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终极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
⏹如果说“传播什么”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第一问题,那么,“怎样传播”就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第二问题。

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解决的正是这后一个问题。

⏹新闻传播原则指示新闻传播的方向,属于新闻传播的理念性要求,也是必须具有的基本规范和精神;新闻传播方式则着重揭示新闻信息流通的不同类型和形式,至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方法乃是业务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一)真实原则
1新闻真实的本质
⏹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真实讲的是对“实”的正确的、全面的反映,
2、新闻真实的含义
第一,就具体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在过的,即凡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某种根据,就可以说新闻报道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可叫做存在论意义的真实。

⏹其二,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性。

⏹第二,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见上);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

⏹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

3新闻真实的特性
⏹第一,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
⏹第二,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第三,对新闻报道或新闻文本的解读产生了“解读真实”的问题。

⏹第四,新闻报道的历史存在,决定了它还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

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

⏹其二,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

⏹其三,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

⏹其四,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其五,新闻真实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有限性。

4新闻真实的意义
⏹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与非新闻区别开来,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

新闻以真实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灵魂,以真实奠定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

⏹再次,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最后,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二)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或客观原理(要求)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是新闻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原则。

1客观原则的来源
⏹首先,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其次,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

⏹再次,便士报(the Penny Press)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

⏹最后,不少学者指出,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2、客观原则的内涵
⏹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

⏹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具体说,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
⏹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
⏹以五个W报道;
⏹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引述当事人的话;
⏹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不采取立场;
⏹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3、客观原则的意义
⏹第一,客观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特别是存在论意义真实的基本途径。

⏹第二,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

⏹第三,客观原则是充分实现收受主体知情权的保证。

4客观性的限度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要害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出发,客观原则的限度,就是达到客观报道的规范要求(如上文所列诸条),即如果一则新闻报道达到了专业标准或规范,就被认为是客观的。

专业标准和规范是专业领域的共识,是公有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必然是一定认识水平的表现,是主观限度内的客观标准。

(三)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

不同层面的全面性,意味着新闻传播将会达到不同层面的真实性,因而全面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关键原则和手段。

1、全面性的含义
⏹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一个概念,既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观念,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全面原则的含义:
⏹一是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二是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三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方面:
⏹一是全面必须是包含对负面新闻事实报道的全面。

⏹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传播主体要特别注意顾及各方的情况和意见,要主动运用均衡或平衡报道的手法,把事实的整体状况再现出来。

⏹全面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是,全面不能停留在对事实表面现象的全面罗列上,还应力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揭示事实的本质,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使人们对新闻事实本身本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全面性的意义
⏹首先,全面原则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层次和境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理性精神,提高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主体的要求。

⏹其次,全面原则是实现真实、客观、公正的必然理念和方法。

⏹再次,全面原则是一条确保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比较健全的新闻信息服务的原则。

3、全面的限度
⏹与真实、客观一样,实现全面报道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度的。

全面是新闻认识层面上的全面,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全面。

有限度的全面性,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结果。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是新闻眼光下的全面性,是全面报道理念和全面报道方法下的全面性,不是有闻必录,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面性的大杂烩。

⏹其次,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态,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体、传播主体,主观上愿意实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即把全面真实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在此情况下,传播主体认识事实的能力与水平,客观事实本身构成或变化的复杂性,新闻传播环境限制或宽松的程度,等等,都会对传播主体全面把握新闻事实形成各种作用和影响。

(四)真实、客观、全面三原则的关系
⏹作为新闻传播事实原则的三个分原则,真实、客观、全面的内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让事实说话”,以再现新闻事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并尽可能反映整个事实世界的最新变动状态和情况,在求实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求真的境界。

⏹如果将三个分原则分为两个层次,那么,真实原则属于第一层次的原则。

真实是事实原则的内核,没有真实,事实原则也就没有了根基。

真实是新闻传播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新闻传播的一切目的和追求,离开真实都是无从谈起的,在这一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真实原则就是事实原则。

⏹客观原则和全面原则是第二层次的原则。

客观和全面既是实现真实的新闻理念,也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必然途径,没有客观原则与全面原则在理念上和方法上的双重保证,传播主体就难以架起通向和达到新闻真实的桥梁。

二、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
⏹新闻传播的现实告诉人们,传播主体不只是“让事实说话”,传播主体还会“用事实说话”,“为事实说话”,表达自己的意志意见,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和其他传播目标。

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就是新闻传播主体为实现一定利益需要(不只是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而坚持的原则。

(一)公正原则
⏹公正传播,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标榜的一条基本价值原则,是新闻传播主体理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是人类新闻传播业追求的价值理想。

1、公正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公正原则是相对事实原则的“应然之则”。

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

⏹公正原则在宏观层面上,要求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作为守望环境的新闻传播主体,拒绝向任何权力和金钱做出不正当的倾斜。

⏹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其最典型的体现是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

⏹公正原则对新闻传播主体自身提出的直接要求是:不能利用职业之便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不能将非新闻的东西当作新闻来报道,不能有意进行失实的、片面的、歧视的报道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更不能以虚假的、有偿的报道来误导收受者、欺骗社会。

2、公正的意义
⏹作为新闻正义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新闻道德理念的核心,它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对新闻传播者来说,公正“是绝对的命令”,是传播者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

有了公正的报道态度和公正的报道方式,才有可能获得公正的报道结果,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公正传播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

对新闻传播来说,有效传播的根基性因素是真实,公正,及时,公开。

3、公正的评判
⏹传播主体是否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了公正的原则,达到了新闻正义,是需要社会进行监督评判的,这既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正当发挥。

在实际的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评判传播公正性的直接标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规律性标准,即看被评判的新闻传播是否遵循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二是规范性标准,即主要是看新闻传播从内容到方式,是否合乎现实社会对新闻传播提出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求。

合法性、合政策性是对公正性最基本的评判,合德性是对公正性进一步的评判。

(二)立场原则
⏹传播主体不仅以事实原则(真实、全面、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新闻传播特有的方法原则(及时、公开的传播原则)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会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原则、特有的利益原则和立场原则去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传播倾向,即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之信息,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各种处理而“说话”,
1、立场的含义
⏹新闻传播立场,指的就是传播主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的倾向或态度。

或者说,立场在新闻传播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一般是指传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观点、情感和态度。

2、立场的体现
⏹随着新闻传播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新闻传播业在社会系统中相对独立性的加强,传媒立场的公开性在总的趋势上走向强化,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在“新闻”传播中立场和倾向却在日趋淡化。

将新闻与对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立场加以比较严格的区分,正在成为各国媒体的基本规范。

3、立场的意义
⏹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倾向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并不一定是单纯为了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或情感爱憎。

我们认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不仅是媒体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社会的要求,广大收受者的需要。

只有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媒体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因而,在传播新闻事实信息时,适度而合理地以非新闻报道的方式表达倾向性,应当成为媒体及其传播者的自觉行为。

(三)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的关系
⏹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合目的性的追求,它不拒绝传播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是社会公众期待新闻传播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

三、新闻传播的方法原则
(一)及时原则
⏹及时是新闻传播的时间原则,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获取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则。

在所有能够公开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及时传播可以说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1、及时的含义
⏹及时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是指“在事件刚一发生,人们对事件还来不及作出判断,就立即给予报道”。

⏹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时间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

及时并不是绝对地越快越好,还有“时机”、“时宜”问题,这也是及时原则不可少的重要内涵。

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

2、及时的意义
⏹首先,从新闻传播者方面看。

只有及时才能完成新闻人观察世界、监测环境的基本使命。

⏹其次,从新闻收受者方面看。

及时或同步了解、把握自己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才能有效调整自己适应或改造环境的行为。

⏹再次,从新闻传媒自身的生态状况看。

不同媒介形态间的竞争、不同新闻媒体机构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的传媒生态已经形成。

⏹最后,从及时原则对其他新闻传播原则的影响看。

新闻传播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等的要求,都以及时传播为前提。

(二)公开原则
⏹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原则一样,公开传播也是新闻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内涵。

公开性使新闻传播成为阳光下的传播,成为一种能够广泛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传播。

公开性亦是新闻传播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1、公开性的含义
⏹整个社会的传播、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传播新闻、收受新闻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们应该拥有的一种普遍权利。

⏹公开性意味着新闻传播是一种无空间界限的传播,无信息壁垒的传播,无歧视性的传播,而最本质的意义是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传播,即既有传播自由又有收受自由的传播。

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

⏹公开性要求新闻传播主体不能隐瞒或遮蔽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上,都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处理新闻信息,这是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

⏹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该向社会和收受者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

说明新闻信息的确切来源,不仅是新闻报道简单的技术性要求,而且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向社会负责、向收受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公开性同样要求一定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或相关规定的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告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新闻信息。

2、公开性的意义
⏹公开报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

⏹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

新闻的力量基于真实,这是新闻生命的力量。

但是,真实的力量要通过公开的传播方式来实现。

新闻传播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公开传播的方式才能得到规模化的有效实现。

3、公开性的实现
⏹(1)确立“社会公器”的新闻传媒理念。

⏹(2)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

⏹(3)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四、事实、价值、方法原则的关系
(一)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
⏹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以反映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为基本任务和职责的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三大原则的共同支撑。

事实原则是基础,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本性。

如果离开对真实、客观、全面的追求,新闻传播将背离它自身的内在要求,异化为非新闻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方法原则是毫无意义的。

(二)三大原则的一致与矛盾
⏹首先,事实原则从本性上讲是价值无涉的原则,在逻辑上与及时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它以揭露事实的真相为最终目的,因而在结果上追求公开。

⏹其次,价值原则是利益原则,是重要的主体活动动力原则。

这种动力原则的动力方向具有多向性。

⏹再次,方法原则与事实原则相比,不是对新闻再现内容的要求,而是对再现时间形式和公开性的要求,及时、公开与内容的真实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及时和公开能够很好体现新闻再现事实真实性的特点和力量。

第二节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方式
一、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
⏹新闻传通模式是指新闻信息流向新闻收受者的方式。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信息传通模式,是把不同的大众媒介作为新闻信息的最初发送者,然后考察新闻是按照什么样的通道流通的,基本的路径是什么,流通的节点有哪些。

⏹从媒介到收受者的一次性传通
⏹从媒介到收受者的多级传通
⏹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通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
⏹媒介方式
⏹文体方式
⏹符号方式
⏹过程方式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结果与原因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与其本源态的逻辑比照结果。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与新闻传播的收受结果样式不同,后者是指新闻理解态的效果状态。

一、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
⏹如果以新闻本源态的客观事实为标准,传播态的结果样式大致可在逻辑上分为:完全真实、基本真实、部分或局部真实和完全失实。

二、失实结果的原因分析
⏹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

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反映,是典型的社会认识活动。

新闻出现失实现象,既有作为认识失实的普遍原因,也有基于新闻认识活动的特殊原因。

(一)新闻失实的主体原因
⏹首先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其次是缺乏专业主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再次是认识能力问题。

(二)新闻失实的其他原因
1、社会原因
⏹其一,体制性失实。

⏹其二,经济性失实。

⏹其三,道德性失实。

2固有原因
⏹首先,如今新闻传播的激烈竞争更使“抢新闻”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短的新闻传播周期使一些新闻成为“热蒸现卖”的作品,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真实的实现。

其次,一些新闻事实客观上的复杂性,增加了新闻真实实现的难度,也是新闻失实的一个内在原因。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