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 复习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1、理解重点在于“社会”
社会唯名论的解释
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真空”社会学以外的人一般持社会唯名论的观点
社会唯实论的解释
社会是一个实体,人们生活于其中,受到其实实在在的影响与制约
狭义: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广义:统辖“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
2、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

作为状态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指人类生活中的幸福和正常的状态,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社会病态是“社会福利”的反义词。

社会福利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
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
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可以被理解为制度实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般涉及到四个方面:社会福利的目标体系;对象;项目体系
•社会保障
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即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及对有儿童家庭提供的补贴。

3、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内涵
•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1)经济福利性:非市场交换方式获取
(2)社会化行为:即其行为主体为国家或社会民间组织
(3)目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
(4)接受对象:全体国民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国内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
(4)社会安抚
•蒂特马斯:社会服务体系
1.社会福利:包括一切由国库在“社会服务”名目下支销的直辖服务和转移性支付
2.财政福利:全面联系着中央和地方直接税制下的宽减、免征、扣除等措施,以及在国民保险里称为供款的
“税捐”
3.职业福利:基于工作表现、职业成就和生产力来满足社会需要
三、社会保障的作用
1,作为社会政策的社会保障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的“婢女”
2,作为经济政策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它不是从属于经济发展的,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教育、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基金等
四、社会保障原则
1,公平原则:按个人的需要而分配;按个人的价值(worth)而分配;按个人的功绩(merit)而分配;按个人的劳力而分配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3、责任分担原则(激励性)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五、社会保障的性质
•强制性
•互济性
•福利性
第二章社会保障发展进程
一、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道德因素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慈善事业阶段:现代社会保障的先驱
1,宗教慈善事业
2,官办慈善事业
中国:仓储后备
3,民间慈善事业
(二)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
1,产生原因
(1)商品经济开始大发展
(2)政治结构发生变迁
(3)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2,济贫制度的发展
(1)1601年,《济贫法》
(2)1723年,设立济贫院
(3)1782年,《吉尔伯特法》
(4)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标志:
1883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
在德国产生原因
(1)新历史学派的影响(瓦格纳)
(2)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3)俾斯麦的大帮+胡萝卜政策
2. 意义
(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实现了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确定性、经常性的转变
(2)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3)对于个人基本权力的尊重
3.社会保障的发展期:一战前后
理论基础:英国的“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实力运动”,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主要措施:
(1)1908年老年津贴法
(2)1911年国民保险法
(3)1909年住宅及城市法
(4)1935年《社会保障法》
(5)1929—1933年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4.社会保障成熟期:二战以后
标志:福利国家的建立
二战结束后,各西方主要国家都先后宣称自己已建立了“福利国家”,其特点主要包括:
(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社会保障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3)社会保障项目实现完备化,一方面原有的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项目不可能被取代,而社会福利项目等项目仍会不断增加
(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三、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单位型社会保障
包括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和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有时称为二元三结构
1,国家负责2,单位包办3,板块结构4,全面保障5,封闭运行6,缺乏效率
(二)改革开放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保障制度重构阶段
•1986—1993年,社会保障改革的探索期
•1993—1997年,社会保障改革启动期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以后,社会保障进一步改革,并成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1)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全面走向社会化
(3)超越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
第三章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一、凯恩斯主义主要内容
1,批判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
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3,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4,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
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5,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
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
调节的。

6,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
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3R(recover、relief、reform)
主要措施:
1、稳定金融
2、振兴工业
推广社会保险,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
3、调整农业政策
4、推行“以工代赈”
评价:
1,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虽然在某些方面,如就业,已经开
始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即把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理论体系的新政,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就业,他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
由国家来刺激经济发展,在工业社会发展早期有其积极意义,但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必须
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就业的可能性。

二、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
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帕累托最优
在一定收入分配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情形的改变使得有些人的境况变得好些而其他人的境况并未变
得坏些,社会福利才能说是增加的。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学
•社会保障的出发点:社会问题取向
•社会保障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社会学理论支持
四、帕森斯
•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是有各种结构和器官组成的,并且每一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模式维持
•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社会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也有认为社会保障是“工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
第四章社会保障模式与体制
一、社会保障分类
(1)比如郑功成教授认为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

(2)蒂特马斯从国家、社会、市场在福利资源分配中所承担的角色出发,把福利国家分为三
蒂特马斯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促成了福利国家比较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进展;
第二,蒂特马斯的研究促使人们跳出福利支出的黑箱,将注意力转移到福利国家的内容上来
第三,多种福利国家类型的出现使得对福利国家做简单的线性分类难以继续下去
二、艾斯平—安德森及其福利体制
•福利体制
•不仅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
去商品化
个人福利相对地即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

分层化
在衡量“去商品化”的容纳能力时受到了波拉尼和马歇尔观点的启发,使用了“社会权利”的概念。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
●缺乏稳定的跨阶级联盟,国家福利主要以贫困线为贫穷者提供残补式的安全网。

●强调个人在市场的权利,并寻求市场解决的方式,并且认为国家的介入愈少愈好。

●强调以资产调查的救助、有限支付移转或社会保险为主要社会政策。

●特征:较高的就业率,较低的税赋,较低的社会支出规模以及较高的工资差异与所得不平等。

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包括历史上的合作主义和的家长式威权主义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法国
●强调社会整合和国家的强力介入社会政策,希望通过阶级和地位分化的社会政策来形成阶级结构并达
到对国家的忠诚。

●一方面国家希望取代市场或为福利供应者
●另一方面又赋予家庭承担与提供福利的责任,让家庭取代福利国家来提供各种服务。

只有在家庭服务
能力无力时,国家才提供辅助性的福利与服务
●特征: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度的税赋,中度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
提供高所得替代率的所得转移为主,中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体制:以如瑞典、挪威和丹麦等为代表
●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提供普遍式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政府对充分就业和全民性给付的承诺,具
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
●强调普遍主义和以政治力量去除对市场的依赖,它还强调去家庭化,它指的是将家庭关系的成本社会
化,也使个人能拓展其独立能力。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体制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工作机会,不仅满足家庭需求,而且也允许妇女选择去
工作而不是照顾其家庭。

●特点:有较高的就业率,较高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税率,较高的工会组织率,较大的社会支出规
模,社会安全体系以相当慷慨的社会服务为主,低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社会民主党在政治领域
中扮演相当支配性的地位等特征。

三、东亚福利体制
•东亚福利体制的社会政策有九个共同的特性:
(1)低的政府福利支出;
(2)聚焦于经济成长的积极性福利政策;
(3)政府对福利的敌视态度;
(4)强烈的残补概念;
(5)以家庭为中心;
(6)政府扮演规范及鼓励的角色;
(7)片断、零散方案的福利发展;
(8)借助福利来支持及建立政权的稳定与合法性;
(9)对福利权的有限承诺。

•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
1.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社会政策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

2.经济政策目标中压倒一切的是经济增长,其中心概念是成长导向的政府、隶属于各方面的国
家政策,隶属于经济、工业目标。

国家的决策者借着辅助的手段追求经济成长。

四、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目标
•方针: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模式:
“4+2”模式,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四大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住房保障、优抚安置第五章福利国家
(一)概念
福利国家首先是一种国家形态,其次是一种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的社会制度可以称为“福利资本主义”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

•福利国家发展于二战后
一、成长期:1940—1950年代
•标志性事件:《贝弗里奇报告》
•理念基础: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流派主要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个
二、成熟期:1960—1970年代
•原因
•(1)新政治选举提升了少数民族、妇女、残障人士和其他人的民权和社会权利
•(2)西方社会在二战后经历的“黄金二十年”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二)福利国家的评价
(一)福利国家形成的理论
1、工业主义逻辑
2、新马克思主义逻辑
3、文化决定论
4、扩散模型与世界政体观
5、民主政治模式
(二)评价
•右派:
(1)福利国家机构强加于资本之上的管理和税收负担等于是抑制了资本投资的动力
(2)福利国家所认可的要求、权利以及工人和工会所拥有的集体权力,等于是抑制了工人工作的动

•左派:
(1)无效力的和无效率的
(2)压制性的
(3)使工人阶级对社会政治现实的理解处于虚假状态
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依赖于福利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不能与福利国家并存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1970—1990年代末期
原因
•经济危机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社会风险的转型
•社会结构变化
1,老龄化2,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从核心家庭到单亲家庭3,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发生变
化,越来越多的人集中于第三产业4,生命生涯(life course)改变了线性发展路径5,全球化发展对
民族—国家的影响
•社会风险转型
传统的社会保障针对的是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而设计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事后补救”的措施。

(四)反思社会福利制度
(一)含义
传统的社会政策是将资源用于减轻人们的不幸和困境,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话。

新的社会政策则是致力于消除或减少那些会使人们陷入不幸或困境的因素, 而不是在风险成为
事实后再向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社会政策的对象不再只是现实的贫困者或不幸人士,而是一种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能力
的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
在全球化,现行福利制度与日益增长的新的风险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国家提供的福利越多,发
生“道德公害”的可能性就越大,结果在加重国家福利负担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风险。

传统社会政策没有从根本上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因而在本质上具有
被动性。

传统社会政策不是初级干预而是次级干预。

传统社会政策的重点不在消除产生风险的根源,属于
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如何将社会干预的重点提前到风险的形成环节?是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向。

(二)应对措施
1、紧缩福利政策
方法(1)控制货币发行量和紧缩信贷
(2)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
(3)缩减政府规模,降低政府管理范围
2、资产社会政策
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是针对以收入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提出的。

•彻底改变以收入为本的社会政策。

•要求将政府原先用于转移支付收入的部分资金化为资产形式,形成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的新结构。

•让穷人拥有和积累资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对穷人的政策预期行为
•资产社会政策表现为国家干预环节的前移
•资产社会政策首先是帮助人们形成个人资产,其中个人发展帐户是最常见的政策工具。

•国家的社会政策从只关注维持收入转而通过资产积累直接关注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发展。

3、发展型社会政策
•目标:
通过社会政策来影响个人的竞争力,通过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手段:
(1)促进人力资本投资;
(2)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
(3)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
(4)社会政策能力建设。

•倡导的社会发展主义出发点:
寻求一种新的理念使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功能得到更加合理的理解:
将社会资源分配于具有生产性和以投资为导向的社会计划,由此提高社会成员的经济参
与能力,进而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融合:
(1)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包容、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是要让社会的所有成员能
够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2)社会福利应以社会投资为导向,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参与经济的能力。

社会福利必
须投资到具有促进人力资本、就业、社会资本、劳动技能以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项目
上,并致力于消除社会成员参与经济的障碍。

(3)个人的职责、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以及国家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一、建立一个国家级部门,全面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促进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
展。

二、采取促进就业、以人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社会计划应以投资为导向,采取“生产主义”,促进经济參与,产生较高的经济
回报。

•在具体政策上:
(1)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强调人力资本投资。

(2)在就业方面,推行各种“新政”。

(3)在公共服务方面,实施公私合作改革。

第六章养老保险
一、概念
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法定年龄
(2)为老年人提供帮助:长期性
(3)以社会保险为帮助、以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

二、养老保险产生背景
1、社会背景—工业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

2、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
3、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
三、特征及其作用
特征
1、普遍需求
2、地位特殊
3、长期积累
4、管理复杂
作用
1、保证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2、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3、有利于精干企业劳动力队伍
4、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
1、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下的价值取向
2、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下的模式选择
3、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下的具体规定
4、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下的实施效果
五、养老保险基本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传统型)
含义:通过立法程序强制工资收入者加入,强制雇主和劳动者分别按照规定的投保费率投保,并要求
建立老年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多层次退休金。

优点:定期待遇支付以确保整个退休期间得到保障;通过风险分担与资源共享,使投保者免遭通货膨
胀与投资风险;强调待遇与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并有利于低收入者
缺点:由于缴费没有记录到个人账户上,制度的透明度不高,不利于激励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
识,政府承担的责任很大
(二)强制储蓄型(公积金型)
含义:强制劳资双方按固定缴费模式缴费,以职工名义存入公积金,待遇由所缴费用以及利息决定。

优点:个人账户的透明度较高,激励作用较强,个人自我保险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政府负担较轻。

对国家储蓄有利
缺点:政府在基金管理中责任较大
(三)国家统筹型(福利型)
含义:由国家和单位全部负担雇员的养老保险费,个人不缴费
优点: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缺点: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
筹资模式:1,现收现支式:征费或税
2,完全积累式
3,部分积累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