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 ,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图形给出的有:BC=CB,∠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

B C

A D

M

图文对照,做到心中有几何基础知识,一边读题一边对照几何图形,要求每读一句题对照图形一次,读懂而且要读完整。审题的过程中,明确已知条件有哪些,才能在后面的证明中有材料可用;找到求证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在后面的证明中有的放矢。 (二)、寻找证明的思路

几何证明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公理、定理、法则、公式、图形性质等说明结论正确性的过程。许多学生,遇到几何证明题时,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根本原因就是证明思路不明确。寻找证明的思路,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执因索果法

执因索果,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推导得出求证目标成立的方法,即由可知逐步推向未知,最后得出求证的目标。

例如: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垂直AB 于点E ,DF 垂直AC 于点F ,且BD =DC 。 求证:BE =CF

思路:由已知中的“ 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垂直AB 于点E ,DF 垂直AC 于点F ”,根据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出:DE=DF,∠E=∠DFC =90°.又加上已知中的“BD =DC ”可证明“△BDE ≌△DCF ”(HL),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推出求证目标:BE =CF 成立。

2.执果索因法

执果索因,也叫“逆推法”,就是由未知到已知的方法,指由题目中要求证明的结论开始,逆向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各种可能条件,层层假设层层寻找,最后找到已知条件。 例如: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BC 边上的一点,连结AE 、BD 且AE=AB . 求证:∠ABE=∠EAD ;

思路:要证明∠ABE=∠EAD ,只需∠EAD=∠AEB ;要∠EAD=∠AEB ,只需AD BC ∥;要AD BC ∥只需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已知条件);要∠ABE=∠AEB ,只需AE=AB (已知条件)。 3.因果互推法。

因果互推,俗称“两头凑”,即执因索果法和执果索因法的综合运用。即由已知条件出发,联系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推出可能得出的所有结果;又从证明的结论出发,逆推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在前面的“结果”和逆推条件中找到共同点,从而找到证明思路。

例如:如图,在ABC △中,AC=BC ,D 是AB 的中点,点P 是线段CD 上不与端点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AP 交BC 于点E ,连接BP 交AC 于点F . 求证:CAE CBF =∠∠。

思路: 执果索因:要使求证目标CAE CBF =∠∠,只需△CAP ≌△CBP ;

执因索果:由已知“AC=BC ,D 是AB 的中点”可知:CD 平分∠ABC(三线合一),即∠ACD=∠BCA.由图可知:CP=CP(公共边),则△CAP ≌△CBP (SAS ).由△CAP ≌△CBP 建立了已知和未

知的联系,从而本题得证。 4.添加辅助线法

有的几何证明题,就题目所给已知条件及图形所给条件无法建立已知和求证的联系时,此时,可以尝试添加辅助线,帮助解题。常用辅助线有:连接两点,延长线段,取中点并连接,作平行线、垂线,作对称点并连接,作圆等。

例如:如图,已知AB ∥CD ,AE 平分∠BAD ,且E 是BC 的中点,求证:AD=AB+CD

证法一:延长AE 交DC 延长线于点F ∵AB ∥CD (已知) ∴∠BAE=∠F, ∠B=∠E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 是BC 的中点 (已知) ∴BE=CE (中点定义) 在△ABE 和△CEF 中

BAE= F B= ECF BE=CE ∠∠⎧⎪

∠∠⎨⎪⎩

(已证)

∴△ABE ≌△CEF (AAS )

D

∴AB=CF (全等三角形性质) ∵AE 平分∠ABD (已知)

∴∠BAE=∠DAE (角平分线性质) ∵∠BAE=∠F (已证) ∴∠DAE=∠F (等量代换) ∴AD=DF (等边对等角) ∵DF=DC+CF (已知) CF=AB (已证)

∴AD=AB+DC (等量代换)

证法二:取AD 中点F ,连接EF ∵AB ∥CD ,点E 是BC 的中点(已知) ∴EF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

∴EF ∥AB , EF=1

2

(AB+CD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

∴∠BAE=∠AE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E 平分∠BAD (已知)

∴∠BAE=∠FAE (角平分线性质) ∴∠AEF=∠FAE (等量代换) ∴AF=EF (等边对等角) ∵AF=DF (已作)

∴EF=AF=FD=1

2

AD (中点定义) ∴12 (AB+CD)= 1

2

AD (等量代换)

∴AD=AB+CD

A B

C

E

F

D

A B

C

E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