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文章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论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并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较低,在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因此,高校应通过各项改革,切实对大学生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迎接教育国际化和时代发展的挑战。

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具有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具备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校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这种可贵品质。

3.创新能力。

要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的特点,因为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4.创新人格。

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两者对创造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智力因素不仅能够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够促使创造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要改革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

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要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要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适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训练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学习方法;要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

因此,面向21世纪,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以便言传身教。

2.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的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
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其一,潜科学教学法。

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
胎”“科学幼芽”的科学。

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它可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

其二,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

通过推测,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三,社会实际问题探究法。

这是由教师提出源于社会中的某个科学问题,然后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索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的方法。

其四,角度教学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此外,还有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所以,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
[3]黄轶.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J].中国人才,2000(12).
[4]卢明德.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0,27(4).
[5]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与实验室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