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激活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
情
摘要:晋代学者张载有句名言:“读书先要会疑。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这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
本文论述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热情的方法,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关键词:激发;探究
教学离不开质疑和释疑。
于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成为了问题教学的关键。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一、成果引诱法
诗歌的欣赏离不开朗诵。
同时朗诵也是把同学带入诗歌意境,增强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我设定了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学习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
为此我充分借助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切身感受了朗诵的无穷魅力。
首先,我选择了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一首豪情满怀,一首缠绵多情。
借助多媒体,精挑细选朗诵质量高,音画齐备的朗诵视频。
当然
如果教师本人朗诵水平特别高,亲自朗诵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但最好配音画,以利于把同学们带入诗歌的美丽意境。
在他们充分感受朗诵魅力之后,再让同学们自己朗诵一遍,同时比较朗诵效果,同学们便能够明显感知到差距。
这种情况下再引入探讨朗诵的技巧,水到渠成,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
二、差距关照法
差距关照法,在写作教学中能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比如就学生的习作,选择一篇最好的,再选择一篇最差的,学生一比较就能感觉出哪篇好哪篇不好,在比较中去探究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可以把学生习作与名家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差距,这样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合二为一,既可以通过优劣对比激发探究兴趣,还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荷塘月色》,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朱自清的景物描写技法,修辞的运用,精炼的动词,多角度写景等等。
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放一段非常美的风景片,然后让学生起来描述。
或者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他旅游中印象最深的风景。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情动于衷却难言于外”的艰难,这时再适时引导“大自然的美景常常让我们感动,但有时我们却拙于用语言文字传达这种让我们深深感动的美景,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由此我们去向大师朱自清
先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技法”,学生发现了差距,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任务激励法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运用实践来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其探究问题的激情。
比如教材新闻单元,刚好时值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那么先就提出要求,要求大家以体育节为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
提出这一要求学生就七嘴八舌“怎么写哟?”“不会啊!”于是教师就顺理成章的以第四单元为例跟学生一起探究新闻稿件怎么写,可以有哪些写法。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是产生学习需要的驱动力。
一旦学生觉得教师呈现的问题是现实中很实用的东西,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和面对,那么就有利于学习需要的产生。
这就叫任务激励法。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先把任务把困难抛给学生,让学生由难生疑,因疑而学。
四、学法点拨法
学生如果不懂学法,就会茫然无措。
不知道要探究什么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探究的热情。
授以读书之法,传以得智之道,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让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的法宝。
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法指导,崇尚点拨引导,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去学。
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进行适宜的学习活动。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鉴赏重点,明确探究的方向。
介绍不同文体的探究重点,如写景抒情散文重点探究其景物的选择、情景的交融、写景的技巧、优美的语言等,诗歌鉴赏,鉴赏其意象选择、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
教学《再别康桥》,在介绍了新月派及其“三美”主张后,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鉴赏重点,学生确定了以下鉴赏目标:“三美”是如何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得以体现的?讲到《雨巷》,介绍了戴望舒以及现代派的一些特点后,学生马上就确定了这首诗的鉴赏重点:诗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再比如学到
写人的记叙文着重看其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议论文则掌握其三大要素。
学生举一反三,以后看到某种文体就能迅速确定阅读的重点并明确探究的方向。
而不会出现茫然无措,或休闲性、散漫性阅读状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体现在学生成长目标的达成度上。
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问题就如箭靶,找不到靶子也就没有射箭的兴趣。
加强学法指导,学生能够自主确定鉴赏重点,明确探究方向,独立自主地学习,才能保证其探究兴趣长盛不衰。
在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预设,还是学生的质疑,关键是要激发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疑难的热情。
如果不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不能激发出探究问题的激情,教学就始终是低效的,教学方式就始终是填鸭式的灌输。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励探究热情,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但更需要发挥实践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