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产业:1949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中国工业不仅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且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规模。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量不断增长,跨入世界前列。汽车、飞机、远洋船舶、冶金矿山、化工、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精密仪器仪表、以及许多高新技术电子、核能、宇航等工业相继填补空白。
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性。首先是城乡差异,它们比较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偏少,例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占全国之首,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省市,则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中国东、中、西部拥有第三产业比重存在差异,东部占66.7%,中部占22.2%,西部占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均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和调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政策相适应的。总体来讲我们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进步。
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1949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五年计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今天(2015)“十二五”(2011-2015)规划正在实施进行。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我国经济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
按三种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低位逐渐下降,地二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增高。从1993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由46.27%下降到9.17%,第二产业由23.36%到42.64%,第三产业由30.37%到48.19%;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由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70%下降到18%;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 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的单一性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得到极大进展,不仅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总的来讲,我国农作物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幅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且两者在农业总产值总的比重均有增长。可见我国在努力改变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做法,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平衡。
第二产业:“一五”时期,一方面对东北等地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扩大了规模,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西北、华北、华中等新的工业的建设重点是武钢和包钢,同时在西南也开始一部分工业建设。在“一五”期间建设的900多个项目中,36.5%分布在沿海,63.5%分布在内地,这也为改变沿海和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差,“一五”期间的工业建设仅在条件比较完备的地区进行。“二五”期间,确定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内陆工业的方针,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华北、华南各地近海城市的工业,发挥其支援内地的作用,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方工业体系的问题,建立了一些大的经济协作区。“三五”“四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及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山进洞,基本投资建设有东北和沿海压下来投向内地。在此期间,东部大庆、胜利等油田的投产,和引进的石油化工金额原油运输管道的出现,加强了东部地区产业布局,改变了原有 工业布局。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产业布局专业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对改变沿海内地产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起了巨大作用。“五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不正常局面,造成了产业战略布局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六五”时期,确定了内地与沿海关系是“要在加快沿海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并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因此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外引内联的政策,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七五”期间,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在发展上呈现出游动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东中西之间发展呈现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是那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九五”提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总之,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日益趋向合理化。首先,妥善处理我国东部工业发展与中西部建设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工业布局关注的主旋律和首要问题,虽然沿海地区工业比重一直占绝对地位,但一直以来政策都在着力调整与平衡,这种差距必将缩小。其次,我国城乡面貌改变巨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城乡工业地区分布。再次,工业建设项目分布上,注重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从而做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虽然中国工业布局在沿着科学、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曲折,但这个方向始终是不变的。
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的多样性。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强以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被忽视,其比重有所下降。但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十分显著。2013年末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占社会劳动总人口的38.5%,超过第一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趋势也是不断提高的,2014年已达48.19%。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包括众多行业、范围较广的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
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性。首先是城乡差异,它们比较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偏少,例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占全国之首,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省市,则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中国东、中、西部拥有第三产业比重存在差异,东部占66.7%,中部占22.2%,西部占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均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和调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政策相适应的。总体来讲我们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进步。
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1949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五年计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今天(2015)“十二五”(2011-2015)规划正在实施进行。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我国经济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
按三种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低位逐渐下降,地二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增高。从1993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由46.27%下降到9.17%,第二产业由23.36%到42.64%,第三产业由30.37%到48.19%;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由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70%下降到18%;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 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的单一性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得到极大进展,不仅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总的来讲,我国农作物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幅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且两者在农业总产值总的比重均有增长。可见我国在努力改变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做法,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平衡。
第二产业:“一五”时期,一方面对东北等地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扩大了规模,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西北、华北、华中等新的工业的建设重点是武钢和包钢,同时在西南也开始一部分工业建设。在“一五”期间建设的900多个项目中,36.5%分布在沿海,63.5%分布在内地,这也为改变沿海和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差,“一五”期间的工业建设仅在条件比较完备的地区进行。“二五”期间,确定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内陆工业的方针,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华北、华南各地近海城市的工业,发挥其支援内地的作用,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方工业体系的问题,建立了一些大的经济协作区。“三五”“四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及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山进洞,基本投资建设有东北和沿海压下来投向内地。在此期间,东部大庆、胜利等油田的投产,和引进的石油化工金额原油运输管道的出现,加强了东部地区产业布局,改变了原有 工业布局。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产业布局专业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对改变沿海内地产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起了巨大作用。“五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不正常局面,造成了产业战略布局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六五”时期,确定了内地与沿海关系是“要在加快沿海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并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因此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外引内联的政策,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七五”期间,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在发展上呈现出游动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东中西之间发展呈现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是那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九五”提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总之,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日益趋向合理化。首先,妥善处理我国东部工业发展与中西部建设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工业布局关注的主旋律和首要问题,虽然沿海地区工业比重一直占绝对地位,但一直以来政策都在着力调整与平衡,这种差距必将缩小。其次,我国城乡面貌改变巨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城乡工业地区分布。再次,工业建设项目分布上,注重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从而做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虽然中国工业布局在沿着科学、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曲折,但这个方向始终是不变的。
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的多样性。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强以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被忽视,其比重有所下降。但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十分显著。2013年末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占社会劳动总人口的38.5%,超过第一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趋势也是不断提高的,2014年已达48.19%。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包括众多行业、范围较广的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