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答辩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塔底层直径30米,全 塔总高67.13米,重量约1300吨。 应县木塔是古代建筑中木结构构 架应用的最典型案例,也是建筑 艺术的精品。它将斗拱与梁、枋 、柱等各种构件科学组合,构成 整体,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 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 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 造”的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 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 定性。另一方面,木结构建筑应 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 连接,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 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 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 的作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 性。
• 1.5 泾川大云寺舍利塔与雷锋新 塔建筑构造和施工工艺的区别 • 同属于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 的仿古楼阁式塔,均采用飞檐、 斗拱、平座、栏杆的建筑形式。 但在建筑构造和施工工艺方面有 着明显的区别:塔身的建筑构造 上,泾川大云寺舍利塔采用圆柱 ,上下柱“承插”内收,钢角梁 、钢椽、钢檩与钢支撑构成三角 结构体系,钢构件既是受力构件 ,又是装饰构件,形成建筑和结 构的共同结合;斗拱、枋等仿古 构件采用木构件与钢结构组合连 接的方法施工。雷峰新塔采用箱 型柱,折线型倾斜内收,柱、斗 拱、枋等仿古构件采用铜制外包 ,使主体钢结构框架与仿古装饰 成为有效的两大部分。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

目:
钢—木组合结构仿古建筑综合成套施工技术
Steel and wood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ntique
building integrated se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一、技术项目课题背景及技术研究 • 1.1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概况 • 中国建筑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很 早便发展成为它自己独有的特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 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中国所独有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 建筑体系,现存古老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 、应县佛宫寺木塔,以及皇家建筑的北京故宫、天坛、 颐和园等就是典型的中国木构体系建筑代表。中国古代 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无论方法、取材、形制、用料大小 都是依照当时所用的“法式”、“做法”、“定制”等 来决定的。一类是官方颁布的,如宋代的《营造法式》 、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另一类是各地的匠 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来 的一套习惯方法。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基 本上是基于一种“预制”和“装配”式的工艺观念而来 的。
• •
4.3 超长悬挑钢椽飞檐结构安全与 施工控制技术 舍利塔七层飞檐出挑椽子,椽及连 檐都采用□300×150×8mm的矩 型钢管,材质为Q345B。一~七层 悬挑钢椽最长的是11.7m,最短的 是7.6m;挑出托檐檩最长6.8m, 最短2.7m;每层最多356根,最少 212根。钢管椽前端支点在挑檐檩 处,椽身两侧面用加劲板与挑檐檩 连接固定,后尾插口焊接于主体框 架钢梁伸出连接板,而柱身部分焊 接于柱承插节点下翼缘板。钢椽承 托屋面木基层和瓦层的荷载,设计 荷载5KN/㎡,施工必须保证屋面 的受力安全和整体的稳定性。同时 ,钢椽代替古建筑中的木椽,也起 到装饰的作用,因此,椽身位置的 排列,钢椽吊装的次序,以及椽头 的直线度,椽档间距的控制等工艺 要点是技术保证的关键点。
• 1.2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塔和现代复建钢结构仿古塔的研究 及技术比较 •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佛塔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 式两种。密檐式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塔为木结构或砖 石结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 座木构塔式建筑;现代复建的钢结构仿古塔杭如杭州西 湖雷峰新塔,为楼阁式塔。木塔和钢结构塔的材料、构 造、形式均有不同的特点,下面以两座塔为例,分析结 构构造和技术方面的情况: •
• 二、技术项目研究的方法及技术研究线路

技术项目研究体系分为两部分:理论体系和施工体系,以六项 关键性技术为切入点,理论体系一方面以设计研究为载体,采用行 业软件PKPM及Maidas对该主体结构及“承插”节点、钢挑檐等关 键部位进行分析设计,还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其进行 了地震谱分析及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本结构及结构中的钢柱、梁 构件的力学行为,以了解并把握结构在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全过程, 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及薄弱的构件,针对性地指导施工;另一方面 采用工程类比法,收集古代建筑和现代同类型仿古建筑中相关的技 术资料,分析构造或技术工艺中的理论机理,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 据。施工体系中以设计图纸和理论机理为基础,采取施工图深化设 计,放大样,模拟实验,模拟1:1实体模型等手段,最终确定出科 学的施工工艺流程,并对过程实施进行有效控制,该项技术完成后 对研究产生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总结分析,得出该项技术研究 的结论,同时分析出该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日后改进的思路。
• 1.3 泾川大云寺博物馆舍利 塔工程 • 甘肃省泾川大云寺博物馆舍 利塔工程为一座四角仿唐攒 尖式佛塔,塔身外观七层七 檐,建筑高度95m,总建筑 面积5489m2 。本工程结构 类型为钢框架—支撑体系, 关键的柱头斗栱、枋部位采 用传统的木斗栱施工工艺, 为钢~木组合连接施工,斗 栱的运用采用唐代形制,斗 栱用材硕大雄浑,用材275 ㎜;木材用量约1500m3。
• 节点力学行为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等效应力云图,由 图可知由于简化的原因,最大的应力出现在最低点的固 定端,最大应力超过了钢的屈服极限,说明最大应力处 已经进入塑性。
• 四、研究的六项关键性技术
• • 4.1塔式结构层间钢柱“内收承插”节点控制技术 工程中钢管柱为Φ600×30、Φ600×25、Φ600×20焊接直缝钢管,材质 Q345C,主体结构采用上下层钢柱承插,在每个明层产生向内收缩,从而形成 塔式结构,承插钢柱共计96根,每根钢柱约6.5吨。钢管柱“承插内收”施工 工艺就是上柱和下柱通过牛腿组成了钢柱承插,牛腿上方相对于下方向内产生 位移,受力合理传递。由于该节点处是上下钢管互相承插,并通过牛腿将上下 钢管柱、周边框架梁连接成整体结构。钢管承插柱节点组对、吊装,承插柱轴 线控制,以及多个框架梁连接节点板的标高、方位控制,施工的关键控制点, 同时也是施工中的技术难点。
上下钢柱 连心板
上柱
加 劲 板 牛腿上翼缘 板
下 加 柱劲 板
Baidu Nhomakorabea
牛腿下翼缘 加 劲 板 板
承插钢柱示意图
牛腿示意图
• 4.2 钢—木组合斗拱结构构架 创新施工技术 • 舍利塔外檐柱头斗栱构造与我 国现存最久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基本相 同,外檐柱头斗拱采用七铺作 双抄双下昂的形式,也采用木 结构,斗拱用材硕大雄浑,用 材宽275㎜,一攒柱头科斗栱 的重量约20KN;木斗拱与钢 结构采用组合连接的方法,钢 结构施工时在外檐柱头位置做 φ245㎜直径钢斜撑、通过300 ㎜×300㎜截面的钢挑檐檩形 成飞檐骨架,斜撑下部焊接 φ16㎜螺杆与木斗栱连接固定 ,由钢斜撑、钢檐檩与柱组成 的三角支撑承托上部屋面飞檐 的荷载。
• 三、主体钢结构弹塑性动力与节点的力学行为分析
• 舍利塔建筑上的逐层内收造成了结构上、下层柱轴线的错位, 使得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形式复杂,若不能很好设计节点转换, 则会使得整个结构的传力路径不象普通结构那样简单明了,致使结 构在地震等随机动载作用下引起局部异常反应,使结构构件发生破 坏而引起整个结构的破坏。因此对节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设计, 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完成了节点建造的技术攻关。另一方面,仿 唐塔建筑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较大的翼角及挑檐,本结构中老角梁 悬挑长度9.5米,钢翼角椽悬挑长度达6.8米,造成外挑的竖向刚度 相对较弱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对其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 题作出研究。
• 1.4 工程技术的特点和难点 • 1)塔体钢结构体现了“高、难”的特点,在塔身逐层 向内收缩,外槽钢柱内移200~300㎜,角柱相应向内 45°方向位移,钢柱形成“错位”,上下柱接头“承插 ”连接。 • 2)翼角钢角梁、钢椽高空安装焊接,每层单个翼角结 构重量达10t,在屋盖曲线变化及出挑和升起不仅要表现 建筑形式,而且要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 • 3)钢构件吊装难度大,高空焊接量大质量要求高。构 件的制作质量、焊接、栓接工艺及定位、测量控制、`安 装校正是结构体系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 • 4)柱头及檐口屋盖仿古部分采用钢结构与斗拱木构件 组合构架施工工艺,在国内同行业中没有成熟的施工方法 ,必须满足构件的可靠连接和建筑形制艺术的要求。 • 5)钢构件表面防腐、防火处理后,在其基层采用仿古 地仗油漆装饰,符合功能和艺术两方面的需求。
• 响应谱分析,依据现行抗震规范及本工程的场地特点, 进行了反应谱值的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整个结构最大变 形为35mm远小于PKPM的63mm,说明结构刚度设计安 全。
• 时程分析,在最大地震加速度下结构的变形图,结构最 大的位移出现在结构顶部,最大为102.229mm.最大偏 移角度为0.00114—0.002之间,该时该楼层的瞬时最大 剪力出现在地上一层为4228KN。

从20世纪早期开始,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法 来模仿古代形式的建筑逐渐出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 徽因、刘敦桢致力于理论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科学的 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革新,为传统建筑的 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不 同结构形式广泛地应用到仿古建筑中,仿建不同时代的 楼、阁、塔、殿等建筑。在传承传统建筑艺术的过程中 ,通过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巧妙处理后 把结构形式和建筑艺术形式有机的融合,形成材料、结 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传统建筑艺术实现创新 的关键所在。
钢 椽 钢 檐 檩 木檐檩装 饰
木遮檐 板 钢 柱
连接螺杆
连接螺杆
连接螺杆 钢斜撑
连接螺杆
额枋
舍利塔钢结构与斗拱木构件组合连 接图
• 经过对舍利塔工程钢—木组合结构构架的建筑构造和结 构受力状态分析研究,确定了以下技术性能指标: • (1) 柱头斗拱处钢斜撑、钢檐檩、钢椽与柱组成的空间三 角支撑体系,结构受力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整体的稳定 性在理论状态分析中的科学合理性。 • (2) 三角支撑体系与斗拱木构件连接在实际操作中位置的 控制,保证连接的合理与牢固。 • (3) 对斗栱节点部位的细部尺寸深化设计,准确表现唐代 斗拱的构造形制。 • (4) 完善建筑构造,将外露的钢结构或节点经过修饰处理 后,完整地体现古建筑风貌。 • (5) 探索仿古建筑钢-木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为传统建 筑的发展取得宝贵的经验。
答 辩 人: 白少华
指导老师: 曾三海 答辩时间: 2012年5月

• • • • • • • • • • • •

一、技术项目课题背景及技术研究 二、技术项目研究的方法及技术研究线路 三、主体钢结构弹塑性动力与节点的力学行为的理论分析 四、研究的六项关键性技术 4.1塔式结构层间钢柱“内收承插”节点控制技术 4.2 钢—木组合斗拱结构构架创新施工技术 4.3 超长悬挑钢椽飞檐结构安全与施工控制技术 4.4 仿唐屋面翼角钢结构构架综合技术 4.5 高层塔式钢结构施工安全与综合监测控制技术 4.6 钢构件防火涂料表面一次成型仿古油漆工艺技术 五、技术研究效益分析和技术成果 结束语
• (2)杭州西湖雷峰新塔 • 雷峰新塔于2002年10月重建
于杭州西湖雷峰塔原址上,新塔 为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仿宋塔, 塔身外观五层,塔体总高度72m, 总建筑面积6089m2。主体结构为 高层钢框架支撑体系,斗拱、瓦 、枋等古构件采用铜制构件装饰 ,虽然达到了古建筑的艺术效果 ,但形成了结构与形式的有机分 离。雷峰新塔充分利用了钢结构 的特点,采用矩形钢柱向内倾斜 ,达到内收的效果,同时也带来 了一系列问题:1、由于钢柱向内 倾斜除传递竖向荷载外,还产生 较大的水平荷载,增加了设计基 础和各受力杆件用材和构造处理 难度;2、梁柱节点的构造更为复 杂,不仅产生影响装饰效果的矛 盾,也给杆件连接部分的施工质 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