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目前中青年人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分析目前大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原因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号:
姓名:
分析目前大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原因
【摘要】根据WHO确定的新的健康标准,医学专家对人类健康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既非疾病、也非健康,又可双向转化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 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节奏加快,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重, 饮食不规则, 结构不合理, 过度疲劳, 睡眠不足, 人体自然衰老等。

大学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随之而来的则是关于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背后,总是伴随着各种不利健康的因素。

【关键字】亚健康大学生活社会压力亚健康状态预防预警
目录
1 亚健康状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压力和竞争导致的 (1)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1)
就业压力大,关注学习,缺少锻炼 (1)
2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
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
4 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措施 (3)
完善亚健康的预防预警对策 (3)
利用校园文化预防心理亚健康 (3)
大学生自身采取的措施 (4)
分析目前大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原因
80年代中期,前苏联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这一发现被后来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亚健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困倦疲乏。

除了疲劳以外,还有各种慢性疼痛、免疫力下降、易反复感染等;种种的躯体不适及心态失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妨碍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它可以长期的、潜隐的损害健康,最终走向疾病,也可因某种因素促发重症,甚至发生猝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呈上升趋势。

那么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其亚健康的根源是什么呢经相关医学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亚健康状态是由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压力和竞争导致的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曾有人对一个地区的大学生做了调查,发现有57%的经常熬夜。

其中,大四学生中有熬夜的习惯更高,达71%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要准备考各样证书或找工作,是熬夜最大推动力。

像有些特殊专业,很多时候同学们需要熬夜完成一个个大作业,而且很多时候坐在电脑前面就是一整天,很少出门做运动,大多数的时候大家都在网络上找寻有关设计方面的资料。

有些学生做事喜欢拖拉,到最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马,就会马不停蹄的赶制作业,以至于忘记时间,这也造成了他们经常熬夜的毛病。

就业压力大,关注学习,缺少锻炼
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一周也仅有一两节,而且仅仅是针对部分年级的大学生二开设。

而在其他的课余时间里,很多学生会选择宅在宿舍,出门逛街或是去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

青春如金,青春宝贵。

人生正值好年华,精力旺盛,这会给不少青年大学生们一个错觉:即“病不倒,垮不了,现在学习最重要,不练身体也无妨。

”况且,有太多东西要学,有太多工作要做,而依仗青春活力,年轻人往往过多地消耗体力,忽略了
体育锻炼。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仅为18%。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学习忙、没时间是大学生的首选因素。

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很大,使得大多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学习,考虑毕业以后的去向,因此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上网者去图书馆、教室,有少部分忙于学生兼职工作等,使得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锻炼,更不用说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紧张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特征。

人们的激烈竞争、努力拼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作为个体心理上的紧张、冲突、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必然增加,个体面对外环境中的挑战和威胁所产生的这些心理和生理反应就是应激,应激反应也必然影响到人类健康。

有些专业的学业比较繁重,加之学生工作、升学、就业等等所带来的压力,一些大学生终日处在焦虑的状态,精神紧张,感到总是有做不完的事,心理压力大可见一斑。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由于心智发展、年龄结构等原因成为心理疾病易发群体。

作为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集约地和发散地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经济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原因分析研究表明造成大学生的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年级分布来看大四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比例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

大四学生要面临毕业、工作等问题可能是导致四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高的一个原因。

从专业分布来看,哲学、文学、艺术类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可能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投入很多感情导致情绪不稳定。

3 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系,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植被的破坏、气候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

电磁污染;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导致遗传物质DNA的突变,免疫功能紊乱,使肿瘤的发生率增高,还造成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呼吸道疾病增多、出生缺陷和生育问题。

另外家庭环境的差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是独生子女比例增加。

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在校大学生均以90后为主且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处于高峰。

由于家庭的溺爱,大学以前的生活大部分都养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第一、智力水平较高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低,缺乏创造性思维;第二、独立意识强但是独立能力差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第三、自信心、自尊心强自我悦纳程度高但是悦纳他人程度低往往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第四、亲和需要强
烈渴望友谊渴望和同辈群体交往但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却又显示出不善交往不善合作的缺点第五争强好胜但是经不起挫折缺乏战胜困难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如高神经质、内向的个性特征,自尊水平低、自我控制感弱,没有明确的信仰、缺乏生活意义感,自觉性魅力不足、性知识缺乏,缺乏体育锻炼,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等。

因此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生活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心理特征,是导致他们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

4 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措施
完善亚健康的预防预警对策
相关部门应针对亚健康状态的起因,积极采取预防对应策略,加强疾病的预测预警预报,建立和完善亚健康监测网络和疾病控制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亚健康人群的动态信息。

通过亚健康状态监测网络系统信息和自测项目分析,随时了解机体健康的动态变化,当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及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

利用校园文化预防心理亚健康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引导和调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种好的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能够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与精神环境来感染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能够通过所建立起的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进行的导向。

因此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很好的为心理干预提出指导意见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亚健康”回复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校园文化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的。

使学生将这种好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转移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中,经过同化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生活意义感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自我控制感强、自尊水平高、有爱的伴侣、自觉性魅力大、对所学专业满意、就业前景、是否受到他人关心、生活质量高低、母亲文化程度如何、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能力和志向是否一致、家庭社会地位高低均对大学生活意义感的形成有重要联系。

校园文化从功能上可以分为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塑造功能等三种功能。

另外,学校应加强加强健康教育。

大学生自身采取的措施
在多大数情况下,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非特异性疾病前状态, 从轻度心身失调状态到浅临床状态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采用推拿脊背的方法治疗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阴阳失调及时调整,使机体经常处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均衡营养,多食用芦荟类饮料、水果等,并要按时按点进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保证睡眠,保持良好心情。

大学是亚健康的高发间段,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关注学习,缺乏体育锻炼,而且在学习,完成作业时习惯性的过度疲劳,造成精力、体力透支,另外,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是很多大学生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查资料。

所以,大学生群体要特别注意生活习惯,尽量有多的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出现亚健康。

最重要的是应注意生活起居, 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则可以防病保健。

要重视人体自身调控, 激发潜能, 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 达到心理健康、祛病修身、保健康复、延年益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斑.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孙莉玲.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沈小红.健康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4]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
[5]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 贺顺喜.亚健康状态人群防病预警管理对策初探.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
[8] 范纯武,周刚,单胜华,杜安妹,戴中美,张淑英. 亚健康人群防病预警管理的探讨. 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9] 马云枝.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 河南中医,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