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修炼的误区 --张方

内家拳修炼的误区 --张方
内家拳修炼的误区 --张方

内家拳修炼的误区--张方

内家拳修炼的误区--张方

近年来,由于各种传媒的炒作,中外痴迷于传统武术者,大多都推崇内家拳,似乎外家拳只是小儿科,内家拳才是中华武学的精华。于是一些原本名声显赫的大门派也都纷纷往内家拳上靠,以刚猛著称的非要练成轻柔,以快捷见长的非要改成舒缓。过去武林界只有三、四家内家拳派,现在则数不胜数了,笔者算得上是内家拳的嫡传,在此道中浸泡了二十多年,深知目前内家拳的传承之弊。一、非正宗莫属这几年,我陷入了与山西某位自称是戴氏心意拳正宗传人的笔战争

论中,反思一下,为此耽误的时间和精力真是不值。以戴家心意拳为例,河北形意拳与戴家拳相比较,确实够不上正宗,但戴家心意拳与李政传承的河南原始心意拳再比较,则戴家拳就又算不上是正宗的了。如果姬隆凤的心意拳再与少林心意把相比较呢?那有真的正宗!所谓正宗,只能相对而言。一些夜郎自大的蠢材以自己得到的传授为标准划线,凡与之有出入者皆非正宗,至于他的前辈传给他的东西是否是唯一的?是否是最好的?他没想去辨别,也没有能力去辨别。从程派八卦掌的各个分枝系之间的比较看,只有行桩八式和单、双、顺老三掌相似,其它五掌的名称都各不相同,而程派再与尹派、史派、马派和宋派等其他各派相比较,则除了行桩八式

有相同之处外,八大掌和其它套路均不相同,你能说哪一派是正宗?哪一派不是嫡传?我的八卦掌老师刘敬儒先生告诉我:董海川当年传艺时,只教了八式行桩,单、双、顺三掌也仅是口授,因此由二代、三代传人完善起来的八大掌等内容就必然各不相同了。每一种内家拳的发展过程都象八卦掌一样,从简单的相同,发展成各自复杂的面目全非。即使真有正宗的门派,传人们抱着正宗不放,不想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汲取各家各派的精华,就不可能推陈出新,也必然会被淘汰。所谓正宗的传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动”。我从学戴家心意拳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戴家拳有“腿不过膝”的说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戴氏传人都是这种练法呢?我的太极拳老师刘常春先生提过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事儿。常春先生的师兄陈云玥先生是戴魁的早期弟子,陈先生(字明洁)是最早将戴家心意拳传入沈阳的山西祁县人,在抗战胜利的第二年,陈先生的一位师弟(小名叫铁柱子)在老家与人比武时,不慎失手把人打死了,为避祸跑到沈阳投奔陈明洁和志诚银行的股东高凤武先生(也是山西祁县人)。这位铁柱子先生在沈阳靠卖艺为生,与当地的某位武师发生冲突时被高凤武先生制止了,但铁柱子的功夫却显露出来了,后来参加了“四野”的部队打到黑龙江去了,常春先生说,铁柱子的功夫很深,“龙形腿”能从嘴掏出去,看来,戴家拳的练法,不仅是戴魁先师传下来的那一种。“腿

不过膝”的规矩是因为传统散手里有“抬腿半边空”的说法,但当今中外搏击擂台上的高腿已经被公认为是最具威力的杀

手锏了,而高腿的技法也日趋完善,虚实转换和腿的起落更加流畅迅捷,令对方无机可乘,尤其是高腿应用于迎击,打破了传统武学思想的束缚。由此可见,内家拳的一些传统练法和武学思想必须转变,如果抱残守缺,又怎么能够适应当代实战技术的发展。二、“意、气”用事据说,内家拳之所以

比外家拳有优势,是因为内家拳用意不用力,能发出整劲,而外家拳练的是局部的拙力,是肌肉发出的僵劲。二十多年前我也对此说深信不疑,但经过对内家拳的长期体悟和对其它拳学的了解,发现整劲并非内家拳所独有,不仅八极、通背及六合螳螂均能练出极具杀伤力的整劲,即使象戳脚翻子发出的整劲也绝不比内家拳逊色。近代武术史中有一个传说:形意拳的一代宗师李存义曾败于弹腿门的杨鸿修先生(王子

平的老师),我一直不相信,后来看到一些熟悉的内家拳高手与一些散打冠军和外家拳的比武并不占什么优势,才逐渐认识到用“意、气”练出来的整劲并非那么神奇。纵观世界各个

级别的拳王,如泰森、琼斯、霍亚等,他们发出的力量也均是整劲,泰森能击倒猛虎、力毙公牛,一拳能击出几百公斤的力量,当代内家拳高手均难相匹。如果说世界拳王们的力量是靠负重练出来的,那么内家拳的前辈们的功力也并非仅靠用“意、气”进行站桩和盘架子就能练出来的。刘敬儒先生

曾经说过:当年程有功练转掌时,手托着几十斤重的铁棍。戴家心意拳的传统练法是,蹲毛猴和抖大杆子相结合,杆长一丈二,八斤以上。而武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郝为真练功时抖的是铁杆子,重达八十多斤。过分相信和夸大“意、气”的作用,无益于内家拳修炼效率的提高。内家拳与道家内丹修炼确有一定的渊源,而意念在丹道修炼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丹书中又反复强调了在运用“意守”时要慎重,提出了要“知而不守”,“以照代守”的原则,吕洞宾《百字碑》中的第一句就是“养气忘言守”,而最上乘的天元丹法更是以虚无为鼎炉。有一年的秋天我在树林里站桩,刘常春先生在我身后站了很长时间,我竞不知道,常春先生说:“别求的太厉害了,我当年就是没听你师爷的话求的过了,才走了不少弯路”。阎志高先师在离开沈阳时留下的拳谱中曾告诫过后学者:“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至于内家拳能否练成内气击人,更不可强求,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求神通者,容易练成神经。当代的高僧大德在批评泛滥了二十多年的气功热时,曾尖锐地指出:各种新的功法都普遍存在着意念过重,强行运气的弊病,必然造成练功者出偏而误入歧途。丹道南宗祖师张紫阳的著作中有一段醒世名言:“气本自调,而若役之使之升,则伤脾胃肺肝,耳目口鼻”。因此,虽然心意拳谱中有“只在心意下功夫”的说法,

太极拳也讲究以心行气,但根据我本人二十多年练功得到的教训看:以意练拳、以气行功均非究竟。常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练了这么多年才明白太极拳不过是“顺其自然”四个字。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几年我对太极拳特别痴迷,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康国福先生是得过程派八卦掌和武派太极拳真传的练家,有一天,我在小河沿练完拳后正大汗淋漓,康先生说:“这小河沿里可练死过不少人啊”!常春先生也跟我说过,有一位“韩八卦”先生一年四季在小河沿里练拳,三九

天还光着头,浑身练的直冒白气,一个转掌下来得几个小时,身上的棉衣裤都磨的露出了棉花,功夫是练出来了,可死的也早。还有一位也是练八卦的老前辈,据说因用功过度,把心脏都练变了形,成了大白梨的形状状,至于练出其它毛病的就更多了。自古习武有谚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

实这是戕害身心的误导,我十几岁时冬天练功后出汗受风落下了的皮肤瘙痒的毛病,一到冬天,小腿就痒的要命,几十年了也没好。有一年三九天练拳没戴帽子,结果偏头痛折磨了我一年,最后靠打坐禅定才治好了,三伏天练功汗出的多,缺钙造成的大腿抽筋更是常事,三伏和三九是一年中的两极,至阴与至阳都不宜练功。其实,练功如同打铁,要冷热交替才能找准钢火。先辈们早就说过:练功要静极思动,动极思静,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才能练出真功来。站桩一站几个小时,练拳一练就是半天,这些练法都不可取,尤其是在户

外,过去拳师家里都有拳房,一是练拳不愿让外人看,更主要的是有益于养生。有一位练家跟我说:看一个人练没练过功夫,一看头发就知道了,下过大功夫的人头发都早白。很多练家一大早就跑到公园里练拳,有的人天没亮就进了公园,这些人一般都不吃早饭,一练就是小半天,常此以往气血两亏,头发能不白吗!有的内家拳练家,功夫下的过大往往还容易落下肾虚的毛病。内家拳与丹道同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应守“执中”之理,凡事不可强求,适可而止。我练内家拳的体悟是:练到一定层次后,必须要以养为主,所谓“三分练、七分养”才能由拳入道,拳法与丹道同修。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关系很好的。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

初级长拳第三路

初级长拳第三路: 预备动作:(1)虚步亮掌(2)并步对拳 第一段: (1)弓步冲拳(2)弹腿冲拳(3)马步冲拳(4)弓步冲拳(5)弹腿冲拳(6)大跃步前穿(7)弓步击掌(8)马步架掌 第二段: (1)虚步栽拳(2)提膝穿掌(3)仆步穿掌(4)虚步挑掌(5)马步击掌(6)叉步双摆掌(7)弓步击掌(8)转身踢腿马步盘肘 第三段: (1)歇步抡砸拳(2)仆步亮掌(3)弓步劈掌(4)换跳步弓步冲拳(5)马步冲拳(6)弓步下冲拳(7)叉步亮掌侧踹腿(8)虚步挑掌 第四段: (1)弓步顶肘(2)转身左拍脚(3)右拍脚(4)腾空飞脚(5)歇步下冲拳(6)仆步抡劈拳(7)提膝挑掌(8)提膝劈掌(9)弓步冲拳 结束动作: (1)虚步亮掌(2)并步对拳(3)还原 二十四式太极拳 第一节:(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 第二节(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 第三节(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 第四节(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身搬拦锤(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第一章 1、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唐朝建立了武举制 3、明清时期,是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其标志或特征是: (1)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 (2)武术内功的形成 (3)武术套路的形成 (4)内家拳的出现 (5)对武德有明确要求 4、国民党政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5、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 6、《武术竞赛规则》是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和太极拳为主要内容并于1959年由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 7、自1990年底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自1997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武术不仅是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且是全运会的唯一非奥运会项目。 8、按照运动形式的分类方法,将武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 9、功法运动包括(1)内壮功(2)外壮功(3)轻功(4)柔功 10、套路运功: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和整套练习。其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演练。 11、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 (二)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内家拳旧闻

内家拳旧闻——太极拳及内家拳名家旧事录(2 ) 内家拳旧闻七——国术大赛 旧事之一纯阳叙述: 胡凤山曾是形意门风云一时的人物。29年杭州国术大赛采取分组循环双败淘 汰制。在进入到前六名时惟胡凤山全胜,没有败绩。在前面的循环赛上,虽然每 个人出赛的次数相近,但内容不同。因胡凤山赛前就是夺标大热门之一,因此为 众矢之的,遇胡凤山者无不竭力相搏。整个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客套自动退场者。 而朱国录、曹砚海、章殿青和王子庆等皆有两场左右的相互礼让、未战自退的场 次,当时比赛密度较大,胡凤山体力消耗大于他人也是实情。这可由当时的大会 汇编文件上看出,该汇编材料在李天骥先生处我曾亲眼见到。此外,胡凤山受到 朱国录和王子庆的算计也是事实,南京的徐铸仁先生曾多次谈起过此事,徐先生

曾参加此次大赛。至于说孙先生为徒弟在比赛中的表现找说词则为无稽之谈,据 徐铸仁讲:此次比赛孙先生的新老弟子在分组赛中出线者甚多,然而孙先生劝他 早一点的弟子们不要再打,把机会多留给新近入门的弟子,所以参加决赛的都是 孙先生带了不到两年的弟子。 顾坚叙述:胡凤山是李景林的女婿,是当时形意八卦门的硬手之一,遭同门 师兄弟的暗算而败北。 内家拳旧闻八——内劲的功效稀音叙述: 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否则,内劲这 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 生接风,余师亦前往。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 体其他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余师疑之,亦求

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 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 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 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孙德善的三个手指 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 还挺实在。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 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 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 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 向,一为全盘否认。二为虚幻迷离。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内家拳旧闻九——孙存周小记童旭东叙述: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

孙少甫心意拳课程内容

一、心意拳是罕见的健康长寿拳,适合于男女老少各年龄段失去健康,人生便失去很多快乐。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拳架古朴、科学、高效、合理。拳功一体,核心在丹田和中节。全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功效是通奇经八脉、生命力旺盛、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习练心意拳的师傅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岁依旧身体康健、仍然能课徒自娱者比比皆是,生理和心理年龄远小于实际年龄。马梅虎与卢嵩高前辈皆七、八十岁时还如青壮年一般健康生子。经一定时间的习练,可改善大多数慢性疾病直至痊愈。长期习练基本能一劳永逸的获得一生的健康。可极大地提高当代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戴龙帮,1713-1802,89岁戴文熊,1769-1861,92岁戴良栋,1934-1915,81岁李洛能,1803-1888,85岁车毅斋,1833-1914,82岁布学宽,1882-1971,90岁宋铁麟,1885-1979,94岁买壮图,1779-1877,98岁丁兆祥,1835-1932,98岁尚学礼,1865-1939,75岁卢嵩高,1874-1961,87岁宋国宾,1885-1960,75岁马承智,1888-1974,89岁丁克重,1888-1974,86岁郭汉之,1881-1980,99岁吕瑞芳,1908-1999,91岁李尊 思 1918-2014,97岁于化龙1916-2011,95岁王多凤(女)1918-2012,94岁白云飞1913-2012,100岁王书文1919-2012,93岁凌汉兴在世之百岁老人王木林和李行功已逾九十岁仍教拳。。。 二心意古拳被称为内家拳之母,孕育出如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诸多著名拳种,有内家拳鼻祖美誉。极具格斗魅力。 自古以来,先人们以并不占优势的体形体格和身体素质,以极高的智慧,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质的东方格斗文化之瑰宝——心意六合拳。因其杀伤力太强,被历代宗师视为生存之本,它是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 [转]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上)...大森林木 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国术,在龙形。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云:“拳也者,不可片时辍也,可辍非拳也。”国术真入道者,人练拳如鱼得水,人辍拳似鱼离水。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2郭西金 是拳中规矩吗?拳是天地能养人,拳是美酒能醉人,拳是知音能解人,拳是仙佛能渡人。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国术习练之初基,在专而不在博也,形意之五行拳,劈拳一通,诸拳皆通;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业随身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ymgsxyh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佼佼者,以其显著的功效而闻名于世,其属于中国功夫中的传统的内家拳体系,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下面就郭云深的文章"形意拳三体式"让大家了解下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即练精化气;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 壽關順老師對《身邊的武林》作者老師的答問天地虚怀

内家功法整理1

内家拳拉筋法 先在地上画一直线,①而后前后脚分开蹋入直线,要求是:前后脚分开至能前后拉开的极限,前脚掌在直线右侧与直线平行,后脚在直线左侧,脚跟与直线成90°左右的夹角;②整体下蹲后坐,身体保持重心平衡,双臂在体前成抱球状(此动作只是辅助,没有特别要求,关键是下肢),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有向后拉之意,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③做好上姿势后,通过腰胯之力全身极力向地面下坐降,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之力摧动身体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前移至不能继续前移时再把重心提到与双膝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还原至起式如此反复练习。(并可左右互换) 技术要求:动作时要呼吸自然,不要故意加深呼吸;动作时始终保持功架大型不变(关键之处);动作时要特别重质,不要因为次数而忽略了质的保证。上面系统的介绍了的柔韧性训练,下面讲讲柔韧性训练的要点和理论。 其一:练柔韧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而不要在早上跑步后猛练柔韧,因为早上人刚起床,各部位的关节还没有活动开来,既使是跑完步也不会对身体有很好的活动(针对练柔韧来说)。因为下午或晚上是一个人在白天活动了一天后身体不管是哪个部位都相对的活动开了,而且体温也升高,由于体温越高练柔韧会见效越快,还有一点是为什么早上跑完步不亦过度练柔韧,是因为跑完步后,一般对体力的削耗也比较大,而大量削耗了体力后练柔韧性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身体疲劳时,肌肉的运动机能会下降很多。 其二:练习柔韧时最好要掌握三种辅助方法,那就是静耗、精神意念、助力压腿。对于静耗和意念在前面都已讲过,这里说一下什么是助力压腿,助力压腿就是说一个人在久练无效(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习者方法不得当或怕苦所造成)的情况下用一个助手来辅助你练习,方法是:例如练横劈时,可让助手用力按住你的双膝助力向下压要比一个人练时效果好,但切要记住的是练习时千万不能乱开玩笑,以防伤身。 其三:练柔韧时一定要将压腿(劈叉)配合于踢腿练习效果方会更佳。拳谚云:”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可见压与踢的配合是非常之重要。其四:练柔韧前一定要充分活动全身,使身体发热后再压腿,在压的过程中要同时和静耗、精神意念相配合,只有这们才能更加更好的提高练习的效果。这个动作的训练对增高没有帮助,但是可以拉长韧带,使活动更加灵活柔韧,有助于发展弹跳潜力,有空练练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要贪多,会挤压关节,影响生长速度谢谢可以,天天坚持压腿。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是怎样的?所谓内家拳就是以内练为主,内景气氛为内家拳桩功境界。 内家桩功训练的初始会有热、胀、麻感觉,这是通俗说的得气感。接着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内景反应,一鸣三动九触都会出来,正确地处理这些内景气氛,往下就会有气循经络游走,通周天现象。有些武友说形意拳是不讲究经络周天的,它练的是混元气。在形意系的明劲训练阶段,打一段时间明劲,会有种整劲出现。整劲是怎样的?就是一打拳,会送着拳头出去。身体觉得轻飘飘的,不用加大呼吸下大的意识,有种力会牵动肢体运动,也就是不用很大力去打拳,打出的拳很有力。这时细心体察体内,会感觉到有股热力从丹田往肢体催动形体运动。这些气感是真气刚刚激发出来,游走于丹田肌肤之中,是肤表膜络之气,离浑元一体境界远矣。气走经络周天是练内家拳的必经境界,经络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基本架构模型,它是

学习内家拳须知(孙存周)

學習內家拳須知--孫存周 今之學拳術者,每好高騖遠,輒以練氣凝神,勿須拘泥於形式,理論固高深矣。然不切合於初學。何?夫拳術,無論少林、武當,欲舍形式之外,實無致力之途。且拳術貴在順中用逆,導氣下沉,動中求靜,神不外散,則自然氣聚神凝。其形式純正者,呼吸即調;形態乖謬者,則呼吸亦如其形態而散亂矣。 余聞之先嚴(孫祿堂)云:「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云:「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此言讓初學宜注重姿勢而不尚奇特,概可知也。 學習拳術,門派之見,實屬萬不可有。然選擇拳術,首戒標奇立異。設二三其志,尤易趨入岐途。但即經選擇之後,尤宜繼循正軌。所謂探驪,貴得其竅。(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或技

藝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矢志前修,持之以恆,不特真詮可獲,且其成功可待也。 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進退,左右往來,前後進退,上下伸縮,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在腿。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在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 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切不可專術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強健,自然可以卻病延年矣。今請與初學諸君約:嗣後學習,請照各則循序漸進。雖不能皆成名家,亦以可免誤入歧途矣。

内家拳旧闻

一、内家拳 1. 内劲的功效 稀音叙述: 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否则,内劲这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生接风,余师亦前往。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体其它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余师疑之,亦求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孙德善的三个手指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还挺实在。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向,一为全盘否认。二为虚幻迷离。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2.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 米儿叙述: 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

缠丝劲就是里裹外翻

从里裹外翻看太极拳桩法 《内家拳旧闻》记载,北京老武术家赫寿岩七十大寿,很多武人都去捧场:「由于去的大多都是些练家子,话题自然就谈到拳上,沈家祯、雷慕尼与其它的人讨论起缠丝劲,谈的挺热烈。话音儿传过来,赫寿岩就问陈发科有关缠丝劲之意,陈略作讲解,众皆称善,时孙存周与陈发科和赫寿岩同在一桌,孙存周睥睨众人,不作一言。赫寿岩是老江湖 ,看出孙存周的意思,趁着兴头儿就故意问孙存周:“你们家的拳里有缠丝劲没有?”孙存周说:“什么缠丝劲,我只知道里裹外翻就够用了。”后来听雷慕尼讲,孙存周与陈发科曾有过接触,陈发科说,我缠不上他,就是缠上了也没用。」 孙存周先生是孙禄堂的公子,孙禄堂精通内家形意、太极、八卦三大内家拳,人称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被时人誉为「独步当时,超越前代」。孙存周先生继承父亲的武学,「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 《内家拳旧闻》的记载中,孙存周以不作一言,睥睨众人对陈发科「缠丝劲」的称善。而他对陈发科「缠丝劲」的睥睨,则是对之以:「里裹外翻就够用了!」孙存周睥睨陈发科当场讲解的「缠丝劲」,用「里裹外翻」来对应,言语中显然有「里裹外翻」胜过于「缠丝劲」的意味。 「里裹外翻」是内家武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王宗岳太极拳的肘和靠进入斜角,时自然会形成「里裹外翻」的缠法。「里裹外翻」确实是整个缠法中的灵魂,如果不知道「里裹外翻」的技术,所谓缠法只是骗人的花样而已,根本没有孙禄堂说:「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的本质,所以说即使是谈缠法,不知道「里裹外翻」也是依草附木的「野狐缠(禅)」。 陈家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一种明劲技法,而孙存周的「里裹外翻」是一种「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的非明劲技法,「缠丝劲」和「里裹外翻」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里裹外翻」这种缠法技术,一般人很少能够了解其全貌的,内家武术要练成「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对「里裹外翻」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缠法不是两手在身前绕圆圈这么简单的,尤其是缠手的手法更是必须精确到不能有一丝偏差,因此我们很难用言语说明是缠手的手法,但是我们可以就桩法来讨论「里裹外翻」的两种桩形。 一般人不了解「涵胸拔背」的意义,以为把胸部凹下去,把背凸出来,或者把近于直立状的凹胸凸背当成是唯一的「涵胸拔背」,于是每一个人都练成只有凹胸凸背、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和方法 文:黄忠达 一、熟练套路,明确定势 所谓的套路就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的“定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主要要求需侧重于套路的熟练,方位的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套路已达到基本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只有在求得姿势和运行线路的正确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太极拳应有的效应。 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这就和写字一样,从思想上认识到竖、横、点、钩等笔划,能组成方块就行。练拳也是这样,初学者只要求,对动作上每个定式明确手脚的位置、方向,基本的线路的运行,但在思想上要对准确性和口诀的绝对重视,理解拳架套路的运行方位、角度及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包括手和脚的位置、方向、角度都必须绝对准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可熟练套路,这时就可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脚到头,一招一式地纠正,同时要细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绪,有表及里,认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识,不可急于求成。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阶段不宜纠,但必须加于说明。太极拳动作的准确性,和人体的经络、骨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拳架只有吻合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以后,才能算吻合“打拳架也就是站活桩”的说法,才能保证经络的最佳畅通,能产生整体的合劲,才能力通过准确受力点的动作把力往脚下传,当力能下传到脚的时候,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求得姿势正确的情况下,通过认真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的练习了。 二、调整姿势、理解放松 “姿势”-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同时为了以后便于对所有骨关节的灵活与放松,就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舒筋拔骨的动作,比如要领里面的上下对开、手掌外撑等都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也可以练习一些发力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等动作。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气)。《拳论》讲:“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练拳时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练拳时不但要留意姿势上的调整,还须注意手一定要领起,不可软散无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姿势上得到调整,位置基本正确,只有在准确的情况下,经络才会畅通,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往下松沉和节节贯穿的学习,开始逐渐引动内气,也就是要开始以外形催内气的过程了。这个时期虽然有时感到有内气活动,但时有时无,如“无源之水,断薪(即柴也)之烟,渺渺乎而不连”。外形上不能圆满顺随,表现为断劲顶劲,外刚内空,在技击上,则表现为全身有劲,但力不从心,头重脚轻,使用不上,故称“一阴九阳根头棍。 第二阶段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现象为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是腿部的支撑力不足,使身体难以放松。 二是对“放松”这个词含义理解不够,无法朝着“放松”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放松”,不是不用力的概念,不用力是丢,而是动作在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的情况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这样才有利于气的下沉。太极名家陈鑫在他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练太极拳很重要的一点是“骨节要对”。“骨节要对”其实就是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太极拳论》中说:身体必以端正为本,放松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以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义:一是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指身体在有意歪斜的情况下,保持着力学负重点的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行下进动作(其实就是上下对开),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初学时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能够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上述问题。纠正的办法除了教练不断的给于调整、检验,自己也要用心去悟,认真地去理解立身中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者。本以柔胜刚之谓也。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便需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汇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胜强。比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唯司舵驾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犹司舵操纵船只。成竹在胸。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单寡胜众。以弱制强。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

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

习武心得体会

习武心得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是太极拳和太极剑,是我喜欢的,以前我们练得都是外家拳,像长拳和大洪拳,而太极拳和太极剑是内家拳,练的是意不是力。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和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直接来源于道家思维,老子的《道德经》中云“弱者,道之用”,道家讲究柔弱胜刚强,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要求的就是松静匀乐,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心无旁骛,我们以前练外家拳练习惯了,外家拳练力,讲究外形,我们初次练的时候动作很是僵硬,看着别扭,放松不了,比如在野马分鬃的时候,臂膀僵硬,看着不像在练太极拳,像在练机械舞,也许是我们没有找到练太极拳的要领吧,四班的教练给我们指导时说,要用心练,可是怎样用心练?也就是说要全身放松,全身的意念集中到一点,以意念领着全身走,这样不仅太极能练好,并且还能练练自己的定力,我认为很有用处,在当今世界,竞争、压力、利益充斥着社会,无数人忙忙碌碌,心很浮躁,沉不下去,可以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 在学科分划中,太极拳是属于中医药学中的二级学科养生学和康复学的,因为在打太极拳的时候,人们的大脑皮层得到了放松,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完善,可以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的慢性病,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经络畅通,特别是对老年人很有益处。气力用于内

以运气血,是为阴阳自和之能力。我个人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觉得手中就像有一股气,在野马分鬃,在云手的时候特别明显,练完太极拳以后就会感觉浑身发热,很舒畅。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太极拳是左脚先行?为什么不是右脚?恐怕这个问题就要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了,中医认为左肝右肺,肝藏血,肺主气,这个不同于西医上的解剖,中医左肝右肺是从它们的功能来说的,迈开左脚就是先开血脉,再迈右脚就是通气机,这是因为血的运行速度较气慢,左脚先行就是为了血气平衡。 学习太极,个人认为练的是一种境界,就是《庄子》中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天地人合一,有人说养生关键在养心,心态好就就会驱散心中的阴霾,心态就会好。短短的一学期的练习,谈不上说是心得,只能是自己的一些体会而已,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要经常练习来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内涵和精神境界,进而齐家治国。 篇一:习武心得 武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精华,我们引以为傲。 尤其是近些年来武术更是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所以我能够学习武术真是一件大好事。武术,由于传统观念的认识不足,很多人一提起武术就会问,你能打几个人呢?其实,现在的武术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自从参加了学校武术协会之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缠丝劲就是里裹外翻

从里裹外翻看太极拳桩法 《内家拳旧闻》记载,北京老武术家赫寿岩七十大寿,很多武人都去捧场:「由于去的大多都是些练家子,话题自然就谈到拳上,沈家祯、雷慕尼与其它的人讨论起缠丝劲,谈的挺热烈。话音儿传过来,赫寿岩就问陈发科有关缠丝劲之意,陈略作讲解,众皆称善,时孙存周与陈发科和赫寿岩同在一桌,孙存周睥睨众人,不作一言。赫寿岩是老江湖,看出孙存周的意思,趁着兴头儿就故意问孙存周:“你们家的拳里有缠丝劲没有?”孙存周说:“什么缠丝劲,我只知道里裹外翻就够用了。”后来听雷慕尼讲,孙存周与陈发科曾有过接触,陈发科说,我缠不上他,就是缠上了也没用。」 孙存周先生是孙禄堂的公子,孙禄堂精通内家形意、太极、八卦三大内家拳,人称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被时人誉为「独步当时,超越前代」。孙存周先生继承父亲的武学,「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 《内家拳旧闻》的记载中,孙存周以不作一言,睥睨众人对陈发科「缠丝劲」的称善。而他对陈发科「缠丝劲」的睥睨,则是对之以:「里裹外翻就够用了!」 孙存周睥睨陈发科当场讲解的「缠丝劲」,用「里裹外翻」来对应,言语中显然有「里裹外翻」胜过于「缠丝劲」的意味。 「里裹外翻」是内家武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王宗岳太极拳的肘和靠进入斜角,时自然会形成「里裹外翻」的缠法。「里裹外翻」确实是整个缠法中的灵魂,如果不知道「里裹外翻」的技术,所谓缠法只是骗人的花样而已,根本没有孙禄堂说:「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的本质,所以说即使是谈缠法,不知道「里裹外翻」也是依草附木的「野狐缠(禅)」。 陈家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一种明劲技法,而孙存周的「里裹外翻」是一种「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的非明劲技法,「缠丝劲」和「里裹外翻」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里裹外翻」这种缠法技术,一般人很少能够了解其全貌的,内家武术要练成「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对「里裹外翻」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缠法不是两手在身前绕圆圈这么简单的,尤其是缠手的手法更是必须精确到不能有一丝偏差,因此我们很难用言语说明是缠手的手法,但是我们可以就桩法来讨论「里裹外翻」的两种桩形。 一般人不了解「涵胸拔背」的意义,以为把胸部凹下去,把背凸出来,或者把近于直立状的凹胸凸背当成是唯一的「涵胸拔背」,于是每一个人都练成只有凹胸

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

李桂昌先师论形意拳 ——记陈全恭师伯在太原市太极拳协会的讲话白建云 四月十号协会请师伯陈全恭讲课,师伯一下车就把写好的《纪念先师李桂昌》的文稿给了我。陈师伯是跟师爷李桂昌学艺时间较长的弟子之一,至今学练内家拳已经四、五十年。师伯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神情豁达,不以长者自贵。最近在摄制推手光碟时,连续运动一个多小时,仍然精神矍铄,身手矫健,力量雄浑,应用自如,鲜明地印证了修炼内家拳的养生效果。 会议由池少斌主持,陈师伯讲授,协会部分会员参加,主题是形意拳。 形意拳的概念。 一、形意拳解 陈师伯首先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形意拳吗?谁能回答一下?” 大家沉默。我一边听师伯讲课一边看师伯的文章,师伯在文章中引用师爷的话说:“国家大事,君臣商议;家族大事,父子商议;学习艺术,就是师徒商议了”。在门内师父、师伯们常常希望弟子提出练拳学拳中的问题,来因势利导,再看师爷的语录,可见教与学在思想上的沟通也是门内很好的一种学风。 陈师伯见大家回答不上来,就开始讲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形,什么是意,什么是拳。” 邓锋:“形就是动作,意就是思维”。 白建云:“形意拳的‘意’是对身体内的指挥和感觉”。 陈师伯:“大家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角度来表述的,而不是从练形意拳到一定程度的身体感受来描述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师父是这样认识的:何为形?何为意?何为拳?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意,这是形、意二字的解释。如何成为拳呢?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白建云:“听师爷对形意拳概念的解释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形意拳的形是拳术中的形体,但又不完全和一般拳术身体表现出的形体一样,而是形体内含有意识,按这种意识表现在形体上,才能成为形意拳的形。而‘意’虽然也是思想意识,但它是对身体内部感觉指挥的思想意识,只有这种对形体指挥的意识能够在身体内部体会时才是形意拳的‘意’;用身体内的意来指挥形成形体运动,用形体运动来表现身体内的意识思想的目的,这种将身体内的意和形体运动高度结合的拳术才可以成为形意拳。 陈师伯:“可以。所以形意拳强调的就是形、意以及形和意高度结合的修炼。所以李师父说:‘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说得就是身体内意识和形体的结合。他还说:如何将形含之于内,这是老辈拳师不轻传的东西。以炮拳为例,炮拳总是两臂一磕,顶杠而进,有出手没有收手,其实杠出去后,还有个身子向后一纵的动作。这就是炮拳隐蔽的手法。说是个动作,便错了,狠微,甚至不必作出来,心领神会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耸,就出了功夫。这一句看似讲得是拳架,实质是讲身体内部的劲力,讲得是两臂顶杠而进和身体向后一耸劲力相互支撑,讲得是内劲。也就是通过举例炮拳内劲的要求来表现身体内部的意识和形体的结合。 怎么练形意拳

大成拳(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1)

大成拳(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1 ) 作者:刘正 我爱大成拳,我也练大成拳。七十年代,王芗斋的学生、白云观道士姜正坤先生开始教我神拳(即意拳,姜老师l938年轻张壁介绍找芗斋先生学拳时尚无大成拳之名,他又不喜欢意拳之名,于是他个人将所传意拳改名为神拳,他说“神是意之土”)。八十年代,姜老师介绍我师从王选杰先生学习大成拳。在海外生 活十几年最近回国后,鉴于目前大成拳和意拳在具体练习方法上的一些差异,我又利用业余时间向薄家骢先生和姚承光先生补习意拳。可以说,我学的大成拳既有三十年代的王芗斋意拳因素,也有八十年代的王选杰大成拳基础,还有现代的姚宗勋意拳影子。所愧不擅技击,所慰精于学术。吾爱吾师,但是吾更爱真理。在大成拳史上一些重大的的历史问题上,异议颇多,史料难寻。不论是在练习功法上还是拳史事件上,拳家们习惯了口耳相传。于是有关大成拳的是非黑白,越来趟多。有说它是汉奸拳的,有说它是流氓拳的,有说它是大杂烩的甚至有人公开质问“解铁夫先生家居何处,其家中现有什么人?方恰庄先生是何方人氏?现况如何?有无学生?后代是谁?”在大成拳门内,当年《历史是公正的》一文就多处指责王选杰先生的著作中所述拳史为非。但是,很多大成拳和意拳的书(包括《历史是公正的》一文)也同样在拳史陈述上错误比比皆是。有些重大的错误甚至出现在第二代,第三代著名传人的著作中。在大成拳门外,童旭东先生时大成拳史的反驳质疑文章、李紫剑先生的《大成拳问疑》以及网络上盛传一时的《内家拳旧闻》中的相关质问等文章,都使我意识到有必要利用我所掌握的资料和学术基础,对这些重大的疑难历史问题进行系列考证和研究。 一代拳学大师王芗斋、姚宗勋和王选杰等诸多先生为大成拳的创立、普及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努力。作为他们的弟子和后学之一,我们承泽在这一空前绝学所带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庇护之下,订正、补充和完善大成拳的发展轨迹,使以往代代口耳相传的拳史,成为一部可证可观、可考、可查的信史,则是我个人责无旁贷而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之一。于是,我决定开始《大成拳(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系列论文的著述。并将此长篇考证论文交《武魂》独家发表。 一、关于恒林和尚 恒林和尚,又被有些人和文章中称作行林和尚、街林和尚。如:姚宗勋先生在(意拳:中国实战拳学)一书附录《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 文中就称为“衡林和尚”。王选杰先生在《王芗斋与大成拳》一书中就称为“行林和尚”。 案:恒林和尚,俗姓宋出家后法名恒林,号云松,河南省伊川县人,1865年生,家居伊川县宋寨,世代为农。1875年,恒林到少林寺出家为僧,其师为晚清少林寺著名武僧延乐和尚。有些论著中说恒林和尚的师傅是本空和尚或本觉和尚(见《王芗斋与大成拳》),显然有误,而且也不符合少林寺和尚的排名谱系规

关于太极

关于太极 1.太极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就迄今所见,“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太极与八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也是道教易学,道教哲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2.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3.太极与太极拳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4.太极拳起源及特点 “(1)起源 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的原型,后发展成为武当太极拳。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卜九世孙,祖籍山西泽州,今晋城市)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内家拳精髓,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一) 主题: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拳理中的辩证法。 内容提要: 1.太极一词源于《易经-系词》“易有太极,事生两极”太是大的意思表示浩瀚宇宙星空,极表示顶点和起点即阴阳。意为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空间“世上万 物皆太极”。 2.太极图说: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可以从太极图上体现出来。“太极图”,以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把太极拳的运动、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根 本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 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是以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的。这就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博大内涵,既表 现出了宇宙的浩瀚深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预示着“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孕育着太极的阴阳互化。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 “太极 图”圆形的具体体现。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 ,犹如宇宙之广大浩瀚,无始无终,又包含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这就要求练太极拳者,不但要心胸辽阔无比,意识如茫茫大宇,又要动 中寓静,静中有动。这就是所谓“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含意。陈鑫把练太极拳说成是“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也即此意。 3.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 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 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