》,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以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
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985年9月,5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并通过“广场协议”决定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欧各国货币的汇率。
此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两年间日元汇率上涨了一倍。
日本强调其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产品在日元升值后依然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
70年代后,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与日本资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是分不开的。
考虑到与各国的贸易摩擦而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壁垒的限制,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转为在出口对象国当地生产销售。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确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并未通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
90年代,美国将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而日本仍把大型计算机作为攻关目标。
当美国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器的生产而专注于CPU 生产的时候,日本东芝公司等仍在生产利润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存储器。
结果2002年,日本六家电机企业全面亏损。
存储器生产曾经世界第一的东芝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
目前这些电机企业纷纷展开战略重组,加大个人电子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比重。
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e066ea9763231126fdb116c.png)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
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
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
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
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31aa9051e79b8968022655.png)
来 , 时为 提 高 日本企 业 的国际 竞 争力 , 系列 大 型企 业 同 一
达 到 了同期 世 界最 高 水平 , 大提 高 了劳 动 生 产率 , 得 大 获 规 模经 济效 益 , 而在 国际竞 争 中占据优 势地位 。 从 从 14 9 6年 开始 , 日本 优先 恢复 农业和 轻工业 , 力发 大 经 过 这一经 济 高速增 长 阶段 , 日本 完成 了第 二 次产业 展 出 口导 向型轻 工业 , 并从 资金 和 技术 上给 予各种 优 待和 结 构调 整 , 日本 的产 业结 构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见表 3) 以 。 扶植 。 另一 方面 , 为了满 足 日本 国内扩 大再 生 产所 需设备 和 日益 增长 的居 民消 费 需求 , 极 扶持 面 向国 内市场 的进 制造 业 为 中 心 的第 二产 业在 整 个 国 民经济 中 的地 位 得 到 积 并 重化学 工业 比重 已远远 超过轻 工业 ( 见表 2) 。 口替代 工业。 1 5 到 9 5年 , 日本 经济 全面恢 复并超 越 战前最 加 强 , 且 ,
资料来源 :日】 1 小宫隆太 郎等 编《 日本 的产 业政策》 东京大 学出 。 版社 ,9 9年 4月初版第 7次印刷 , 4 18 第 7页。
资料来源 : 卜- 旧 桥大学经济研 究所《 本经济社会统计》 日 岩波书
店 16 9 2年版 。 日文资料转引 自汪斌《 东亚 工业化浪 潮中的产 业结构 本 的产业 结构 应转 向以建 立消 耗资 源或 能源较 少 的知 识 、 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 6月第 1 , 版 下同。
高 水平 , 个产 业 结构 也 发 生 明显 变化 : 一产 业得 到巩 整 第 固和加 强 , 二产 业 比重相 对下 降 , 三 产业 比重 略 有上 第 第 升( 见表 1 。 )
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9cc45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7.png)
3、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 的产业,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例如,在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吸 引游客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加强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 养和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5、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效益。例如,在乡村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提 高乡村经济的附加值。
乡村产业振兴与产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金和技术缺乏、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着二者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 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具 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
为了实现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的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 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产业融合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 人才培养。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本和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等手段,推动产 业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 动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品牌建设与国际推广
日本次演示化产业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推广。政府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国际推广。例如,日本的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产业在 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我国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可以借鉴日本的国际推广 经验,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c9768f65ef7ba0d4a733b18.png)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https://img.taocdn.com/s3/m/5531052f192e45361066f526.png)
年产值230万亿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动漫 日本是世界上数字媒体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之一,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钢铁制 造业等传统产业,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 柱产业之一。
•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 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 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 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 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 。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 局。
• 进入70年代以后,汽车业取代了钢铁业成 为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在日本得到普及 。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依据生产要素配合比例进行分类 4、日本的产业分类法 1949年制定了《日本产业标准分类》
• 二、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 1、配第—克拉克法则 • 英国经济学家,根据十几个国家统计资料 发现: •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然后向第三产业移动。 • 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减少, • 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 3、库茨涅兹法则 • 美国经济学家 • 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揭示了三次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收入上的变化 趋势。 • 各国经历了农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迅速下 降,工业、服务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趋于 上升的过程,从而证实了克拉克的结论。
• 4、四次产业理论 • 提出“第四产业”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 学家波拉特,在1977年出版的《信息经济 论》中提出,应改变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 方法,建立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信 息产业的四次产业分类法。
1、日立制作所 2、八幡制铁 3、东芝电器 4、富士制铁 5、日本钢管 6、日本石油 7、松下电器 8、丰田汽车 9、三菱重工 10、三菱电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 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 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 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
进入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深刻变 化。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 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 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 “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 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 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 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
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向欧美以及亚洲投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步伐 加快,带动日本制造业生产的海外比率上升,国际化程度加深。制造业向 海外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与制造业外逃不同,日本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产业出现较快增 长,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扩大。仅从就业来看,1980年日本服务业 就业人口1001万,占总就业人口的18.08%,到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393万人,达139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31%。1980年金融业就 业人口只有191万人,在总就业中占3.45%,199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增加 到259万,占4.14%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引起这一轮结构调 整的主要因素有: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大,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日本的出口 加强限制,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制造业出口价格比 较优势下降;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劳动成本上升;国内主要 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内需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 外转移。
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 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 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它 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 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 标志
1955后近20年里,日本持续经济高速 增长,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它通过确立贸易立 国、赶超欧美为战略目标,实现了以需求弹性大、产 品附加值高的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 业发展。
1970年日本制造业中有62.3%为重 化工业,出口产品中约77%为重化工产品。日本在 造船、电视机、人造纤维等领域产量居世界首位。
以1973年为分界点,日本呈现出“重工业、轻环保”、 “重环保、促发展”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70年代,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日本以节能 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 提高公害治理投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渡;强化环 境立法、促进企业减排;鼓励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 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 整,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针对80年代日本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日本提出发展新的比较 优势产业,适应扩大内需和提高国民实质生活福利的要求,发展需 求潜力大的产业,生活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受到重视。对知识密 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提出要借信 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 料技术。
Thanks!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
日本发展的产业动力
日本相关的一些主导产业理论
筱原三代:“动态比较费用论”及“重化工业化论” 赤松: “雁行形态说” 佐贯利雄:“战略产业依靠增长论”
筱原基准:筱原三代提出的“收入弹性基准”和 “生产率上升基准”
二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是以赶超 为中心思想,以欧美先进国家产业结构 为榜样,选取钢铁,造船,重化工,汽 车,电气机械等作为主导产业,从而创 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