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 尔 加 纤 夫 ( 列 宾 俄 国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 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 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 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 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 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 全画的悲剧性。
这个哭泣的女人,名叫朵拉。玛尔的 女子,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颇有成就 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她在将近30 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 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 师最钟爱的情人。毕加索视她为自己 贴身的缪斯,并放心地要她保护自己 的作品。但是,临到最后,毕加索对 这段10年的感情的评价是:除了哭泣, 他对她实在无所记忆。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画 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 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家既 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 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 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 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 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 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 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 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 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
吹笛少年(马奈 法国)
马奈(1832-1883)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 去"。他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 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 《吹笛少年》又名 《吹短笛的男孩》 ,画中的吹笛少年以右脚 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 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 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
抱银鼠的女子(达芬奇 意大利)
星空(文森特 梵高 荷兰)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发作。在与 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 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 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 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 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 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 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 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 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 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 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 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 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 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 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 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 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 晕眩中所见。
拾 穗 者 ( 米 勒 法 国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 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 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 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 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呐喊(爱德华· 蒙克 挪威)
《呐喊》或译称《尖叫》,是挪 威画家爱德华· 蒙克1893年的作 品。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 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 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 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 视的奥斯陆峡湾。这幅画是表现 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2012年5 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 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 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 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蒙克的《呐喊》是被偷窃次数最 多的画作,曾被盗过两次。1994 年,在挪威国家画廊被偷走另一 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枪歹徒 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 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 追回)。
筛麦妇
(居斯塔夫· 库尔 贝 法国)
又名《筛麦子的妇女》、《筛麦》。南特美术馆藏西洋画。法国人居斯塔夫· 库尔贝创作 于一八五四年。在画布的中心位置,画家着重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农村妇女的劳动形象。她 鲜艳的衣裙、圆润的手臂、丰满的背影、优美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朴实、健美的感觉。她 没有向受众展示的脸庞,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更显得耐人寻味。
《星空》、《星月夜》
鸢 尾 花 文 森 特 梵 高 荷 兰 )
《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色彩丰富,线条细致 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鸢尾和向日葵一 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 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 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 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
哭泣的女人(毕加索 西班牙)
画中的人物略微侧坐,从解剖学原理 上看比例完全正确,人物的面部表情 温顺柔和,沐浴在光线之中。切奇莉 亚生于1465年左右,她以美貌与丰富 的内涵而闻名。达· 芬奇的画笔非常生 动地抓住她这两样迷人之处,同时又 呈现一种动态,完美地平衡画面。她 的脸向着右方,似乎是听见什么人说 话而侧身。达· 芬奇不但用这个姿势表 现出动态,而且成功地让画中女子流 露出如雕像般高贵、端庄的气质。列 昂纳多用她膝上的白貂暗示了人物的 身份,因为白貂是尊贵的象征。希腊 语中白貂是“galee”,这个词暗指她的 名字切奇丽娅-加莱拉尼(Cecilia Gallerani)。
自 由 引 导 人 民 欧 仁 德 拉 克 罗 瓦 法 )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以 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她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画面气势 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迭戈· 委拉兹开斯 西 班牙)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科依 俄国)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 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 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 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 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 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 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
不相称的婚姻(普基廖夫俄国)
《不相称的婚姻》描绘了一位风 烛残年的将军娶一位少女为妻的 情节。老者被画家描绘得苍老憔 悴,而少女则面色红润,充满青 春活力。画家以同情少女的笔调, 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这 一丑恶的行为恰恰是在庄严的教 堂中举行。 画家以特写式的构图,展开一个 结婚场面:神父将结婚戒指戴到 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新娘的手上, 而她身旁的“新郎”则是一个可 以作她祖父的白发老头。他手持 蜡烛,目光斜视在神父要给新娘 戴的戒指上。新娘低头无奈,右 手无力地拿着蜡烛。她的眼皮浮 肿,昨夜痛哭了一宵,仍然逃脱 不了这种厄运。
蒙娜丽莎(达· 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 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 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 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 24岁百度文库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 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 《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
向日葵(文森特 梵高 荷兰)
布油彩《向日葵》是梵高在法 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 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 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 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 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 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 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 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 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 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 激情。
·
最 后 的 晚 餐 达 芬 奇 意 大 利 ) ( ·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 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告了密, 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 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 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
日 出 印 象 ( 莫 奈 法 国 )
《日出· 印象》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 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 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1874年莫奈 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 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 “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以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 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
《第一步》是梵高临 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 两位画家分别绘于 1858年和1890年。 画面是一块农村的耕 地,背面是农民的房 屋。画的右方一位农 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 学步。左方女婴的农 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 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第一步(梵高 荷兰)
哭泣的女人,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巴勃罗· 鲁 伊斯· 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刻画了一位 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 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 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 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