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实地研究(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斩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
社会唯实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实论。把社会看成是超载个人的客观事物。社会先于个人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社会学应该把社会当作一个具体的事物来研究。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涂尔干。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可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四种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分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敌对关系四种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产生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因素。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四章1 文化:(广义)是指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濡化。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宗教: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超人类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文化融合:是指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想象和状态。
第五章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的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通过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和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基本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年经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或称二级社会化。重新社会化(又称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角色:社会学上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与个人及社会的结构和状态有关。预期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发展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的文化教化和传递的过程。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社会化的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和审美能力等。
第六章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拟剧论: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或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为。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