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

战事纷沓。

士族参政。

百家争鸣。

文学兴盛。

文化下移。

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

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

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
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

漆器。

画像。

铀镜中精美绝伦。

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

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但失之肥弱。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

初有郑板桥。

继有金农。

邓石如。

后有
何绍基等。

均不落伍。

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

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

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
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

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

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

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

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

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
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
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

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

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

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有的用“停驻”。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

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留一笔,其余写成平横。

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

④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

⑤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
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

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
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粗细不一,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

隶书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以上口诀只是隶书的一般特征及写法要求,是隶书的共性,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

不同的碑帖,其用笔、结体和个性是多样的。

如《张迁碑》的方劲沉稳,《曹全碑》的飘逸秀美,《史晨碑》的端庄秀雅,《乙英碑》的峻严峭谨......。

书法爱好者们亦不能按照上面口诀或碑帖呆板的进行创作,要敢于打破常规,力争创新,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样才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

正如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递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
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隶书创始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东汉隶书是成熟期的字体。

这种书体,既古体巧拙又规矩易认,既工整严谨又生动活泼,不仅有其艺术价值,在书法园地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有实用价值。

写法
A、汉隶秦代而起的西汉王朝,在许多方面承袭秦制,书体依然是小篆、隶书并行。

篆书多用于重要的官方文献、符玺、幡信及碑额的装饰,隶书的使用则更普遍。

从『战国纵横家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帛书中,可看出西汉初期的隶书和秦隶是一脉相承的,并
没明显的差别,只是汉隶比秦隶波磔明显些,篆意少一点而已。

西汉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

在这种有利的历史背景下,加快了隶书迈向成熟的步伐。

至西汉宣帝年间(公元前七三~前四九年),隶书已基本完成从秦隶到汉隶的转变。

这个结论可从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文物--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五六年)的简书上,得到验证。

汉代的墨迹隶书主要还有『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等。

这些汉简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广阔的生命力。

B、八分书时至东汉,只在册命三公时还用小篆,一般均用隶书。

这时的隶书已不再限于原来的「隶、佐、史」之义,它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重视。

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而讲究点画和字形的美观,对隶书加以藻饰,使之俯仰遒丽、波磔俊美、分张外拓、整齐端庄,成为既正规又富艺术性的字体。

因其笔画分背、结体扁方,形若「八」字,因此被称作「八分书」。

「八分」之名起于东汉,前人已做过不少解释,比较可信的有唐张怀瓘『书断』说的:「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的:「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近人胡小石『书艺略论』说的:「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

」『唐六典』卷十说的:「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

」综合这些说法可以断定,「八分」乃是成熟、规范化了的隶书别名,它以东汉著名的碑刻为代表。

东汉章帝曾下诏公卿用隶书上书,因而确立隶书的正统地位,使其完全取代篆书。

至桓、灵之世(公元一四七~一八九年),隶
书已高度成熟,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颠峰。

传世的汉隶名碑多出于这个时
期,约有一百七十余种。

C、汉碑汉代发展了秦代刻石记功的风气,立碑之风大兴,或用以表彰功德,或替当时的儒教做思想上的倡导,尤其桓、灵之世,盛行厚葬,「碑碣云起」给书法家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产生了众多被视为隶书典范的著名碑刻。

在东汉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以蔡邕和锺繇的名气最大,所以有些东汉名碑,都被人附会成他俩的手笔。

而汉碑上一般无书碑者的姓名,这也许与当时的习惯及书碑者地位低下有关。

只有少数汉碑留下了书碑者的姓名,如『华山碑』的郭香察、『西狭颂』的仇靖、『郙阁颂』的仇拂、『衡方碑』的朱登等人。

他们的姓名虽不见于记载,但他们精美的书艺却赖碑刻流传后世。

D、汉隶的特色
一、汉隶的特征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汉隶大多是写在竹简上的,为节约竹料,减轻「书」的重量,方便阅读和携带,需要在狭长的简面上容纳更多的字,于是笔划上下紧缩。

又为了要使字迹清楚,所以点画左右分展,以尽量利用简面的宽度(简书多为一简一行),这样就形成了隶书内紧外松,左右分展,形体扁方的特征。

(二)变圆为方,变连为断篆体的字框呈「○」形;隶体以方折为主,提按分明,或有圆转,也含有方意,字框呈「□」形。

篆书圆
转的拐弯,在隶书中变为直线的方折,这是汉字书写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因为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再者直线较弧线易于书写。

篆书中不少连贯的笔画,在隶书中每断为短画。

(三)欹侧之势,变化之妙篆书「取力弇气长」笔势缓慢且多对称之体,呈现出端庄静穆之美;隶书「取势险节短」奋笔短速,流露出欹侧变化之妙。

即使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如「固、国、圆」之类,隶书也要采取独骏一角的手段,来打破篆书的圆润均衡。

(四)独奋一笔,摇曳生姿最具隶书特色的笔画是集「蚕头」、「雁尾」于一身的波画,其次是具有波画某些特征的掠(撇)和磔(捺)。

掠尾之形近似「蚕头」,磔尾即雁尾,磔的形状酷似斜置的波画。

波、掠、磔因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抒情味,而成为独奋一笔的对象。

所谓独奋一笔,是指在一个字中,特意突出某一笔道,将它写得格外雄建超拔。

只要其它笔画安置得当,独奋一笔非但不会破坏字的整体均衡,反而能形成点画的鲜明对比。

而体势得摇曳多姿,又可获得于不平衡处取平衡,
险绝中见平正的艺术效果。

(五)笔法复杂,点画众多隶书作为由篆及楷的过渡字体,它的笔法和点画,比篆书多而比楷书少。

篆书只有点、直、弧三种笔画,且粗细相同,缺少变化,被称为「一笔书」。

隶书的行笔加大了提按的幅度,丰富了快慢节奏,由此形成许多不同型态的笔画。

隶书在中国文字演变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变自篆体,由圆易直,渐趋简易,下启行、楷,使中国文字逐渐定型。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伸张的横势结构,突显了隶书的结构美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书家的风格。

所以研究中国文字,不能忽略隶书的关键地位;研究中国书法,也不能忽视隶书的深远影响。

因之,学习隶书,既能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对中国书法也能有深切的认识,而且隶书不若篆体的难识难写,接近楷书,其结构重心低,很容易掌握,是很值得
推行的书法字体。

基本笔画的变化
点的变化十六种
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
变化活泼。

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
宜粗短些。

左二点二点的起笔方向和用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
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横的变化
长横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
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粗细横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
呈前粗后细状
弧横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
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细横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竖的变化
长竖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
挺拔。

弧竖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
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

斜竖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

撇的变化十二种
竖撇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
圆转,回锋收笔。

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
或略停空收。

弯撇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
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平撇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短撇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
做到短促有力。

尖头撇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尖尾撇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
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圆尾撇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
忌过于肿大。

捺的八种变化
直捺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
切忌弯曲。

平捺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
曲状,做到生动活泼。

斜捺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
弯曲。

短捺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
状实
小捺出于字的结构等因素,有时的捺画应写的细小点,以此来
衬托其他笔画。

长捺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

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

走之捺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
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

心底捺在书写该笔画时要根据整个字中其他部分的大小多少
来决定该笔画的斜直、大小、粗细,使之整体协调和谐。

四、结构变化四十种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

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
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

切记过分压缩,须加
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

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
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
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

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
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避免相互疏密不匀、
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

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
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
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十三、捺画宜下
有的字形为求字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

波画的长短可视上部情况而定。

十四、捺画宜小
一个字中如波画下面有两肩相垫时,其蚕头雁尾不宜过大,应略瘦薄。

否则会使整个字不协调和不美观。

十五、左旁宜平
字的左边部首小,应把左部与右边大的主体平头,以让右边主体部分充分展示其笔画,使整体既和谐又有主次。

十六、右旁宜中
字的右边部分小,应把右部分与左边大的部分相靠近,并居与中间,切记偏上或偏下,以使整体有平衡协调之感。

十七、宜丰勿瘦
笔画少、结构疏的字,要以丰衬疏,宜把笔画写的粗壮丰满开张些,字形有饱健飞动宽宏之感,间架端正,遒劲自然。

十八、宜瘦勿肥
笔画繁多、结构宽大的字,应以瘦衬密,要求清瘦但不细弱,宜把笔画的略细和紧密些。

运笔时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不使字有局促或松散
之感。

十九、宜穿勿粘
笔画交叉多的字,应注意上下或左右间隔布白及交叉笔画的疏密、长短、宽窄,穿插交叉处切不要粘连拥挤,笔画要清晰,穿插要得体。

二十、偏旁揖让
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据主体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体较大,则偏旁略小,要做到相互照应、迎让得体、密切配合,以窄让宽、以小让大,
和谐协调。

二十一、避同求异
有两个以上相同部分组成的并列或重叠,其相同部分的写法应各有区别,以各部分微小的变化来丰富和活跃整体的和谐与生动。

忌形态相
似状如算子。

二十二、画距均等
字形端正、横竖笔画教多的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匀称,笔画要整齐,切勿过空或过密、过偏或过连。

为避免呆板,展现活泼动态,须根
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

二十三、斜中求正
字形、笔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形态、中心线、支撑点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使字的形体产生玲动态势,
给人以活泼之感。

二十四、内外适中
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均匀、充实,内部不宜过大或过小、过高或过低,位置要居中,不可与外围相逼,注意内外相称,配合得当,不得
有空旷或臃肿之感。

二十五、向背分明
字的左右部分相向或相背,相互间要穿插避让、各得其所,在向背之中成一整体,做到[向不犯碍],[背不脱离]。

二十六、因字生形
每个字的笔画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书写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和自然形态,来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大小的形状。

二十七、上覆宜宽
宝盖头一类的上宽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宽的部分覆盖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状,但重心不倒。

上实下虚,相映之中见神采。

二十八、横长竖短
凡中间或底部穿插一横的字,要突出横画,横宜长竖宜短,长横要丰满状实,但不要臃肿,使静态边动态。

二十九、横短竖长
中间贯穿竖画的字,要使竖画正而直,稍微写的长点,突出竖画在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

要写的安稳壮实,如同坚挺的柱子。

三十、左小右大
有的字形处于结构变化的原因,往往把左部分写的小点,而把右部分写的大点,伸展稍长,粗略看去是有倾斜,其实不失重心,平衡统
一。

三十一、左大右小
有的字左边写的较大,右边部分则写的较小,放左敛右,右边拘紧,左边舒展,两部分之间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遥相互应,别有情趣。

三十二、左右避让
有的字由于结构或笔画繁简等问题,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现松散、不和谐,应此要把有的笔画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拥挤又不分离,
保持整体的稳定。

三十三、上大下小
有的字,上部要宽大舒展,下部不宜大。

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处理,要做到上宽下窄、上实下虚、以虚托实。

三十四、上小下大
有的字,下部要宽大舒展,而上部宜紧小短促,似三角形。

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进行处理,要做到下宽上窄、下实下虚、稳实端庄。

三十五、横宜扁方
形状扁阔的字,要顺其自然,取横势,结体稍扁,生动丰满。

要防止把笔画象左右拉的过长,上下把形体拉的过扁。

三十六、纵宜长展
形状狭长的字,取纵势,清秀雅致,上下舒展。

要注意上下笔画勿压的过紧,也不要把笔画拉的过长。

做到横敛纵放,上部较密和下部较
疏成对比。

三十七、内紧外舒
隶书的特点之一,是字型扁方、取横势,形成长撇长捺向左右伸展,而中宫紧密,中间部分收拢,具有内手外展的特征。

三十八、宜选斜捺
当多笔横画与斜画同时出现时,横画应服从斜画。

一般情况下,横画不能用雁尾做捺脚,应选用斜画做捺脚,使整体更为美观。

三十九、左高右低
为字的美观活泼起见,有的字左右两部分可写成左高右低状,形成错落参差、顾盼生动之感,在协调中求变化,使整个字和谐和灵动。

四十、同字异形
在一个内容中,出现两个以上相同字时,应避免写的雷同,要从结构、笔画上给于变化,使通篇文字丰富多采。

隶书变形与夸张
隶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

东汉桓帝、灵帝时期以隶书碑刻成风,形成了中国石刻书法的第一次高潮。

隶书从篆书发展变化而来。

卫恒《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既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无论从文字角度、还是从书法艺术角度去看,“隶变”的意义都十分深远。

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篆书最后一点象形的痕迹也被磨灭了,把象形文字需要的弧曲线条统统变成规整的点画波磔,字型由纵长变成横势的扁方形,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
一次重大变革。

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变形与夸张,中国艺术便是变形与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