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其中包括四部分:作品导读、试题集训和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王树增 1952年2月生于北京。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背景知识
《长征》创作于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2000年底,王树增看到了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他认为,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的青少年对它认识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人眼中的长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长征到底有多大差异。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这些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青年在这条路上寻找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这些外国青年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寻找某种精神。西方专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觉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人类还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如此为了信仰的实现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其规模上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迁徙,在其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最为可贵的精神基础,那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树增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东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这些书都是写给当代中国青年人看的,他希望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王树增说:“当代青年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一个民族把自己经历的悲伤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我们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失信念和信仰。中国人一直是生存信念最坚定、生命力最强的一个民族。”
内容提要
【全书概览】
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的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
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长征的各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路线图
各方面军的领导人
红一方面军
总司令员: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
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肖克;总政委:在弼时;副总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
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委:陈昌浩;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参谋主任:舒玉章。
人物分析
【艺术特色】
1.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长征》采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大江南北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貌。突破封锁线、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故事都跌容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
感人。
2.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坎坷等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为了驱赶疲劳、困乏,战士们在安全的路段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说笑话,以活跃气氛,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以小见大,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崇高的精神。王树增说:“历史往往是群体的历史。长征是一个群体的英雄行为,每个战士都是历史的主角。”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把视线彻底放在每一个战士身上、每一个细节上。他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得到了充分呈现。用绑腿带把在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杠油印机渡河等等,像这样的普通战士感人的故事在《长征》中比比皆是,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