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_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_汪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
伟等: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融资约束 、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汪 伟 郭新强 艾春荣
*
内容提要:基于中小( 民营) 企业面临信贷融资约束、 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与消 本文从企业的异质性及其面临的金融环境差异出发 , 费率同步下降的中国经济特征事实 , 构建了一个包含国有和中小( 民营) 两类企业, 而后者受到借贷约束与投资扭曲的动态一 在校验模型现实解释能力的基础上对上述特征事实进行传导机制分析与实 般均衡模型, 。 证研究 本文理论与实证揭示了如下现实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金融环境的变 化导致中小( 民营) 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收紧。为了应对融资困境, 大量中小 ( 民营 ) 企业 从而减少了对居民部门的利润分配 , 降低了家庭劳 被迫通过利润留成方式进行内源融资 , 动收入的份额。与之相对, 国有银行主导的体制内金融支持不仅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而且通过政府信贷指导等方式约束了中小 ( 民营 ) 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 面对家庭收入 份额的减少, 理性消费者选择抑制消费, 从而解释了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这 一现象。 关键词: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 居民消费 体制内金融支持
从图 3 不难看出, 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劳动收入 如方福前 ( 2009 ) 发 份额的时间序列似乎存在同步变化的趋势 。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推断, 现劳动收入份额与最终消费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 对于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 微观机制却鲜有文献探讨。 那么, 是什么样的微观机制导致了上述宏观经济现象呢 ? 要合理解释上述现实, 本文认为需要 在国退民进的大趋 从中国经济的金融抑制与金融市场的摩擦入手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 势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 , 而民营企业的数量及其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统 1998 年民营经济仅占我国经济总量的 33% , 计数据显示, 但截至 2012 年, 民营经济在我国 GDP 中 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60% ,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甚至达到了 99% , 所创造的城镇就业岗 ① 80% 。 ( ) 中小 民营 企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就业, 符合中国当前劳 位占全部就业岗位的比例到达了 2001 ) , 动力相对丰裕的要素禀赋特征( 林毅夫等, 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因此对家庭收 入和消费行为的影响重大。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融资需求 , 而中国的金融改革虽然有所推进 , 但相对于民营企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却是滞后的 , 这导致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业的成长速度、 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银行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制转变而来 , 中国银行业结构 高度垄断, 主要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 ,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中国的纵向信用体系, 使 得国有企业因体制内金融支持更加容易获得贷款 。由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太重视投资回报并且国 因此导致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债务违约。 许多文献研究了中国非市 有企业贷款不存在惩罚性约束, 2006 ; Lardy, 1998 ; Karacadeg, 场化的银行系统, 及政府如何向国有企业提供扶植性贷款 ( Anderson, 2003 ;Dobson & Kashyap, 2006 ) , 这最终导致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 , 直接推动了上世纪 90 年代 中期中国银行业的改制, 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 。 改制和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 信贷变得谨慎, 降低了贷款的意愿。银行倾向于对国有企业和内部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 资金雄厚的大型( 民营) 企业发放贷款, 导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收紧,
* 汪伟,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邮政编码:200434 , 电子信箱: wangwei2@ mail. shufe. edu. cn;郭新强, 浙商银行发展研究
部, 邮政编码:310018 , 电子信箱: xqguo. shufe @ gmail. com; 艾 春 荣, 美 国 佛 罗 里 达 大 学、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电 子 信 箱: chunrongai @ hotmail. com。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3AJL004 ) 、 13 ) 、 “党的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上海社科规划 十八大精神” 系列课题( 2012XAL018 ) 、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 13692103000 ) 、 上海市曙光计划( 12SG33 ) 、 上海市 “211 工程” 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12ZS074 ) 、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 四期重点学科建设、 上海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 点实验室、 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意见与建议。文责自负。 ①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
wk.baidu.com
图2
1992 —2008 年中国部门储蓄率的变化
从部门储蓄率的变化来看,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企业储蓄率迅速上升。 企业储蓄率从 13. 3% 上升至 21. 6% , 上升近 8. 3 个百分点。一些研究认为, 企业储蓄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企业效益 2006 ;李扬、 2007 ) 。由于企业增加的利 的改善, 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很少进行分配 ( Kuijs, 殷剑锋, 润较少分配给家庭, 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 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从 1992 年的 69. 2% 持续下降到 2009 年的 56. 5% , 作为居 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不断下降 , 从 1995 年的 51. 4% 持续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依赖高储蓄、 高投资与高外部需求的增长策略成就了经济增长的奇 也使中国经济陷入内外失衡的困境 , 外部失衡表现为持续扩 迹。在这种策略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 内部失衡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 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大的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 要素价格与资源配置存在深层次矛盾 。在内外失衡的格局下,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 挑战。从消费需求来看, 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从 1990 年的 62. 5% 下降为 2011 年的 48. 2% , 其中居 成为世界上消费率最低的国家之 民消费率从 1990 年的 48. 8% 下降为 2011 年的 35. 3% ( 图 1 ) ① , 一。如何启动消费需求一直是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热点 , 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保 证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高储蓄、 目前, 关于中国 低消费 ” 的成因, 国内外学者多从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上进行研 2000 ; 施建淮、 2004 ; Chamon 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预防性储蓄动机 ( 龙志和、 周浩明, 朱海婷, 2008 ) , 2001 ;Wen, 2009 ) , 2008 ) , and Prasad, 流动性约束( 万广华等, 消费习惯( 艾春荣、 汪伟, 目标 2000 ; 汪伟、 2011 ) , 2000 ; Modigliani 性消费 ( 余永定、 李军, 郭新强, 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等 ( Kraay, 2004 ;Wei and Zhang, 2009 ;汪伟, 2010 ) 。 and Cao,
http: / / politics. gmw. cn /201303 /31 / content_7167078. htm。
①
102
2013 年第 11 期
2007 ; Riedel, 大量中小 ( 民营 ) 企业融资困难, 主要依赖其利润留成进行内部投资 ( Dollar & Wei, 2007 ;Song, 2010 ) 。这可以从统计年鉴公布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数据上得到印证 :上世 纪 90 年代 以 来, 企 业 投 资 中 的 自 筹 资 金 与 其 他 资 金 比 重 从 1992 年 62. 5% 上 升 到 2011 年 的 ① 80. 9% , 而从银行获得的国内贷款的比重则从 27. 4% 下降到 13. 4% ( 图 4 ) 。
100
2013 年第 11 期
图1
1978 —2010 年中国最终消费率、 资本形成率与居民消费率
毫无疑问, 这些因素对解释家庭储蓄倾向的上升是重要的 。然而将其作为消费占 GDP 比重下 降的主要原因却并不可信。事实上,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显示,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中国居民储蓄 占 GDP 的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 从 1992 年的 21. 1% 下降到 2001 年的 16. 5% , 然后再 上升到 2008 年的 22. 5% , 整个时段仅仅上升了 1. 4 个百分点( 图 2 ) , 只能解释同期消费在 GDP 中 比重下降的 13 个百分点中的约 11% , 因此居民储蓄占 GDP 的比重上升对解释消费比重下降作用 有限。要解释中国的低消费现象, 需要进一步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
图4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从图 3 与图 4 中不难看出, 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化趋势与同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以及劳动 企业融资约束对家庭收入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中小 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本文认为, ( 民营) 企业在外部融资困难时, 主要通过内部储蓄来放松借贷约束, 这导致居民从企业分配到的 利润大幅下降, 降低家庭的收入份额。另一方面, 企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就业, 而中小 ( 民营 ) 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有限, 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获得营运资金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其它支出 。 在受 到借贷约束时, 这种借贷约束就像是对劳动投入进行征税 , 使得企业不倾向使用劳动, 在这种情况 下, 中小( 民营) 企业倾向于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或压缩现有员工的工资水平, 这两者都对家庭的劳 动收入份额造成打压。而且企业的借贷约束越强, 这种扭曲就越大, 劳动份额也就越低。融资约束 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时, 企业储蓄额外一单位资本的回报不仅仅在 而且可以从融资约束的放松中受益 。因此, 只要融资约束是紧的, 那么, 于下一期的资本边际产品, 企业进行内部储蓄的回报就会高于资本的边际产品 , 从而导致更高的资本积累, 融资约束下的高投 也是企业减少向家庭部门的利润分配和家庭低消 资回报可能是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 费的内在逻辑。 目前,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三者关系的文献很少。 为此, 本文构 ( ) , 在校 建包含国有和中小 民营 两类企业 而后者受到借贷约束与投资扭曲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验模型现实解释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传导机制分析与实证计量研究 。 本文的模型所要揭示的现实 是:不发达的金融部门和持续增加的企业融资困难能够非常好地解释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同步变化 。 本文认为,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金融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微观行为发生变化 , 从而降低了 劳动收入的份额。在面对家庭收入份额减少时, 理性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方式与宏观数据中消费在 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一致。
101
汪
伟等: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图3
1978 —2010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1992 —2009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根 数据来源:1978 —2010 年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978 —1991 年数据由作者根据 Modigliani & Cao ( 2004 ) 方法进行估算, 据历年统计年鉴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计算, 1978 —2006 年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来自白重恩等( 2009 ) , 后续数据为作者根据其文中方法进行估算。
① 与发达国家相比 , 下降到 2009 年的 38. 3% ( 图 3 ) 。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 ( 白重恩、 钱
2009 ;罗长远、 2009 ) , 震杰, 张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朝着不利于居民的方向发展, 这很可能是居 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① 《中国统计年鉴》 。 数据来源:历年
伟等: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融资约束 、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汪 伟 郭新强 艾春荣
*
内容提要:基于中小( 民营) 企业面临信贷融资约束、 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与消 本文从企业的异质性及其面临的金融环境差异出发 , 费率同步下降的中国经济特征事实 , 构建了一个包含国有和中小( 民营) 两类企业, 而后者受到借贷约束与投资扭曲的动态一 在校验模型现实解释能力的基础上对上述特征事实进行传导机制分析与实 般均衡模型, 。 证研究 本文理论与实证揭示了如下现实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金融环境的变 化导致中小( 民营) 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收紧。为了应对融资困境, 大量中小 ( 民营 ) 企业 从而减少了对居民部门的利润分配 , 降低了家庭劳 被迫通过利润留成方式进行内源融资 , 动收入的份额。与之相对, 国有银行主导的体制内金融支持不仅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而且通过政府信贷指导等方式约束了中小 ( 民营 ) 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 面对家庭收入 份额的减少, 理性消费者选择抑制消费, 从而解释了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这 一现象。 关键词: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 居民消费 体制内金融支持
从图 3 不难看出, 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劳动收入 如方福前 ( 2009 ) 发 份额的时间序列似乎存在同步变化的趋势 。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推断, 现劳动收入份额与最终消费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 对于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 微观机制却鲜有文献探讨。 那么, 是什么样的微观机制导致了上述宏观经济现象呢 ? 要合理解释上述现实, 本文认为需要 在国退民进的大趋 从中国经济的金融抑制与金融市场的摩擦入手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 势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 , 而民营企业的数量及其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统 1998 年民营经济仅占我国经济总量的 33% , 计数据显示, 但截至 2012 年, 民营经济在我国 GDP 中 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60% ,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甚至达到了 99% , 所创造的城镇就业岗 ① 80% 。 ( ) 中小 民营 企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就业, 符合中国当前劳 位占全部就业岗位的比例到达了 2001 ) , 动力相对丰裕的要素禀赋特征( 林毅夫等, 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因此对家庭收 入和消费行为的影响重大。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融资需求 , 而中国的金融改革虽然有所推进 , 但相对于民营企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却是滞后的 , 这导致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业的成长速度、 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银行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制转变而来 , 中国银行业结构 高度垄断, 主要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 ,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中国的纵向信用体系, 使 得国有企业因体制内金融支持更加容易获得贷款 。由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太重视投资回报并且国 因此导致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债务违约。 许多文献研究了中国非市 有企业贷款不存在惩罚性约束, 2006 ; Lardy, 1998 ; Karacadeg, 场化的银行系统, 及政府如何向国有企业提供扶植性贷款 ( Anderson, 2003 ;Dobson & Kashyap, 2006 ) , 这最终导致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 , 直接推动了上世纪 90 年代 中期中国银行业的改制, 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 。 改制和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 信贷变得谨慎, 降低了贷款的意愿。银行倾向于对国有企业和内部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 资金雄厚的大型( 民营) 企业发放贷款, 导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收紧,
* 汪伟,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邮政编码:200434 , 电子信箱: wangwei2@ mail. shufe. edu. cn;郭新强, 浙商银行发展研究
部, 邮政编码:310018 , 电子信箱: xqguo. shufe @ gmail. com; 艾 春 荣, 美 国 佛 罗 里 达 大 学、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电 子 信 箱: chunrongai @ hotmail. com。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3AJL004 ) 、 13 ) 、 “党的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上海社科规划 十八大精神” 系列课题( 2012XAL018 ) 、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 13692103000 ) 、 上海市曙光计划( 12SG33 ) 、 上海市 “211 工程” 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12ZS074 ) 、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 四期重点学科建设、 上海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 点实验室、 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意见与建议。文责自负。 ①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
wk.baidu.com
图2
1992 —2008 年中国部门储蓄率的变化
从部门储蓄率的变化来看,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企业储蓄率迅速上升。 企业储蓄率从 13. 3% 上升至 21. 6% , 上升近 8. 3 个百分点。一些研究认为, 企业储蓄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企业效益 2006 ;李扬、 2007 ) 。由于企业增加的利 的改善, 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很少进行分配 ( Kuijs, 殷剑锋, 润较少分配给家庭, 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 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从 1992 年的 69. 2% 持续下降到 2009 年的 56. 5% , 作为居 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不断下降 , 从 1995 年的 51. 4% 持续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依赖高储蓄、 高投资与高外部需求的增长策略成就了经济增长的奇 也使中国经济陷入内外失衡的困境 , 外部失衡表现为持续扩 迹。在这种策略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 内部失衡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 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大的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 要素价格与资源配置存在深层次矛盾 。在内外失衡的格局下,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 挑战。从消费需求来看, 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从 1990 年的 62. 5% 下降为 2011 年的 48. 2% , 其中居 成为世界上消费率最低的国家之 民消费率从 1990 年的 48. 8% 下降为 2011 年的 35. 3% ( 图 1 ) ① , 一。如何启动消费需求一直是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热点 , 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保 证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高储蓄、 目前, 关于中国 低消费 ” 的成因, 国内外学者多从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上进行研 2000 ; 施建淮、 2004 ; Chamon 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预防性储蓄动机 ( 龙志和、 周浩明, 朱海婷, 2008 ) , 2001 ;Wen, 2009 ) , 2008 ) , and Prasad, 流动性约束( 万广华等, 消费习惯( 艾春荣、 汪伟, 目标 2000 ; 汪伟、 2011 ) , 2000 ; Modigliani 性消费 ( 余永定、 李军, 郭新强, 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等 ( Kraay, 2004 ;Wei and Zhang, 2009 ;汪伟, 2010 ) 。 and Cao,
http: / / politics. gmw. cn /201303 /31 / content_7167078. htm。
①
102
2013 年第 11 期
2007 ; Riedel, 大量中小 ( 民营 ) 企业融资困难, 主要依赖其利润留成进行内部投资 ( Dollar & Wei, 2007 ;Song, 2010 ) 。这可以从统计年鉴公布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数据上得到印证 :上世 纪 90 年代 以 来, 企 业 投 资 中 的 自 筹 资 金 与 其 他 资 金 比 重 从 1992 年 62. 5% 上 升 到 2011 年 的 ① 80. 9% , 而从银行获得的国内贷款的比重则从 27. 4% 下降到 13. 4% ( 图 4 ) 。
100
2013 年第 11 期
图1
1978 —2010 年中国最终消费率、 资本形成率与居民消费率
毫无疑问, 这些因素对解释家庭储蓄倾向的上升是重要的 。然而将其作为消费占 GDP 比重下 降的主要原因却并不可信。事实上,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显示,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中国居民储蓄 占 GDP 的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 从 1992 年的 21. 1% 下降到 2001 年的 16. 5% , 然后再 上升到 2008 年的 22. 5% , 整个时段仅仅上升了 1. 4 个百分点( 图 2 ) , 只能解释同期消费在 GDP 中 比重下降的 13 个百分点中的约 11% , 因此居民储蓄占 GDP 的比重上升对解释消费比重下降作用 有限。要解释中国的低消费现象, 需要进一步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
图4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从图 3 与图 4 中不难看出, 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化趋势与同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以及劳动 企业融资约束对家庭收入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中小 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本文认为, ( 民营) 企业在外部融资困难时, 主要通过内部储蓄来放松借贷约束, 这导致居民从企业分配到的 利润大幅下降, 降低家庭的收入份额。另一方面, 企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就业, 而中小 ( 民营 ) 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有限, 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获得营运资金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其它支出 。 在受 到借贷约束时, 这种借贷约束就像是对劳动投入进行征税 , 使得企业不倾向使用劳动, 在这种情况 下, 中小( 民营) 企业倾向于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或压缩现有员工的工资水平, 这两者都对家庭的劳 动收入份额造成打压。而且企业的借贷约束越强, 这种扭曲就越大, 劳动份额也就越低。融资约束 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时, 企业储蓄额外一单位资本的回报不仅仅在 而且可以从融资约束的放松中受益 。因此, 只要融资约束是紧的, 那么, 于下一期的资本边际产品, 企业进行内部储蓄的回报就会高于资本的边际产品 , 从而导致更高的资本积累, 融资约束下的高投 也是企业减少向家庭部门的利润分配和家庭低消 资回报可能是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 费的内在逻辑。 目前,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三者关系的文献很少。 为此, 本文构 ( ) , 在校 建包含国有和中小 民营 两类企业 而后者受到借贷约束与投资扭曲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验模型现实解释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传导机制分析与实证计量研究 。 本文的模型所要揭示的现实 是:不发达的金融部门和持续增加的企业融资困难能够非常好地解释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同步变化 。 本文认为,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金融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微观行为发生变化 , 从而降低了 劳动收入的份额。在面对家庭收入份额减少时, 理性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方式与宏观数据中消费在 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一致。
101
汪
伟等:融资约束、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
图3
1978 —2010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1992 —2009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根 数据来源:1978 —2010 年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978 —1991 年数据由作者根据 Modigliani & Cao ( 2004 ) 方法进行估算, 据历年统计年鉴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计算, 1978 —2006 年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来自白重恩等( 2009 ) , 后续数据为作者根据其文中方法进行估算。
① 与发达国家相比 , 下降到 2009 年的 38. 3% ( 图 3 ) 。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 ( 白重恩、 钱
2009 ;罗长远、 2009 ) , 震杰, 张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朝着不利于居民的方向发展, 这很可能是居 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① 《中国统计年鉴》 。 数据来源: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