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教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四)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四)](https://img.taocdn.com/s3/m/c468666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0.png)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四)彭 旭肾藏通过内丹术的修炼,获取的先天炁,存储在人体的肾里面,所以肾炁足的肾脏充盈饱满,肾衰的病人肾皮质只剩薄薄一层。
中医说肾藏先天,为什么会是肾,而不是其它脏腑呢?秦少齐《议黄帝难经》:“元气起于子,乃人命之所生于此也……夫天地元气既起于子之位,属水,水之卦为坎……人之元气亦同于天地,在人之身生于肾也。
”《云笈七签》:“元气,元始于水。
”黄钟之炁起于子位,坎水,属肾。
这就是肾藏先天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水热穴论篇:“岐伯曰:肾者,牝藏也。
”《云笈七签》:“牝牡者,肾也,肾门元气也。
”《云笈七签》五芽论:“肾者,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此气是人之根本。
”“海洋-水库-水箱”理论关于天地间的先天炁和人的关系,为了说明清楚其中的原理,我构建了一个“海洋-(水泵)-水库-水箱”理论,把先天炁比喻为水,来说明其中的关系。
宇宙虚空中充满了先天炁,浩瀚无际,就像水量丰沛的大海。
而我们人体的先天炁是装在肾里,我们的肾就好比一个水库,水库连接大洋,通过水泵抽取大洋里的水。
这个水泵就是我们人体的小太极,它是父母赐予,位于神阙,水泵不停地旋转,把海洋里的水抽到水库里储存起来。
水库的水装满了的时候,就会发生满溢现象,每次把肾气排出一个小水箱的量,外在表现是精满自溢,即遗精。
或者是水库满了以后,肾气充足会刺激人体产生性欲,主动进行性生活,把满涨的肾气排泄出一部分,每次的量是一箱,它不可能一次把整个水库的肾气都排完,那样人就一下子死了。
所以,每次的量不会多,这也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
水库的水量减少以后,水泵又继续抽取海洋里的水补充。
另外,日常生活也会消耗先天炁,也需要补充,特别是夜晚睡眠的时候,补充效果最好,这就是为什么睡眠能恢复体力的原因。
普通人的水泵的使用寿命就是一个易数的周期,当16岁的时候,抽取海洋水的能力最强,水库也最满,天癸至。
后来随着水泵的损坏,水库里的水越来越少,直至枯竭,人就死亡了,这就是从先天炁角度来看生命的整个过程。
手把手教你做内丹
![手把手教你做内丹](https://img.taocdn.com/s3/m/0bd4e3a7284ac850ad02421f.png)
2.筑基完成,视努力程度看效果。除非绝症缠身,否则身体肯定很恢复得比较好。用工勤的,身心气质都会适度发生变化(但能否稳定住就要看自己了)。所以,切勿偷懒。
3.切勿胡乱修改,也不要自恃有基础而直接从第三步开始,不然会后悔的,请勿自欺,一切照原方法进行就好。至于一些注意事项,妖怪下面说得很清楚了,有些没有说明原理,信得过就照作。
真气运行法流程详解<1>
丹功筑基过程中,常出现三个毛病,导致无法完成。
1.练习中,欲念旺盛无法自制,导致无法进步。
2.不明身心反应,或自我要求不严格,而轻易放弃。
3.气足但不纯,且通督而不通任,无法形成循环。
此外尚有腹痛、腹胀、阴气重、身凉、头痛等诸多流弊。
忠告:
1.没必要把真气运行法看得太难,要知道现代人身体很差,经络也很脆弱,所以气通经络反而很容易。
在练功过程中,因为身体上发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出现各种触动现象,要泰然处之,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要执意追求,稍时便会消失的。
1、初习真气运行法,因要思想集中,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为好。但是,不要过份强调这个问题。在练功时,要避免他人干扰。调息时,鼻吸鼻呼,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可用口呼吸。
3.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丹田周围的脏器,如大小肠、肾、膀胱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会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调息守丹田。
1. 方法。呼气注意丹田,但要避免过份用力呼气往下送,以造成丹田发热太过,耗伤阴液。
1 真气运行法
漫谈元神与识神
![漫谈元神与识神](https://img.taocdn.com/s3/m/13d3750b804d2b160a4ec055.png)
龙源期刊网 漫谈元神与识神作者:朱伯伦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8年第11期人都是因疾病而死。
无疾而终、所谓“老死的”人没有的。
除非修道炼丹(仙)道士的“坐化”“尸解”,炼佛和尚的“圆寂”“涅槃”。
修仙得道者,“坐化”“尸解”时,多在一二百歲以上。
《丹经》《道藏》以及有关资料上记载的、大家共识熟知的如唐代释法琳《十喻篇》:“道祖老子李耳,生于公元前714年,终于公元前519年,享年195岁。
”《刘向列仙转》:“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筏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子。
历夏至殷末,寿800余岁。
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古籍隐楼藏书·修真辩难前编参证》:“驻世神人,黄名守中,时年500余岁,生于宋代,元初进中国,月支人……”《太岳太和山志》:“技击家内功之祖,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长寿之源,顿有所悟……始创太极拳者,武当山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寿二百二十多岁。
”当代道学泰斗萧天石著《道海玄微》中:“四川李庆远,曾用名李青云,生于l677年(康熙十六年),卒于1833年,享年256岁。
常年服食石斛加山药,终身修炼道教静养功。
”我的老师,终南山逍遥派十七代掌门,道号璇玑子,修炼《北冥玄功》,现年l70多岁……《陕西通志》:“薛紫贤真人薛公寿l40岁尸解时作颂:‘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明年沙道昭,复贝公于霍童山。
’此可为尸解而仙之证也。
”近几年武当山紫霄宫坤道李诚玉,修炼延寿气功,仙逝“尸解”时ll8岁。
中国本土道教内,长寿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
佛教认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五阴盛、怨憎会、求不得、爱离别”。
和尚尼姑吃斋念经,只是解决“人生一个‘苦’字”并不追求“长生久视”。
佛主释迦牟尼得了急性肠炎,并不看医生,62岁“圆寂”火化,归宿“净土”进入“极乐世界”。
他曾经说,吃斋修佛的和平常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
精气神的真正含义
![精气神的真正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22e3f2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3.png)
精气神的内涵精气神是一个道教内丹学术语,拼音是jīng qì shén。
是指精、气、神。
哲学前提: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关于有形与无形、与主观关注点相关: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波动状态的基本粒子。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态功能变化。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
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
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哲学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略论道教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
![略论道教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https://img.taocdn.com/s3/m/e94178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4.png)
略论道教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王体;曹丽娟【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6(13)21【摘要】Acquired soul relative to original spirit in regimen of internal alchemy refers to the acquired desire,thinking and the chaos of themind.From the ontology,acquired soul is produced by temperament and enters empathy orifices when a baby is born according to temperament theory and births theory of acquired soul. Acquired soul’s manifestations are chaos mind and evil situation.Acquired soul hides in the heart.The way to remove acquired soul is to keep mind empty and quiet,removing the delusion.%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是相对于“元神”而言的,是指后天欲念、思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乱状态的心神。
从本体论上看,识神有气质说和胞胎说两种,即识神由气质之性产生,婴儿出生时识神入窍。
识神的表现形态为妄念和魔境。
识神藏于心。
去识神的方法为虚静、去除妄念。
【总页数】5页(P144-148)【作者】王体;曹丽娟【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老庄养生观对于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J], 岳涛2.论道教内丹学的养生意境 [J], 温茂兴3.论葛洪的道教内丹养生学 [J], 徐仪明4.论九峰山在道教内丹学中的地位 [J], 李安纲;赵晓鹏5.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J], 许敬生;耿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丹术修炼中,不能不知的位置祖窍与黄庭
![内丹术修炼中,不能不知的位置祖窍与黄庭](https://img.taocdn.com/s3/m/d2b3f6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f.png)
内丹术修炼中,不能不知的位置祖窍与黄庭祖窍就是黄庭,就是中宫,玄牝,玄牝之门,先天主人、万象主宰、太极之蒂、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结之所、虚无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门、甚深法界、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极乐国、虚空藏、西南乡、戊己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净土、西方、黄中、正位、这个、神室、真土、种种异名,难以悉举。
结丹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脱胎在此,温养亦也在此。
足见其之重要之性,怎可不知至于它的位置,历代丹家都不肯言明然此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耶?并非是如何,丹家谨秘,故意列举诸个关窍,唯独遗下黄庭!大家可以对照去看看,有没有黄庭心肾相距8寸4分,中余1寸2分,谓之腔子里,但不可拘执与一点,具体的位置,宫{阙}后脊前总结一下几个重要的中宫=黄庭=祖窍=玄牝=玄牝之门=虚无之窍玄关未开时是玄窍,玄关开时,就在黄庭一代,故有诀云:黄庭一路皆玄关如欲玄关发现,或凝神祖窍,或者凝神气穴黄庭即中脉,下到会阴上到百会中通中田,玄关在会阴之上到肾之处是精气的发原地,前通下丹田后连颈椎上通至大脑中一中间重要的天心位置,天心前是泥丸在前通到眉心,练功练至丹田气足精足后在处于虚无之中玄关就会出现,所以为什么不直说玄关呢?因为玄关的开启必须到那种状态,那么气穴和玄关的关系是什么呢?因为玄关前通下丹田所以如果精足气足玄关现的话就会感觉下田有个气穴一样,为什么凝神气穴呢?首先凝神能保持状态在就是下田气穴出后他通玄关,凝神进入玄关里就是守玄关,气入玄关进入状态就是胎息,凝聚玄关的先天气足就会上中脉到大脑之中的天心处,天心是和玄关一样重要的地方,他交接大脑很多地方所以练到一定程度就会六根震动,那么周天是怎么回事呢?先凝神气穴守玄关聚祖气到一定程度就要从后颈椎里走督脉了那个不是好走的所以很痛苦和不容易,顺督脉上到顶就是天心处然后从中脉下到中田温养,这就是玄关后的练习脉络的大至意思。
何谓元神、识神?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
![何谓元神、识神?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https://img.taocdn.com/s3/m/d35eeb3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0.png)
何谓元神、识神?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何谓元神、识神?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
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
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
……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这段意思是说,大凡人投母胎时,“元神”居住在两眼之间“先天祖窍”内,“识神”则住在下面的心脏内。
心脏是由血肉相包,大如桃形,由肺叶保护之,肝脏支持之,与大小肠相联系,心脏的活动完全被外界左右,假如天不吃食物,心就感到不舒服,甚至闻惊则跳,闻怒则苦恼,见死亡就悲伤,见美色就迷恋。
而头上的天心(元神)何尝有丝毫地动呢(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这是千古不传的秘密。
吕祖说:“识神(下识心)逞凶,如强藩悍将,欺侮天君(元神)的暗弱,夺去它的领导权,这样状态继续下去,纲纪废驰,'国政'即全非矣。
然而今元神如能凝神元宫,两眼回光返照﹐即内视“先天窍”,如贤明的君主即王位,左右大臣尽力辅弼,内政修明,那些奸雄佞臣﹐自然放下武器,俯首听命,祈求宽恕了。
”这就是告诉人们好好修炼,抱元守一,元神作主,识神退位,自然就能洗心涤虑,明心见性,修成正果。
吕祖说:“一灵真性,既落乾宫(先天窍),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属阳,轻清之杰,它是来自太虚,与元始(无极)同形。
魄为阴,具有阴暗的本性,气混浊,它依附于肉体的心脏。
”人的感觉快乐与兴奋,一切好色与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干的。
惟有魂,才能藏神。
魂,昼居于两目,夜则居于肝,居目能视外物,居肝则梦游。
光的运转,是消阴制魄的秘诀。
所以回光返照两眼间,就是集中精力炼魂,以保护元神制伏魄,进而抛弃识神。
古人修练的出世法:都是炼尽阴滓,变成纯阳,以返本还原。
究其道理,不外是消灭魄而完成魂的力量。
壹团和气之养生之道:元神、识神及其关系
![壹团和气之养生之道:元神、识神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0c30e9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7.png)
壹团和气之养生之道:元神、识神及其关系一、元神真面目自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始~医家常借道家元神与识神观念对人体之神进行分类解释~自有简约之功~亦具深析空间。
尤其是“元神”之说~水深得很。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概念。
外可指天地宇宙之规律,如“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周易.说卦》)。
在内则其义有三:一是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二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心藏神即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
故《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而其功能正常与否,则通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目光、语言、表情、动作、形态、神色等来体现。
心藏神又可称心主神明。
自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始,医家常借道家元神与识神观念对人体之神进行分类解释,自有简约之用。
元神功用元神为先天之神,与生俱来,是生命活动固有的内在机制及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之神,是神的高级层次。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指出:“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
”心主宰五脏系统乃至全身的功能活动实际就是元神的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在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元神之谓也。
关于心(元神)是如何主宰五脏六腑乃至全身功能活动,包括教材在内的大多数中医书多语焉不详。
给人的感觉是只有结论,没有原理,但中医是讲理的,以下试释之。
张锡纯将元神的调节特点概括为:“无思无虑,自然虚灵。
”(《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元神之性类水,水性清净,它是在无思无虑,自然虚灵状态下主宰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譬如体内、体外影响体温与血压的因素均至少有几十种,但我们不需要对任何部位或系统有意识地发出调节体温或血压的指令,正常人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协调这多种因素,使我们的体温与血压保持在相当稳定的正常状态。
内丹学的修持法诀举要
![内丹学的修持法诀举要](https://img.taocdn.com/s3/m/fc762b5aad02de80d4d84042.png)
下修 。 “ ” 自心”二字合为 “ ” “ 息 , 自心头”即 鼻下 呼吸起头处的 “ 虚无窟子” “ 山塔”即 , 灵 鼻准 , “ 灵山塔下”即鼻孔下虚空方寸之地 ,足
见此诗即鼻下虚无窍之秘语 。莫认真诗云 : “ 平
囫
中 国道 教 2 1 0 】年第 5期
… ◆ + 一 ◆ + . .¨ 一 ◆ 。 + ‘ ◆ + ¨ + ~ + 一 。
动气而得铅 ,以 自 然之真火候采取抽添 ,迎之 以
意 ,送之以 目,惺惺默默,不久则两 肾火起 ,夹 脊如车轮 ,泥丸如汤浇 ,口中生甘露 ,两 目生神 光 ,不仅得铅 ,而且得汞 ,以铅伏 汞 ,渐成仙 胎。 “ 得铅 ”实为 “ 水府求玄”之功 ,神火人水
求先见性 ,足见得汞之法非止一途 ,读者不可将
外铅 为虚 空 中先天 一暴 ,意 注丹 田转 为先 天 虚无
的像 “ ,便是得铅 。我为接引后学 ,亦 曾总 铅” 结 出一个 “ 得铅定律” “ : 修道者依法诀在肚脐 部位的丹 田凝神,使身心在一定火候下发生光合 作用 ,产生放热反应 , 久之形成以肚脐为中心的
境界 ,燕穴形成 ,玄关 开窍 ,便可招摄外来之 铅。 再次,讲 “ 得命颠倒至”一句 ,丹功中有两 次颠倒。第一次颠倒为坎离交媾 、采药归鼎的复
媾 、移神换鼎的见性功夫 ,可得金液还丹。刘一 明游金城遇龛谷老人 ,得丹诀云 : “ 性命必须双 修 ,功夫 还分 两段 ” “ 天一罴 , 自虚 无 中 , 先 来” 。这说 明丹道功夫分为命 功和性功 ,二者是
圃
养 生 修 真
~ … … … - - 一+ -¨ - + - 一 m + + - ¨ w◆ 一 一 ・
生姿韵爱风流 ,凡笑时人 向外求 ;万别千差无觅
内丹修炼有两个大的阶段层次
![内丹修炼有两个大的阶段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c510633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c.png)
内丹修炼有两个⼤的阶段层次内丹修炼有两个⼤的阶段层次,第⼀层次是⾃家⾝⼼中神⽓相合(这⾥涉及到⼀个修持原理的问题。
《灵宝毕法》⽈:“⼤道⽆形,视听不可以见闻;⼤道⽆名,度数不可以筹算。
资道⽣形,因形⽴名,名之⼤者,天地也。
天得乾道⽽积⽓以覆于下,地得坤道⽽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万四千⾥。
⽓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还于地中,其阳负阴⽽上升;地以坤索乾⽽还于天中,其阴抱阳⽽下降,⼀升⼀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同天地,以⼼⽐天,以肾⽐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
⼼肾相去⼋⼨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也。
⽓⽐阳⽽液⽐阴。
⼦午之时,⽐夏⾄、冬⾄之节;卯⾣之时,⽐春分、秋分之节。
以⼀⽇⽐⼀年。
以⼀⽇⽤⼋卦,时⽐⼋节,⼦时肾中⽓⽣,卯时⽓到肝,肝为阳,其⽓旺,阳升以⼊阳位,春分之⽐也,午时⽓到⼼,积⽓⽣液,夏⾄阳升到天⽽阴⽣之⽐也;午时⼼中液⽣,⾣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阴位,秋分之⽐也,⼦时液到肾,积液⽣⽓,冬⾄阴降到地⽽阳⽣之⽐也。
周⽽复始,⽇⽉循环,⽆损⽆亏,⾃可延年。
”欲识⼤道,当取法于天地。
),此结之丹为⽟液之丹、⼩丹,被指为百⽇筑基所完成的功夫。
成此功夫可长⽣不⽼为⼈仙。
第⼆层次是以⽟液之丹采摄宇宙⾃然本元之炁,此炁即外药外丹,经与⽟液之丹合炼⽽成⾦液之丹,即服⾷⼤丹。
此被指为百⽇筑基后七⽇采⼤药及⼗⽉怀胎的功夫。
⼤丹即圣胎之胚,经结胎⼗⽉,圣胎成熟,即元神化为阳神,再经过三年哺乳养婴的调训,便可成为纵横⾃在的仙真。
第⼀章安炉⽴⿍扎道基⼀般⽽⾔,“炉”指下丹⽥所处的部位,并以下丹⽥为中⼼,是烧炼“矿物”的地⽅。
这⾥的“矿物”就是指⾝体内后天⼀切营养的精华,统⽽⾔之为后天之精。
这些精凝聚到最⾼层次,就会归于肾位,成为具有⽣命激素和⽣命信息的阴精。
它是由涕、泪、津、汗、⾎、髓等敛聚后⽣成的精华。
此凝聚之阴精必置于“炉”中炼化为⽓⽽成药,⽅有⼤⽤。
“⿍”指上丹⽥,即脑中泥丸宫。
以脑部为整个的“⿍”区,以泥丸宫为“⿍”的中⼼。
眼睛在炼内丹功中的作用
![眼睛在炼内丹功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34e9e63186bceb18e8bb27.png)
眼睛在炼内丹功中的作用*导读:眼睛在炼内丹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根据本人的练功经验,谈点用法,供给炼丹功人们参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先天眼睛在炼内丹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根据本人的练功经验,谈点用法,供给炼丹功人们参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生身以后,人眼一动,向外空间看,完全用在一切事物活动上,就消耗精神意识,所以丹书上叫做识神。
而未生身以前,人在母腹中,二目合并着向内看,没有思维意识活动,是静养精神意识状态,丹书上称为元神。
《性命法诀》书中千峰老人说:昔日逢师传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凝神者,是两眼归并一处。
二目(法轮),此为凝神,又为返观,又为日月合并,返回父母未生前。
人在母腹中,两眼和合,性命合一。
降生后,性命分开。
凝火者,将两眼归并一处,下视气穴,血液至此,化为阴精。
我年老阴茎不会勃举,就下手先控制两眼识神,在练功中,使二目合并着向气穴看,达到心静神亦静时,性命合一,果然出现阴茎勃举。
千峰老人说:真阳无念自举,此为离中真火,发生淫根,虽云无念,仍不是活子时动也。
若在此时下手采药,名药嫩。
因其气不足,易于涣散,故不能采取。
非到真正活子时不可采之。
如真阳气动发胀之时,急速采之,是为妥当。
已过二候气动时名药老,因真气已散故也。
因此我就用两眼闭着,由左向右转一九,稍停,再开目向前观光。
少待片时,再闭目转第二个九,稍停,再开目观光。
如此转四个九回,把阴茎收回之。
炼到精气补足,阴茎坚挺不倒,即用元神之力,加后天鼻内巽风之力,一吸气,紧缩肛门,由尾闾关上升,经夹脊至玉枕,三关即开。
又一呼气,由祖窍穴向下经绛宫至真气穴。
如是一升一降,运动元神真火,把精化为元气,升于脑中,即为还精补脑功。
《仙佛合宗语录》中写道:心中之神,属无形之火;肾中之气,属无形之水。
用元神专视,神凝于上,水之蒸腾,即以火炼水,心肾相交也。
老子曾说:吾尝观心得道,而要做到清静无为,观心得道,机在目。
练功时元神内视,就能引导入静。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5d5e1cfe050876323012121c.png)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导读:道家内丹功中提出,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是练内丹功的三大要素。
为了使练功者对此能获得更深刻的了解,笔者浅说道家内丹功中提出,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是练内丹功的三大要素。
为了使练功者对此能获得更深刻的了解,笔者浅说三要素,列于下文。
炼神神是心中的主宰。
因它有灵明知觉,所以称谓神。
有神在身,一往一来,失之必乱,治之心全。
而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在混沌无知无觉中,忽然有一点灵光发现,就是我的先天元神。
不被外来事物所纷扰,是我之元神的本质。
如果被外来事物牵引走了,就由先天元神变为后天识神,损伤了元神。
中医学认为,识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感及运动等等,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脏腑活动的基本体现,为心所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以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可见识神由心所主,心脏调和,其主神明的职能旺盛,脏腑得以安泰,如此养生,便会长寿;心脏失和,气血闭塞,经络阻滞,疾病乃成,甚至心伤神去,神去死矣。
炼神的目的,是将识神回到我之元神上来。
其练法是:使双目半睁半闭,把意念放在祖窍穴,两眼均看祖窍穴,两个眼珠自然交并着向中看,时间久了,祖窍穴内自然发胀,就闭目想祖窍穴内无形之气,一段时间后,祖窍穴内自然就有元神的灵光出现,用灵光向下照视丹田,就容易入静生阳气。
此是修炼后天识神聚成先天元神的初起,抑制识神向外活动的重要方法。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窍之窍也。
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
道家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气,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尽矣。
这种炼神法,可使大脑入静,精神集中,意念专一,杂念不生,对内外刺激敏感性减弱,甚至进入逍遥无拘的美妙境界。
炼精精是人体生命之本。
道家以精为炼丹的原料,所以称谓药。
它有后天和先天之别,先天精来源于父母,称谓无形的元精;后天精,来源于水谷,称谓有形的精液。
内丹,道家性命之学
![内丹,道家性命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fad3311fb4daa58da1114a25.png)
内丹,道家性命之学*导读:道家内丹学之所以神秘,因为它是人间性命之学,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学问。
道家内丹学,是以道教宇宙观……道家内丹学之所以神秘,因为它是人间性命之学,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学问。
道家内丹学,是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原料),以人体为丹房,丹田为炉鼎,意念呼吸为火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长生)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道家内丹学的含义及特征1. 丹的产生(称外丹)。
丹最早是指还原生成的红色丹砂。
天然的硫化汞(丹砂)加热分解出汞(水银),将汞与硫磺作用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然后再加热变成红色的硫化汞(丹砂)。
这种红色的硫化汞(丹砂)就称为丹,它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重要的原料。
之后,丹的范围扩大了,炼丹者将所有外观红色的烧炼产物,包括氧化汞、四氧化三铅(铅丹)等统称为丹。
由于汞和铅的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因而在炼丹术中占有特殊位置,且被日益神化,被认为是炼丹的至宝灵药。
古人发现黄金和由矿物质炼成的金丹具有不朽的性质,就认为人服用后也会不朽,从而长生不死。
事实上,含有汞、铅、砷、锡等毒性金属的金丹,服用后不仅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反而会致人慢性中毒,直至死亡。
历史上帝王、道士服食金丹致死的例子屡见不鲜。
2. 丹的演变(内丹)。
既然服食金丹不能使人长生成仙,人们转而向人体内部探求长生不死之方,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
3. 内丹主要特征。
(1)内丹是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兼融儒家伦理、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内丹是一种静功。
(3)内丹以人体精气神为修炼药物。
(4)内丹强调性命双修,开发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
(5)借用外丹术语和周易卦爻作为内丹表述系统。
(6)内丹以大周天、小周天行气法为基本炼养方式,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基本步骤。
浅谈精、气、神
![浅谈精、气、神](https://img.taocdn.com/s3/m/020fd48fd4d8d15abe234e19.png)
浅谈“精、气、神”与中医养生明新杰所谓“精、气、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也是道教内丹学术语。
从渊源上看,其概念均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自古以来,对“精、气、神”的保养,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即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分,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
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故中医常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形神俱损,精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又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
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
《中华道教大辞典·第九类·内丹学》辞条(三)
![《中华道教大辞典·第九类·内丹学》辞条(三)](https://img.taocdn.com/s3/m/d674e9946bec0975f465e23d.png)
五帝
指人体五行。青帝居东为木为肝,黑帝居北为水为肾,白帝居西为金为肺,赤帝居南为火为心,黄帝居中为土为脾。参见“五行”条。
五湖
指五脏之液。见“四海”条。
五空
谓顽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道枢·观空篇》:“其一曰顽空:何也?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其二曰性空,何也?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离其至妙,守于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是为断兄者也。其三曰法空,何也?动而不挠,静而能生,魂然勿用于潜龙,乾位初通于玄谷,在乎无色无形之中。无事也,无为也,合于天道焉。是为得道之初者也。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真道一变而生真神,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是为神仙者也。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而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如矣。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为本,斯元龙回首之高真者也。”
五神
①指五脏所藏之神。《老子河上公章句·安民》:“怀道抱一,守五神也。”五神,即五藏之神。《太上老君内观经》:“五藏,藏五神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②另据《真话·甄命授》载:“当存五神于体,五神者,谓两手、两足、头是也。头恒想青,两手恒赤,两足恒白者,则去仙矣。”
五贼
语出《阴符经》:“天有五碱,见之者昌。”其解不一。①贼解作盗,内丹家借五行盗取天地阴阳造化之机,故称五行为五贼。石和阳注曰:“天乃太虚无象,太极无名,因有五行而泄天之机,分别寒暑,失其本原,所以谓五贼也。”②威解作战伐,即指内炼中五行相克之关系。陆墅注《悟真篇》“先且观天明五贼”句:“五贼者,心中具五行之性,五行名一其性,则互相戕我之元气,皆为贼也。金主怒。木主苦,水主顺,火主炎,土主静。”又,元陈致虚注“五贼”为有损丹道的五种感官和欲望:“丹道之言五贼者,即眼、耳、鼻、舌、意为天之五贼;色、声、香、味、触为世之五贼;爱、欲、贪、嗔、痴为内之五贼。”
道教医学之精、气、神
![道教医学之精、气、神](https://img.taocdn.com/s3/m/c3bb6e13bcd126fff7050b60.png)
道教医学之精、气、神*导读:精、气、神理论是道教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俗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寡欲以养精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
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
精不可竭,竭则真散。
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
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
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
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寡言以养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养气的基本要求是不说废话。
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
一个人若是常常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就会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百病丛生。
例如:持续的情绪高亢,狂呼乱叫,嬉笑不已,则乐极生悲,损精耗气,血气流荡,变生他疾。
深入浅出话内丹
![深入浅出话内丹](https://img.taocdn.com/s3/m/8889522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3.png)
深入浅出话内丹作者:彭旭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乃至民国时期的一些画或者雕像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南极仙翁、老子和道家其他的各路神仙的头上都有两个特点:前额高高隆起;头上都有光。
有些神仙印堂中间还有第三只眼睛。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密码。
学习道家的内丹术,就能解读这些密码,揭开修行界的秘密,一窥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
在内丹修炼中,到了一定时候,会出现头部发光的生理现象,虽然众说纷纭,但据我个人体验,发光的位置主要还是在前额。
打坐的时候,随着静定程度的深入,前额印堂部位开始出现白色的光。
渐渐的,越来越亮,就像皎洁的月光在眼前照亮一样。
在古丹经里面,多有对性光的描述,一般用月光来比喻,如以下诗词:徐神翁:夜深天宇迥无尘,唯有蟾光照神水。
白玉蟾:一泓神水满华池,夜夜池边白雪飞。
雪里有人擒玉兔,赶教明月上寒枝。
陈泥丸:西南路上月华明。
陈楠:风初起,明月一沙鸥。
白玉蟾:青牛人去几多年,此道分明在目前。
愿识目前真的处,一堂风冷月婵娟。
修炼后期,平时一闭眼,眼前都是有光的,只是平时日常生活的时候,神气散乱,它没有那么明显。
而打坐的时候,随着入静的深入,光会由暗淡而逐渐发亮,情形就像由平时的星光而逐渐过渡到八月十五的月光一样。
性光就像家里的白色LED灯,又像以前老式的光管一样,在眼前闪烁,亮度较平时明显上一个档次。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保持心不为外物所动,五感不乱浪费能量,就像《周易参同契》说的:“耳目口三宝,闭门无发通。
”又如王重阳《五篇灵文注》所言:“若常涵养如如不动之天心,灵妙不昧之元神,行住坐卧,摄于玄关一窍之中,自然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然感通,归于吾身矣。
”那么,就会时时处在功态之中。
这种情况下,每次闭眼,都是明晃晃一片,达到了昼夜长明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黍米丹”,就是那些直径约1~2毫米的小亮点,晶莹剔透,发着白色或者天蓝色的晶光,如同小水晶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道教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内丹养生学中的“识神”是相对于“元神”而言的,是指后天欲念、思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乱状态的心神。
从本体论上看,识神有气质说和胞胎说两种,即识神由气质之性产生,婴儿出生时识神入窍。
识神的表现形态为妄念和魔境。
识神藏于心。
去识神的方法为虚静、去除妄念。
在道教内丹养生学看来,“识神”是和“元神”相对的一个概念。
在内丹修炼中要极力摒除识神,让元神显现,如此才能招摄先天之气。
一旦识神发生作用,神意就处于杂乱状态,妄念纷生,内丹修炼也就无从展开。
1 什么是识神“识神”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大概最早由佛教使用,指心识、心灵,后被道教内丹养生学借鉴引入。
《魏书·释老志》称:“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
译云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也。
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也。
”[1]三国时代的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云:“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
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
”[2]认为识神是由地、水、火、风四者和合而生的。
及至北宋,内丹家张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内丹养生学中较早使用类似术语的。
其《青华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
”[3]以“欲神”与“元神”相对。
南宋白玉蟾对“意”和“识”作了讨论,认为意多贪欲、识多爱求。
其《修道真言》说:“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
神之驰,非神也,识也。
意多欲,识多爱。
去此二贼,真性圆明。
不欲何贪,不爱何求。
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
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4]至明代,丹经《性命圭旨》出现了“识神”概念,与“欲神”同义。
《性命圭旨》之“八识归元说”明确指称:“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
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者,元神也。
气质之性者,识神也。
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
”[5]认为发现识神容易,去除识神困难,但无论如何,必须摒除识神,否则修炼难有长进。
在内丹养生学中,“识神”是指后天欲望、欲念、思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乱状态的心神。
这种所谓的纷乱状态是相对于内丹修炼的具体程序而言的,合于当下的内丹修炼状态的,处于澄静无为、无思无虑的身心态,即是元神;否则就是妄念,就是识神在发生作用。
识神在内丹修炼状态下外化为妄念、杂念;在平时表现为欲念,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低层次的感官欲望,还包括抽象思维等高层次的意识。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6]五色、五音、五味、田猎、货财等所引发的欲念即属于识神。
2 识神的本体论本质上,内丹养生学是一门有关人体健康的学问,是古人探索生命奥秘的成果,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历代内丹养生者也试图结合当时的哲学理论,给内丹养生学寻找本体论的支持,对于识神也作了同样的努力。
大体而言,识神在本体论上有气质说和胞胎说两种。
有宋一代,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观念广泛流行。
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是纯粹至善、没有污染的;气质之性则是人有了形质之后才有的,是有善有恶、善恶相混的,要将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即所谓“变化气质”。
丹经也借鉴此说,引入内丹理论,以天地之性与元神相应,以气质之性与欲神相对,认为欲神即是气质之性、气禀之性。
张伯端的《青华秘文》云:欲神者,气禀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
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性则无有。
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君臣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
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入。
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寓物而生情焉。
今则徐徐铲除。
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
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
……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天之气也。
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
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本微,吾勿忘勿助长,则日长日盛,至乎纯熟,日月常行,无非本体矣。
此得先天制后天而为用[3]。
这里的欲神即为识神,称为气质之性。
认为气质之性是后天之物,必须要返回先天,返回元性、本元,元神才能出现。
也就是说,人自出生后,元神、天地之性被识神、气质之性所掩蔽,要铲除气质之性,方可使元神发挥功用。
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丹家的“变化气质”。
清代丹经《梅华问答编》也有论述,认为儒家和佛家所谈性宗,与道家所谓性命双修不相违悖。
佛家所言之性,谓之本来真性,即性命之本源,也就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即《太极图说》所谓无极之真。
但到了后天,“一落知识,则性体光明掩蔽,若明镜之被尘,澄源之泥浑。
将机就机,无非是识神用事,是真性之混而为气质也。
”[7]清代托名吕洞宾的扶乩书《医道还元》也称:“在人禀天地之灵气以生,当其未有形质之先,五行未判,已有一点真灵,浑然居中立极,此性命合一之初也。
一自形质既成,五行判然,而性与命遂分为两途。
所以然者,五行判后,则分镇各宫,水润下而不复与火合,火炎上而不与水交,先天之水火合一,变而为后天判然两途之水火。
后天之火,是人之识神,凡一切识是识非、防危虑患等神明是也。
后天之水,则精津血液是也。
识神尽是气质之性,精津血液,已属阴浊之命,皆非本然性命之真。
”[8]借用五行、先后天之说来阐述识神,认为识神是气质之性,是后天的,要通过逆修而返归于先天元始。
识神尚有胞胎之说。
丹经认为识神是婴儿出胞脱胎的时候,入于婴儿孔窍,与元神相合,混而为一,此即识神之来因。
清代刘一明的《修真辩难》云:“后天之神,思虑之神。
……男女交媾,精血融和,结为胚胎。
……及其十月胎完,脱出其胞,落地之时,……后天之神亦于此而生,此神乃历劫轮回之识神。
”并称,当婴儿落地“哇”的一声时,即是识神入窍之时,所以婴儿落地,不“哇”者不能讲话,就因为没有识神入窍的缘故[9]。
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亦云:“到得血肉之躯既成,十月胎圆,呱地一声,婴儿落生,此时识神始具。
”认为识神“乃人身精灵之鬼,万劫轮回种子,必要五官具备,百骸育成,将降生落地时,然后精灵之魂魄方有依附。
古人谓‘后天识神因有形魄而生’者也。
”[10]清代李西月《道窍谈》说:“夫人在胞胎时,只有一点元气,并无呼吸之气。
及至十月胎全,脱离母腹,遂假口鼻之窍,外纳天地之和,此呼吸气之所以由来也。
于是而思虑之神,亦缘此气而进。
借家为寓,夺舍而居。
此神乃历劫轮回种子,生时先来,死时先去,弃旧图新,毫无休息者。
赤子下地而先哭,盖亦默著其轮回之苦也。
迨其抚养渐成,识神用事,情欲缠扰,元气日亡,并使呼吸之气刻无停息,亦何惨也!”[11]丹经认为识神是后天阴神,历万劫而不坏,在轮回而不息。
认为“当人生之初,识神原与元神相合。
及至二八,纯阳之体一破,分而为二:先天气散,后天气发,识神用事,元神遁藏,久而纯是识神当权,元神灭迹。
其不死能生者谁乎?”[12]丹经认为修炼识神虽然可能产生一些神通,修出一些超出常人的功能,却无法跳出三界外,不能超越生死轮回。
气质说和胞胎说大概都是为识神寻找形而上的理论依据,是否真如其言,难以考察。
3 识神的表现形态在内丹修炼过程中,识神是以妄念和魔境的形态表现出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有思虑、念头的身心态就是识神,即凡有不合于内丹修炼的当下身心和气机状态的意念产生,均属妄念生,此时就是识神在起作用。
在修炼之初,如果炼己没炼好,就是修养自己没到位,有欲念、有思虑,即使合于社会流行的一般道德规范,也不足取。
就会被识神所左右,当身中气机充足时,就会像世间通常做的那样去交媾将精气泄出,或者即使不交媾也因欲念而耗散。
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说:“凡思虑有心,总是识神用事也。
世人每遇身中燕机之生时,不知修炼,而行世法,则生人矣。
亦有不交媾者,此暴而亦耗散。
何故?燕既发动,不得其法,留归本处,焉有不顺化者耶?”[13]这是说一开始入手修炼,就是先修养,消减欲念,不让识神起作用。
《梅华问答编》说:夫心者,非身中肉团之心,乃虚灵不昧之心也。
为一身之主宰,故天君泰然则百体从令矣。
……若忽起、忽灭,忽善、忽恶,一刻之间,无数念虑,杂乱纷纷,此妄念乃人心也。
人心即人欲,是轮回之种子。
若起灭之时,能察其善恶,审其是非,而有把握在动静事物之间,辨其义利。
在义者,即为天理;在利者,是为人欲。
此天理乃道心也。
……又有所谓天心者,乃天地之心,人心、道心之根本耳!夫心,一心也,何有天、人、道之别耶?盖庶人心中所发,无非利欲之私,是以谓之人心。
贤人君子所发,尽是正理道义,故谓之道心。
若能心无其心,发无所发,但觉天理流行,惺惺寂寂,与天地之心浑为一体,以天地万物之心为心,所以谓之天心。
……修道之士将声色货利,一切障碍,扫除廓清,养得此中空空洞洞如明镜然,至一阳来复之际,生机发动。
盖所动者,即天心之发见也[7]。
此处虽说有人心、道心与天心之分,实际上就是有念、无念的区别。
不管人心还是道心都属于念虑之心,务必要忘掉人心、道心,遣去一切思虑,空虚其心,才能去掉轮回种子,断除识神用事。
说到底,在实际修炼用功的时刻,有念虑的人心、道心都属于识神,无念的天心才是元神。
当内丹修炼到较高阶段时,如果各种贪念、欲望未除,就可能以种种魔境表现出来。
如果心中有贪财的念想,就可以被富魔诱惑;如果贪恋女色,就可以入于色魔。
对此《钟吕传道集》中有详论,计有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乐魔、女色魔十种魔境[14]。
这是一般人可能会有的贪念,日常生活中会扰动心神,在梦中也会出现,而当修炼到较高层次、入静较深时,这些魔境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
丹经认为即使修到了出“阳神”的境界,如果还有识神欲念,也会显化为天魔。
明代《丹道九篇》说阳神在未壮健时,”如婴儿幼小,必凭乳哺,……或有天魔来试,乱我心君,故须出入谨慎,……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不但天魔来试道行,抑且识神变现使然,总要保扶心君为上。
”[13]如果识神依然存在,就不能贸然将阳神放出去,否则,欲念未净,阳神出去之后,见到可动心之处还会动念,容易入于魔道。
黄元吉说:“神未养老,出之太早,不免见物而迁,堕入魔道而散。
……有为而为者,识神也;无为而为者,元神也。
识神用事,元神退听;元神作主,识神悉化为元神。
此理欲之关,不容并立者也。
若识神未化,犹难割断尘情,一念不谨,即堕入于生死轮回也而不自知,所谓‘无量劫来生死种,痴人唤作本来人’是也。
”[10]丹经认为在入静中所产生的各种景象、魔境都是由识神化现的,由于安静了而变化种种形象,扰乱心神。
元代王志谨《盘山语录》明确地说:“修行之人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诱引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