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

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

王云霞 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710061)

〔摘 要〕 产业链研究对目前我国各地区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外

对产业链研究的现状几乎为空白。本文在对国内产业链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提出了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链〔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8—14

1 产业链及其研究的意义

产业链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产业链中的产业结点的中断或缺失会影响产业配套能力和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特定的产业实施产业链式发展,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根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制定产业空间发展的合理布局,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的目的。第一,对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的产业开发区升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等众多问题都急需产业链理论的指导;第二,产业链站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角度,在产业层次上通过分析产业在某一地区的聚集机理,揭示产业发展规律、区域产业的发展机制、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环境等产业经济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第三,对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通过分析自己所处价值链的环节,确定企业的业务流程,正确处理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突破性提升。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产业链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各级政府制定本地区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对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后期的古典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而对于“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经济”的理论研究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很多国外学者研究价值链、供应链等微观层面的链条,对于中观层面的产业链却几乎没有涉足。我们通过对E BSC O 的全部数据库检索,采用abstract 中含有“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Chain ”查找方式,共检索到文章860篇,题目中包含“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Chain ”共有8篇。我们集中对这8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涉及的内容为:丙烷产业链中的生产和销售链环;钢铁价格上升引起的产业链反应;汽车被允许加入共和国的产业链;湖北双簧延伸盐化学产业链;纸工业中的生态产业链设计:使污染工业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产业链系统在中国北部一些城市的应用及其效果;山东海化集团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南京化学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完美的产业链以及南京发展轮胎产业链。从这些文章的形式来看,这些文章除了纸工业中的生态产业链设计:使污染工业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生态产业链系统在中国北部一些城市的应用及其效果2篇文章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以外,其余都是以报道的形式出现,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某种产业变化对产业链的影响,虽然涉及了产业链,但是并没有分析产业链,对产业链发展的内在机理更是无从涉及。从研究的国别来讲,极少数报道是来自于国外,很大部分都是研究我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国外学者还没有将产业链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国外有关产业链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11 产业链类型的研究

郁义宏将产业链类型定义为一个产业链中的2个上下游产业之间或两个相邻市场之间的关联方式,产业链

类型是由产品特征及纯技术的因素所决定的。根据上下游企业中上游行业产品A的类型,他将产业链类型分为产品A是纯粹最终产品类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产品A是纯粹的中间产品类型、产品A是中间产品类型或最终产品类型、上游产品A有2种产品作为严格互补品4种类型[1]。潘成云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价值链进行了分类,如:从产业价值链的发育过程看有4种类型,即技术主导型、生产主导型、经营主导型、综合型;从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诱因看,产业价值链有政策诱致型和需求内生型2种;从产业价值链独立性看,可以分为依赖型产业价值链和自主型产业价值链;从产业价值链的适应性看,可以把产业价值链分为刚性和柔性产业价值链2类[3]。王家瑞,王禹把一个产业系统内的不同产业结构链之间的关系分为产业结构链之间的无相关联和产业结构链之间的有相关联,并对其进行了研究[4]。刘大可根据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将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划分为供应商垄断型、目标企业垄断型、独立竞争型和相互依赖型四种类型,并讨论了各个不同类型中供应商与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问题[5]。李心芹、李仕明等认为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借鉴产业价值链的分类、产业结构链之间的关系分类、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分类,根据现实社会中成功的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四川“煤———电———冶”产业链),从产业链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依赖强度的角度把不同产业的2个企业组建的产业链分为4种结构类型:资源导向型、产品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2]。此外,王兴元,杨华认为由2个节点和1条连线构成的单链结构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高新技术产业链类型分为单源链状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单源星型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多源网状结构产业链3种类型[6]。邵昶根据企业之间的主要关系和契约形式将产业链模式划分为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混合式4种类型[8]。

312 产业链的形成机制研究

国内对产业链的形成机制研究很少。蒋国俊站在产业聚群的角度,从供给和生产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链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阐述,认为群聚区内产业链的形成:一是因为当今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是网络竞争而非单个公司竞争,竞争的赢家都须有较好的网络;二是为了灵捷反应顾客需求;三是因为社会压力(例如环境与就业压力);四是产业链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与分散和随机的市场交易相比,产业链缓和了协作关系中固有的问题,同时又能避免增加纵向一体化的不灵活性以及管理上的复杂性。此外,蒋国俊认为产业链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以及沟通信任机制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7]。龚勤林突破了蒋国俊所认为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企业供需层面,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形成区域性产业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他认为只有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多种经济技术联系才能引导和培育若干环节简单的链条。并认为产业链形成的三条途径:一是同一若干专业化分工属性的产业部门在空间的集中,出于拓展市场关联和降低交易费用考虑而联合集结形成产业链;二是不同区域的各层次专业化部门为加强前、后项联系,突破边界限制,走向区域产业链式一体化;三是由某一发育成熟的产业部门在市场需求条件下衍生出若干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部门,逐环相扣而形成产业链[10]。邵昶认为以上2种对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依附于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供应链、生产链等,对产业链的生成机制研究很不够,缺乏普遍意义。他将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抽象为“4+4+4”模型(即四维对接和四维调控以及4种主要产业链形成模式)来阐述,他认为产业链是由供需维链(点和点)、企业维链(连点成线)、空间维链(线和线)、价值维链组成的四维空间。4个部分有机组合的原理即产业链形成的“对接机制”,产业链通过“对接机制”,将4个部分进行“化合”的过程及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产业链的形成的基本原理就是“四维对接”“四维调控”和“握手”的机理[8]。邵昶将产业链的形成分为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四维对接)、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四维调控)。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即四维对接机制从对接的动力、对接的主体、对接的原理和过程对产业链形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即四维调控从微观维,即企业内部调控;中观维,即行业调控;宏观维,即政府对企业的调控;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对企业的调控。可见,邵昶对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是将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空间链之间的联系进行高度的抽象化,认为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空间链内在联系的本质就是产业链的形成机制。然而,对产业链形成所依据的具体规律没有阐述。

313 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龚勤林[9]认为,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2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首先,他对产业链的接通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并认为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另一方面他认为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

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此外,他认为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链接通在地域和空间的延伸,并将产业链延伸归结为产业内的产业链延伸、产业间的产业链延伸、区域内的产业链延伸、区域外的产业链延伸4种基本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龚勤林的产业链接通和延伸理论是对产业链形成路径的一个最基本的阐述,是对产业链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补充。此外,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产业链常常表现为企业群的长期战略合作体,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定价与利润分配问题是产业链的核心问题。刘大可[5]对存在外部控制权条件下,对产业链中企业及其供应商之间的4种权力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杜义飞[11]在刘大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链利润的分配问题,得出中间产品价格存在的区间范围的结论。认为在供应厂商有中间产品价格决定权时,供应厂商能够观察到下游企业对中间产品价格的产量反应函数,因此在制定中间产品价格时下游企业也就考虑了供应厂商对价格的反应函数,从而制定出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价格,如果下游企业有中间产品价格决定权,那么下游企业也能观察到供应厂商对下游企业制定的中间产品价格的最优产量反应函数,因此在制定中间产品价格时下游企业也就考虑了供应厂商对价格的反应函数,从而制定出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价格,这2个价格就是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范围。但这2个价格是在假设供应厂商和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相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一次动态博弈而得到的,即是一次性得到均衡点的。然而在产业链实际运行中,企业之间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企业之间的转移价格也是通过多次交易多次定价而趋于合理的,即是一个动态过程。李心芹[2]在杜义飞证明的中间产品的价格范围(P##,P#)基础上进行动态价格讨论的。在动态定价过程中,她假定双方都没有价格决定权,但双方都有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如果这个价格存在并已知)决定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产业链中各企业的产量反应函数为线性的前提下。最后证明了产业链内部存在中间产品动态定价过程且动态定价过程收敛于产业链动态价格系统收敛的均衡点即是上下游企业同时博弈达到的纳什均衡点,在这一点,产业链整体利润达到最大。该文只是证明了反应函数为线性的情况下产业链动态定价过程,对于生产函数是非线性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314 产业链中战略环节的确定

对产业链分析的核心就是要明确各个环节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产业链上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是指产业链上存在的一个或几个与其他环节关联度相对较大的能形成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的主导环节。他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作用最强的环节,控制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它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好与坏[13]。对产业链的战略环节的确定一般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种方法。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很强,定性分析的结果可能和事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定量分析则有直观、准确地优点。在定量分析方面,张铁男[13]等提出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产业链战略环节,在应用该方法确定产业链的战略环节时,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互选为参考数列,选取连续几年的产业产值为基础,分别算出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再分析关联度排序结果,最后找出决定产业链上所有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环节。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选取参数相对简单,缺点在于计算量相对较大,由于参数选取简单则存在是否评价全面的问题。李丹,郑志安[14]在产业链战略环节方面提出了产业链主导产品评价模型,评价某种产品作为主导产品的适宜程度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糊隶属函数、求解模糊关系矩阵、进行模糊函数变换、求解模糊评价向量、获取评价结果6个步骤。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选取了市场因素(需求增长速度、市场竞争力、需求空间、产销率),经济效益(产值、利税),进入壁垒(原料的可获得性、技术可获得性、资金的可获得性),关联效应(前项关联、后项关联、旁侧效应),政策因素(政策制度变动直接带来的价值空间、政策制度变动直接带来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变),社会生态效应(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对就业的贡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生产规模的比较优势、技术的比较优势)7个类指标21个亚指标,运用德尔非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产业链某个环节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贴近度和最终评价值确定这一环节是否可以作为产业链的主导产品。这种方法参数选取相对比较全面,但是存在计算量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选取要考虑时段性、区域性和对象性等问题。龚勤林[9]提出了区域优势产业链的选择方法,他首先假设M个地区N个产业组成1个M3N矩阵,j地区对i产业链环增加投入I,则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则对这个矩阵的所有其他产业产生相应的经济增长K,MIP=I/K是产业链各个环节边际投入增益组成的向量,其中较大的若干值是区域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因为无法具体确定j地区对i产业链环增加投入I对其他产业链的经济增量,这种确定产业链战略环节的方法只是一个理论方法,在实际中很难应用。

315 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研究

关于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芮明杰,、刘明宇、张琦、孙理军、郁义洪等学者。芮明杰等在基于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效应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知识共享的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了不同类

型产业链价值创造和知识整合的差异。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价值模块整合于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并在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构造了一个新的知识创新模型,深化了对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的认识。此外,他们将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整体,从知识角度研究了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机理,探讨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可以说芮明杰的产业链知识整合,给我们一个理解产业链的新的视角,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松散的组织形态联系,而是一个存在知识联系的紧密的集合体[42]。郁义洪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的3种纵向产业链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应于不同产业链类型的静态效率基准和社会福利基准,得出了产业链完全竞争下均衡下的最大化社会福利。这种市场绩效评价基准的建立,为产业链的竞争策略和相应的经济规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制定动态的产业效率基准是产业链效率基准的研究方向[32]。此外,张琦,孙理军在探讨产业价值链所具备的三重属性基础上(价值链属性、供应链属性和产业链属性),建立起了连通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三维角度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强调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实现最经济最具效率的产业价值链运行模式,是我们分析和优化产业价值链的根本目的。该模型通过确定各企业资源的最佳投入,来使各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进而实现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最优价值,对解决产业价值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316 产业链应用研究

利用产业链原理研究产业问题研究的文献中,研究有关农业产业链的研究约占1/3、电子信息产业链也近1/3,其次是研究制造业产业链、煤电纵向产业链、区域产业链的文献。王凯分别针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整合、战略、组织形式,南京市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15][16][17][18][19][20][21][22][23]。赵绪福也对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以及基于产业链长短的粮棉比较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4][25][26]。韩纪琴对南京蔬菜产业链进行了研究[34],王桂霞从产业链角度研究了中国牛肉产业发展问题[35]。李德杰,培育和构建湖南省卷烟产业链的对策研究[36]。此外,赵建军等对“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研究[41],廖忠群从产业链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28],杜惠平等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进行了分析[29],卢明华等从产业链角度论述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31],吴元新等对福建产业链、群的成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8],于立宏,郁义鸿对美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实证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对我国煤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39],王兴元,杨华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功能及其培育策略分别进行了研究[40],袁永科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与政府规制研究[27]。龚勤林深入研究了区域产业链的发展,为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39]。从产业链应用研究来看,研究的领域集中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农业产业链分布于粮棉、卷烟、牛肉、猪肉、蔬菜等各个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则集中在IT、IC产业。对于制造业、煤电等产业链、区域产业链虽也有涉足,但是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4 产业链研究现状评述

总结和分析当前产业链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411 对产业链内涵界定仍然比较模糊

纵观学者对产业链的定义,其划分很大程度是与自己的研究对象来确定横向、纵向产业链。与价值连、供应链等链条界限并不清晰,存在价值链就是产业链、价值链是产业链的核心等说法。究其原因,我国对产业链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外价值链、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还不是很明晰。因此理顺各种链条之间的关系是以后产业链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412 产业链的内在机理(形成机制、构建、优化、整合)研究不够深入

对产业链形成的内在机理,虽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研究的层面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抽象表达,对于产业链形成的一些基本路径对于没有揭示,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

413 在产业链战略环节的确定方面

虽然一些学者针对重要产业链环的选择等建立了一些方法和模型,例如张铁男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李丹,郑志安的产业链主导产品评价模型,龚勤林的区域优势产业链的选择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数据是否可得、计算量大等问题,还不能被普遍接受和应用,因此在推广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些简单易行的关键产业链环的选取方法和模型是以后研究的方向,这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郁义洪.产业链类型及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5~30

2.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0~62

3.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7~12

4.王家瑞,王禹.产业结构链的关联与共享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1):28~36

5.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力关系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3):10~13

6.王兴元,杨华.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4,(3):88~93

7.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36~38

8.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

9.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10.龚勤林.区域产业链

11.杜义飞,蒋国俊,李仕明.双向动态博弈下中间产品价格范围的确定[J].预测,2005,(1):68~75

12.李心芹,杜义飞,李仕明.产业链中间产品动态定价研究[J].经济师,2005,(3):24~25

13.张铁男,罗晓梅.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6):77~78

14.李丹,郑志安.产业链主导产品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5,(10),145~146

15.王凯等.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6.王凯等.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3~15

17.韩纪琴,王凯.南京市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1,(2):51~54

18.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业经济,2002,(5):9~12

19.王凯,颜加勇.农业产业链管理在棉花产业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6):31~34

20.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71~76

21.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4,(1):52~55

22.朱毅华,王凯.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4,(7): 85~89

23.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28~31

24.赵绪福等.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44~45

25.赵绪福等.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107~109

26.赵绪福等.基于产业链长短的粮棉比较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3):81~85

27.袁永科,蒋国瑞.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与政府规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6,(3):37~38

28.廖忠群.从产业链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广西电子信息产业[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10)

29.杜惠平,杜和平,赵为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2,(4):9~12

30.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31.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4): 18~22

32.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50~55

33.张琦,孙理军.产业价值链密炼机理及优化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7):111~113

34.韩纪琴.南京蔬菜产业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

35.王桂霞.中国牛肉产业链问题[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6.李德杰.培育和构建湖南省卷烟产业链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

37.于立宏,郁义鸿.美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实证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6,(4):28~33

38.吴元新,曾国宁.福建产业链、群的成长与对策思路[J].发展研究,2004,(3):8~11

39.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2

40.王兴元,杨华.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3):88~93

41.赵建军,陈萍.“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4~58

42.芮明节,郁义鸿,任江波.论产业链的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云霞,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经济学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马歇尔(189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起源的外部性理论,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了相互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导致产业集群内部的扩张,产业集群形成而产生的特征可以称之为“集群模式”,而由此导致的产业集群扩张或深化的现象可以称之为“集群成长模式”。不同经济文化环境下产业集群的成长模式是不同的。 1986年理查德·D·车尔尼亚夫斯基[Richard D. Cerniawski] 提出Cluster Marketing 是一种集中于本地化市场的企业营销战略,它从经济力量与集聚为基本原则,有助于企业制定营销计划并使之执行。James Gilmore在分析西班牙国家品牌再定位时,使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衡量区域品牌资产,认为区域品牌资产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s) 和人文资产(human assets)。佩鲁(Per 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极”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以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加拿大学者Shauna McCabe 强调区域品牌营销在区域品牌形象设计中对地方历史和文化要素的提取。Kofle 等学者认为区域营销包括区域形象营销、吸引力营销、基础设施营销和人员营销等。Martin Vic 在分析克罗利亚区域品牌营销时认为,区域品牌营销就是为区域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中创造的附加值。 2.国内研究动态: 王缉慈(2001)从跨学科的角度综述了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着重评价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产业区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结论指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强化区域竞争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 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 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 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 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指就 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 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

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 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 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 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 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 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 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 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

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 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 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 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 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 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 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 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 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有些学员因为相 应缺乏的撰写方法而头疼不已,其实很简单,我们看看下面吧!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装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服装的表现形式关乎生理需求、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因素。同时也是审美潮流、人文风俗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不再局限于御寒遮体等功能性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基于科技发展工业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令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同时许多与服装纺织不相干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服装的功能性延伸到文化价值的传达、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审美的表现等领域。服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服装设计的方式与材料的提高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属性的进步。 服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服装设计 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形式美表达的主体,服装材料的选择对服装的审美表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时代的服装材料的选择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况下各种社交活动、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促进服装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刺激服装材料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许多新型材料应运而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让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异彩。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非纺织材料的结合运用将让服装造型质感以及色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羊毛毡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数千年。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中难得一见其踪迹。然而这宝贵的工艺方法不应该被遗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服装材料的进步与发展,羊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值得我们创新和发掘其中魅力。其与新型材料结合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是打破传统羊毛毡工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常见,例如棉麻、皮毛以及化纤类的织物。而非纺织材料却极少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非纺织材料的艺术效果却不可小觑。非纺织材料尤其是诞生于前卫科学技术之下的新兴材料,不仅带来感官的冲击,更是功能的飞跃。将传统材料与非纺织材料结合不但是将传统工艺及材料展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更是将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羊毛毡工艺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羊毛毡工艺的塑形性强、又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肌理、形态等艺术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国内外关于多品牌战略的的研究现状的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成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直接造成了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品牌和市场细分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面对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内需扩大带来的机会、市场细分的必然发展趋势,采取何种品牌战略以顺应市场要求、寻求生存发展,成为我国服装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希望为本土服装企业品牌战略的选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 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多品牌战略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多品牌的基础理论,并举例说明多品牌战略在国内外服装企业中的运用情况;第三章先从动机、环境以及实施措施三个方面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从公司战略、有效性和存在的隐患方面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评价;最后,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整体总结。 关键词:美特斯邦威;多品牌;战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domestic demand and Continuing rising of the price index, the domestic demand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However,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enter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brand-name in droves, more overseas brands are eager for the Chinese market, which brings abou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omestic br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brands directly. In addition, the brand’s and the market’s subdivision have been already not only limited in the variety, the grade and the region’s further segmentation, but also displayed in the deep seg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division in the product style and the consumer group.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that what kind of brand strategy to use to suit the market requirements and to seek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by our local garment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ulti-brand strategy of Metersbonwe Fashion Co., Ltd. The purposes are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local garment enterprises when they choose a brand strategy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garment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ulti-brand strategy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II introduce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ulti-brand ,and examples of the use of the multi-brand strategy in the clothing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III first analyses Metersbonwe’s multi-brand strateg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Motivation , environ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then evaluating it from company strategy, the strategic effectiveness and hidden dangers that exist in Metersbonwe; Finally, summarizing the Metersbonwe’s multi-brand strategy. Key words: Metersbonwe Fashion Co., Ltd.; multi-brand; strategy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论文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农产品区域品牌综述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田云章a,b (陕西理工学院a.汉水文化研究中心;b.管理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通过选取2001-2011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分析后认为,近1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主要涉及物质载体、外在表现、本质属性、经济特性和要求条件等;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涉及品牌价值成长、品牌生命周期和品牌运作过程,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看法差异较大;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践与实施策略。其中,实践研究包括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区)的宏观研究和针对一些具体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的微观研究;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到建设机制、发展模式、品牌命名、品牌传播与保护、品牌危机管理等研究主题。在研究评述中指出,今后应加强对基础性概念问题的研究,尽快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框架,理论研究要面向实际应用。 关键词:农业品牌;区域品牌;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3)08-0232-04 0引言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围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已有10年之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深化了人们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识。然而,现有文献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只有持续地进行理论研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状况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政策选择才会更为有效。为此,主要选取2001-2011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加深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后续的研究与实践。 1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 1.1基本内涵 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无相对统一的专业术语,国内学者对其称谓多种多样。例如,朱玉林、康文星和周发明称之为“农业区 收稿日期:2012-08-1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139);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 目(SLGH1217) 作者简介:田云章(1977-),男,陕西洋县人,讲师,管理学硕士,(E-mail)tianyunzhang@163.com。域品牌”[1-2];刘丽、周静和郑锦秋[3-5]等称之为“农产品区域品牌”;陈建光、霍彤和王旭称之为“农产品区位品牌”[6-7];郭红生、韩国明和石晓东称之为“地域农产品品牌”[8-9];崔茂森等还提出“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影响比较大的有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胡晓云等提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概念,即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和农户等所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10]。 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区域品牌的物质载体。由于区域品牌本身没有标明具体的物质载体,学者们大都从一般属性上理解区域品牌的载体,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研究视角[11]:地理位置或行政区域视角、产品视角以及产业集群视角;而区域品牌也相应地被理解为“区域的品牌”“区域产品的品牌”“区域产业集群的品牌”。二是区域品牌的外在表现。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合、设计,或是它的组合运用。国内学者们大多是从某一个方面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外在形式进行描述,农产品区域品牌被认为是区域范围内农业企业(或家庭)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2]、农业或农产品的整体形象[12]、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标志[4]、一群农业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8]、区域产品标识[13]。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 (2011-05-22 16:48: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