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研究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摘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关注婴幼儿教育和综合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一项重大的教育计划和重要的任务。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我国家庭早期亲子关系中权威型父母普遍存在,有的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有的父母没有能力或顾不上照顾孩子,有个别父母还会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等。西方相关研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是,应建立亚平等型亲子关系,定期与孩子沟通;用科学的育儿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对婴幼儿教育的师资培养和理论研究。

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不平等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对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西方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二十世纪,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和综合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都把孩子最初三年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美国在1997年就明确提出了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从理论研究看,西方学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不但比中国要早,而且更为系统和深入。

通过用灵长类动物作实验,研究母子关系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当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罗(H .F.Harlow)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他在实验中,将刚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分离,拿绑有奶瓶用铁丝制成的“铁丝妈妈”和用布片制成的“布片妈妈”来代替真正的猴妈妈养育小猴。哈罗在实验观察中发现,这些被模拟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与其他处于正常环境下长大的猴子相比,显示出许多异常的行为方式。如行为孤僻怪异,情绪焦虑易怒,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与技巧;很少交友和探究;不能与同类合作、共处;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甚至无法找到配偶交配,有的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有的长大以后不会当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冷酷无情。尤其是母爱被剥夺时间较长的恒河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更为明显[1]。在恒河猴实验中,哈罗确信,“婴—母”关系在灵长目动物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重要环节[2]。虽然对动物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用来说明人类的行为,但却反映了母子关系对灵长类动物成年后的重要影响。

斯毕兹(Spitz)在1945年曾对孤儿院里的儿童进行了研究。那里的许多孩子是在出生后的3~12个月被母亲所抛弃的,尽管孤儿院的营养及卫生保健条件都很好,但由于早期母爱被剥夺,长大以后,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孤僻,智力水平也很低,而且死亡率较高。斯毕兹认为,这是由于儿童们缺乏与母亲进行交往的机会而造成的,也就是所谓早期母爱被剥夺的结果[3]。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认为,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也就是说,儿童与其直接监护人(通常是母亲)依恋关系的特质对儿童的社会性及情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儿童与其他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4]。

1951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鲍尔比对在非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和流浪儿进行了大量调查。他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问题,包括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等。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了满足,也能感受到愉悦[5]。

科捷尔丘克通过社会调查提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承担着“第一重要他人”角色的理论。科捷尔丘克在197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母亲平均每天9小时与婴儿接触,而父亲只有3小时。可见母亲不仅与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儿的接触空间最广,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母亲必须承担“第一重要他人”的角色。母亲不仅是婴幼儿最重要的刺激源,呈现各种刺激,使婴幼儿的心理和智力都会受到影响,为婴儿的早期认知发展建构起基本的图式,而且是婴幼儿最丰富的影响源。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另外,母亲还是婴儿

最重要的情感源。母亲给婴儿的日常照顾和抚育,成为最有效的情感刺激,为其提供了最丰富的社会情感反应[6]。因此,母亲作为“第一重要他人”,为婴儿积极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以弗洛伊德(S.Freud)和埃里克森(E.H.Erikson)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格的发展,注重行为的历史原因。他们认为,幼儿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会对其以后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例如虐待子女的家长,很可能在童年时代,本人就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因此,他们强调亲子关系是婴幼儿阶段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孩子童年生活经验的质量,影响成年以后的性格、人际关系、社会性行为和家庭生活[7]。精神分析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哺乳方式、断奶时间与方法、亲子关系的处理等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同时也认识到成人,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儿童早期生活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认为,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认知能力、人格发展、人际关系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亲子关系对婴幼儿和儿童人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对加强我国婴幼儿和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我国儿童成长中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亲子关系具有变化性的特点,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早期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有很大区别。年龄阶段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特点,决定了亲子相互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表明,0~3岁是婴幼儿体质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期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对日后亲子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和成人后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精神疾病、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早期亲子关系有关。从我国实际看,早期亲子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权威型父母普遍存在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加之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孩子从小应该按照父母意愿来塑造。所以,父母不是细心观察孩子的特点,促进孩子的个性形成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而是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与成功的愿望。长此以往,孩子从小就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产生了依赖性和自卑感,甚至做出一些出格之事。

2.父母过度溺爱造成孩子个性品质的扭曲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现象非常突出。一是过度保护,对孩子提出较多的限制,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他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等等。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