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历史与区划.

乌兰察布历史与区划.
乌兰察布历史与区划.

乌兰察布历史与区划

乌兰察布市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

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72.87万,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历史:

沧海桑田,岁岁年年,揭开历史的尘帷,驻足苍茫的古原,我们仿佛感觉到了生生不息的各民族于历史长河中游戈繁衍,仿佛听到了于金戈铁马,猎火狼烟之中传来的鼙鼓的声声,仿佛扑克到了乌兰察布大地上演出的一幕幕历史活剧…………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据《绥远通志》记载,乌兰察布盟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红山口”之意。“红山口”在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远城粮饷

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

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要七年(1928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 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4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基本上由集宁、和林两个专员公署所辖地和原乌兰察布盟所辖地构成。

远古时期,乌兰察布盟山地“森森极盛”,故《史记》谓居此之民族为“林胡”。秦汉以来,到17世纪未一直还是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乌兰察布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乌兰察布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兄弟民族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同时,各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同历代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远的不说,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丰镇的“小状元”起义,给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抗日战争前夕,又有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盟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更使这里名扬四海;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盟盟府所在地集宁。

独特的文物古迹,是乌兰察布悠久历史的见证。这里,出土过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集宁桥西)、老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6旗。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消,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盟管辖。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辖有:1市、6旗、11县共18个县级区域,即集宁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兴和县、托克托县。萨拉齐县、固阳县、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苏尼特右旗、二连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划归包头市。目前,全盟辖有集宁、丰镇二市、兴和、凉城、卓资、化德、商都5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4旗共11个旗县市,213个乡镇苏木,10个街道办事处,182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居民委员会,8244个自然村(浩特)。总人口272.87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7.8万人,占总人口的3.5%,汉族居多数,其他有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

鲜族、鄂温克族、苗族、藏族、土族、维吾尔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历史走入20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这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为祖国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乌兰察布盟的历史辟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我们相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乌兰察布的历史上添上浓重的一笔。

乌兰察布概况

乌兰察布市基本情况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辖11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6.8亿元,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200元和4400元,总体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一产业方面,肉羊、奶牛、马铃薯、蔬菜、杂粮等产品产量大,品质高。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40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在全国地级市中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被誉为“草原人参”的红胡萝卜被国家农业部鉴定为无污染绿色食品,远销全国各地并长期出口韩、日等国。肉羊年出栏1000万只,肉产量15万吨。奶牛饲养量40万头,年产鲜奶90多万吨,是全国十大奶牛生产强市之一。全市拥有一批大型仓储物流企业,有4处现代化马铃薯储库,有贮存能力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总储存能力已超过120万吨。拥有伊利、蒙牛、草原牛妈妈和双汇食品、金陆脱水蔬菜等一批龙头企业,农畜产品流通和加工初具规模。 第二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目前全市已形成近1000万千瓦发电能力,其中,火电装机容量达到65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达270万千瓦。我市年产200万吨电石,我们正致力引进开发PVA、PVB、PVC等电石下游深加工产品。目前皖维集团PVA 和伊东集团PVC项目已经成功落地。我市莹石资源储量很大,品质较高,目前3F公司氟化工产业初具规模。我市探明石墨储量400万吨,是国内四大石墨基地之一,我们正在大力开发高纯石墨、氟化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等材料。我市已探明铁矿石储量4000万吨,钼10万吨,铜金属35万吨,铅锌金属6.6万吨,依托铁精粉,大力发展特种钢,冶金工业实现新发展。我市石灰石储量1亿多吨,以乌兰水泥为龙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近期内我们将努力达到3000万吨。我市高岭土、石英石、钾长石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发展建筑陶瓷、玻璃等建材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市每年产生550万吨粉煤灰,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空间很大。我市以花岗岩、灰绿岩、玄武岩为主的石材资源储量2000万立方米,质地优良、分布广泛,石板材市场开发和精深加工潜力巨大。我市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41亿多吨,主要分布在四子王旗、察右前旗以及集宁周边等地。其它产煤区有卓资县、察右中旗、商都县、兴和县等地。特别是四子王旗白音花煤田,是我市目前探明储量最大的一块煤田。该煤田已全部完成煤炭资源的详查工作,并于2005年由四子王旗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登记了矿权。为了进一步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我们正着手开展1:5万矿产资源调查和地质勘察,争取在非金属、非煤、有色金属勘探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产业方面,我市背靠呼包鄂经济圈,面向京津冀晋的开放前沿,我们将借助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目前,我市规划了110平方公里的现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测试》教师教育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测试》教师 教育 (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答案】C 2. 行政复议在审理的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 A、3 B、7 C、10 D、12【答案】B 3.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B、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C、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 D、行政机关可以随时撤销【答案】D 4.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答案】A 5.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答案】D 6.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答案】B 7.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且两者之间规定不一致的,适用()。 A、一般法 B、特别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答案】B 8.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答案】A 9. 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11.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答案】C 12. 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答案】D 13. 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答案】C 14.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是()。 A、上海 B、武汉 C、南京 D、徐州【答案】A 15. 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答案】C 16. 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是()。 A、学前教育方针 B、学前教育政策 C、学前教育目标 D、学前教育纲领【答案】C 17.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A、《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 B、《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D、《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D 18. 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答案】B 19. 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较之女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比较强 B、女性的抽象思维比男性更优秀一些 C、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 D、男性的嗅觉普遍比女性灵敏【答案】A 20.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支持”的课堂氛围属于()类型A、专制型 B、自由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答案】D 二、多选题 21.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 A、指导 B、裁判 C、维持 D、促进 E、定位【答案】ACD 22. 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提供指引。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数据解读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数据解读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占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 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国界、领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

《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 一、世界政区地图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国家及其划分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2.差异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中国、埃及、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极洲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0℃以下。)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夏夏@ 2008-04-10 21:45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力到地方,必然会出现在中央和地方在集权上的矛盾,也因此会出现一次中央和地方在权力上的调整。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自然、经济,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兼顾,若不能,则会只考虑政治因素。 从政区地理的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一是层级;二是幅度;三是边界;四是行政中心。 一、秦统一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商周时期,封邦建国,分土而治,可以说没有行政区划。 1)最早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县最早并非指基层政区的县,而是指国都之外的效野乡聚之地,与“鄙”同义。春秋时,诸侯国开疆拓土,对新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 作为行政区划的县有自己的特点,即:中央直属,置官分守,各有分地,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 2)郡亦出现于春秋,但较晚于县。一般设在边远之地,具有军事防守的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也相对低于县。一郡之长称守,由将军充任,可征发一郡兵力,进行征伐;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后又称令。边地郡大,遂分置数县;内地事多,遂在数县上置郡以统之。于是才逐渐形成以“以郡统县”的制度。 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与采邑制始终并存,至秦统一,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郡县制的确立 1)郡级政区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36郡,以后逐渐总共形成50个郡级的政区。 秦汉之际,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其余分封18诸侯王。刘邦因之,分封异姓诸侯王7人。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又翦除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诸侯王9人。 文帝时,用贾谊计,“以亲制疏,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为七,分淮南为三,用分地的办法削弱诸侯王。 景帝时,用晁错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从而引起吴楚七国之乱。平乱后,诸侯国版图大为减小,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诸侯仅衣食租税,王国的地位与郡相同。 武帝时,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使诸侯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后又取消了王国的置吏权,再行左官之法,使王国的官吏与同级郡的官吏相比,级别降低。 因此,到武帝时,才正式实现了郡县两级制。 2)县级政区 秦县约1000个。西汉末年为1587个,东汉为1180个。西汉县级政区除了县还有侯国、邑、道。东汉时县一级还有公国,其他与西汉同。 县级政区的稳定性和统县政区的多变性,是古代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 三、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和解体 1)州的设立:汉初中央直属仅15郡,故而不似秦在郡设郡监,吏治由丞相派员视察,无常设官员。汉武时,汉郡增至109个,于是分十三部刺史州(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加上内史,共设14个监察区。西汉刺史仅六百石,与县令同,但“位卑权重”。每年8月巡行所部,岁终向丞相汇报,由丞相处置,并无固定驻地。 东汉时,刺史有了固定驻地,职权不限监察,还有黜陟权,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但治官不治民,不干预地方行政。黄巾民变后,188年,汉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从此,州由监察区逐渐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由秦汉400年的郡县两级制开始进入此后400年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初的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期开始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永嘉之后,州制开始混乱,州的数目不断增加,西晋有州19个,至南北朝后期,南北共有州252个;西晋有郡173个,南北朝后期,南北共有郡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数据专题 报告2020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现状及趋势。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核心指标从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目录 第一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现状 (1) 第二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占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 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资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主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 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综合知识》(工勤技能类岗位)事业招聘考试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综合知识》(工勤技能类岗位) 事业招聘考试 (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答案】D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答案】B 3.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 A、免于执行 B、仍须执行 C、暂缓执行 D、可以执行【答案】B 4. 税权分散型多见于()。 A、联邦制国家 B、单一制国家 C、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答案】A 5. 下列有关营业税计税依据确定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折扣方式提供应税劳务,一律以扣减折扣额的金额为营业额 B、提供应税劳务,因受让方违约取得的赔偿收入,不并入营业额 C、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以取得的销售收入为营业额 D、单位销售不动产发生退款,允许退还已征税款【答案】D 6.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且两者之间规定不一致的,适用()。 A、一般法 B、特别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答案】B 7. 对政府信息的内容要求是()。 A、及时性 B、准确性 C、公开性 D、公平性【答案】B 8.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是()。 A、上海 B、武汉 C、南京 D、徐州【答案】A 9. 关于冻结存款、汇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 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 1、地理因素 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 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 定的行政区划。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 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 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 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 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上,夏王朝已经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萌芽,但那时还算不上什么行政区划,与后来实行的行政区划是有质的区 别的。 第一节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一、分封制的产生 夏王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内,有许多盟国。而远在夏王朝建国以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及氏族部落的分散、扩张,部落 联盟的血缘关系已开始受到破坏。到夏王朝建国后,随着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彼此之间频繁的迁徙流动,血缘关系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地域关系开始逐渐上升,于是出现了“九州”的概念。 商王朝的统治机构、统治措施都比夏王朝有所发展,并且更加完备。商王朝的中央统治机构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初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另外,商王朝还把中央和地方分为畿内和畿外,王朝中央及其附近地区为畿内,又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畿内以外的地区称为畿外。 周王朝的国家机构比商王朝要复杂得多,但当时的官职多是军政合一的,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统治系统。周王朝对下属的统治是通过宗法关系来实现的。宗法制在周王朝已成为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具体体现就是分封制。周初,统治者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把土地及俘虏分给自己的兄弟及亲属贵 族等,并称他们为诸侯。诸侯在其封地内又进行分封,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在其封地内又往下分封,分给属下的士作为食邑。这种层层分封,就形成了按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 1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序言 本报告从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分析,提供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此报告需注明出处。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 (1) 第二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占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 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