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质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地质简介
一、地层
(一)元古界
1、古元古界
区内早元古代地层依出露地区不同,曾有北大河群(托莱南山)、湟源群(大坂山、拉脊山)、化隆群、达肯大坂群下亚群(柴达木盆地北缘)、金水口群(东昆仑山)等地方性地层名称,均为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为主要岩性的云英质、长英质、角闪质等片岩和片麻岩组成,夹石英岩、变粒岩、大理岩等,基本上是一套含有变质侵入岩(正片麻岩)的活动型泥砂质和火山质的变质岩岩石组合;区域上,角闪质岩石主要在上部层位产出,其原岩大都是中基性火山岩,因此,具有早期由泥砂质沉积主导、晚期火山活动频发的环境特点。
该界出露厚度各处不一,最大值达6000余米。
2、中元古界
(1)中元古界下部(Pt1
)—长城系
2
该部以中祁连带发育最好,按岩石组合可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灰、灰白、乳白等色石英岩夹千枚岩或板岩,厚164—814米。
西部石英岩纯度偏低,岩石色调紫色者较多;东部湟源县塔湾—洪河日河一带,近底部时有石英砾岩出现。
上段:灰色或杂色千枚岩或板岩、硅质或砂质千枚岩或板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的间互层,夹硅质岩、千枚状结晶灰岩;厚453—3000余米。
东昆仑地区(由诺木洪河上游小庙剖面所代表),下段为灰色石英岩与白云石英片岩互层,向上以白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大理岩、石英岩,厚约370米;上段灰色二云石英片岩,顶部黑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夹大理岩或白云岩,厚322米。
柴北缘带(含阿尔金山的牛鼻子梁地区)出露零星,且底部不全;岩石组合面貌与东昆仑带相似。
本部时代依据匮乏,仅中祁连带西部地区报导有微古植物化石和叠层石产出。
)—蓟县系
(2)中元古界上部(Pt2
2
该部仍以中祁连带发育好和分布广,柴北缘带(含区内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带则是分段集中分布。
组成该部的主体岩石是硅、镁质的碳酸盐岩,包括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或白云石大理岩及结晶灰岩等,普遍含硅质或硅质条带(局部构成硅质岩层),一般镁质含量以东昆仑带和中祁连带东部的湟源地区相对富集。
该部出露较全地段的地层厚度在3200—4500米范围,唯东昆仑的冰沟剖面标出的地层厚度达到了6000米。
中元古界上部碳酸盐岩地层的中或中上部,普遍出现一个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的岩段;由泥质、炭质、硅质、粉砂质等板岩或千枚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结晶灰岩或白云岩等组成。
厚200—1600米不等,是区内铁、磷、金等矿的赋存部位。
本部以叠层石发育和微古植物化石丰富为特点。
3、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Pt3)—青白口系
区内晚元古代地层出露在元古宇主要分布带上,范围小而零星;以往多未从中元古界上部的碳酸盐岩地层单位中独立出来,此次编图圈划了10处,它们分别是:中祁连带西部的其它大坂(疏勒河北的托莱南山)和东部的赞宝化久山—马老得山(刚察县沙柳河之北),柴北缘带的尕海东山、阿母内可山(乌兰县西)和布赫特山,东昆仑带的丘吉东沟(宗加西南)和上龙岗地区(冬给措纳湖西北)。
各处的地层面貌和岩石组合基本相似,主体岩性是灰色板岩和粉砂岩,前者以粘板岩为主,间有粉砂质、碳质、硅质等板岩呈夹层出现;剖面的上部常有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夹层,下部则夹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普遍有厚薄不一(26—200米)的砾岩(石英质或白云质)或含砾粗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上部碳酸盐岩地层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4、震旦系
区内震旦纪地层只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巴嘎柴达木湖至怀头他拉之间的全吉山和欧龙布鲁克分布,其范围仅60×20平方公里。
该地层角度不整合在古元古界之上,其上为下寒武统整合覆盖,地层完整,惯以地方性地层名称“全吉群”称之。
上覆:下寒武统黑土坡组页岩
——————整合——————
红藻山组:白云岩、含硅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底部或近底部为粉砂岩、钙质页岩、白云质灰岩或泥灰岩的间互层(厚11—43米),总厚119—247米。
产迭层石、微刺藻和蠕虫碎片。
——————整合——————
石英梁组:杂色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与灰、灰白色石英岩的间互层,夹含海绿石的粉砂岩、赤铁矿透镜层和不稳定的玄武岩层(厚0—8米),底部稳定的玄武岩层(厚5—29米)。
总厚176—204米。
海绿石和玄武岩的K—Ar年龄分别698Ma和700Ma.
——————整合——————
枯柏木组:灰、灰白色石英岩、石英砂岩(局部含砾石),厚160—241米。
——————整合——————
麻黄沟组:紫色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质—石英质粗砂岩,夹砂质页岩。
厚458—854米。
——————角度不整合——————
下伏:古元古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2.1.1.3 寒武系(∈)
寒武纪地层出露在北纬35°28′以北的北部地区,呈北西或北西西方向展布,由北向南有北祁连(黑河—八宝河两侧)、拉脊山、柴北缘(西段赛什腾山、中段全吉山—欧龙布鲁克、东段都兰—乌兰间的阿尔茨托山)和东昆仑(主脊南侧)等四个主要分布带,其中的柴北缘带中段是稳定型沉积,除此之外均为活动型沉积。
一、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的寒武系
本区寒武系分布范围与前述震旦系相同,是省内以活动型寒武系为主体的分布区内唯一的一块稳定型寒武系出露,而且地层发育好;现以柱状剖面方式对地层系统作如下综述。
上覆:下奥陶统石灰岩
——————整合——————
上寒武统
白云质灰岩与石灰岩互层,夹白云岩、硅质灰岩、鲕状灰岩,产三叶虫Liostracina,Chuangia,Blackwelderia,厚192—375米。
——————整合——————
中寒武统
上部:石灰岩、鲕状或竹叶状灰岩、硅质或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产三叶虫Damesella,Taitzuia,Manchuriella,厚298—484米。
下部:紫色为主的杂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的间互层,夹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厚138—218米。
——————整合——————
下寒武统
上部:含核形石的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夹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粉砂岩,产腕足Kutorgina,Obulus;底部含磷砂砾岩(厚0.2—4.2米),厚75—104米。
下部:上段(相当皱节山组)紫灰、灰绿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Rb—Sr等时线年龄568Ma),底部白云质砂岩、砂砾岩(厚4.5米),产微古植物及皱节虫科遗迹化石,厚22—46米;下段(相当红铁沟组)紫红、黄绿色冰碛砾岩或泥砾岩(胶结物Rb—Sr等时线年龄575Ma),厚17.5米。
——————假整合或超覆不整合——————
下伏:震旦系黑土坡组页岩
二、北祁连和拉脊山的寒武系
北祁连和拉脊山的寒武系以火山岩特别发育为特征,佐证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限于中、晚寒武世,由于地层深受断层切割和支解,致使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不好,总体情况是北祁连的中寒武统分布广于上寒武统,而拉脊山则反之。
1、北祁连:
中寒武统,大体综合为三部分,即:下部片状凝灰岩、杂砂岩、千枚岩夹硅质岩,结晶灰岩;中部绿泥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片岩夹硅质岩、石英岩、变砂岩、中基—中酸性火山岩,或为变砂岩、千枚岩为主的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结晶灰岩;上部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偶夹结晶灰岩透镜。
不同层位零星产有中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且硅质岩中产有放射虫化石;出露厚4700—7210米。
上寒武统,仅在黑河南岸的川刺沟确定其产出,下部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斜长片岩夹大理岩、硅质岩,上部板岩、千枚岩变砂岩;出露厚大于1034米,产三叶虫Corynexochus,Dunderbergia,Pseudagnostus等。
需要指出的是,互助县东北花石峡及贺家村北,有厚大于500米的灰色复成分砾岩和石英砾岩层,不整合覆于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其上(断层或连续)为安山玢岩、英安斑岩和一大套板岩、千枚状板岩夹变砂岩、结晶灰岩,厚约3736米;它与北面产早奥陶世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呈断层接触,本文作者怀疑和主张其地层时代是早寒武世。
2、拉脊山:
中寒武统(昔称深沟群或泥旦山群):下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夹角砾熔岩、集块岩、凝灰岩,上部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硅质板岩或硅质岩(有时含锰、铁而成为矿层)夹中基性火山岩、结晶灰岩,产Amphoton,Kooteria等中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底不全,出露厚1371—2293米。
上寒武统(昔称六道沟群),下部以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为主夹玄武岩、硅质岩、板岩、结晶灰岩,底部不稳定火山角砾岩或砾岩,与下伏中寒武统局部呈不整合接触,产Richardsonella,Sanduspis,Pseudagnostus等三叶虫和腕足化石,厚331—1225米;中部玄武质为主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夹中性火山岩、硅质岩、千枚岩、粉砂岩,最大厚度3797米;上部板岩、千枚岩夹安山质—玄武质火山岩、结晶灰岩,最大出露厚828米。
三、柴北缘西部和东部的寒武系
1、西部,出露在赛什腾山西头紫石山秦川沟一带,顶、底不全。
为变砂岩、硅质板岩、千枚岩的间互层,夹硅质岩、变砾岩、绿泥阳起片岩、斜长绿帘片岩,厚大于1883米,板岩Rb—Sr等时线年龄574Ma。
2、东部,都兰—乌兰的阿尔茨托山及鄂拉山西部有较广泛分布和出露;下部为凝灰质长石变砂岩及绢云、绿泥片岩(有时含砾石),夹变砾岩,底部不稳定复成分砾岩,局部残留与下伏古元古界片麻岩不整合界面,出露厚大于337米;中部玄武岩、玄武粗安岩、安山
岩和流纹岩,部分相变为阳起绿帘片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厚435米;上部大理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凝灰质千枚岩,顶部不全,厚大于266米。
都兰东北产几丁虫、齿形虫和Micrhystridium等微古植物化石,夏日哈南绿片岩Rb—Sr年龄517Ma。
另外,乌兰县西北的布赫特山北坡也有分布,它不整合在新元古界绿帘斜长片岩之上,下部为绢云阳起片岩、阳起石英片岩(有时含砾石)、透辉透闪石英片岩,夹绿帘角闪岩、透闪大理岩,厚1498米;上部条带状含石英大理岩、角砾状白云质大理岩与绿泥绢云千枚岩、绢云千枚岩夹千枚状砂岩的间互层,其上被上泥盆统紫红色砾岩不整合覆盖,出露厚1716米。
四、东昆仑南坡的寒武系
东昆仑南坡的寒武系是区内最具规模的分布带,北与东昆仑中部元古宇分布带毗邻(格尔木河以东与之毗连),地层具三分性层序结构和岩石组合特征,即下部碎屑岩组、中部火山岩组、上部碳酸盐岩组。
1、下部碎屑岩组
该组出露零星,保留最好的出露地段在宗加之南的清水河上游地区,波洛斯太典型剖面的岩性组合是,灰色变砾岩与灰黑色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及绢云石英千枚岩的互层,下部夹一层安山岩(厚36米),底部砾岩层厚388米,与下伏中元古界上部的白云质大理岩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上为中部火山岩组的辉石安山岩盖在千枚状板岩之上;总厚2391米。
2、中部火山岩组
该组出露最好、分布最广,主要是玄武岩为主的基性熔岩,一般上部出现结晶灰岩、硅质灰岩、变砂岩及凝灰岩等夹层,清水河上游地区具两分性,下部为安山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上部为中酸性凝灰熔岩和流纹岩,夹少量变砂岩。
岩组总厚2565—2958米。
3、上部碳酸盐岩组
该组出露零星,常在向斜核部产出,顶不全,下与中部火山岩组整合接触,岩性为白云石大理岩和大理岩(或结晶灰岩),出露厚93—651—1200米(大格勒沟沟脑地段出露最佳)。
2.1.1.4 奥陶系(O)
奥陶系与寒武系有成生连系,但分布范围要广,而且拉脊山、柴北缘却不发育或缺失沉积。
区内奥陶系由北向南分北祁连带、南祁连北部党河南山—大通山—拉脊山带和南部柴达木山带、柴北缘赛什腾山—锡铁山带和全吉—欧龙布鲁克地区、东昆仑北部祁漫塔格带和南部格尔木河以西的东昆仑南坡带。
一、全吉—欧龙布鲁克的奥陶系
全吉—欧龙布鲁克地区的奥陶系是该区稳定型寒武系之上的连续地层,时代限于早奥陶世,之上被下石炭统不整合覆盖。
下奥陶统分上、下部,即:
下部,惯称多泉山组或多泉山灰岩,为深灰色石灰岩(时含硅质或燧石团块)夹泥质岩和少量钙质页岩,底部钙质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厚29—37米),与下伏上寒武统白云质灰岩整合接触,厚460—962米,产早奥陶世早、中期头足和三叶虫等化石。
上部,惯称石灰沟组或石灰沟页岩,为灰黑色粉砂质粘板岩和页岩,夹石灰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与上覆下石炭统不整合接触,厚492—698米,产早奥陶世中、晚期腕足和笔石等化石。
二、北祁连的奥陶系
北祁连是省内奥陶系分布最广和发育最好的出露一分布带,遍布于西部的走廊南山和托莱山、东部的冷龙岭和大坂山。
该区奥陶系分下、中、上三统,分别与新厘定的岩石地层单位(1997)阴沟群、大梁组、扣门子组相对应。
现按柱状剖面形式将三统的岩石组合序列综述于下。
上覆:下志留统底砾岩
—————不整合—————
上奥陶统(扣门子组):
上部(分布最广):基性—中性或酸性岩相和岩性变化均很大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变砂岩、变砾岩、板岩、结晶灰岩,产Favistella,Streptelasma,Plasmoporella等晚奥陶世色彩浓厚的珊瑚类化石,厚1120—2542米。
—————整合—————
下部(天宝河上游地区发育):岩屑砂岩、粉砂岩、板岩或千枚岩、结晶灰岩的间互层,夹变砾岩,厚约1300米,产三叶虫、笔石、头足、腕足、珊瑚等化石。
(天宝河地区底部砾岩,与寒武系不整合接触)
—————未直接接触—————
中奥陶统(大梁组):
灰、灰绿色千枚岩或千枚状板岩与凝灰质砂岩、岩屑砂岩的互层,夹变砾岩、硅质岩、结晶灰岩透镜,产Nemagraptus gracilis等笔石化石,冷龙岭南坡按单斜构造测出的地层厚度达4317米(应按褶皱地层处理,将厚度定在2000米左右为宜),在珠固东南以整合关系出露下伏下奥陶统。
冷龙岭主脊北侧和野牛沟南的黎园河,于下奥陶统之上(不整合),出露厚约600余米,产三叶虫、腕足、珊瑚等化石的变砂岩、板岩、结晶灰岩、底部砾岩的本统底部地层。
—————整合或不整合—————
下奥陶统(阴沟群):
上部: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夹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硅质岩、变砂岩、结晶灰岩;
中部:变砂岩、千枚岩或板岩夹硅质岩、凝灰岩、变砾岩、结晶灰岩,是赤铁矿等产出层位;
下部: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夹细碧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千枚岩、变砂岩、结晶灰岩等,本部不稳定,有时缺失沉积或断失。
上述三部厚度相近,地层总厚约3500—4851米;中部是生物化石主要产出层位(上、下部也有产出),为早奥陶世三叶虫、笔石和腕足等。
它的西北延伸很可能与甘肃所定的朱龙关群相接(朱龙关群产微古植物化石,且肃北大泉一带的玄武岩Sm—Nd年龄达1529Ma,故定时代有中元古代长城纪)。
—————断层—————
下伏:寒武系中统。
三、党河南山—大通山—拉脊山的奥陶系
该分布带的奥陶系出露在南祁连区的北缘,北与中祁连元古宇出露带毗邻。
1、哈拉湖西或西北的党河南山
上覆:上泥盆统底部砾岩。
—————不整合—————
中—上奥陶统(相当盐池湾群):
灰、灰绿色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与板岩互层,夹含砾砂岩、砾岩、石灰岩,底部砾岩层增多,总厚约3350米,产三叶虫、头足和Dicranograptus等笔石化石。
—————断层—————
下奥陶统:
上部: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夹英安凝灰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砂岩、板岩、结晶灰岩夹砾岩的正常沉积岩段呈不等厚互层,产腕足和头足等化石,厚2153米。
下部: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未出露下伏地层,厚约2900米。
2、大通山
出露中—上统。
下部假鲕状灰岩、生物灰岩夹粘板岩、硅质条带白云岩、硅质岩、砂砾岩,产三叶虫、腕足、头足、笔石等中奥陶世生物化石,厚大于1045米;上部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夹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板岩,产晚奥陶世腕足化石,出露最大厚度2480米。
3、拉脊山
下统,仅在马阴山北坡出露。
下部(花抱山组)灰、灰绿色岩屑砂岩夹砂砾岩、砾岩,底部片状砾岩、复成分砾岩,与下伏上寒武统板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厚约3148米;上部(阿夷山组)由蚀变安山岩夹岩屑砂岩、火山砾岩,向上变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夹火山角砾岩、凝灰岩,顶不全,出露厚3700米。
中—上统,在查甫和昂思多以北的才毛吉峡及泥旦沟脑出露,范围均很小。
下部(查甫组)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层凝灰岩、结晶灰岩或泥质灰岩及安山玄武岩透镜体,底部砾岩、与下伏上寒武统火山岩不整合接触,厚343—420米,产中奥陶世笔石和腕足化石;上部(药水泉组)灰色石英长石砂岩夹砂质板岩与安山岩夹火山砾岩的互层,底部厚308米紫色火山砾岩及一层石英砾岩(厚32米),总厚大于1044米。
四、柴达木山的奥陶系
西起鱼卡河西侧,东延至怀头他拉之北的哈日特山,延长约200公里;暂定为奥陶系中—上统。
西段为绢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变砂岩、千枚岩、变砾岩、大理岩或结晶灰岩,产Thamnopora等珊瑚化石,顶底出露不全,据1:20万区调鱼卡幅报告,该地层厚达11438米,按出露宽最大值20公里计,以不太复杂的褶皱地层估算,其厚度不会超过5000米。
东段哈日特山一带,为变砂岩、千枚岩,夹硅质岩、变砾岩,出露最大宽度约10000米,推测厚约在3000米左右。
五、赛什腾山—锡铁山的奥陶系
西起冷湖镇东的小赛什腾山、东到通过锡铁山的铁路线,整个出露—分布带长约260公里。
该带奥陶系仅出露上统,以滩间山群称之,下部为绿泥片岩与结晶灰岩互层,夹变砂岩、安山质凝灰岩、少量安山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底不全,厚大于1583米,灰岩产珊瑚、腕足化石(锡铁山沟产Ambaladus cf.triangularis牙形石);上部玄武安山岩、流纹岩,夹安山岩、凝灰岩、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上与志留系片状砾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厚约1828米。
六、祁漫塔格的奥陶系
该带奥陶系出露于小灶火河以西的柴达木盆地南缘和祁漫塔格北部,与古元古界呈断层接触,其上被上泥盆统不整合覆盖,由下部碎屑岩、中部火山岩、上部碳酸盐岩组成,定时代为晚奥陶世,昔称铁石达斯群,但岩石地层单位的厘定采用了柴北缘的滩间山群。
该统下部为长石砂岩、粉砂岩、板岩,夹白云岩、灰岩、硅质岩、凝灰质火山角砾岩,厚大于2424米;中部玄武岩、粗玄岩及少量玄武安山岩、英安质熔凝灰岩和流纹岩,夹硅质岩、变砂岩、板岩和灰岩透镜,厚646米;上部白云岩、结晶灰岩夹硅质岩、粉砂岩、基性火山岩,厚1227米,灰岩中产头足、珊瑚等化石。
七、格尔木河以西东昆仑南坡的奥陶系
该区奥陶系分下统和中—上统,是所建纳赤台群的基础。
下奥陶统;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纳赤台北石灰厂一带出露的所代表,为灰色千枚岩或千枚状板岩与千枚状变砂岩的互层,夹砂质灰岩(有时呈角砾状或含砾石)、结晶灰岩、复成分砾岩,顶底不全、出露厚约2700米;李光岑等(1982)曾定为志留系哈拉巴依组,后因采到早奥陶世三叶虫Annamitella化石,尹集祥等(1990)将其改定为下奥陶统。
本部在小南川沟口以东,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粉砂质或炭质千枚岩、千枚状变砂岩,夹石英钠长岩、复成分砾岩,厚大
于3000米,1:20万区调(1981)曾定为下二叠统。
上部,出露在纳赤台西的没草沟至小南川,为蚀变玄武岩夹中基性层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结晶灰岩,厚约2570米。
中—上奥陶统:
下部,灰色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千枚状粉砂岩与片理化岩屑砂岩的间互层,夹生物碎屑灰岩、结晶灰岩、片状砾岩,厚约1600米;板岩产微古植物化石和Hunanodendrum笔石化石,灰岩产中晚奥陶世牙形石、珊瑚、腕足等化石;纳赤台东水泥厂一带,为绿泥石英片岩和绿泥千枚岩与千枚状砂岩的间互层,夹结晶灰岩(有时呈段出现,产丰富的晚奥陶世珊瑚等化石),厚约2000米。
上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夹粗玄岩,沿走向时有时无,最大出露厚约1500米。
上覆地层为志留系底部岩屑砾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区奥陶系通过岩石地层清理厘定为纳赤台群(1997),并且由下向上分成水泥厂组、石灰厂组、哈拉巴依组。
需要指出的是,三个组级单位是通过格尔木河由水泥厂到石灰厂(大干沟沟口)约10公里长的所谓北倾单斜连续地层剖面建立的,由于10公里之内的一条走向断层将地层分为北部下奥陶统(含哈拉巴依组和石灰厂组)和南部中上奥陶统(相当于水泥厂组),因此,有必要对组级单位作出新的厘定。
2.1.1.6志留系(S)
区内志留系与活动型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成生关系密切,以碎屑岩特别发育和火山岩极少出现为特征。
该系主要在祁连山出露,并以南祁连山分布最广;其次则是柴北缘西部和东昆仑南部,分布范围最小,但地质意义重大。
一、北祁连山的志留系
分布在祁连县西北及以东的走廊南山和冷龙岭、以及托莱山和大坂山,区内仅出露志留系下统,以往多与肮脏沟组(群)对比,并且一度命名为小石户沟群(组),但通用性不广(被岩石地层清理仃用)。
该统为灰、灰绿色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或不等互层,不同部位偶有安山岩或安山玄武岩呈透镜层产出(厚度一般小于200米),下部夹较多的砾岩层,且底部为杂色砾岩,与下伏上奥陶统等不整合接触,之上被上泥盆统不整合覆盖,最大厚度约4500米,普遍产早志留世笔石化石Demirastrites triangulates,Monograptuw Sedgwiekii,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等。
二、南祁连山的志留系
区内志留系分布极为广泛,但岩石组合基本一致,为灰、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石英长石砂岩夹千枚状板岩和粉砂质板岩,局部夹砾岩、硅质岩、安山岩及英安质—流纹质熔岩和凝灰岩,并且偶有赤铁矿透镜层产出;出露最大厚度约7000米(下与中—上奥陶统断层接触,其上被二叠系不整合覆盖),目前仅在青海湖北的沙柳河南岸获得Pristograptus,Glyptograptus,Climacograptus等早志留世笔石化石,但排除不了中、上志留统存在的可能性。
本分布区东头的拉脊山,仅在莲花山一处出露,为断层所围限的砾岩夹砂岩、板岩,产Rastrites笔石化石,出露厚约1368米。
三、柴北缘西部赛什腾山的志留系
该带志留系西起小赛什腾山西头丁字口附近,经赛什腾山东北坡而止于锡铁山的南缘。
据岩性组合分三部,即:
下部:灰褐、灰绿色片状复成分砾岩与石英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绢云千枚岩、结晶灰岩透镜和安山岩团块;厚308米,与下伏上奥陶统火山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部:安山岩或玄武安山岩,之下为火山角砾岩或集块岩夹安山质凝灰岩,厚37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