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1车站监控量测
1.1明挖车站
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地下工程施
工中,对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围护结构以及基坑工程进行监控量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挖车站施工以基坑工程做为主监控对象,根据工程进展及其特殊要求建立管理基准值,将量测结果及时处理分析,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从而使设计、施工更加符合工程的实际条件,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
1.1.3.2.2布点要求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特殊地段(如挖深段、地质较差段、TBM井、盾构井区等)沿明挖基坑周围每横向轴线位置在冠梁上设水平位移观测点(围护结构的每个拐角必须设点)。
基坑开挖前,标记桩顶位移控制线。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监测。基坑开挖后,监测桩顶、钢支撑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断面的水平收敛。
观测点井孔采用旋转钻机成孔,为满足监测需要,井管口径选择60毫米,井孔采用钢套管或塑料硬管护壁,井深达预测的最大下降水位以下2~3米。
水位监测方法: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测量。在降水开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统一时间联测静水位,统一编号、量测基准点。
地下水位的观测频率:观测井孔的观测时间间隔应分别采用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以后每隔12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降水工程结束。前后两次观测水位差<50毫米时,可跳过下一时间间隔,直到降水工程结束。
测点采用顶端磨平直径为φ18的钢筋打入地面下50厘米,低于地面5厘米,并同混凝土路面隔离。基点需选责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通视良好的地方。基点不应少于2个,以便进行联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1.3.1.2监测频率:正常测量频率1~2次/天。
1.1.3.2围护结构监测
1.1.3.2.1使用仪器
采用全站仪、经纬仪及收敛仪对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1.1.3.2.3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后、临时支撑前后、下中大雨后均需测量,正常测量频率为1次/1天。
1.1.3.3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基坑开挖后在周围土压力的作用下,基坑可能回弹,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基坑隆起的监测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隆起监测点设置在沿基坑中央及基坑1/4距离的位置上,监测点每50米一个,并在基坑外选设水准点及定位点;隆起测设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法,高程误差不大于1毫米,在观测点位置预埋隆起观测标。
1.1.3.5土体(围岩)应力监测
仪器设备:采用钢弦式土、水压力计及频率接收仪。
仪器安装:土压盒安装,首先制作钢筋骨架,将土压力计绑扎于骨架上,再使用勘探用钻机成孔后,将骨架垂直下入孔中放于设计标高,土压盒安在迎土一侧,然后将电缆线引至地面保护好。
3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
20~30m一个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围护结构后和嵌固段围护结构前
施工期间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5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天两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1.1.1主要监控量测项目
施工时,对交通影响较大的车站,必须尽早与交管部门协调,取得施工认可。
本次方案按照招标文件、初勘地质资料拟定,施工阶段根据施工图设计、详勘地质资料进一步优化。
工程实施开始前,组织测量资源再次核实地面、地下既有管线情况,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及保护。
施工中对基坑周围的自然环境、地下水位、围护结构位移、边坡土体顶部位移、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与裂缝、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基坑周围主要设施(包括市政管线)进行监测。
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发现问题时立即采取多种应急措施进行处理。预备应急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工监测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观测及时,应有完整的观测记录和观测报告。监测手段应以仪器观测为主,仪器观测和目测调查相结合。
1.1.2施工监测点布置及检测频率
施工阶段拟定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如表5.1-1。
基坑隆起观测次数≥3次:第一次在基坑开挖刚到底,第二次在坑底成型后,第三次在浇注结构底板混凝土之前。
1.1.3.4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观测主要是了解在车站明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以及施工降水对工程带来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位观测井点布设在基坑围护结构外侧运输道路与建筑红线之间,在降水井影响半径边界附近,共计布8个水位观测点。根据本标段的具体情况,布置地下水位观测点。
表5.1-1 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
序号
监测
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上端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30mm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2
土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m
9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
沿管线轴向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
10
围护结构主筋应力
围护结构计算弯矩最大处钢筋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11
主体结构钢筋应力
结构底、中、顶板、侧墙受力钢筋
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40~50m一组
12
周边建筑变形、沉降
基坑外30m范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三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1.1.3主要监控量测项目方法
1.1.3.1地表的沉降监测
1.1.3.1.1沉降点埋设及埋设点结构设计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局部特殊地段将根据实际情况拟将地表下沉点在车站主体周围30米范围内每10米布设一组地表沉降观测点,地下管线测点结合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对受施工影响较大的管线采取挖出后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
6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7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支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或中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间隔20~30米设置
8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
沿管线轴向和桁架上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
1车站监控量测
1.1明挖车站
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地下工程施
工中,对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围护结构以及基坑工程进行监控量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挖车站施工以基坑工程做为主监控对象,根据工程进展及其特殊要求建立管理基准值,将量测结果及时处理分析,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从而使设计、施工更加符合工程的实际条件,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
1.1.3.2.2布点要求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特殊地段(如挖深段、地质较差段、TBM井、盾构井区等)沿明挖基坑周围每横向轴线位置在冠梁上设水平位移观测点(围护结构的每个拐角必须设点)。
基坑开挖前,标记桩顶位移控制线。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监测。基坑开挖后,监测桩顶、钢支撑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断面的水平收敛。
观测点井孔采用旋转钻机成孔,为满足监测需要,井管口径选择60毫米,井孔采用钢套管或塑料硬管护壁,井深达预测的最大下降水位以下2~3米。
水位监测方法: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测量。在降水开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统一时间联测静水位,统一编号、量测基准点。
地下水位的观测频率:观测井孔的观测时间间隔应分别采用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以后每隔12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降水工程结束。前后两次观测水位差<50毫米时,可跳过下一时间间隔,直到降水工程结束。
测点采用顶端磨平直径为φ18的钢筋打入地面下50厘米,低于地面5厘米,并同混凝土路面隔离。基点需选责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通视良好的地方。基点不应少于2个,以便进行联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1.3.1.2监测频率:正常测量频率1~2次/天。
1.1.3.2围护结构监测
1.1.3.2.1使用仪器
采用全站仪、经纬仪及收敛仪对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1.1.3.2.3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后、临时支撑前后、下中大雨后均需测量,正常测量频率为1次/1天。
1.1.3.3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基坑开挖后在周围土压力的作用下,基坑可能回弹,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基坑隆起的监测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隆起监测点设置在沿基坑中央及基坑1/4距离的位置上,监测点每50米一个,并在基坑外选设水准点及定位点;隆起测设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法,高程误差不大于1毫米,在观测点位置预埋隆起观测标。
1.1.3.5土体(围岩)应力监测
仪器设备:采用钢弦式土、水压力计及频率接收仪。
仪器安装:土压盒安装,首先制作钢筋骨架,将土压力计绑扎于骨架上,再使用勘探用钻机成孔后,将骨架垂直下入孔中放于设计标高,土压盒安在迎土一侧,然后将电缆线引至地面保护好。
3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
20~30m一个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围护结构后和嵌固段围护结构前
施工期间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5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天两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1.1.1主要监控量测项目
施工时,对交通影响较大的车站,必须尽早与交管部门协调,取得施工认可。
本次方案按照招标文件、初勘地质资料拟定,施工阶段根据施工图设计、详勘地质资料进一步优化。
工程实施开始前,组织测量资源再次核实地面、地下既有管线情况,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及保护。
施工中对基坑周围的自然环境、地下水位、围护结构位移、边坡土体顶部位移、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与裂缝、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基坑周围主要设施(包括市政管线)进行监测。
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发现问题时立即采取多种应急措施进行处理。预备应急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工监测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观测及时,应有完整的观测记录和观测报告。监测手段应以仪器观测为主,仪器观测和目测调查相结合。
1.1.2施工监测点布置及检测频率
施工阶段拟定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如表5.1-1。
基坑隆起观测次数≥3次:第一次在基坑开挖刚到底,第二次在坑底成型后,第三次在浇注结构底板混凝土之前。
1.1.3.4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观测主要是了解在车站明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以及施工降水对工程带来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位观测井点布设在基坑围护结构外侧运输道路与建筑红线之间,在降水井影响半径边界附近,共计布8个水位观测点。根据本标段的具体情况,布置地下水位观测点。
表5.1-1 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
序号
监测
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上端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30mm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2
土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m
9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
沿管线轴向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
10
围护结构主筋应力
围护结构计算弯矩最大处钢筋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11
主体结构钢筋应力
结构底、中、顶板、侧墙受力钢筋
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40~50m一组
12
周边建筑变形、沉降
基坑外30m范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三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1.1.3主要监控量测项目方法
1.1.3.1地表的沉降监测
1.1.3.1.1沉降点埋设及埋设点结构设计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局部特殊地段将根据实际情况拟将地表下沉点在车站主体周围30米范围内每10米布设一组地表沉降观测点,地下管线测点结合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对受施工影响较大的管线采取挖出后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
6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7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支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或中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间隔20~30米设置
8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
沿管线轴向和桁架上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