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高考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送魏万之京》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捣衣”和“砧声”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 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 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 乡。”(林景熙《夜意》)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 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 《少年游》)
“捣衣”和“砧声”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 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 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 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 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总结:
“渡”字的理解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渡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 云
雁 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 山
不 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
况
堪 重峻“岭云,山象”征句着承和“故别里”、。亲那人云的遮重雾重绕阻的隔重。是
愁 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客
讨论: 1 “催”字的好处? 2 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 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
1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 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 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送魏万之京
李颀
+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 两个字,点 明离别。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 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游子旅 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 联诗有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竟 是“游子”呢,还是“微霜”呢?谈谈你
的看法。
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 是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 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 秋天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参照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
里 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离 中
听 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过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 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2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 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 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 “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 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 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 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 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 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 为常见的意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