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特点:1、系统的理论。2、丰富的实践经验3、独特的诊疗特点。

*中医学发展的过程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

1、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体系的标志:《黄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著作的著成。

2、四大经典构建了理、法、纲、药的学术体系。

二、临阵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重视临证实用)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大型医书、方书;医家著述专科化、专题化,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医学:本草纲目;戾气说;重视解剖;温补派;外科流派;温病学说)

五、中西医交汇碰撞时期(近代)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秦简“疠迁所”2手术治疗痔瘘(《五十二病方》3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4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5华佗“麻沸散”6晋代器械加药物灌肠疗法南北朝用脏器疗法治甲状腺肿大……

*隋代《诸病源侯论》记载肠吻合术,结扎血管止血等。

*唐代《外台秘要》载消渴病人尿甜、黄疸尿检验法、金针拨白内障。

*宋代,针灸铜人、烧烙断脐防治脐风、尿中提取秋石(作用与性激素相同)、全兔脑制作药物催生。《洗冤录》

*元代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

*周代我国出现了医学分科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唐代,开创了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宋代,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作用

1、超越结构的整体观念。

2、顺应天地的自然观念。

3、临证价值的使用观念。

4、自由灵活的直觉观念。

5、人物互通的人伦观念。

6、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特点

1、超越实证的形态结构。

2、生理与病理有机合一。3病因依病性而确定4、发散开放的智慧启发性。5、意向概念、直觉判断与类比推理。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

1、诊疗活动的个性化。

2、技术操作的灵活性。3强调技术间的融通性。4、技术自由通便性。5、技术不依赖构造性认识

*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确医学发展方向。(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第一章

第二章

*引导: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作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甲、酉、戌、亥。

*医和提出“六气致病”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山海经》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等为主的文化典籍。

*酒有通经活络、令人精神兴奋的作用,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汤液的出现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方剂标志了中医特色的本质。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成书时间:战国到秦汉时期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内容:《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81篇,合计162篇《内经》较全面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慨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认是统一的。B人体自身是统一的。C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成就:《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

成书时间: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内容:1、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2、确立了手腕(寸口)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九候的“三部九侯”诊脉法。3、经络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症,弥补了《内经》在这方面的不足。4、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5、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温病、热病、湿温等五种;6。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7、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成书时间:东汉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内容: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2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药物结合。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描述药物的功效主治。

方师之祖,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1、提出了辩证论治范例(A《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B《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2、对方剂学的贡献(A提出了较为严谨的方剂组方的原则B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C、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成就:《伤寒杂病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治疗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扁鹊: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后遭秦太医令李醯杀害。提出“医有六不治”。六不治——①骄慢放纵不讲医理;②重钱不重身体;③衣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调配得当;④血气错乱,脏腑功能不稳;⑤身体弱,不受药力;⑥信巫不信医。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安徽亳县)。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1、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

问》,亡佚。2、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特点: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②释文多据《说文》、《尔雅》、《释名》、《广雅》,并汇通医理而阐发,训诂较优,释义精当;③个别疑难则存疑待考,尊重所据古传本之经文,错讹之处注文说明。3、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黄帝素问》)特点:①对原书篇卷次序大加调整,删除重出篇目,合并调整内容相关篇目;②内容上补亡续断;③注释、发挥;④“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1

10卷22篇;特点:首开治法分类研究《伤寒杂病论》先河,列出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及温、刺、灸、水、火等治法。“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及后面治法分类的8篇疑为叔和所加。2、孙思邈《千金翼方》9、10卷收录《伤寒论》条文,“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特点:《伤寒论》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比”。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

成就:(1)完善发展了“寸口脉法”(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2)归纳24种脉象,规范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24脉相: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浮、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①阐述了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证、治结合;②记述了多种危重脉象;

*《脉诀》

1、朝人高阳生,通俗本《王叔和脉诀》

2、以通俗的七言歌诀形式阐述脉学理论,更密切地结合临床。

“七表八里九道”,24脉分类后更具条理,易于学习掌握。

*《诸病源候论》(《巢氏病缘》)——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作者:隋·巢元方主撰

内容::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也包括诊断、养生及导引等。50卷,67门,1739种病候。

成就: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内科为主。包含部分疾病证候鉴别,如天花和麻疹鉴别为世界最早;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3.证候描述细致、准确;4.另外,记载了“妊娠欲去胎候”、“金疮断肠候”、“拔齿损候”、“阴中生息肉候”等医学发展新成就

*《肘后救卒方》—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作者:晋代·葛洪

特点:内容丰富,简廉便验

成就:1.对多种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2. “以毒攻毒” 防治疾病;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用药约350种,“率多易得之药”,记载若干特效药物。4.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救急措施*《千金方》——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

作者:唐·孙思邈(药王)

成就: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2.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伤寒研究法;3.方剂方面的贡献:【(1)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载方6500余首;来源:前代医家、当代医家、民间验方、少数民族医方、国外传来的医方。(2)创设了分证列方的体例,便利检索;即每一证候下简述医论,再列对证医方,便于检索,达到“备急”之用。】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论治;5.强调综合治疗;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

7.对药物深入研究,“万物皆药”;【①药物功效研究:记载大量有效药物,其中胎盘粉、荞麦、蜜酒等多为孙思邈首倡。明确动物肝脏明目(多种肝脏);并写明海藻、昆布、羊靥之用。②注重辨证用药:提倡南北之地不同,因地制宜用药;对煎服方法、时间、宜忌多有要求;反对滥用珍贵药。③重视食治:专列食治一门。④重视药物采集、储藏、炮制等:⑤重视道地药材;认识到药物的功效与产地有密切的关系,记载了当时133个州所产的道地药材519种。

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的贡献(参考)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4.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5.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6.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7.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8.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9.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0.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1.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2.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3.首用胎盘粉治病;

14.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

15.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谷白皮煎汤入粥预防脚气病及其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

16.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17.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18.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19.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外台秘要》—大型综合性医著、包罗临证各科。被《新唐书》赞为“世宝”

作者:唐代·王焘(文献整理的“大师”)

成就:1.整理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收集整理并推广大量民间单、验方;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4、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意疗效。5、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的方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汇集了唐以前的多种疗法,如灸、熏吸、吹、蒸等,以及多种切实可行的急救法)

*药物学的发展

大量的药物学著作问世。

–《隋书·经籍志》记载药物著作31部93卷

–《新唐书·艺文志》载录药物著作达36部283卷。

*《本草经集注》

作者:南朝·梁,陶弘景——医药学家、道家,“诸王侍读”,“山中宰相”。(著述有《本草经集注》《药总决》《效验方》《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并《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成就:1.对《神农本草经》整理,纠正错误,并增补365种药物,共计730种;2.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有名未用七类)3.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以病证为纲,以“主治”分类。4.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认识进一步提高。

*《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

作者:苏敬等23人集体创作

成就:1、首次使用图谱。2、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载药:300种。

作者:南朝·雷敩。——后世制药业皆尊雷敩为炮制学鼻祖。

炮制的意义:1)减低毒性2)增强疗效3)改变某些药性,以防变性,易于存放

内容和成就1.系统总结炮炙经验:(1、记述古代制药基本知识,炮制加工方法,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等;2、敩被尊为药物炮制学始祖,后世“十七法”以此为基础。)2.保存大量制药史料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著。

作者:晋·皇甫谧

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输穴,厘定输穴349个,确定了这些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

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经验,按病论穴

*葛洪——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