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方法合成3-4-二氢嘧啶-2--酮类化合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新方法合成3,4-二氢嘧啶-2-酮类化合物

周韬

摘要:本实验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乙酰乙酸乙酯、苯甲醛和脲进行一锅反应制备了3,4-二氢嘧啶-2-酮,此方法为著名的Bilinelli反应。提纯产物之后,对产物进行了红外、HPLC、核磁等一系列的表征。

关键词:Bilinelli反应,无氧条件,核磁氢谱

引言:

3,4-二氢嘧啶-2-酮衍生物通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抗菌和消炎作用等。1893年,Biginelli用芳香醛、乙酰乙酸乙酯、尿素在盐酸催化下首次得到此类化合物,但存在反应时间长,产率低等缺点。为了改进这些缺点,后来发展了微波技术、超声技术、固相合成、无溶剂合成等几种新的合成方法。

本实验采用不同于盐酸的新催化剂CoC1·6H2O来制备二氢嘧啶酮的外消旋体,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在保证一定产率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1、实验部分

1.1原理

本实验用乙酸乙酯、苯甲醛和脲进行一锅反应制备3,4-二氢嘧啶-2-酮,该方法被称为Bilinelli反应,反应的通式如下

图 1 Bilinelli反应通式

当然,反应中还会产生水。实验中采用常规无氧(尽可能无水)操作合成3,4-二氢嘧啶-2-酮的消旋体。反应的进程用薄层色谱跟踪,得到的产物进行红外、HPLC、核磁等的表征。

马金广在“3,4-二氢嘧啶-2(1H)-酮的合成与理论研究[1]”中结合前人的

研究,在几种可能的反应机理中确定了Bilinelli 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下

1.2试剂与仪器

1.2.1试剂

乙酰乙酸乙酯(AR ),苯甲醛(AR ),脲(AR ),氯化钴,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氮气瓶

1.2.2仪器

磁力搅拌器,50mL 圆底烧瓶,油浴锅及加热装置,薄层色谱,布氏漏斗,烘箱,电子天平,熔点仪,红外光谱仪,HPLC ,核磁仪,真空泵

1.2.3物质物理常数

表 1 反应物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物质 分子量 相对密度/g.cm -3 沸点/℃

熔点/℃

乙酰乙酸乙酯 130.14

1.020 180.4 -45 苯甲醛

106.12 1.044 179 -26 脲 60.06 1.323

133-135 3,4-二氢嘧啶-2-酮

260.29

203-205

1.3实验步骤

氮气球保护下,在100ml 三口烧瓶中加入乙酰乙酸乙酯(15mmol )、苯甲醛(10mmol )、脲(12mmol )、催化剂(1 mmol , CoC1·6H2O 等)和20 ml

无水

乙醇, 油浴加热,回流反应, 逐渐有固体析出,用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约2小时)。停止加热,水浴冷至室温,继续用冰水冷却,抽滤,水洗,得到的固体产物,用乙醇和水重结晶,得精制的产物,真空干燥,进行分析鉴定(HPLC,NMR,GC-MS,IR)。

2、实验结果和分析

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所用的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6:1。最终产物质量为1.47g。

表 2 产物熔点

物质熔点/℃

204.3 204.9-205.3 205.5

3,4-二氢嘧啶-2-

产物3,4-二氢嘧啶-2-酮的紫外扫描、红外光谱和HPLC图、核磁图如附图所示

最终产物的熔点在标准熔点围,按照质量计算产率为

产率=产物质量÷产物分子量÷反应物物质的量×100%=56.48%紫外扫描图的结果显示其最大吸收波长在285nm附近。在HPLC测定结果中,主成分的保留时间为2.323min,其峰面积占了所有峰面积的几乎100%,也就是说,产物中几乎只有一种成分存在。

产物二氢嘧啶酮的标准红外图谱如下图所示:Array

图 2 产物3,4-二氢嘧啶-2-酮的标准红外谱图

除去透过率的影响之外,产物的红外谱图和3,4-二氢嘧啶-2-酮的标准红外谱图基本一致。在3000cm-1附近的峰可能是羟基(O-H)峰和C-H峰,因为在770-730cm-1附近有特征峰,判定含有苯环。1649cm-1处的峰为羰基峰,在1370cm-1附近的峰为甲基的(C-H)对称弯曲振动,在1092cm-1处的峰在其附近很强,猜测可能是C-O的伸缩振动峰。

3,4-二氢嘧啶-2-酮的标准核磁氢谱如下图所示

图 3 3,4-二氢嘧啶-2-酮的标准核磁氢谱

与标准谱图中存在的不同点是,标准谱图中有一个氨基峰化学位移出现在了9附近,采用ChemBioDraw预测的核磁谱图也在9附近存在一个峰。猜测可能的原因是在合成的产物中存在一定的杂质,而导致了化学位移的改变。

图 4 ChemBioDraw预测的核磁谱图各基团H的化学位移

3、结论

本方法合成二氢嘧啶酮操作简单,设备条件容易满足,得到产物时间短,为其他研究类似Biginelli的反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金广. 3, 4-二氢嘧啶-2 (1H)-酮的合成与理论研究[D]. 轻工业学院,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