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湖北工业大学-02-龚发云-面向工程素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合集下载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湖北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湖北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湖北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名称科学计算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数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计算数学课程负责人许松林所在院(系)理学院申报日期2007-4-11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制二ΟΟ五年十一月八日填写要求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3.课程描述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科学计算》课程是面向理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目前我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了《科学计算引论》、《数值分析》、《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统计计算方法》等课程,面向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及机械工程学院部分专业开设《计算方法》课程,面向研究生开设《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课程。

分别由许松林、田德生、李逢高、朱永松、黄毅、蒋慧峰等教师承担各课程的教学任务,并由蔡光兴、许松林副教授教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主讲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经过近三年的学术梯队建设,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结构合理,骨干教师均为30~45之间的中青年教师,精力充沛,且大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按照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我们很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教研室指定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新进青年教师要跟随指导老师至少进行一年的辅导学习,在辅导期内,主讲教师通过跟班听课、习题课讲授等方式来指导青年教师。

近三年来,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一、课程概况英文名:Computational Methods开课单位:理学院课程编码:110106 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授课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目的与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学计算已成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手段。

014-湖北工业大学-23-周金枝-突出土木特色的“实验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014-湖北工业大学-23-周金枝-突出土木特色的“实验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科类:工科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突出土木特色的“实验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为核心;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实验教学和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二个平台;实现了按照工程实际设计试验、工程场地的现场实践教学、参加工程实践训练的三个工程结合;实施四个层次实验教学,即基本型实验、专业应用型实验、工程实践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2)基于“课堂+校内+校外”三元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块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创新实验和校外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调整课堂实验教学内容,加大技能型、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增加工程案例解析;校内实验课进一步整合、优化,增设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利用短学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

(3)建立了教师与生产科研单位的长期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将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以及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并根据各类工程建设对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工程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突出土木特色的“实验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

该体系以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二个教学平台,注重与工程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分层次教学,即“一个核心、二个教学平台、三个工程化结合、四个层次”。

(2)“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创新实验+校外基地实训”三元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为了加强学生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三大教学模块:课堂实验模块、校内创新实验模块、校外实训模块。

开设了大量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拓展了内容,更新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校内创新实验+校外实训基地”三元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01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 必要性
工业互联网专业群是当前及未来 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实践 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 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 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 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 职业性等原则,以保障人才培养 的质量和效果。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 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 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
技术保障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 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保 障。
案例一
2. 建设内容
•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工业互联网专业 群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 供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 合技能训练。
•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相关企业 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 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实践锻 炼机会。
案例一
•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 程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 践等环节。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 展推动了对专业人才 的需求
实践教学对于工业互 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 的关键作用
高职院校在工业互联 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 地位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构建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01
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实践教 学体系现状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 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 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湖工大教[2005]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工作,确保课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校设置的课程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课程的质量与水平是学校师资水平、教学过程、学生质量、教学条件及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三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继续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讲授、辅导、实验、考试等是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改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内容第四条课程建设与管理由开设该课程的系(教研室)实施,实行校、院二级管理。

第五条课程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队伍建设。

形成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主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准确定位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实现上网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适用性研究,充分吸收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优秀教改成果,优先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应用多种媒体技术的立体化教材,鼓励自编出版教材,创建自编的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作者:陈芬章联军王晓东金明周宇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07期[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机制;课程目标一、引言目前,利用好物联网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科技发展战略之一。

我国工信部《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

物联网工程专业(也称物联网专业)是国家针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2011年,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颁布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规范》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便指导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

加强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以及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典型应用研发已成为相关高校和相关企业关注的新方向。

我国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高等教育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走向世界并真正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高校将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任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时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约占总学分的25%。

宁波大学是一所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其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但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物联网应用人才的培养,分别在学科优势较明显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传感网络技术”和“物联网传感技术”方向模块。

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在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构建,探索了面向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

本专业具有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和学科跨度大等特点,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传感网等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

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

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

第15卷第1期V ol.15No.12024年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Feb. 2024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隋海清1, 2,夏薇1,田超1, 2(1.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明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能源、环境、经济等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迫切。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培养复合型“双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针对“双碳”人才需求特点、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湖北工业大学能源经济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教改实践为例,对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和校企合作深化三种途径不断强化教学与竞赛的有机融合,形成“师生参与—项目转化—竞赛获奖—反馈激励”的 “赛教融合”体系,培养符合“双碳”目标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OBE;赛教融合;“双碳”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1−0073−07一、引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将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1]。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作者:杨勇勤,孙金风,游颖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51期杨勇勤,孙金风,游颖(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工程图学》、《计算机绘图》和《互换性和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

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知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工程素质,开展将三门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改革,构建一个完整的新教学体系。

本文阐述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课程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36-02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284)作者简介:杨勇勤(196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引言工程图学是机械类学生进入高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技术基础课。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互换性和技术测量》也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以往,我校是单独开设这三门课,《工程图学》在大一开设,《计算机绘图》和《互换性和技术测量》在大二开设。

这样,其一导致《计算机绘图》和《工程图学》联系不紧,而实际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绘图比手工绘图大大提高绘图效率及绘图精度,但计算机绘图是以机械制图中投影理论和制图标准知识作为基础;其二在《工程图学》中花了几个学时讲授的《公差与配合》等内容,和《互换性和技术测量》中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导致课时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学资源浪费,在当前学时压缩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此,在我校机电创新班的培养中,将《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由原来三门独立的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工程图学》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三个相互关联融合的教学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新教学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期望这一工程图学新思路能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适应机械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

附湖北工业大学第一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凌云计划对

附湖北工业大学第一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凌云计划对

附:湖北工业大学第一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凌云计划”对接项目一览表序号学院项目名称项目来源类别指导老师需求人数已有人数已对接学生基本资助1 机械学院腰椎康复机构设计自主研发 A 游达章 3 1 徐振达400元2 机械学院基于几何模型辅助的货车故障轨边图像识别方法研究横向课题 A 赵大兴、孙国栋 2 2 冯维、卢婷500元3 机械学院基于单片机的电风扇智能温控系统研究纵向课题 A 钟飞 1 1 谢非500元4 机械学院双层袋自动灌装线设计校企合作 A 邓援超5 1 唐佳500元5 机械学院良种萝卜精量播种机设计校企合作 A 邓援超 5 1 狄凤钰500元6 机械学院轨道拖车设计自主研发 A 吴斌方 2 2 吕鹏飞、黄云朋400元7 电气学院磷酸铁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器设计横向课题 A 王超 5 1 陈承华500元8 电气学院变压器参数在线测试仪设计横向课题 A 黄文聪 6 1 薛德易500元9 电气学院皮带轮平衡机去重控制系统设计横向课题 A 廖冬初、蔡华锋 2 2 艾万萌、胡瑞500元10 电气学院一种新型电视监控传输系统的研制预研 B 张正文 5 4 余恒、梁清芸、孙玉桐、400元刘程程11 计算机学院农产品检测系统开发湖北省同泰科技有限公司 B 阮鸥 4 4 朱仕智、吴咏笛、商辽艳、500元楚胜12 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开发湖北省教育厅 B 阮鸥 4 4 张昭、姚欢欢、刘傲、陈彩500元13 计算机学院特定领域搜索引擎设计与开发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子课题 B 刘建舟 3 2 张程、肖雅夫500元14 计算机学院临床决策支持实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B 肖亮 5 1 刘栩菘500元15 化环学院含苯并咪唑双核镍配合物合成、表征及及荧光活性研究省教育厅项目 E 陈彦国不限 3 王莹吴利利张泽远500元16 化环学院啶类希夫碱衍生物吡啶-4-甲缩醛-4-氨基安替比林配体桥联的Cd、Zn、Co化合物的教育部纳米工程中心开发基金 E 庞海霞 3 3 刘誉坤、何雄、彭志强500元合成及表征研究17 化环学院利乐包装袋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企业合作 E 胡圣飞 5 5 熊业志、贺琳、邓雅、500元徐文文、胡银阳18 化环学院多钒酸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自主研发 E 伍平凡7 7 王贤政、曾胜、冯华良、400元吴燕、余莲莲、吴伟、钱集19 化环学院咪唑类功能性离子液体吸收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性能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E 王梅 3 3 李姣、周银、李长顺500元20 化环学院杂多酸型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与脱硫性能的研究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 E 胡兵 3 3 毛思羽、程用雍、王海瑞500元21 化环学院不同木聚糖酶助漂效果的比较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E 文琼菊 2 2 夏兰姜碧净500元22 化环学院陶瓷基功能粉体材料研究省科技厅纵向项目 E 胡传群 5 5 严凯伦、李飞、孙丽霞、500元孟超杰、吴娟23 化环学院聚合物基功能粉体材料研究省科技厅纵向项目 E 胡传群 5 5 李雨辉、李亚杰、安霞、500元罗来祥、赵兰霞24 化环学院改性树脂耦合生物化学方法对水中氟的去除研究企业委托 E 胡传群 5 5 刘朋飞、杨寒玲、胡淑君、500元王成、张鹏25 化环学院高分子微球表面修饰及功能化研究省自然基金 E 胡传群 5 5 罗婷、廖明儒、黄婷、何畅、500元张可君26 化环学院新材料微结构的表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E 李学锋不限 2 张晓鹏、汪发强500元27 化环学院粉尘捕集控制及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工艺研究企业合作 E 李祝不限 4 邹路丝、李亚军、周学文、500元石琦28 化环学院鱼下脚料资源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自主研发 E 李祝、万端极 2 2 李亚军、周雪丽400元29 化环学院长支链高熔体强度聚乳酸发泡材料的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产学研重点项目 E 胡圣飞 5 5 蔡畅、胡伟、胡银阳、500元徐文文、贺琳30 化环学院高能电子束辐照交联聚乙烯导电发泡材料研究企业合作 E 胡圣飞 5 5 邓雅、熊业志、曾胜、500元朱贤兵、晏翎31 生工学院新型口服固体速溶制剂的研究自主研发 D 张迎庆 2 1 朱玲芳400元32 生工学院抗肿瘤靶向药物tivozanib的合成研究自主研发 D 刘明星 4 4 杨康、王鑫伟、温莹莹、400元饶舒颖33 生工学院耐水性葡甘聚糖包装膜材料制备及应用自主研发 D 姜发堂 3 3 戴巧静、孟莲、黄亚辉400元34 生工学院果酒专用酵母选育及发酵工艺技术自主研发 D 陈茂彬不限 2 李珂、鲁琪400元35 生工学院发酵调味品微生物的选育与应用技术研究自主研发 D 陈雄 2 2 唐锐、朱祥400元36 土建学院基于立体原生态喷播技术的生态护坡稳定性机理研究国家基金委 F 肖衡林 5 5 丁齐、雷文凯、李溪源、500元徐谦、朱菁37 土建学院高性能混凝土浆状掺合料的制备理论及技术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计划 F 贺行洋 5 5 黄湃、刘存锋、袁静、500元曹丕佳、高佳祥38 土建学院张量分析及在力学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C 余天庆 2 1 熊睿500元39 土建学院湖区地质条件下软基处理中建三局一公司 F 李丽华 2 2 孟云鹏、代瑞500元40 土建学院挠度和裂缝宽度双参量控制的混杂纤维混凝土韧性评价方法国家基金委 F 夏冬桃 2 2 刘向坤、周博儒500元41 土建学院软土卸荷损伤模型及其在地下工程安全评估的应用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F 胡其志 3 3 袁海峰、徐学文、王景霞400元42 土建学院模拟月壤工程特性研究清华大学 F 李丽华 2 2 刘小成曹晓东500元43 土建学院废旧轮胎加固边坡加筋性能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F 李丽华 2 2 唐善高奔腾飞500元44 土建学院蠕变型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及其生产、施工工艺研究大亚湾经济开发区创新项目 F 苏英 4 4 林正杰、邓龙飞、李欣500元45 管理学院湖北制造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湖北省教育厅H 吴丹红 3 3 舒夏、李晨、胡青青500元46 管理学院员工建言行为对组织安全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教育部课题I 张桂平 2 1 潘梦婷500元47 管理学院武汉市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I 夏露 1 1 胡么500元48 管理学院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武汉市企业专利战略研究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I 夏露 3 3 吴潇、王红、胡楚楚500元49 管理学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源信息获取与演化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I 黄炜 5 1 张乐婷500元50 管理学院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与应用研究自主研发I 黄炜 5 1 张乐婷400元51 管理学院学术圈子对学科成长影响机制研究自主研发I 李太 4 1 黄崇敬400元52 管理学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I 饶丽虹 5 1 彭昭宗500元53 管理学院服务型政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链及其管理模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I 陈氢 4 2 马令棋、白兆玉500元54 管理学院中美高校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自主研发I 陈氢 4 2 马令棋、白兆玉400元55 管理学院科技创新提升武汉城市圈服务产业层次的路径和对策研究武汉市科技局I 代文 3 1 李安琪500元56 管理学院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量度研究武汉市科技局I 江易华 2 2 罗江云、郁佳笛500元57 管理学院高校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纵向课题I 王章渊 5 5 邓志芸、杨琳、杨雨、500元田环玮、胡娇58 艺设学院可持续发展城市地景研究——以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关系为例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K 罗亦鸣 3 3 刘立辰、鲍旭明、王皓澄500元59 艺设学院多功能可持续使用儿童木制积木玩具设计自主研发K 胡珊 1 1 陈方婧400元60 艺设学院城市旅游景点导视系统设计的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K 胡珊不限 2 吴敬尧、于辉500元61 艺设学院醋瓶包装外观专利设计自主研发K 许潇丹 1 1 黎丹400元62 艺设学院西湖龙井茶叶包装外观专利设计自主研发K 许潇丹 1 1 段金娟400元63 艺设学院人机工程外观设计自主研发K 施琦 4 4 庄然、陈瑞、周赛、刘畅400元64 艺设学院生活用品外观设计自主研发K 施琦 4 4 杨路、杨昭君、张媛、彭群400元65 艺设学院电器外观设计自主研发K 施琦 5 5 陈卓、朱慧雯、栗若倩、400元冯莹、董鑫66 艺设学院中国动画作品中的版画形象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K 张爱华 2 2 李红冉、刘丽500元67 艺设学院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模型系统研究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H 李敏 3 3 刘轩良、于辉、许德骅500元68 艺设学院楚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原创系列文化产品的结合性研究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H 邓昭 5 5 吴敬尧、刘庭威、王帅、500元贡伟建、陈盛松69 艺设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理念研究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J 李翠玉 1 1 刘欣龙500元70 艺设学院城市品牌符号嬗变与重建研究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H 饶鉴 4 4 郭孝淳、王苗、王刚、500元钱诗羽71 经政学院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H 刘应元不限 6 刘冉、戴天凤、吴敏捷、500元李维、刘梦、蒋晓72 经政学院维稳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教育部项目J 戴毅斌、林兴发 5 4 张森焱、王超、焦自路、500元拓栋73 经政学院低碳经济视野下湖北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北省教育厅G 易金平 2 1 王森500元74 经政学院“解耦”目标下生猪产业循环经济价格支撑体系研究湖北工业大学G 丁文斌 1 1 包忠胜400元75 经政学院低碳经济下湖北农村能源利用政策研究湖北省教育厅G 景思江 4 1 赫晓文500元76 经政学院两型社会建设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研究湖北省教育厅G 袁毅阳 3 2 张鹏、姜珍珍500元77 经政学院制度变迁与湖北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湖北工业大学G 彭芳春 2 2 余艺、张丽丽400元78 经政学院提高武汉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对策研究武汉市社科基金G 徐彬 3 1 李静500元79 经政学院新时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湖北省教育厅H 陈红军 2 2 沈然、周亚琼500元80 经政学院绿色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国家重点I 万华炜 2 1 王荣500元图书办公室81 经政学院大学生网上群居行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湖北省社科联J 李春梅 5 5 陈瑞、杨楠、李靖喆、500元代丹丹、陈帅男82 外语学院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母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省级科研项目J 张剑平 2 1 张峰500元83 外语学院基于中学新课标语文的大学母语教育衔接与提高研究国家语委科研项目J 周金声 2 1 黄智奎500元84 外语学院英语演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人文社科专项研究项目J 刘艳 2 2 李锐、周倩珊500元85 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 姜奕 2 2 符国邦、饶博500元86 理学院51/AVR单片机开发板研究自主研发 B 陈本源 2 2 徐翔、黄夏妹400元87 理学院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降噪处理研究自主研发 B 徐斌 4 4 许文慧、别亦男、余兵杰、400元吴高伟88 理学院基于灰熵的路面图像裂缝检测算法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B 李刚 4 2 孙雨皓、胡轩晨500元89 理学院顾及几何约束条件和高阶结构特征的异源影像同名点匹配研究自主研发 B 吴颖丹 5 5 王坤、韩露、陈凯、王念兵、400元肖少勇90 理学院多尺度非均质多孔介质界面滑移效应的LBM数值研究自主研发 C 荣伏梅 4 4 江亚龙、何旭东、曾志文、400元谢雪源91 理学院中值定理应用的若干研究自主研发 C 巴娜 1 1 张成400元92 理学院实数完备性的若干研究自主研发 C 彭峰集 1 1 雷鸾400元93 理学院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及应用自主研发G 商豪 4 4 熊明权、丁玉花、王秀悦、400元许玉环94 理学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的实证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C 蒋慧峰 2 1 陈成500元95 理学院剪切干涉应用于温度场测量的研究预研项目 E 朱进容 2 1 宋菊华400元96 理学院基于计算层析技术建设三维大气参数模型研究预研项目 B 张金业 3 3 邱红强、王石磊、王俊伟400元注:机械与控制(A类)、信息技术(B类)、数理(C类)、生命科学(D类)、能源化工(E类)、土木建筑(F类)、经济(G类)、社会(H类)、管理(I类)、教育(J类)、其他(K类)。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附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个)(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指导专家:邱勇、邬贺铨、张欣欣、伍江、王巨宏2.工科专业更新改造项目群指导专家:钟登华、王迎军、李德毅、周爱军、杨毅刚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林忠钦、张广军、杨斌、陈信祥4.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吴朝晖、郭东明、段宝岩、姚郁、陈道蓄5.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丁烈云、孙家广、赵继、徐晓飞、唐振明(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新兴工科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许宁生、包信和、王志林、陈初升、郑志明、潘建伟2.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罗俊、高松、陈十一、周傲英、张东晓(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地方高校一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陆靖、夏建国、蔡敬民、李校堃2.地方高校二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顾佩华、李志义、成洪波(四)“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项目指导专家:钟登华、林健、查建中、黄群慧、马陆亭、余东升(五)“新工科”建设进展与效果研究类项目指导专家:邹晓东、桂永浩、夏建国、顾佩华二、“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个)1.人工智能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何积丰2.大数据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梅宏、周傲英3.智能制造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顾佩华4.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5.电子信息、仪器类项目群指导: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仪器类专业教指委、谭久彬6.机械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工程图学课程教指委、丁汉、邓宗全7.自动化类项目群指导: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8.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类项目群指导: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9.矿业、地质、测绘类项目群指导: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地质类专业教指委、测绘类专业教指委10.材料、化工与制药类项目群指导:材料类专业教指委、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指委、陈建峰11.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项目群指导:土木类专业教指委、建筑类专业教指委、水利类专业教指委、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刘加平12.能源、电气、核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电气类专业教指委、核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何雅玲、陈军、杨勇平13.食品、农林类项目群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林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农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4.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指导: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纺织类专业教指委、轻工类专业教指委、石碧15.生物、医药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任露泉16.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项目群指导:物理学类专业教指委、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力学类专业教指委、谢和平、徐宗本、郑兰荪17.安全、公安、兵器类项目群指导: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公安技术类专业教指委、兵器类专业教指委18.医工结合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9.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项目群指导: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法学类专业教指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体育学类专业教指委。

014-湖北工业大学-22-李逢-高地方多科性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014-湖北工业大学-22-李逢-高地方多科性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地方多科性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逢高教授理学院380 总体策划,教材和架构设计蔡光兴教授理学院128 教材、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李子强教授理学院220 教材、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张凯凡副教授理学院380 教学模式实施、成果推广朱永松副教授理学院380 教学模式实施、成果推广方瑛教授理学院380 教材、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蒋慧峰副教授理学院380 教学、统计软件穿插模式设计费锡仙副教授理学院380 教学模式实施、成果推广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结合学校“721” (7—实、2—宽、1—深)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数学教学改革,建立了“案例导引、知识构建、应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这些教学法保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原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竞赛取得国家一等奖优异成绩。

(2)建立了地方多科性大学生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网上自学相结合,群体教学和拔尖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三结合”大学数学教学模式。

依照我校“721”培养模式进行分级教学。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多队获得国家一等奖五队次。

“十校联考”名列前茅。

考研数学上线率高。

毕业生就业率高。

(3)建成了立体化结构模式教材体系。

《微积分(经管类)》突出经济应用案例、教学软件、数学家故事、够用原则。

《线性代数》突出初等变换及线性方程组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性和矩阵秩相互间的联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突出数理统计的应用案例及工程应用、数学软件应用等。

基于问题流转单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问题流转单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第 22卷第 3期2023年 3月Vol.22 No.3Mar.2023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基于问题流转单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邓娜,林姗,叶志伟,欧阳勇(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摘要:传统课程教学重课上,轻课下,忽略对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能力的培养,距离新时代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一流课程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也不吻合。

受本科生课程问题探究活动记录表启发,提出一种基于更小时间粒度问题流转单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问题流转单教学过程。

该教学模式利用问题流转单将课前、课中、课后链接起来,也将前后相邻章节串联起来,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整体结构上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流转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流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DOI:10.11907/rjdk.22129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3)003-0217-05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ty Course Based onProblem Circulation SheetDENG Na, LIN Shan, YE Zhi-wei, OUYANG Yong(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o in-class,but ignores out-class,negl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active learning and posi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still far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uter courses in the new era, and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emphasized by the 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nspired by the record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problem inquiry activities, a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ty courses based on problem cir⁃culation sheet with smaller time granularity is proposed. Tak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a complet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blem circulation sheet is demonstrated. The teaching mode uses the problem circulation sheet to link before-class,in-class and after-class, as well as connect the adjacent chapters, which can greatly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n the whole.Key Words:problem circulation sheet; computer specialty course; teaching mode; 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 student-centered0 引言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整体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计划在2019-2021年建设万门左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万门左右的省级一流课程。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及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及实践

45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4 期2019 年 4 月 10 日0 引 言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大力推动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

工程教育要求回归教育本质,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本科教学模式来实施,这就要积极转变长期以来学科导向或投入导向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结果导向,以“基于产出”的评价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1]。

为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多半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2-5]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改革大多集中在对理论教学部分及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期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但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谭浩强教授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应用与培养科学思维的关系,在计算思维的研讨中要从实际出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6]。

计算思维的能力体现在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这应该是学生主动行为过程中的累积效应。

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应该回归课程本质,以计算机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计算思维为牵引,以技术发展为脉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过程和形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1 课程改革设计1.1 重构知识体系,明确计算思维知识点大学计算机基础应该以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产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要注重计算思维的理解,以问题求解为重心;课程教学设计要始终以问题为出发点,建构情景,分析问题,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可以引入一些计算机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或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强化教学效果。

以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传统计算机基础理论为基础,以战德臣教授编著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计算思维知识点,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8个章节,具体教学文章编号:1672-5913(2019)04-0045-04中图分类号:G64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及实践欧阳勇,李 红(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摘 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一种遵循工程教育的理念,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产出导向,以问题求解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介绍应用情景、问题驱动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说明实践效果。

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

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

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①范小平,苏骏,蔡洁(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培养土木工程师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

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力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2-0104-02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虽然中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无法满足国家对工程人才的现实需求。

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质量[1]。

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卓越计划”的必由之路[2]。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同时也具有创新性,如何培养一名基础扎实而且知识面较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

因此,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研究实践教学环节如何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和实践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大学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做得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牢固的校外实践基地土木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去实现:(1)课程实验环节,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应实验室进行教学;(2)实习采取校外实习的方式,即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实践基地的完善与否对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尹明富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在分析了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总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给出了实践教学的总体构成,通过实践表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2页(P205-205,206)
【作者】尹明富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基于“三重一高”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3.机械工程专业以机械CAD/CAM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构建
4.以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问题为主线的实验课程群建设探索
5.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科类:工科
申报等次:省一等奖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直面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从素质培养角度审视实践教学之不足,研究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之关系,将养成教育方法迁移到实践教学中,形成工程知识、能力、素质教学与育人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从而既可加强实践教学又可提升工程素养,在实践中探索实践教学与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凝炼出了“育学结合”的面向工程素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理念。

2、将工程素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研究实践教学项目、内容、方法与实践育人载体、手段、目标相互关系,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与条件、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谋划,重构了以“三层评价,四方协同,五项举措、六大平台”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资源与育人资源、专业教师与管理教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按照“人人必修、梯度推进、精准指导、过程管理、考评激励”的
系统设计,形成了以短学期实践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实践教学是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要而薄弱的环节,工程素养更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洼地。

将养成教育理念迁移到实践教学中,形成工程知识、能力、素质教学与育人活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即在实践教学中将工程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进而升华为工程素养,在工程素养培育中巩固工程知识提高工程能力,从而凝炼出“育学结合”实践教学新理念。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与工程素养关系矩阵,建设改造实践教学项目、平台、举措等等,设立三层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建立与育人融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主要做法有:
1、四方协同机制。

整合专业资源和育人资源,集合教学、科研、企业资源服务实践教学,建立资源协同机制;设置素质拓展学分,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教务学工部门年度目标,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各类教师相互配合,实行双导师制,实现专业教师与管理教师协同。

2、五大改革举措
融合实践,优化综合素质测评。

2002年开始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2011年起,加大工程素养的测评比重,及时修补素质发展的短板。

聚焦实践,实施短学期制。

出台相关文件,在部分学院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学校从2013年起全面实施短学期制。

每学年设四学期,其中春秋18周,夏冬2-4周。

强化实践,推进理实一体化。

机械、电气、土木等学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实施工程化项目教学,每年10余专业开设20余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实战实践,共建“一院一校企班”。

与20余知名企业合作共赢,学生直接进企业现场实践,开设“易时科技精英”、“敏实机电”等19个校企合作班。

创新实践,开展“一专业一赛事”。

培养方案规定2-4个创新学分,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形成“一专业一赛事,一赛一指导团队”的运行机制。

3、六大实践平台。

依托思政、人文教育基地,建立学业规划平台;教务学工多部门联动,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实验开出率100%,完善课程实验平台;依托校内各实训中心,在校内共建企业或生产线,创建工程基础训练平台;依托创新基地创业园,开辟创业平台;校企共建300多家实践基地,打造工程实践平台。

采集大数据,实现了实践
教学信息化管理。

4、三层评价机制。

在部分工科学院推行实践能力测试;建立用人单位调查制度;2011年起,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调查毕业生的工程素养、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形成了校内测试、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评价的三层评价及反馈改进机制。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成果应用。

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养明显提升①改革效果明显。

12万余人次参与短学期实践,20余门课程理实一体化,每年20余校企合作班,学生、社会满意度90%以上。

土木等3专业通过认证。

②平台建设收效显著。

近5年获批20余个国家及省级实践教学平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③竞赛成绩突出。

近5年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60余项高水平竞赛获奖1200余项。

④就业质量提升。

据调查,2012-2015届就业率为93.3%、96%、96.2%、96.5%,起薪为3395元、4134元、4895元、5575元,提升明显。

2、成果推广。

①2016年、2017年分别在省本科教学工作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提高高校实习管理及实训教育质量”会上作经验交流。

实践教学改革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报道。

②改革经验通过校友邦公司平台推广至国内200所高校。

③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来校调研。

④东方雨虹、东莞沃德、湖北交投、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安琪酵母、劲酒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来校合作联合培养急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