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口诀
神凝意静。
不僵不拙。
自然合度。
首尾一贯。
一气呵成。
滔滔不绝。
长如江流。
神凝。
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
如精神散漫。
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
打手肇失败之机。
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深意。
意静。
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
若此。
必致四肢失灵。
反应失常。
伏失败之朕兆。
切切当心在意。
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
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
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
如欲能轻快。
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
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
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
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
万不可浮燥。
而这个缓字。
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
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
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
因有沉缓之教。
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
务求每一关节。
每一肌肉。
都能松透。
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
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
方能关节灵活。
反应灵敏。
不呆不滞。
关防的紧。
间隙全无。
不予敌人可乘之机。
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
则何能致此。
不僵。
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
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
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
开合不明。
向背不知。
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
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
拙的病。
因其用力。
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
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
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
不是普通拙力。
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
不肯抛下笨力。
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
活动要领。
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
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
直如谴人背负牛轭。
徒施折磨。
徒增劳苦。
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然其开合进退。
升降浮沉。
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
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
谚语说。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练拳的效果问题。
都受谚语支配的。
练拳的效果问题。
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
而交手的胜负。
内家拳口诀释义
内家拳口诀释义内家拳口诀释义神凝意静。
不僵不拙。
自然合度。
首尾一贯。
一气呵成。
滔滔不绝。
长如江流。
神凝。
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
如精神散漫。
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
打手肇失败之机。
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深意。
意静。
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
若此。
必致四肢失灵。
反应失常。
伏失败之朕兆。
切切当心在意。
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
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
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
如欲能轻快。
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
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
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
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
万不可浮燥。
而这个缓字。
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
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
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
因有沉缓之教。
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
务求每一关节。
每一肌肉。
都能松透。
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
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
方能关节灵活。
反应灵敏。
不呆不滞。
关防的紧。
间隙全无。
不予敌人可乘之机。
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
则何能致此。
不僵。
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
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
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
开合不明。
向背不知。
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
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
拙的病。
因其用力。
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
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
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
不是普通拙力。
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
不肯抛下笨力。
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
活动要领。
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
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
直如谴人背负牛轭。
徒施折磨。
徒增劳苦。
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然其开合进退。
升降浮沉。
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
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
谚语说。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练拳的效果问题。
都受谚语支配的。
练拳的效果问题。
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
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禁忌共有14条,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一、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静字诀。
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
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体不能松柔圆活,则神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
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
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俗称元气、真气、中气。
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
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
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
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
然此刚非硬也。
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
然此柔非软也。
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静中寓动,动中寓静。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
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
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
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宁静而顺畅。
内家拳训练方法 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内家拳训练方法 [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见发整劲。
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的。
所谓整劲,就是发力时,手、脚、身一处动,到处都动,不是只动手臂的局部发力。
整劲怎么发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态来完成。
内家拳的姿态要求基本全都,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
其中关键是腰,主见“主宰于腰”,“腰为纛”。
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
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长。
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
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
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气达于掌指(或掌心)。
其中沉肩、坠肘特别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
《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
”“拔背,使气贴于背。
”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协作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
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消失胸向内收的姿势。
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
我依据多年练拳教拳的阅历,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
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
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
《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
习拳第一戒,避风如避箭
习拳第一戒,避风如避箭初学内家拳的时候,师父特别强调一句话:“习拳第一戒,避风如避箭。
”讲的是练习内家拳,要在无风、清新、干燥的地方练习。
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
只是注意不在大风天气的室外练拳,但是有一次因为忽视了这个要义,吃了大亏。
有一年的秋天傍晚,吃过晚饭突然特别想到室外练一下太极拳,当时正好降温,刮起了西北风,我觉得风不大就出门了。
找到小区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开始练。
身体刚起了一点微汗的时候,风来了,不太大,但是很凉,竟然有一种刺骨的感觉。
风从后脖颈的部位钻到了风府穴的位置,当时就感到不太好。
但是仍然坚持将拳练完,后背因为有汗,风一吹感到一股凉气渗入身体,回家后赶紧喝热水,希望可以出汗将风寒逼出来。
可是还是晚了,当晚就出现了感冒症状,我心里知道,“中箭”了,悔不听老师言。
练拳受寒可不比别的,因为周身毛孔张开,气血活跃,此时突然受风寒,侵入经络,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比普通人受寒难治的多。
这一病就是一个多月,并且留下了后遗症,后背经常感到凉嗖嗖,不能背对着门。
过了很多年,才用靠内功将这个症治好,真受苦乐自知。
古人秘传练习拳法需要在四周围墙之地,尤其不能有串堂风。
初以为是为了保密,不能让外人见,现在想来并非如此,更重要的是避风,练拳如此,打坐,站桩都是如此,都将避风放在首位。
所以,打坐要择密室,甚至不能有窗。
少林寺练习内功的地方,都在内殿之中,关门闭户不让人见,可见古人考虑之周全。
不过,我所见很多练拳者并不太重视这个问题。
多年前在一个太极拳社集体练拳,室内开着风扇,虽然天气热但是我却觉得很不妥,还有拳友练拳渴了毫无顾忌的喝冷水,熟不知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湿热、湿寒趁虚而入,如果是年少体壮,气血旺盛之时尚不觉得如何。
一旦年长气衰,虚弱之时其害就会显露,往往本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中的箭。
曾经有有一位练内功的朋友,打坐的时候室内开着空调,结果不小心受寒,用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健康。
另外,适合室外练拳的地方,其实很难寻,或者说并不是常常都合适,因为风经常会有,而人类毕竟没有动物那种厚厚的皮毛做保护。
练内家拳十忌
练内家拳十忌修炼真正的“内家拳”,由于要求得整体力,自然要比求得四肢局部力的“外家拳”困难得多,因此,修炼者常犯十种错误。
一、进步高提,缓慢不稳这是在走步时常犯的毛病。
正确的步法应该是“退步高、进步低”,这样才灵活迅速而且稳定。
退步时蓄力,表现为“起”,而进步时为发放,表现为“落”,一“落”当然是“低”,岂有高提之理?由高到低产生强大的势能,威不可挡,迅捷无比。
造成“进步高提”的原因是仍然没有摆脱日常走路的习惯,迈步前行。
真正的中华武术一定要克服这种日常的走路习惯,而形成整体运行的新的运动模式。
“进步高提”必然导致“缓慢不稳”,二者互为因果。
而步子的缓慢不稳是格斗搏击之大忌。
快打慢显而易见,不稳“无根”实在是冒险。
二、低头猫腰,神劲不正“低头猫腰,拳技不高”,此乃武林前辈的经验之谈,实为中肯之论。
“低头猫腰”破坏了“内家拳”的“体直”原则,使脊柱形成“后天”弯曲状态,而没有恢复到脊柱垂直的“先天”状态。
正确的中华武术应该是堂堂正正背紧腰直,绝无“低头猫腰”之猥琐病态。
“黑狗钻裆”或“低头猫腰”企图抱腿或攻击下盘在实战中只能被打得头破血流。
三、手臂僵直,劲力不济手臂僵直,必然导致手臂的局部之力打人,力量当然有限。
手臂应松紧适宜,富有弹性,且应与躯干连成整体。
一旦僵直,怎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呢?手臂僵直,必然导致劲力不济、不畅、不达,身体之劲也被肩关节断开、切开。
常人打人时,常将拳握得铁紧,这正是手臂僵直之状态。
以此状态击打是形不成多大力量的。
四、浮气于胸,劲气不沉气一浮于胸,必有胸闷憋气之感,呼吸不顺畅,劲力发飘无力。
故古人有“气沉丹田”并非真的将呼吸之气沉进小腹丹田处(呼吸只能是肺的呼吸交换),而是想象气息下降至小腹丹田处,增大肺活量。
真正中华武术都应该是“汗流气不喘”,呼吸如虎豹般的顺畅。
造成“浮气于胸,劲气不沉”之病态,往往是因为耸肩、含胸驼背。
有些人为表示肩部灵活,故意耸肩、沉肩。
五、六合无丹,发劲不整“六合”通常排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膝与肘合,胯与肩合。
古传秘传内家初学条目
古传内家初学条目心澄禅师吴昆山原作,夏宝峰整理1、学拳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2、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
3、学拳不可令腐儒辈知,一知之,便自引经道古,说出多少执谬、无干话头,反惹人心生嗔,谨避之可也,密藏之可也。
4、学拳不可轻泄于人,更不可妄传于人。
轻泄于人,则道听途说,不肯用心;而妄传于人则匪类生事,定是不得脱身。
5、学拳不可轻与暴虐之人比试,轻则以为学艺不高,重则触其愤怒,见时以奉承为主,不可贬刺,则彼心悦意解,彼亦乐推戴我矣。
6、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
《阴符》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丧命。
可不慎舆。
7、学拳宜心领神会,博闻广见。
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
审端则竟委,声入则心通,如此方可为人师。
8、学拳宜专心致志,殚精竭虑,方能日进一日。
若浮光掠影,扬扬自得,视为已成,而不知早见弃于大雅也。
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疲,不知劳之将至云而,味深哉。
9、学拳先看正势,再看一套偏势;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愁武艺不高人矣。
10、学拳不拘老幼,不怕暗昧,只尽得心。
舍得力,不成不休矣。
夫子曰:人一能之己百能,人十能之己千能,果能此道矣,随愚必明,随柔必强。
静而思之,信然信然。
11、学拳,往往有浮夸之子,自矜聪明,谓他人之拳,一见即会。
不知一见即会,再见再不会矣。
是拳理幽深,非皮肤可比。
12、学拳宜向静处用功,不宜向人前卖弄精巧,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
13、学拳宜郑重其事,不可视为儿戏,则无苟且粗糙之弊。
14、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微。
15、学拳无论偏正反侧诸势,宜将身手格于两足之间,方能貌似泰山,稍有歪斜,便是东倒西歪,南扭北倾,亦不蹉跎可笑。
16、学拳前脚横立,大足指心,气宜往内钩;后脚坚立,后跟往外一拧,两膝相对,即无不牢之病,裆亦护得住了。
内家拳|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
内家拳|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武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华,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习武可以入道,练功可以明心,真功夫包含着真学问,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有着上下求索的精神,才能理解古圣先贤的真实本意;再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实修,才能让功夫上身,体悟大道之妙用。
大凡内家拳修行者,不知入手处,既然要入门,就应当识的那门,当寻的那门!有门不得其入,当求那钥匙!譬如远行,当辩南北一般。
此为远足根本。
无论想以武悟道还是修行做人也好,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而现代,有很多人学拳,都是冲着套路去的,以为功夫就套路。
认为学的套路多学就是功夫好,为此乐此不疲。
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桩功,很少人重视站桩也很少人心甘情愿直接去学习桩功。
大都是以为开始练桩功枯燥无味,没有耐心的人也只是看了一下桩功的外形就以为已经掌握了!•如今在武术圈子中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内家拳基本功(内功)的完整教学体系十分罕见,濒临失传,单纯练套路是临渊羡鱼,徒劳无功,没有内气的导引,没有脏腑的健康,就一定不会筋强骨壮,绵里裹铁,哪里会有内劲?参悟:有人看树只喜看枝繁叶茂,只爱惜那树叶、树枝,不晓得那根却是养它的本源!树,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树冠覆盖百亩,靠的是树根吸收养分。
如无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伟,终会毁顺损。
明师授徒,莫不以根本入手,从古至今,你见哪个圣人一上来就动辄什么口诀,秘法?纵然真有仍需要你根去供应营养!武学大道至尊至贵:•人却不知珍爱、敬重,说是信徒,实则什么也不信,势如散沙,试问!不管你学哪门哪派,根本不立,信念不纯,不言正道,又可是修行?•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其实不必过于纠结。
人生中遇见的人与事,都是注定,很多事都要看缘分。
但是否能上正道呢?•——“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其实内家拳本不复杂,入门无非诚信,根本不外清静!此不二法门:心一曰:良心,要想以武悟道来修行,就应先把那门找到。
孙永杰先生传内家拳练习要诀
补充日期: 2005-05-06 02:52:42
鲜为人知的孙传形意拳
本门形意系一代武术宗师孙振松先生所传,与市面上的形意多有不同
形意桩法
凡是内家功夫,都是极重视站桩的。形意当然也不例外,一些关于三体式的要求,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了,我谈谈自己的心得吧。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这种力我也解释不好,大家好好自己体会吧。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纯周老先生论三体式,大家好好体味一下:
1.心要松,带动肢体松。松好是为了更好的发出抖撞劲,冷劲。松不是外表松,是心松,要有身大无穷之意,体松意不松。具体在操作上,就是练拳的时候要头虚顶,意要沉到涌泉!要有大无畏精神!
2.练习八卦掌要处处别扭,如同拧绳,先阴后阳。要“全身重量上拳头”,头微微转动,身子就调过了。转掌是根本,“掰膝磨胫”的练法是正确的,但双膝双胫要似磨非磨,走趟泥步,但要轻灵!
文章最后非常的精彩,李老前辈展示了尚派的剑法,特点就是守中,用中。每次都可以刺到他徒弟的手腕,这也正是形意典型的打法——打桥。等着对手来,然后攻击离自己最近的部位,或手,或脚皆可,一击而中的同时再顺其劲路而继续进攻。所谓守中用中,这个中字,可不仅仅指从百会向下的垂线部分,中线是随对手的站位而变化的。当对手侧身而站时,那中线就是他的侧面,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想着只进攻他的正面,肯定是自讨苦吃。文章里面还写到李的动作慢慢的,而每次他徒弟不管多快都被他后发先至,或许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呢?要想明白这个道理,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什么才叫慢?你一秒能打好几十拳就叫快了么?真正的快,应该是用合理的动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击中目标。所以我师常说,就算你打很多拳在我眼里都是很慢很慢的。形意过去有人形容是“吃等食的”。就是说对方打来时,我等着他来,将其进攻的武器破坏掉,自然就可以以快打慢。
内家拳传承规矩
内家拳传承规矩当代内家拳夏掌门的五不传规定一、不能自养者不传人无恒业,心不得安,心不安枕,则学不精也,故不传。
又,人不自养易起非法之心,授之以武艺则成助纣为虐之失,故不传。
二、不纳束脩者不传束脩者,古礼也。
束脩不纳,则授艺师长无以资身,业不得久传也。
礼不可偏废也。
故不纳束脩者不传。
三、不敬师长者不传初业学人,当先择师,师道若立,则入得门中。
又,师道者,古之伦常也。
又,心不存诚,则术业无获,学人者若不敬师,艺亦不得增进也。
故不敬师长者不传。
四、不睦师门者不传同列师门,皆是兄弟,当交之以悌,若师心自用,狂妄不逊之辈,不能尽其本分,合其礼仪,乱师门之序也。
故不睦师门者不传。
五、不精勤专精者不传武艺之道贵在精勤专精,不可虚浮,好高而骛远,急求其功,反无所获。
又,学武之道,贵在健身交友,匡扶正义,不可以世间功利视之。
故不精勤专精者不传古代内家拳传承规矩明朝内家拳三不传1、非其地不传2、非其时不传3、非其人不传其地是在环境优良,适合练习;其时是掌握好适当的火候,是练功的关键;其人是授受甚难得其人,过去有“徒访师难寻,师传徒难授”之说。
清朝内家拳五不传1、心险者;2、好斗者;3、狂酒者;4、轻露者;5、骨质柔钝者;七不收1、不具诚敬者;2、妄自尊大者;3、情志躁郁者;4、身罹急疫者;5、邪信恶见者;6、江湖好斗者;7、律法所系者。
内家养卫智慧,健康相伴一生!内家拳馆内家拳健康生活领跑者修性养生御敌防身。
武当龙门派内家拳秘诀 武当内家拳
武当龙门派内家拳秘诀武当内家拳一、拳崇五德曰敬道,曰从愿,曰敛性,曰凝真,曰虚涵。
二、无极诀凝虚浑穆衔无缝,气敛神放罡摄魂。
三、两仪诀虚实破万论,只此动静生。
七星纳两仪,身手步法纯。
正顺背逆择,先天后天分。
往来无重弊,触接落下乘。
万变不出此,诀祭捆仙绳。
四、三才诀三田悬一剑,三盘莫失偏。
天盘云虚缭,地盘鱼窜旋。
人盘风摆柳,三盘如鸢线。
三才若在梢,三节九催连。
三才四门搏,九宫十字见。
五、五行攒内五行,外五行,内外相生又五行。
能将生克设彼我,始知此言异凡品。
六、十二合内三合,外三合,内外不合奉人捉。
一窍髓藏顺契间,何苦枉自硬相磨。
七、七星十三峰头手肘肩胯膝足,顶圆坠沉松关溜。
耽身攒步簇息至,纵是大罗一把收。
头手肘肩胯膝足,顶打刺撞挤冲蹴。
夺居中铉判少正,沾身撒出千只手。
八、九宫图脚下七星走八门,八爻中有一宫门。
关守放纵任急徐,上下八方金钱囵。
九、三相觉眸神赖从丹炉提,水木齐发惊彼魂。
耸耳怒目顾八风,此为初觉应思神。
次觉玄玑心胄验,三万八千毫端问。
卷涡搜煞火土逸,内外循轨上下挣。
十、真息诀一来一往谓命生,绝纳去息养天真。
引月载火照玄斗,庚甲谴自土釜烹。
气散于力皆缘口,神散于气因心分。
松导紧扎百骸窜,浩宏一令八万身。
十一、气形神御人先藏形,现形安打人。
识清神光驰,气正浩然浑。
充吸蓄形力,劲催放神问。
内提外示逸,拘魂捉魄阵。
十二、合衣诀软如绫,滑似锦,吃劲周身胄黄金。
拳行千趟气血往,开合导纳索松紧。
上要叩,下得收,十趾抓地如金钩。
腾注领泻凭心愿,龟甲著体抵冷揍。
内宜实,外须弛,皮肉筋骨经脉咨。
虚盈一嚏见表里,逐气鼓荡溢躯肢。
十三、劲力诀劲圆驱曲直,八方胀力撑。
搭手隐流意,八方均掀人。
源从根底起,劲由枢脊生。
鼓动丹炉火,浪气撼堤城。
旋善解百愁,松蓄灵空纯。
宾主三七着,粘触顷俄更。
力贵短沉迅,劲须整冷浑。
发化机在控,捉失千斤腾。
乘感而能应,一点牵牛绳。
有窍指何处,脚间腰胯问。
力不卷不紧,劲不炸不混。
力不催断节,劲不饱失魂。
学习太极拳内家拳有哪些禁忌
学习太极拳内家拳有哪些禁忌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家拳还有心意、八卦等,那么在打内家拳的时候,有哪些禁忌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学习太极拳内家拳有哪些禁忌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
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心意、八卦、太极拳、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
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创树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就武术的作用和技术规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一、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二、迟缓: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三、歪斜: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涩,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四、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
五、老步: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之谓也。
六、腆胸:腆者,挺凸也。
腆胸即为过于矜持,努气挺胸,气涌胸际,神凝血滞,上重下轻,根脚拔起之谓也。
七、直立:僵直而立,全无戒备之谓也。
八、软步: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
九、脱肘:肘部悬扬,犹如肘关节脱臼之谓也。
十、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与前臂不在同一直线上,犹脱榫的锤子之谓也。
十一、扭臀:扭臀亦叫“晃臀”、“摆臀”、“摇臀”、“游臀”。
是尾闾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如“游鱼摆尾”之谓也。
十二、曲腰:“点头哈腰”,中轴扭曲之谓也。
十三、开门捉影:撒开两臂,“正门”大开;探头探脑,如捕风捉影之谓也。
十四、双手齐出:即用“二只拳头打人”,一发无余,不作后顾之虑之谓也。
内家拳法歌诀十篇:刚柔篇 绵王志远
内家拳法歌诀十篇:刚柔篇绵王志远内家拳法歌诀十篇:刚柔篇绵王志远刚柔篇(四言三百六十四句)内家之道,曰刚曰柔,乾坤之德,曰阳曰阴。
内家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劲。
悉心求柔,运柔成刚,刚生于柔,是乃柔凝。
刚柔变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为精。
劲之柔者,随机而变,随势而化,万般机警。
劲之刚者,随机而催,随势而乘,随意而进。
内家宗旨,柔道自守,抟气致柔,能如儿婴。
阴柔无为,导气令和,引劲令柔,以养魂灵。
魂魄相抱,五脏和适,百节柔顺,坚固性命。
鼓以遒劲,和以闲雅,形其刚柔,达其情性。
刚柔相推,雄逸震荡,低昂徘徊,万种风情。
文武之道,弛张因应,拳技之用,刚柔相亲。
势之柔者,随机而化,气屯于内,外现和靖。
势之刚者,随机而乘,气行诸外,内持重静。
绕指之柔,柔曲百折,舒曲无方,无将无迎。
百炼至刚,劲健浑雄,魄力坚强,力能扛鼎。
刚健之至,阳炎功尽,柔顺之至,阴符功竟。
静而挟刚,动而持柔,随机制宜,行当所行。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浩荡感激,势如雷霆。
拳技之用,一柔一刚,慢然而应,奋然而临。
嫩处如金,老处如铁,绵里藏针,刚柔联盟。
软绵而柔,柔韧而坚,折叠应手,妙合于心。
精刚果决,气势雄放,纯柔遒逸,劲力杳冥。
刚方性成,方整持重,激切剀直,雄遒俓侹。
柔圆情生,圆活温润,蕴藉纡曲,扶疏月映。
刚劲俓侹,柔劲温婉,刚柔合劲,渗透侵淫。
刚正其中,柔应其外,刚中柔外,劲匀而净。
柔者惮缩,刚者奋发,其柔湛露,其刚石金。
勇怯刚柔,适于中庸,悬权而动,主柔尚灵。
刚在力前,柔乘力后,知拍任斗,一举而擎。
刚柔互运,刚力柔乘,绵力刚用,刚柔问津。
随刚就柔,随方就圆,辅应万状,刚柔相因。
拳道之病,刚而不柔,能刚能柔,拳道大经。
无刚不立,无柔不化,叠用刚柔,刚柔殊禀。
刚柔虽殊,其归一致,柔极乃刚,刚极柔韧。
刚要有韵,柔要有骨,缺一岂道,总须持平。
柔避奄奄,刚宜浑雄,柔非苶软,刚非僵硬。
太刚易折,太柔易萎,道中而正,德和而敬。
含和抱中,刚柔得和,和柔得正,雄藏厉凌。
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习内家拳的十四禁忌一、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静字诀。
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
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体不能松柔圆活,则神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
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
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俗称元气、真气、中气。
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
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
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
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
然此刚非硬也。
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
然此柔非软也。
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静中寓动,动中寓静。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
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
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
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宁静而顺畅。
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
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气畅;气血顺畅,则血旺。
极其之,筋脉和同,骨强髓盈,精神充沛,病安从来。
试问,练武习拳者,“机巧生于内,名利扰于外,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系其心,思想意念时起波澜,心无片刻宁静,灵魂出窍,神无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尸走肉”,则内功何以长?阳寿何以增?这也就是古今内家拳家和养生家历来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视懒散为拳术首要大忌之原因。
内家拳要诀
内家拳要诀神凝意静。
不僵不拙。
自然合度。
首尾一贯。
一气呵成。
滔滔不绝。
长如江流。
神凝。
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
如精神散漫。
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
打手肇失败之机。
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深意。
意静。
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
若此。
必致四肢失灵。
反应失常。
伏失败之朕兆。
切切当心在意。
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
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
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
如欲能轻快。
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
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
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
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
万不可浮燥。
而这个缓字。
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
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
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
因有沉缓之教。
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
务求每一关节。
每一肌肉。
都能松透。
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
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
方能关节灵活。
反应灵敏。
不呆不滞。
关防的紧。
间隙全无。
不予敌人可乘之机。
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
则何能麓恕不僵。
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
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
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
开合不明。
向背不知。
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
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
拙的,因其用力。
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
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
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
不是普通拙力。
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
不肯抛下笨力。
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
活动要领。
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
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
直如谴人背负牛轭。
徒施折磨。
徒增劳苦。
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然其开合进退。
升降浮沉。
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
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
谚语说。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练拳的效果问题。
都受谚语支配的。
练拳的效果问题。
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
古传内家拳初学条目
为儿戏 , 则无苟且粗糙之弊。 2、 5 学拳一势精灵 , 约得千遍 , 1、 4 学拳 宜 明其 理 , 传其 神 , 顾 方 能熟 练 。若不 熟练 , 还是千 遍 。 其 名 , 其形 , 思 方能精 妙人 微 。 2、 6 学拳 有 j不 为 : 小不 为 , 胆 1 、学 拳无 论偏 正 反侧 诸势 , 偷懒 不 为 , 为不为 。 5 妄 宜将 身手格 于 两 足之 间 , 能貌 似 方 2 、 拳要 厚 义 如 天 , 舌 两 7学 笔 泰 山。稍有 歪斜 ,便是 东倒 西歪 , 兼 , 勇向先 , 英 方可保 大立功 。
气宜往 内钩 ; 后脚坚立 , 后跟往外 2、 9 学拳须知 , 江湖上最踌躇 一拧 , 两膝相 对 , 即无 不牢 之病 , 裆 不 敢轻 易动 手 的有 三 种人 : 为方 一 亦护 得住 了 。 外 之 人 ,二 为 如 文 士气 束 读 书 之 l、 7 学拳 步法 , 可贪 远 , 不 恐怆 人 , 三为单 身 行商 。此 些人 平 日在 惶失 措 , 不无 倾跌 。 能跳 得高 , 但 不 江 湖 上都 少 有 名 声 ,不 容 易 知 道 愁不 远 。高字 当 在远 字之 上 , 远字 强弱 , 如深 潭无 声 , 莽 行事 , 视 鲁 轻 当在 高字 之下 , 良有 以也 。 此 辈 , 亏 至 极 , 至有 断 送 性 命 吃 甚 1 、 拳 左 动 右 必 应 , 攻 左 之忧 。外 出之 人 如见 人穿着 黄 衫 , 8学 有 必辅 , 右 相 生 , 得 阴 阳周 流 之 驮 着 黄包袱 的 ,也不 宜 轻 言招祸 , 左 方 妙。 故 务必慎 重从 事 。 l 、 拳用 尽 平生 之力 方 能强 9学 3 、 拳古来 有 三不 传 :非 其 0学 三 “ 地不传 ,非其时不传 ,非其人不 传 。” 其地 是 指 环 境 优 良, 合 练 适 习 。 时是掌 握好适 当 的火 候 ,是 其 练 功 的关 键 。 而其人是 授受甚 难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家拳训诫内家拳本意内家拳之为者。
本以柔胜刚之谓也。
则虽赤手空拳。
而无刚不摧。
敌虽有大力。
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
不仅为备非常。
应急变。
更以强健身心。
益寿延年。
为人生切身学问。
日久神而明之。
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
勿生怖心。
心神沉着不乱。
乃能举动得当。
气定神全。
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
便需时时静观默察。
以参证原则。
若能融汇要诀。
通解其义。
则寡可胜众。
弱能胜强。
比如泛舟于海。
乘者虽多。
唯司舵驾船者一人。
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
犹司舵操纵船只。
成竹在胸。
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
单寡胜众。
以弱制强。
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我技虽佳。
然必有胜我之人。
高于我者。
当以师礼事之。
取其所长。
补吾所短。
于是我技益进。
岂足为贬。
传之后进。
吾道益宏。
既或造诣独精。
高出流俗。
亦不能自满。
艺无止境。
学问无涯。
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习艺之时。
必宜潜心体会。
若行蛮力。
绝不得窍诀。
而须心如垂柳。
意随流水。
四肢轻灵。
中节作主。
若能如此。
则能捕捉好机。
刹那发劲。
捷如闪电。
虽四两之力。
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人之能者。
谚称三头六臂。
然必须一心作主。
若心有所偏。
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
手多亦或无用。
我如神气布满身。
全身灵劲。
毫无间隙。
人发而不能制我。
我发而既能制人。
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气与体中有阴阳。
其动曰阳,其静曰阴。
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
然为无形物。
无迹象可寻。
实则存我体中。
气之既分阴阳。
若养之不当。
便生弛挠之憾。
平常安坐时之心气。
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
动时若神志升夺。
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
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
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
使升物不能动其心。
有此不拔之根基。
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
无缺损之处。
起居动静。
真气沛然。
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设眼前有某物。
欲取之主意一起。
手乃前出。
是既意通于气。
故欲使用此物。
又须力焉。
力之所出。
乃气之所集。
气之所通。
亦力之所集。
气力非二物也。
由意集气使力者。
方得顺遂称心。
若力先出。
便是颠倒主奴。
为害甚多。
故吾平日。
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
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
则任何人固有之力。
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敌欲攻我。
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
我心仍木然无所动。
一若无与人争胜者。
其心既正大光明。
其气亦整暇不迫。
从容得体。
故恒占胜。
不动心所谓不动心者。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
心有所而不移。
则真气充塞全身。
视白刃而不见。
闻枪炮而不撼。
外物勿扰。
独立不惧。
以如斯之心胆。
运用所学。
若行所无事。
大敌当前。
亦不见怯返顾。
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
使之熟稔无畏。
并卧于中野。
宿于深山。
热迹罕至之地。
潜居修炼。
其所成就。
必能宏远博大。
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
徒取眩目。
无复精蕴。
我齐当矫其弊。
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
勿徒尚空义。
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凡武术以胆为第一。
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
恐怖既充于中。
肢体便滞于外。
为敌制造优势焉。
故胆力强者。
恒操胜算。
自来成例较多。
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武术一道。
心急者败。
诚能不动心。
则敌之进攻。
我静以待之。
若心急气浮。
则不但难以破敌。
且反足致败。
身以机敏为第一。
心以沉着为主。
持此自修。
虽不籍器械。
而敌以武器攻击。
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
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凡眼耳之活动。
根于心之发动。
故观物应听而心动。
此人之常也。
吾人之遭遇危险。
不能预知。
故平时步行时。
当注意前后左右。
不可疏忽。
盖不幸受人阻击。
不特受害负伤。
而多年之练习。
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
因眼之活动。
而神勇自满。
动作亦速。
敌人图我之意时。
先已了然于胸。
察敌眼光之所注。
与吾身相触之灵觉。
敌方意向。
我无不知。
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发声则气能专一。
力自舒远。
而声必起自丹田。
动作得势。
是因气之相应。
勇气自增。
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
任意喧哗。
既损礼体。
并伤我威。
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
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若无残敌之心。
一不能敌众。
二不能了事。
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残敌心者。
敌败后。
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
着须一心注释敌人。
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
如若有我为敌所败。
际此瞬间。
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
俾揉应敌之道。
皆间不容发。
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修习武技。
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
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
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
娴熟技巧。
领会要诀。
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
如此身体力行。
学会破敌功夫。
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
若心存畏惧。
便已输了七分。
往往见技术过人者。
竟意外大负。
是必心中怀惧故也。
过后方悔敌技平常。
已无及矣。
故对练时。
不宜轻敌。
但亦不妨放胆引敌。
一着未善。
既当变化。
力求得势。
自信力自然而生。
恐惧便消。
籍此努力修炼。
不厌不倦。
练习既多。
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夫治学者。
专心治学。
神不外鹜。
唯教诲之是尊。
造诣必可致远。
武艺亦学问一端。
若自恃身体之强壮。
膂力之方刚。
或恃艺之初成。
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
无复竿头之日进。
盖武技要求。
不再有一欣昂之躯。
血气之勇。
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
无足敖视。
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当求与多数人对练。
广得经验。
若拒与新人对练。
最阻进步。
勿挑选对手。
好挑选者。
必自是而轻人。
若遇是辈。
先观其破绽而败之。
彼屡次败破。
最后必示好意相与。
可成拳友矣。
对于较弱于己者。
勿视为无益于己。
而敷衍从事。
此种根性至劣。
故对后进。
必当亲切叮咛。
教导不倦。
是亦乐事也。
遇他人练。
宜静观其得失。
取其所长。
矫其所短。
善弈者不必自弈。
阅其胜者败者机微。
得矣。
自与人教试。
宜以礼待之。
勿举动轻慢。
若为人所负。
切不可存报复之心。
盖胜败常也。
唯致力于学。
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敌之法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
其形状不易判别。
升观以弱。
或为劲敌。
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
内家拳法。
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
存心料敌。
虽不能烛照计数。
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
敌颜色赤。
则性气向上。
性气外发。
心必急。
已失胜利之机。
敌颜色青白者。
心必怯。
怯则身体枕颤。
方法不能活用。
故吾人较胜。
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
为人心之基。
有强有弱。
有精力者有气有势。
见敌而起制胜之心。
则势满也。
此为心魄之作用。
由心生胆。
由胆生力。
力以身体为基础。
身体虚弱。
虽有此心。
亦属白运心魄。
无效也。
身体强壮。
方能不为物动。
基础方立。
故练身亦是要事。
有心。
有体。
既当习气。
呼吸皆自心中所起。
切勿使气息闭止。
便不持久。
故求运气调息。
而后心自静。
魄自坚。
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力有时而穷。
巧有时不济。
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
安渡窘境。
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
如对方一出手。
既是破势。
我得有隙可乘。
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
但须明虚实。
不贪不求。
方是高手。
如敌不破势。
可以用引。
用引之要。
在引出敌隙。
非露己隙与人也。
且当引诱。
皆不可不知。
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
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
不可旧力已失。
新力未生。
既强作妄焉。
虽锐无用。
我能蓄势常新。
新力不断。
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取敌之道。
在乎敌身。
不在乎我。
敌弱于我。
拿而制之。
敌强于我。
径取其穴。
敌合于我劲。
提而放之。
敌力道多变。
我当制机之宜。
大凡高来低取。
尚嫌太疏。
随来随往。
因敌施为。
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
法尚干净利落。
道道地地。
纯在人身上做功夫。
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
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技击之道。
有形态之强非真强。
此盖气散于外。
未能归藏也。
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
乃是真强。
盖已练气归根者。
不见形态之壮。
不见颜色之威。
气不惊。
心不惊。
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
断人功夫高下。
可以望而知之。
盖不在其形。
而在其气。
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
俗人求于皮相。
俗人无学而浅学也。
古来精于此道者。
以练气为根本。
此内家真传正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