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美学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艺术初探摘要山水画笔墨的高妙之处在于其强调了写的精神,讲究以书入画,用墨色来表现丰富的大千世界。

它在抒情言志的同时,蕴含了人生的意义。

笔墨写景状物,它传神地表达出了自然的美与神韵,也从中体现出了人的精神意志,传达了情感的本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同时也展示了艺术家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和对自然审美的追求,因此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笔墨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山水画笔墨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

笔墨美与山水画的结合才能构成一幅完美的作品。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传统笔墨
笔与墨在中国山水画中相辅相成,笔是搭建的骨架轮廓,墨是丰富内容的血肉,正是这种笔墨美的特点,才使中国山水画家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审美的艺术作品。

山水画的线条源于自然,讲究书法意味,犹如骨骼,是笔墨中最基本、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原素,山水画中的传神表现,是画家感情和思想的充分发挥,并且它在描绘不同事物时,展示了不同的审美追求和意蕴。

黑色是所有色彩的基础,墨的运用是构成中国画的另外一个特点。

墨的深浅变化,即绘画者常说的“焦、浓、重、淡、清”以及“干、湿、浓、淡、黑、
白”,能表现出自然界里所有人、动植物、山水等各种组合关系。

墨可以显现笔的力度,而笔可以体现墨所表达的含义。

笔墨不同的结构特点,如墨中水的多少、用笔时墨的多少,下笔时线的力度大小都会影响到画面效果,而由此产生的不同组合,就会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因此,笔墨是中国山水画家在长期艺术创作中精神化了的语言形式,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而创造出来的,是对情感传达最具实质、永恒而稳定的特征。

笔与墨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阶段。

当时,笔与墨用于绘画是为了巫术活动。

笔线粗重豪放,虽然显得比较粗糙,但却充满着强烈的运动节奏。

而真正把用笔提升到精练以及表现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顾恺之是绘画史上第一个擅用笔的山水画家,从他的《洛神赋》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用笔细劲古朴,用墨凝重古朴,画中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没有重复的墨痕,勾勒出的线型较为完美。

线描和墨法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唐,这个时期,山水画家把笔墨的表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用墨更注重结合造型的特点,下笔更突出线条轮廓的变化。

以中唐时的吴道子为代表,他的山水画笔墨雄放刚劲、一挥而就,他使用兰叶描的技法随意勾勒,用笔轻重多变,他用笔自如,随心所欲,笔墨在他的运用之下,充满了节奏感和神奇的韵味。

到了宋代,山水画的笔墨更加丰富,如在层叠相加中形成积墨、破墨效果,荆浩对于笔墨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在他所著的《笔法记》中提出关于绘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对笔墨做了更加详尽的分析,并对笔与墨做了
解释,即“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明确提出笔与墨是山水画的基本要素,从此出现了由色到墨、追求写意的笔墨意趣,且形成了淡雅、超俗的水墨山水画,确立了用墨的地位。

笔墨与物像的艺术观发展到元代,对笔墨的强调日益突出,并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即愈加重视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提倡简率以及独立的形式美与结构美,它强调笔墨用于表达精神思想的纯正,突出美的传达,使得元画在审美性上具有了自己独到的特色。

到了明末,笔墨逐渐超越于自然形象描绘之上了。

笔墨与山水各具特色,并与精神境界相联系,笔墨独立的发展方向不可抵挡。

正如画家董其昌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山水画无论表现得怎么精妙和准确,但都是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

而笔墨写意才能表现出人的意识和精神,即气韵之妙。

到了清朝,对笔墨更加推崇,画家运用笔墨表现意象、充分抒发情感、张扬个性,极大的丰富了笔墨表现的美学内涵。

如今,传统笔墨已经开始变革,笔墨借助外来文化艺术,变得更加完善与个性化,其审美趣味也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具备传统精神的同时,又表现出了现代的意识,以新鲜并具有丰富内含的笔墨形式给观者以美的视觉感受,以全新的笔墨层次和笔墨效果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使山水画中的笔墨艺术得以传承并更加永久。

二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美学特点
笔墨使用的手法,如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等,必须刚柔相济,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画家的创意。

在笔墨技法规范之后,看似单纯的笔墨形迹,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笔法、墨法、披法等造型技法的运用,是表现笔墨精神的重要手段。

1 笔法的意蕴
笔法的变化处理源于书法,并且用笔都从生活中来,笔法丰富多变,充满刚阳、阴柔、虚实,从而表达出强烈与深刻的情感。

以书法中的中锋来讲,其用笔形貌古朴,浑厚刚劲、藏锋不露,笔力雄健,在用线上讲究浑圆饱满、稳重沉着,这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标准,对于中锋的推崇从清代开始至今盛而不衰。

如现代杰出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是基于中锋为上的用笔之法,他用笔讲究庄重大气,笔苍墨润,他把儒家思想表达得极为深刻,将儒家思想的审美风范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在笔法上总结出了“平、圆、留、重、变”五种形式。

又如,有“元四家”之称的黄公望,他的《富春山居图卷》则是中锋、侧锋并用,用笔十分精湛多变,似疏而实,松秀灵动,简洁中现浑厚,将笔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山水画中的笔墨所表现的意蕴是超越于山水独立存在、并与山水和谐统一,面对自然的超越、高度灵活的再创造,一幅好的中国山水画都是在遵循丰富的笔法,强烈感情的表达这样的途径和思路。

2 皴法的形态
山水画表现手法的核心是皴法,它是笔法的延续,是画面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山石的纹理结构、草木的疏密浓淡总结出的表现手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阴阳向背结构的明暗、地形地貌构造的不同的,不同形象的山丘、峻石,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和名称,如荷叶效、乱材效、披麻效、斧辟效、马牙效、牛毛皱、折带效、鬼面效、云头效、旋涡效等。

仍以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为例,应用了皴法中披麻皴以及解索皴。

并以平而枯的笔法勾皴出山的浓淡有秩,远山及洲诸以淡墨抹成,树干有的几笔画出,有的则似是无骨,树叶用浓墨、湿墨,间或加淡墨,显得山淡树浓,而水纹则以浓枯墨复勾,整幅画卷把人带入了平淡天真的氛围中。

皴法有南北两大体系。

表现北方的石质山的是以折带、方笔皴为主的斧辟皴,这种笔法充满刚阳之气,且奔放亢强,刚劲简洁。

表现南方的土质山的是以披皴为主的圆笔皴,相对于斧辟皴而言显得丰圆曲柔,光滑润泽,轻快柔美。

以方折笔法的运用为例,南宋画家马远的《雪景》由四段横幅集合成一卷,描绘天色昏暗的江上雪景,第一段画面仅伸出细长如一白色熟绢的一带孤丘,相叠两座雪山的右侧高耸着青松等绕于四周一座殿阁,屋顶由厚厚的积雪覆盖,下衬树叶沿着山石结构顺势挥扫,颇多侧锋和方转折构的折带皴法,对比着其它部分的空旷,让人感到荒凉幽寂。

第二段用方直的线条勾画出层层堆叠、似可见但又模糊不清如露在水面的一线鱼背的山岭,山下的景物都隐含在朦胧的迷雾中,好像天地混同的世界。

全图着墨处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但却透出一种硬朗、坚凝的
力度美。

而在第三四段更是简练空寂,酣畅劲健,一气呵成,使自然山川的形象得到完美的塑造,充分体现了斧辟皴审美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皴法虽然是规范的笔墨技巧,但运用时却是灵活多变的,它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取象类比,是描绘自然的一种途径与眼光,中国山水画因此而获得无限生机。

3 墨法之中的文化和美学艺术
水墨之韵。

我国墨法的讲究,在千余年以前就开始了,如墨法中的“泼墨”、“破墨”在晚唐时期己经开始出现。

唐宋以后文人画的形成,导致山水画中墨的应用,将五彩缤纷的世界归为黑白两色,用黑白间异常丰富的变化来表示各种色彩。

水墨山水的出现,使山水画的表现色彩归结为“水墨”,成为中国画的代表语言。

墨色是一种象征之色,它生动地表现出了绚丽的色彩世界。

唐代画家王维就主张“水墨最为上”,把水墨比为高雅的象征,当成中国山水画的最为基本的语言。

这种对于墨色的专情是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色的文化。

黑白之间的层次变化用浓淡来体现,自然山川的各种质感由干湿来表示。

从浓到淡随着作者情感的需要而进行运用表现出造化与心灵意境的统一。

如马远的《芳春雨霁图》是著名的水墨山水作品,画的虽是一个小局部,但构图却非常完整,水墨运用得恰到好处,淡墨的层次变化中传达了雨后湿润、生机盎然的视觉感受。

水墨的浓淡也用以
表现色彩。

浓淡层次的变化,包含着各种色彩的变化。

高妙的运墨自然会表达出精练淡雅,虚无朦胧的艺术境界。

中国人擅于使用色彩,且历史悠久。

而色彩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中国人喜欢用不同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象征意蕴、并给其联想。

“天玄地黄”就是以人文色彩赋予自然,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色彩使用的象征。

青绿就是一种生气勃勃的人文色彩,十分适合表现宫廷和民间审美情趣。

董其昌的《昼锦草堂图》直接以石青、石绿、朱砂杂墨,勾染皴擦,显得明艳醒目,美丽高雅。

明代晚期至清初,水墨的地位逐渐压倒了色彩的世界,山水画中的色彩对水墨只起到衬托作用。

使人们对山水画中的色彩产生了很多不正确的想法,例如,把富有视觉美、形式美的色彩语言当成笔墨的补充,并没有看到山水画因缺少了色彩而丢失了若干丰富的意味。

其实在山水画中色彩的设计也是在追求一种气韵,与水墨的表现用意相同。

如果色彩运用得当,其效果与充分、透彻的色墨一样能发挥极致。

水墨与色彩在用笔上关系密切,色彩也讲求行笔用色中的笔墨精神设色与皴染一致,才能显示出笔墨的妙处。

三山水画笔墨中的人文风格
山水画的笔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表达了人的精神意志,笔墨精神在虚实中高度凝聚,它是超越自然的人文风格表现,是画家独特的情感个性、精神修养的和谐统一体。

笔墨的虚实结合运用美化了无限的艺术世界,无论是画家还是观者,都会从这丰富变化的笔墨中体味自然、生命的奇妙与丰富。

笔墨的虚实结合构成了山水
画中完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一幅画中,虚有多种意味,没有笔墨的地方可以称之为虚,用墨轻淡的地方,构图开阔明畅的地方以及形象隐含的地方等都可以称之为虚。

如白云、蓝天、水波、原野等,都是艺术家故意留出来的虚无,给人以无穷地想象。

再如,李可染的画,所绘的浓墨外表现的是虚,而淡的地方或空白的地方,却是用来表现实的,他用这种中国山水画笔墨虚实变化的不同来表现笔墨的实质,实际上是渗透了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意境和格调,体现了一种深邃幽微的笔墨人文风格。

山水画的笔墨陶养出一种超尘拔俗的人文品格,充分展现出鲜明独特的风气韵度,开启了时代具有审美意味的人文之风,揭示了人的内在精神个性,进而传达出画者的内在精神。

山水画的笔墨审美效果实际上就是用画家的笔表达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及自然中的
无限生机,正如石涛所说:“笔与墨会,是为氰氯。

”即说明画家在运用笔墨时要有高深的修养,要懂得笔墨构成的审美特性,使之表现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风格。

四结语
笔墨虽是一种作画技法,但它以自己浓郁的东方文化美学意蕴以及所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内涵,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表现方式,因此,笔墨会以它浓厚的历史沉淀性、传统的文化精神,在当今以及将来的画坛中得以强化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徐鸿延:《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文艺研究》,
2007年第10期。

[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 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5] 钟跃英:《气韵论》,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6] 中国画研究院编:《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吕冰,女,1978—,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