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两会热点解读与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刍议
丁云鹏1韩笑2
(辽宁大学信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需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其中就业服务体系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怎样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呢?刍议中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就业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指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作为加强社会建设重要环节,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提出,尤其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实现新标准的决心和信念,更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方针,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就业服务体系简介
中国当下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进行职业介绍,其目的在于求职登记、用工调查统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指导与咨询以及就业预报;第二方面是开展就业培训,对有需要的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和转业培训;第三方面是进行失业保险资助,开展失业救济、医疗补助、人员管理以及对再就业人员给予帮助;第四方面是开设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国家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直接安置失业人员。

我们现在研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其内容与中国就业服务体系一脉相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途径,通过为毕业生直接提供就业信息和途径,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排解其就业难处,是该体系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任务;在就业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构建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开设虚拟、实体信息网络,多方位、全面性拓展毕业生就业面,全方位减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环节;构建监督、仲裁机构,进而可以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纠纷等问题,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成长。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就业服务人员必须结合中国就业服务行业实际,针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扶持和鼓励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择业和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就业质量。

二、完善就业服务系刍议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那么我们在拥有当下就业服务体系前提下,具体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探寻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途径,进而协调服务体系内各要素和谐共建
要想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窘状,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找寻出一条符合中国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首先需要优化政府职能。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大力推进大学
生就业服务,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盲目性和随机性,进而通过结合法制约束性和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以形成有个性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教育管理部门需在宏观上预测人才需求,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对人才的期冀,进行恰当的专业设置调整,从根本上杜绝人才供给不平衡。

建立全国人才资料存储数据库,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其次需要优化教育、人事、劳动部门间联系。

转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社会服务系统不断修缮,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建立毕业生登记制度和部门用人登记制度,发挥人事部门中介作用,创造最简洁渠道,方便毕业生就业。

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间互通有无和需要,充分发挥彼此依赖和支撑作用,从而拓宽人才培养和使用渠道。

(二)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对就业指导体系持续完善
高校办学理念要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基础上,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这要求重视教学领域改革,着重进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从科学发展角度规划专业设置,以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素质,进而为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结合而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探索就业市场波动规律,开设前瞻性专业,掌握就业市场主动权;同时还要认清就业市场形势,不误入歧途。

总之,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不唯当前就业率是从,在充分关注就业需求时,也要认真考虑社会长期需求,准确定位就业率在专业中的分量。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勇于承担科学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坚持开设有社会价值的专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为求职者和用人者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培训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进程,转变就业价值观,提倡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为其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就业信息化速度,拓展就业平台层面
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就业优势明显,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交互方式上的重大作用;而一些普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上明显滞后,这就使得本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高校毕业生,在信息化就业过程中更加不利,堪称雪上加霜。

高校是用人者和毕业生间的交互枢纽,完善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的关键渠道,虽然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路还很长,但是必须坚持走下去,只有走下去,才能促进就业质量提高,才能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当下,各高校大学生就业双选会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足可说明,大学生信息化就业比例明显不足,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目前亟需打破各高校的封闭堡垒和自我保护围墙,相互开放联合,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有效的进行下去。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文章照妖镜(四)不断促进社会中介机构职能完善,加速人才流动质量提高
社会中介机构职能以面向企业为主,同时为求职者与企业联系搭起联系的桥梁。

日后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中介机构职能,在各个服务环节和收费方面,作出全国可行的标准规定,使其真正为服务于求职者和用人者,拓宽人才流动的渠道,提高人才流动的质量。

另外,中介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工作流程,为社
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2006年4月,北京启动了一个项目,名字叫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由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九个部委主办,平台建设有效地缓解了求职者与中介对流不完善的矛盾,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动质量,类似的中介平台非常值得推广和研究。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就业面压力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工作组成部分:2010年7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发布,提出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部署和要求;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出台,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充分的彰显了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所有从业者更是具有切身之感,因此,唯有坚持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才能更好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两会热点解读学术论文格式模板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12
2.程树英,连永圣.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外教育研究.2012年5月.61-62
3.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2011(4).97-100
4. 姚裕群,李从国. 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 东岳论丛. 2009年10月.27-33
5.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7月.34-35
6.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
7.陈国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32-33
8.林雄喜.用科学发展观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26-27
作者简介:
丁云鹏(1982—)男,汉族,辽宁省普兰店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辽宁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

官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