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视节目赏析之60分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

——浅析《60分钟》

政法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 2010425039 官爽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它走过了36年的历史。本文将为你浅析这一档王牌节目的基本信息,历史沿革,成功经验,机遇挑战等。

一、我与电视的缘

从小就一直观看电视节目,从幼年时的动画片,稍大点儿了会看电视连续剧,慢慢的看看电影,年龄大了,就会对体育类、新闻类等节目感兴趣。看到主持人妙语连珠的讲述,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我从小就有当一名节目主持人或一名记者的理想。

高中的时候对大学就很期待,因为这里有轻松的学术氛围,有功底深厚的专业教师,有发展自我的良好环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并不是热门的经济类或管理类,而是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新闻类。只是后来种种缘由,我被调剂到了其他专业。虽然由于专业的限制,可能我不能实现幼时的理想。不过我并没有放弃对自己兴趣的追逐。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于是在选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几门与新闻或电视有

关的课程,其中赵老师的“西方电视节目赏析”就在其中之列。我很有幸的选上了这门课。

上课时,老师以渊博的知识、风趣的口吻,将西方电视节目的精髓给我们娓娓道来,听了几次课,让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知识。老师给我们介绍并播放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节目、访谈节目、纪录片等等诸种形式的电视节目。虽然很多节目的形式在中国的电视台都有,很显然,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外国的形式,只有看到节目的本源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意。西方国家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节目内容的开放程度以及主持人的现场表现能力等等都是中国同类节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想,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发展较晚,起点较低,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视节目的发展。虽然中国的电视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电视节目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看的西方电视节目,如果非要选一种的话,那就是——《60分钟》吧。根据老师的讲解,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自己的观看,对《60分钟》做一下简单的解读。

二、基本信息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当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

栏目形态,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在创办后的好几年里,这档新闻节目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在美国尼尔森当时的收视调查中只排在第51位。直到1975年,栏目调整了播出时间,固定在每周日晚间7:00至8:00段播出;也就在这一年,著名记者主持人丹•拉瑟加入《60分钟》。

从这之后,栏目收视率竟逐渐上升到36%,而且在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竞争中连续23年名列美国联播网黄金时段收视率的

前10位,CBS的新闻栏目也在《60分钟》这里首次实现盈利。

说《60分钟》,我们不一定知道,但提到美国著名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我们就一定还有印象。1986年,他在北京中南海独家采访了邓小平;2000年,他再次到北京采访江泽民。华莱士是《60分钟》的创始人之一,在1968年整50周岁时,他出任《60分钟》的记者和主持人。

凭借自己高人一等职业技巧和新闻敏感,还有另人崇敬的职业精神,他和《60分钟》一起逐渐成为美国甚至世界新闻界的楷模。除了邓小平和江泽民,他还采访过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里根等美国总统,采访过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卡扎菲、阿萨德等世界各国领导人。如今的华莱士已经86岁(2004年)了,却还在为《60分钟》工作。

与其它新闻栏目不同的,《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除

了华莱士,它的记者主持人还有丹•拉瑟、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莱丝莉•斯塔尔和埃德•布莱德利等等。后来由于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

每期的《60分钟》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

三、节目解读

《60分钟》的栏目理念是通过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在整体定位上,这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栏目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读解。

品格读解。曾任《60分钟》执行主编的菲利普·席弗勒总是自豪地说:“《60分钟》是新闻品格的象征,是客观立场的代表,为这个栏目工作,我感到骄傲!”正是这种新闻职业品格和精神,支撑着《60分钟》近半个世纪来的长盛不衰,凝聚着一大批尖端新闻从业人员。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真相”。

可在2004年9月8日,《60分钟》公开了几份指向小布什的备忘录,最后却被证明这些备忘录是假的;无论《60分钟》是有意还是被利用,这种错误总是致命的,栏目的新闻品格开始受到置疑。

叙事读解。“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

语言读解。与电影艺术化的影像语言不同,新闻的影像语言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正因此,新闻影像语言往往被轻视被忽视,国内的大多数新闻栏目在语言上就极不讲究,认为只把信息传达了就行。

《60分钟》的影像语言却总是那么精致纯熟,他们首先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而所有这些都是新闻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包装读解。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60分钟》显然在这方面极为成功,关键词是“杂志”和“跑表”。

《60分钟》是新闻杂志栏目,在包装上干脆也做成一本杂志的样子;以“60分钟”为题,那干脆就用跑表来标示这60分钟的流逝。每周日7:00整,屏幕黑下,跑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逐渐扬起,黑幕上出现白色方框,仿佛一本杂志的封面,然后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