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_陶飞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新党章还把“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纳入其中,这都充分说明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宗教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
2007年12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当代世界宗教和加强我国宗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努力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那么,什么是宗教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就宗教究竟能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哪些积极作用,谈点看法。
一、宗教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宗教教义及宗教文化中有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符合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
宗教经典中的惩恶扬善的内容,对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有积极的作用。
宗教由于以信仰作为维系人群的纽带,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易于形成内控力,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
一方面激励信徒遵守执行,另一方面严厉处罚犯规教徒,使其乐于接受各种社会控制,自觉用教义教规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宗教有心理调节和社会调节的作用
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中,人对现实问题的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教虽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它从信仰角度给予解释和“虚幻”的“合理性”的说明,“从而使一切矛盾被臆想地解决了……社会中罪恶和不公正被‘末日审判’和‘来世报应’所抵消;死亡意味着永生;贫困可以换来安宁;饥饿使灵魂净化;失败是上帝的考验”。
宗教是采取内在的解释方式应付人生的实际
宗教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陶飞亚
(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摘要: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要看到宗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意义,看到宗教内部成员的社会合作与互助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作用。
发挥宗教的公益事业,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要发挥宗教组织的公益作用,需要政府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将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开放给宗教公益组织。
关键词:宗教;服务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911(2008)02-0054-03
收稿日期:2007-12-30
作者简介:陶飞亚,男,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
54
问题。
以非现实的手段自我慰藉,从而消除信教者的空虚、痛苦,稳定情绪,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人们应付现实问题的心理强度。
这对于社会安定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宗教还有社会调节功能。
一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几乎所有宗教都主张泛爱。
不少宗教有“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之类的政治思想和“禁恶扬善”“济世利他”之类的伦理思想。
宗教徒从现世做好事,来世入天堂出发,严守宗教规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团结稳定。
二是调解民族关系,成为党和政府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得力助手。
三是调解国际关系。
宗教关于反暴力、反战争的思想,在客观上对缓和国际冲突,淡化紧张气氛,促进国际合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宗教内部成员的社会合作与互助对维护政治稳定有积极作用
宗教团体除了向社会提供慈善服务之外,还向内部需要帮助的成员提供服务。
这往往是通过对团体的资源进行再分配和利用团体外部的资源实现的,通常借助于人际关系网和推荐的作用。
当宗教组织帮助自己的成员关照他们的家庭时,也是在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社区。
宗教群体内部的这种平等和互助,不仅解决了教徒的一些实际困难,而且使人际关系改善。
因而尽管这种社会合作范围主要是在宗教群体内部,但其社会积极意义是不可否定的。
尤其是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薄弱、社会服务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来自社会本身的合作互助是很有意义的。
四、宗教有社会整合的作用
大量学术研究表明,在参加宗教活动的祈祷服务与健康、幸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参加宗教活动与健康稳定的家庭、高效的教育成果和减少风险因素有一定关系。
宗教责任促进个人幸福,同时也给社区带来和睦安宁。
更重要的是,宗教对个体的关注不分性别与年龄;没有政治、商业或其他专业方面的条件。
对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社会资本的普通人来说,宗教组织是把自己和别人、社会联系起来并能得到温暖和帮助的途径之一。
五、宗教的公益事业有服务社会的作用
宗教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捐赠的重要渠道之一。
它在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方面,尤其是救灾领域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公益事业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2004年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是当代中国公益事业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该会依托于民政部,官办民助,慈善公益的概念自此具有了彻底的合法性。
与这类半政府的慈善组织相比,当代中国宗教界的公益实践实际上走在政府的前面。
1985年,基督教的爱德基金会成立,1997年河北天主教会成立了“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2006年更名为“進德公益事业服务中心”。
在全国范围内天主教积极推动公益事业,截止2007年5月,天主教基层教会在全国各地开办了345个公益实体组织。
佛教方面,1986年有杭州的“社会公益福利基金”。
2006年,中国道教协会和成都慈善会共同发起“中华道德慈善行・帮困助学”活动。
上面谈了宗教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几个方面,其中第一至第四点,主要是宗教自身面向信仰者产生的直接作用,已经有许多研究涉及。
这里主要就第五点,也就是宗教与外界社会的结合部,就在这个结合点上,怎样发挥宗教的这些积极作用方面,提几点看法。
中国进入急速现代化时期,宗教与现代化关系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从宗教视角看,为了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宗教的世俗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这意味宗教自身在思想体制、行为等方面,淡化其神圣性,去迎合世俗社会的需求;从社会的视角看,在允许宗教进入之后,在大众信仰、公共知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社会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宗教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意味着,社会排斥宗教的强度降低,或对宗教有较为正面的看法,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积极影响的可能性增强。
现在社会转型,各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
面对现实问题,宗教在其中所要起到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陶飞亚:宗教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5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一)发挥宗教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
这是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向公众提供公益服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展“慈善活动”。
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曾经说过,“宗教是慈善之母”。
当代中国的宗教公益事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慈善类组织的形成,这些现代组织成为宗教界与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
宗教在公益事业中赢得社会的接受和尊重。
对当代中国宗教和社会而言,宗教公益事业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宗教将在公益服务中,锤炼出现代品格。
中国社会也将受到宗教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的影响,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实际上,宗教通过社会公益事业切入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社会公益事业不仅仅是捐助。
一般认为慈善事业就捐点钱,捐了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
捐助的主体跟被捐助的对象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沟通。
这样造成一种断裂,影响到这种行为的社会公信力不足。
作为非盈利的、非官方的宗教慈善团体怎样在一个制度性的空间里面展现一个团体式的慈善行为,它确实是面向全社会的、没有回报的、没有特殊要求的。
管理层面应该提供制度空间。
不能有灾了有需要了,就让捐款,没有持续性。
宗教的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和政府合作。
在政府依法管理和监督下的宗教公益活动,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
快速发展的中国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各种社会福利工作,也需要民间机构、公益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益事业。
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不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也需要大型公益组织的贡献,更需要基层民间公益组织的爱心服务。
要发挥宗教组织的公益作用,就需要政府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将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开放给宗教公益组织。
如果政府试行邀请有信仰背景的公益组织参与救助站等服务,那么就将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最终有效地减轻政府的负担,也使更多群体获得关心照顾。
公益事业既有物质的捐献,如资金、食物、药品、设备和建筑等爱心捐献,也有非物质的捐献,如聆听、接纳、陪伴、尊重、侍候、做义工和志愿者等。
后者作为“非物质性捐献”或“非物质性的公益事业”,一样重要。
有宗教背景的公益事业及其组织在非物质性捐献或非物质性公益活动中更能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中央提出社会建设,这个提法非常重要,它不是要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它是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形成一个合力。
搞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合力建设。
宗教本身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从事公益事业具有某种独特的优势,这方面的资源应该得到利用。
同时,这也使得宗教界为社会建设服务进入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对宗教自身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上海世博会期间宗教的服务功能
据预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有7000万观众。
他们来自各个国家,各种社会阶层。
大多数的普通观众是抱着旅游观光,增广见闻的目的来参观世博会,游览上海的。
中国的民俗宗教传统历来是海外游客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传统的体现,上海地区著名的宫观寺院、各式教堂则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借世博会集聚世界人气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宗教资源软件和硬件优势。
第一,可以让游客通过上海宗教的窗口,了解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第二,也可以让游客了解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使之对中国宗教状况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切理解;第三,来沪参观的这7000万人群中,可能也会有各种宗教的需求,甚至饮食起居方面也会有与宗教相关的要求。
上海的宗教设施,也能为有宗教需要的游客提供正常的宗教服务。
所有这些方面可能都需要必要的人才和资料等方面的充分准备,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的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原因之一。
上海面临世博会任务和机遇,这个问题就更迫切和突出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上海有关方面的重视。
2010年世博会,作为国家举办上海承办的全球盛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上海宗教界应充分利用这次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服务世博、参与世博,使上海宗教工作有新的提高。
(责任编辑:吴思敏)
民族宗教问题研究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