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的发展及影响

网络论坛的发展及影响
网络论坛的发展及影响

我国网络论坛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网络论坛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在综合性、娱乐类论坛和专业论坛蜂起之际,学术交流类论坛也崭露头角,在线学术论坛应运而生。学术类网络社区在2009年第一次进入市场调研视野。本研究利用既有资料分析法、时序分析法等方法,对Web2.0应用情况、网络论坛基本情况和网络论坛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论坛特别是在线学术论坛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在Web2.0兴起的2005年之前,它就已得到较快的发展;2)它兼有Web1.0和Web2.0的特点,与博客进入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以话题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的内容整合方式已经极大地影响着网民;3)网络论坛以综合性和娱乐类论坛为主;新生网络论坛呈现专业化和学术化特点;4)多数论坛用户登录多于1个网络论坛,较为忠诚地关注2-3个论坛;论坛用户发帖数量呈两极趋势。 关键词科技传播;学术交流;网络论坛;在线学术论坛;发展状况 学术类网络社区在2009年第一次进入市场调研视野,为全面了解我国在线学术论坛发展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二手数据的时序分析,总结我国网络论坛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选取我国典型的、面向学术或科研的网络论坛(在线学术论坛)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我国网络(在线学术)论坛发展现状。 1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研究选取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和中国网络经济咨询艾瑞公司的《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2]为基本数据,采用既有资料分析法,选取网络论坛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横向总结和分析,旨在刻画我国网络论坛发展历程,判断发展趋势。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本研究对CNNIC历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进行浏览,从中抽取与网络论坛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 1)选取CNNIC第四次调查之后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本次研究的时间跨度明确在1999年7月之后;即为1999年7月到2010年1月之间的22次统计数据,每年2次报告,1月和7月发布; 2)对于空缺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趋势填充; 3)对不同的统计标准进行分析,选取类似标准的数据进行集成;例如将“(免费)个人空间”与“博客”作为等同应用处理; 4)对于在历次统计中,互联网应用从单选结果变为多选结果的现象,考虑到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统计报告的内容分析,做等同处理。

BBS论坛系统

BBS 系统的 UML 建模实验
小组成员:张辉 李明
刘选雨
吴恺 郭江
一、 系统的功能需求
二、 系统的 UML 建模
三、 会员发帖回贴的时序图
四、 BBS 的协作图
五、 系统中的类
六、 BBS 的状态图
七、 BBS 的组件图
八、 BBS 的配置图
丁经纬

BBS 论坛系统
一、系统的功能需求 BBS 论坛流程:
⑴用户登陆进入论坛(一般为游客,有时还要注册为会员),就某个话题(字帖的主题)展 开讨论。 ⑵通过发帖功能发布新的话题; ⑶通过回帖功能恢复已有的话题; ⑷通过搜索功能查找已有的话题。 ⑸管理员通过管理功能创建、编辑、删除论坛的版块;管理注册的用户;管理帖子。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框架:
BBS 论坛系统
前台基本业务模块
后台模块
















前台基本业务模块












前台基本业务模块






















(前台基本业务模块)
(1)注册会员 提供新会员注册功能,包括提供录入信息的界面,检查注册信息的有效性,并将注册会员
信息存入对应数据库的数据表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

文化传播 摘要: 文中一部分是个人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另一部分是网络时代为中国文化传播带来多种影响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文化传播网络影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这个词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划出了界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地球上最优秀的种族,人类凭借着他们独有的智慧,扮演了数以万年“舟”的角色! 最早的人类创造了最早的文化,虽然我们不清楚何为最早的人类,何为最早的文化,但是当“仰韶人类”并没有伴着“仰韶文化”一同被当代人发现时,我们更加懂得了“人”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物是人非”的关系。 不过,我们却不能这样来看两者的关系,因为个体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个体群体的繁衍、迁徙、进化让人类存在了千万年。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那文化的存在同样也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来维持的,在这里我姑且把这三个词语总结为一个词“传播”。 百度上对“文化传播”的定义是——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

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我个人总感觉百度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只是将文化看着一种地理空间上,横向的扩散,但是我认为“文化传播”不应该仅仅是三维式的扩散,为什么我们要将“文化传播”简单的看着做是“文化扩散”,为什么只能是“从这儿到那儿的传播”,不能是“从那时的那儿到这时的这儿的传播”呢?为什么“只能是从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传播”不能是“曾经封建社会时的中国对当今资本主义美国的传播呢?” 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驳斥我,说:“你把时间和空间揉在了一起讲,你的“传播”抢占了“继承”与“发展”的功劳。”但是没有传播,继承和发展存在吗?庞贝古城在公元79年因为火山爆发消失,1748年被人们发现,这1000多年里庞贝古城文化没有得到传播,所以,自然而然庞贝古城的文化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课本上只教《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告诉人们“文化在传播中继承与发展”?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纪录片中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故事在民进流传了很久”或者是“……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为什么这个故事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呢?”…..以上的这三句话中的“流传”分别代表了三个角色“扩散”、“继承”、“发展”。而“流传”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传播”…….这个例子可能带有“娱乐精神”中的不严肃、不较真儿、难得糊涂,但是却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化传播”绝对不只是“文化扩散”这么简单。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报告

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1年4月

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述 (2) 1.1 系统背景 (2)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2) 1.3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3) 1.4 系统设计方针和原则 (3) 第二章项目可行性分析 (4) 2.1价值分析 (4) 2.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三大模块 (5) 2.2.1 舆情分析引擎 (5) 2.2.2 互联网信息采集 (5) 2.2.3 搜索引擎数据管理 (5) 2.3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技术 (5) 2.3.1 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5) 2.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舆情智能分析技术 (6) 2.3.3 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 (7) 2.3.4 全文检索技术 (7) 第三章实施方案 (7) 3.1 总体框架 (7) 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系统特点 (8) 3.2.1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9) 3.2.2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9) 3.2.3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9) 3.2.4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9) 3.2.5 支持内容抽取识别 (10) 3.2.6 基于内容相似性去重 (10) 3.2.7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10) 3.2.8 舆情主题跟踪 (10) 3.2.9 自动摘要 (10) 3.2.10 舆情趋势分析 (10) 3.2.11 突发事件分析 (10) 3.2.12 舆情报警系统 (10) 3.2.13 舆情统计报告 (11) 3.3 价值实现 (11) 第四章项目投资 (12)

第一章项目总述 1.1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我们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舆论媒体大国。截至2006年初,电视数量、报纸发行量和30岁以下网民人数均已排名全球首位;现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2000多份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在舆情媒体规模、媒体种类等发展迅猛的同时,舆情导向的监测预警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这样就更需要有舆情监测预警的出现,防范误导性舆论的社会危害于未然,把握和保障正确舆论的前进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保驾护航。 2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具有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数字化信息传递、交流、共享,使人类能够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创造新价值,使人类由个体创新时代进入到群体创新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将现实社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新型互动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然而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弊端。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 第一,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第二,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第五,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呈现给大众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第六,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发布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与相应的计算机。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

中国网络社区发展研究报告

一、网络社区发展部分 用户规模持续稳增,社区已成主流应用 以BBS、新闻组为基础应用的论坛类网络社区在中国历经10余年的发展,拥有了比较庞大的用户群体。网络社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深得广大网民的喜爱,逐渐成为网民表达思想、展示自我、获取信息、与其他网民互动互通以及建立社交圈子的主要平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网络应用之一。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社区电子商务(ESN)概念,结合艾瑞咨询多年电子商务研究成果并结合网民社区购物行为和用户调研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社区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展开讨论,结合社区用户行为分析社区电子商务的价值。 基于六度理论,SNS成未来方向 人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倾向,社会化的展现形式即人际关系的构建,基础是共同的价值取向或爱好等。社区作为互动性最强的网络平台,已经形成基于共同取向的各类圈子,在社区平台上构建人际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基于六度空间理论的SNS理念成为网络人际关系构建的基础,社区通过对SNS服务功能的应用,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社区用户的黏性。 二、网络社区营销部分 依托精准互动,社区营销价值凸显 社区用户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喜好聚集成为圈子或群落,使得在社区中的广告投放与传统网络广告相比更为精准;社区作为网民间沟通最为充分的网络平台,其互动性成为社区营销的一大亮点;网民使用产品后在社区中分享体验已成为其习惯性行为,其发表的观点和经验,正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圈子中其他社区用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结合多种网络应用,社区赢利模式日渐清晰 网络社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用户群体的互动性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始与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流”、“现金流”网络应用相结合,在满足社区用户不同需求、增加用户黏性的同时,也充实了社区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来源。 三、网络社区电子商务部分 圈子聚集用户,营销更为精准 社区中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聚合成众多圈子,同圈子内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类似的需求倾向,有利于进行产品的精准推广。如基于论坛形成的车友会、本友会等,有共同需求的用户会在相关社区中询问、交流相关信息,企业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推广方面更具针对性,而且往往可以引发用户的团购行为。 社区用户众口相传,利于商品口碑传播 社区用户将社区作为发表自己思想、见解的平台,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信息分享性。同

BBS论坛系统开题报告

BBS论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小型论坛系统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它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迅速向着网络化的、集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单机版应用软件正在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支持网络、支持多种数据信息(多媒体)的新一代网络版应用软件,而目前网络版软件中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是称为客户端——服务器的C/S结构应用系统,这类软件具有结构严谨,运行效率高,服务器端压力小,安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局域网中。另一种,也是本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是称为浏览器——服务器的B/S结构应用系统,它的特点是在客户端直接采用了功能强大的浏览器软件作为界面,其优点在于软件开发效率高,客户端不受操作平台的限制、也不受地域的限制,网络传输量少,即适用于局域网,更适用于Internet,而且投资小、见效快,用户可以不必进行服务器方面的投资,而是去租用,甚至是免费使用ISP的服务器资源,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型单位的青睐。 现在大部分论坛都是基于B/S结构实现的。论坛也常被简称为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随着中国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大幅度降价,Internet 这个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网民的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BBS的普及程度也直追Email。每个网站几乎都拥有自己的BBS或者BBS链接,BBS社区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全面而且非常友好的,用户在社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不同的显示风格,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各种服务。通过论坛更加快捷的了解企业员工的信息,而建立会员服务的基础是建系论坛管理系统!通过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与用户间的交流、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交互,利用网络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

网络传播及其影响

网络传播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它带来的社会效应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日益习惯和依赖,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万事都有其两面性,在网络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多样化和便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比如因为网络的某些特征,被一些倒行逆施的人或者是邪教、反政府组织利用来进行破坏社会,引起社会恐慌;因为信息流传的速度很快和电子技术的发达,人们的隐私也无形中被侵犯;而信息的泛滥和言论的自由,也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急剧降低;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总之在我们享受网络传播给我们带来优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些消极影响。下面我就网络传播在恶性信息的传播这方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讨论。 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自由的同时,一带来了垃圾信息、语言暴力等不文明现象。现在很多网民也已逐步想贴吧、微博等新形式演变。这些都会将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其中不乏一些发帖者不惜制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还有一些人明知道会招来血雨腥风还是会故意提出另类的观点。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 因为言论的自由,很多人都会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参与者素质良莠不齐,低劣信息较多,有的甚至可以将论坛转变为单纯的“泄压阀”,不负责任的发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缺乏理性的情绪化的宣泄不仅不会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很容易导致对社会的不稳定。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人们上网学习、查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这对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所以,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如何甄别真假、对错,就需要更为完善的“把关人”体系,从而趋利避害让网络传播真正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服务。在各种信息中夹杂着的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地发展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49亿,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43.8%的网民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即时通信使用率达90.6%.近年来,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群体性等特点和沟通交往、民意表达汇聚等功能使个人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体现,公众通过各种新兴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热点.网络舆情是因为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党的十七届四次会议强调要重视网络舆情,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十八届二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当前,国内外学者已从舆情危机、信息公开、民意调查、政府治理、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等角度实行了广泛研究,对研究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导控策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以大量舆情事件折射的社会实际问题的现状调查为出发点,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的研究还较少,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1浙江省地方网络舆情现状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水平推荐榜”可知,榜单10个事件中从2009年湖州临时性强奸(排名第9)、杭州飙车案(排名第6)到2010年温州钱云会案(排名第7),再到2011年湖州织里事件(排名第8),浙江省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得分普遍很低,但浙江省一直是全国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高发的省份.所以,以浙江省为例,调查和研究地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浙江省网络舆情调查的来源主要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网、《浙江在线》等知名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转载和评论;天涯、猫扑等主流社区论坛上点击量和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从人类的诞生,新闻传播便随之而来。从开始时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迈步扩展,后期便有了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日益重要的大众传播。 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传播通过的媒介手段便也日新月异,方式也层出不穷。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新闻传播简而言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源加以采集,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给新闻收受者的过程。若这里的传播者是点,而收受者作为面,则该类传播称为大众传媒。 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即为报纸,油墨印于纸上,新闻事件浮之于上,使大众逐渐对于新闻有所认识。后期,广播事业的诞生,使人可以快速身临其境的体验新闻。电视的出现结束了听而不视的瞎子新闻。使人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新闻动态,纸张,书本,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这是狭义上的媒介。进而,推而广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毋庸置疑,新兴的互动传播方式正在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旋律。网络媒介作为这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代

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升。 一、网络的起源 网络又称互联网、因特网,英文为 Internet ,它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本是为对付核打击而开发的分散控制式通讯系统。70年代基于信息包交换技术的通讯协议(TCP/IP)研究成功,80年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互联网并转向民用,从此开辟了人类信息通讯的新纪元。90年代多媒体和超文本界面的万维网(Web)兴起,使互联网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 1.集成性。目前的网络集成了电视、广播、报纸的各种功能。其功能的强大超越了之前的任意媒介。 2.普及性。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再也不为人所陌生,而正像电视机的普及一样,快步走入了广大民众的家庭。新闻广播信号要有其一定的接收装置,而电视的不可伴随性,广播的不可见,报纸体积的巨大等种种弊端日益显著。而目前民众人手一台的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连入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笔者认为中国正努力改造的3G项目将为互联网新闻事业的起飞加上强劲的助推器。手机报、手机网、手机新闻也将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 3.互动性。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交流叫做新闻传播的反馈。类似收视率这一类的指标无疑对新闻事业朝何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获得受众的一点建议可能使栏目蒸蒸日上,反之,缺少这一点也可能会使栏目昙

一个简单网络论坛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个简单网络论坛的设计与实现 一、前言部分 1 目的 网络论坛在国外又叫BBS,是当今世界各行各业,不论是计算机爱好者,还是商业组织,环境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利益集团相互交流,交换信息的地方。如今网络论坛的花样非常多,好的网络论坛对社会的建设和和谐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言论很差的网络论坛也会导致坏的社会风气,妨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网络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分析网络论坛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 有关概念 (1)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它是为适应数据处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数据处理的核心机构。它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 (2)MySQL数据库 MySQL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MySQL数据库系统使用最常用的数据库管理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管理。 (3)Java语言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型的,健壮安全的,可移植的,性能优异、多线程的静态语言。Java语言提供类、接口和继承等,只支持类之间的单继承,但支持接口之间的多继承,并支持类与接口之间的实现。Java语言支持动态绑定。Java语言是一个纯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4)JSP技术 JSP技术使用Java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JSP 将网页逻辑与网页设计和显示分离,支持可重用的基于组件的设计,使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迅速和容易、JSP可以使用成熟的JAVA BEANS组件来实现重复使用。(5)Ajax 技术 Ajax不是一种新的编程语言,而是一种用于创建更好更快以及交互性更强的Web应用程序的技术。通过Ajax,JavaScript可使用JavaScript的XMLHttpRequest来直接与服务器进行通信。通过这个对象,JavaScript可在不重载页面的情况与Web 服务器交换数据。Ajax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l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媒体传播学网络传播社会影响考点练习(2016-10-21)

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D) A综合型只是为主 B某一集团为主 C知识分子为主 D单一型为主 2、信息社会又称(C)? A工业社会 B知识密集型产业 C后工业社会 D劳动密集型产业 3、首届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于2003年12月10日在(B)举行。 A、万隆 B、日内瓦 C、上海 D、卢森堡 4、下列哪个不是传播者的责任(D) A国际性责任 B法规性责任 C契约性责任 D娱乐性责任 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语言的抽象程度有高低之分,抽象的程度越高,它与具体实际的依存关系就越(A)?A间接 B直接 C有关联 D无关联 7、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的(a)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A.议事日程 B.公共意见 C.议程认知 D.公共议题

8、5W模式属于下面哪种传播模式(A)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循环模式 9、传播学的赢效因素不包括(C)? A、权威性 B、可信性 C、知识性 D、熟知度 10、哪一个不属于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B) A、西方媒介体系 B、北方媒介体系 C、东方媒介体系 D、南方媒介体系 11、无限性、()、差异性、相关性、影响性是()的特征B A.开放性大众传播 B.开放性传播环境 C.直接性大众传播 D.相似性传播环境 12、以下哪种受众心理效应具有“扫帚星作用”?(B) A.“名片”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微信效应 13、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是(D)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沉默的螺旋理论 C培养分析理论 D知识沟理论 14、在传播学研究中,问卷制作的原则之一是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设在(b)位置。 A.前面 B.后面 C.居中 D.指定

论坛的发展问题和前景

论坛的发展问题和前景 选题依据: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只成为传统媒体的简单受众,而是积极寻求交往方式的拓展和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论坛的兴起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方天地。由于网络论坛具有自由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因此它从一出现就得到很多大众的青睐。再加上近年来,网络论坛在社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舆论形成和舆论引导等方面都发挥了超强威力。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论坛带来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流动的无序和混乱。相当一部分网民正滥用网络,论坛中经常弥漫着冲动的谩骂、叫嚣和挑衅,致使论坛中的表达呈现出非理性色彩。这不仅破坏了网络论坛交往环境,也降低了网络论坛的舆论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社会秩序,诱发社会危机 由上我们可知,网络论坛的发展显现出一种自身舆论的引导模式,这和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管理不一。面对着网络论坛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人们呼吁适当的法律规范和条例。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跨时空性,低受控性等特性,使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有很大差异,管理和控制网络舆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深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很难掌握,因此对网络舆论的管理非常困难。 此外众多案件的兴起和当前种种迹象都表明,人们希望能通过网络的舆论监督来代替独立的司法程序和依法行政。这是人们对网络论坛认识的不足和相关法律知识的缺失。当前我国的BBS是否能承担起虚拟公共领域的重担还存在争议。 由此可见引导网络论坛的良性发展的重要性和解决当前网络论坛面临的问题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网络论坛舆论传播现象研究》张莹,吉林大学,2011年09期,G206 2、《面向网络论坛的高质量主题发现》陈友;程学旗;杨森;软件学报,2011年08期 3、《网络论坛的思想表达及规制途径》陈世武,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01期 4、《论坛客观性与网络口碑接收者的态度》杜伟强;于春玲;赵平;心理学报,2011年08期 5、《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刘娟,武汉大学,2006年05期 6、《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的网络论坛定量分析》庄经纬,重庆大学,2011年04期 7、《网络论坛采集及热点话题发现研究》李恒训,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08期 8、《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余红,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05期 9、《法律论坛信息可视化的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王成伟,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08期 10、《新时期高校论坛建设的思考》谢俊;叶霏;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11、《中文网络学术论坛建设研究》情报探索,2011年05期 12、《基于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赵玉冬;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19期 13、《网络课程论坛建设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刘婷;余新科;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14、《BBS舆论传播的形态、限度和调控》李明慧,山东大学,2006年03期 15、《移动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张宇涵,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05期 16、《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研究》曾绚琦,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09期 17、《论网络论坛中的非理性表达及引导》翁方珠;湘潭大学,2012年04期 18、《网络论坛对公共领域发展的影响》庾虎;广西大学,2007年05期 19、《面向论坛的话题发现、跟踪及传播技术研究》赵慧杰,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网络信息传播的利弊及其当代意义

网络信息传播的利弊及其当代意义 网络时代的新闻与传播 传播是实现新闻信息相社会大众公开的最关键工具,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行业领域的进步。而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无论是在结构、体系还是方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大楚网的总编谢先生当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媒体是不断变化的,传统媒体的未来嵌入到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就像手机与手表,两者都能看时间,但手机还承载着你

的社交关系,所以大家都带着手机,而很少有人带手表。” 那么,当时代的进步使得新闻传播的改变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大楚网依靠腾讯在网络上的信息而发表新闻,这并不是最新最有时代的方法。因为很多网络媒体都没有记者同时也要依靠着这种方法发布者新闻消息。 “最湖北,最生活。”是大楚网对于自己的定义。同时也象征了其区域性质的传播理念。网站利用腾讯QQ的技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合作,重点与百万大报《楚天都市报》搭建深度互信平台,为湖北受众提供资讯服务。由此,大楚网便可以依靠1300万位湖北的、甚至是其它地区的QQ用户立即了解到大量的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依靠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成为了当代又一新的传播重点。 在大楚网这样信息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交流网站,在当下也拥有着即为明显的优势。 一来是新闻传播的资源共享性。资源共享是网络时代下互联网通信技术最大的优点,利用这种传播媒介可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用户之间新闻资源的共享。 二来新闻传播的更新快捷性。传统的新闻传播依托于收音机、电视、报纸的媒介,最大特点在于更新新闻的时间是固定的。而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沟通无极限”,依托强大的互联网网络媒体将实时新闻及时的传递给第三接受者。例如近一、两年来兴起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同样也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它使人们可以即时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通过客户终端传递到互联网网络中,加速了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满足了人们对与新闻资讯的强大需求。 当然,这样的网路媒体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网络时代虽然推动着新闻传播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但受到各种媒介工具的随意性与网站编辑水平差异性的影响,新闻传播在这一社会发展始终缺乏严谨性。网络时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新闻信息资源传播与更新的水平,却难以避免因传播频率加快而引起的质量缺陷。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

的关系辨析!一文中对其科学性作了专门的论述。王来华教授没有像给舆情下定义那样专门明确地完整地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但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即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舆情前面加上网络这个限定词,必然是在网络这个空间里产生的舆情。鉴于此,其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空间的界定不够确切。在舆情定义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舆情空间的概念,那么在网络舆情的定义表述时不作特殊限定而简单套用,就不足以有效区分舆情和网络舆情。其次,客体指向不明确、不统一。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舆情狭义化理解的同时明确了舆情的客体,从而有效地将国家管理者在运行公权力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引发舆情的刺激源,这使得舆情更加清晰化了,与目前我们应对舆情的工作现状也是完全吻合的。当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到这方面来,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定义泛化,进而又混淆了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三,对网络舆情的属性定位不清晰、不统一。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情绪、态度的总和,也有学者认定是共同意见。笔者认为,舆论学将舆论明确为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的定位是科学的,舆论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种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牢骚等。由此可见,王来华教授关于舆情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定性是准确的,否则就会出现舆情脱离舆论的尴尬状态。 2、网络舆情的概念 笔者综合舆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实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时代初现 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古代人类仅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弓箭、金属农具等人力工具,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近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出现了蒸汽机、汽油发动机等动力工具,带动了人类社会机械化进程;电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电气化进程;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晶体管研制成功;激光器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芯片的诞生,这四大发明又一次掀起了生产力的高潮。电子技术打破了传统器件与电路分离的观念和生产规模,集成度增长了数百万倍,而成本却下降了上万倍,使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并使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正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将现实社会源源不断地“克隆”到新环境当中,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办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的兴起,互联网将前景十分诱人,网络经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比电气化更广泛、更深远。 二、新兴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

发挥网络论坛和社区的积极作用(精)

湘 江 论 坛发挥网络论坛和社区的积极作用 周海球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倡导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论坛和社区等空间,由于具有言论的相对自由性,因而话题非常广泛,其中既有网友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还有原创文学、音画艺术等众多内 容,一方面使网络论坛呈现出欣欣向 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也在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群众诉求,反映了 民众心声,是党和政府获取舆情民意 的重要渠道。但,这其中也不乏消极、 庸俗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切实加强 对论坛和社区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 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

准确定位。首先,互联网在我国是 一个新兴媒体,有第四媒体之称,论坛 和社区是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 的共同属性来讲,必须在我国政策、法 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作为一个 媒体,有它公共的、普遍遵循的职业准 则。结合这两方面的属性,再对其进行 照“四个控制”的总体思路,组建由矿产地储备中心、矿投公司和矿产品交易中心组成的矿投平台。矿产地储备中心以探矿权为主进行矿权储备,政府垄断矿产资源一级市场,合理收购和储备矿业权。矿投公司以政府为主导,以战略投资者为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资产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进行矿业开发投融资运作,推进行业整合,力争矿投控股整体上市或部分优良资产整合上市,增强市场定价话语权。矿产品交易中心,立足中南,面向东南沿海和粤港澳,发展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具备现货交易和远期合约交易能力的国际化交易市场,为郴州建设“中国有色金属之都”提供平台。农投担当农业产业融资的“先锋队”。充分发挥郴州丰富的农林水等资源优势,为城市化、工业化提供广阔的腹地资源支撑。近期重点以市本级和北湖、苏仙、桂阳为主,将所属存量闲置低效的国有茶场、林场、农场、渔场、苗圃、废弃矿山等资源整合,成立市农 投公司,资产评估后到银行或农投基 金融资,也可利用湖南农业信用担保 有限公司平台担保融资。 创新投融资要特别注重防范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